回覆列表
  • 1 # 甲先生侃財經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許多學生在校都忙於讀書,而且還要參加各種培訓班等等,難以有閒暇時光,就算偶爾有也多數用來娛樂或則休息。家長以孩子考試名牌大學為榮,學生以考試成績排名榜首為榮,家長忙,學生也忙,有的人樂此不疲,有的人疲於奔命,其實考上名牌大學意味著鐵飯碗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在這個氛圍影響下,財商教育早已經拋之腦後,多數在讀學生並沒有理財概念。就算大學生也是忙於享受生活,放鬆自己,畢竟經歷過大學前期各種“忙”,又是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時光。

    目前大多數成年人都是工作以後或則成家以後,由於工作與生活壓力,為了改善生活水平,從而才走上理財的道路上。

    但其實人的一生有兩份工作:一份是自己本身從事的工作,二是為你的每一份閒錢找份工作!《富爸爸窮爸爸》——羅伯特清崎,如果考上好的大學是為了第一份工作,而財商教育則是為了第二份工作。

    目前財商教育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投資理財就如會開車,會游泳等必備生活技能,而家長就要肩負起財商老師的角色,為孩子從小打下投資理財的觀念。

    人生若只如初見,你的一點則有緣,關注小甲,真誠感謝:第一時間分享股票,ETF基金,可轉債熱門資訊,一起走進投資財富人生!

  • 2 # 平民經濟人阿楷

    在讀的學生其實已經有部分開始有了理財的觀念,雖然沒什麼錢,但已經有一批學生開始積極學習理財方面的知識,但是大部分大學生來說,可能沒有這樣的理財意識。學生的理財觀念的樹立主要受一下幾方面的影響:

    一、收入

    按照一個學生25歲之前大學畢業來算,25歲之前其實是一個完完全全的消費期,作為學生幾乎沒有什麼收入,即便一些學生透過輕功儉學、拿獎學金、課餘打工等方式獲得收入,但這些收入對於學生而言只能滿足學費和生活費的需求,對於絕大部分學生而言並不能讓自己擁有較高的存款。而理財的前提是有財可理,學生群體沒有收入,自然沒有資金來進行理財,自然對於理財沒有基本的概念,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

    二、家庭教育

    學生自己既然沒有穩定收入,沒有資金理財,那麼有部分已經擁有理財觀念的學生他們是怎麼先開始學習理財的呢?其實這和學生個人的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在對學生未來思想起著重要作用的因素中,調查顯示“家庭教育”是最主要因素。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長是和學生日常接觸最多的,家長的教育耳濡目染,家長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就培養孩子主動的理財觀念,讓孩子雖然沒有步入社會,卻可以擁有比別人更超前的理財觀念。

    三、家庭狀況

    根據全國家庭收入情況調查顯示,年收入15萬以上的家庭僅佔了6%,前不久還爆出中國有6億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這就不得不讓不少在校學生開始擔心起自己畢業後的收入問題,有很多家庭條件一般的學生對自己的未來和未來工作的收入是非常焦慮的,所以他們對於錢的渴望要比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要更加強烈一些。自然他們更願意去學習一些理財知識,更願意去接受一些理財理念。而一些家庭條件比較好的學生,因為在學校不缺錢花,也不會去關心這些個理財部理財的事情。

    四、個人興趣

    當然,家庭教育也好家庭條件也罷,這些都是客觀因素,還有一個主觀的因素就是學生自己。有很多學生對於理財有個人興趣,他們主觀意識願意去學習理財理念,因為這是他們的興趣愛好,只要自己喜歡了就會主動出擊,這比別人去教他,生活環境去逼他,來的更加的實際。

    在未來想要學生就有一定的理財觀念,一方面學生自己要去學習,另一方面可能我們的教育還要加入一些類似的課程,這樣主觀和客觀雙方面的灌輸理財理念,會使更多學生較早的擁有理財觀念。

  • 3 # 財卜

    一、關於當代大學生理財的調查報告1、大多數願走理性消費路線就月平均生活費而言,五成大學生月生活費超500元,並且300——800元這個區間是大學生最為普遍的花費區間,即使在這個區間內,最高消費和最低消費也相差500元,表明大學生之間的消費差距不小。在飲食方面的費用最多。從總體上看,大學生的消費觀念正逐步向開放化、前衛化發展,但傳統的理性消費觀念仍是主流。絕大多數學生在消費時考慮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務的質量、價錢,追求物美價廉。2、消費也玩張揚個性“手機、膝上型電腦、mp3一樣都不能少。”假期回來,常常會發現班裡很多同學換了新手機,有些班級大約一半同學擁有膝上型電腦,大部分同學有mp3.調查發現,一些大學生過分追求時尚和名牌,且存在攀比心理。有些為了一款流行手機或者名牌衣物,情願節衣縮食,不惜犧牲其它必要開支,甚至向別人借錢以滿足慾望。在追求物質消費的同時,他們也強調人際交往消費,主要表現在戀愛及同學間應酬的支出。他們大多承認追求情感需要物質投入,經常難以理性把握適度消費原則。另外,許多家庭條件好的同學在消費中也玩張揚個性,愛上了高消費。3、大學生“月光族”調查還顯示,大多數學生每月花費基本沒有節餘,其中50元以下節餘的佔81%,有200元以上節餘的僅佔1%。對於節餘的錢,45%的同學選擇休閒娛樂,選擇買書的不到佔十分之一。 少數同學遇到超支現象,會找同學借用,從銀行透支,或預支下月費用。4、大多數人大學生理財觀念淡薄,財商不高沒有堅持記帳的習慣,大多數學生不明確到一個月的錢用在什麼地方,是否合理。很少有學生選擇銀行儲蓄,沒有存款的習慣。在校大學生,由於沒有足夠的資金在股票、外匯、基金、債券、保險等市場上投資,並且對這方面的投資方法知之甚少,大多數人認為能做好資產保值已經很不錯了。5、新理財人異軍突起約有90%的調查的大學生作過兼職工作,56%正在做兼職。從經濟投資學來說,兼職是一項不需要預付任何資本的純增值方式,而且幾乎沒有什麼風險性。而且可以進一步擴充自己的財務本金,為日後的消費等方面埋下伏筆。無疑,這種新興的大學生理財“增值”方式應該成為大學生理財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理財過程中的一個高階階段。在調查中也有同學自稱為“理財達人”的。他在校園做業務代理,網上開店,趁今年股票形勢好,開戶成為新股民。在詢問中瞭解到,他涉足股市並不是為了掙錢,主要是為了解投資市場,為今後的個人理財積累一些經驗,投資額基本在5000至1萬元,資金來源是家裡人從炒股資金中抽出來額外提供的,在現在的股市行情中,已經盈利10%了。二、原因分析從消費情況可以總結出,理財能力弱,理財觀念薄弱在大學生中是普遍現象,而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一)家庭原因:許多家長始終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能考上大學,就前途光明。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家庭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加上經歷過艱苦生活的家長們特有的“補償”心理,往往容易造成遷就、嬌慣、溺愛孩子,結果卻忽略了對孩子早期理財能力的培養,表現在孩子用錢上,常常是“心太軟”,甚至不惜一切代價滿足孩子的過分要求。並且從小學到高中,支配錢這項工作從來都是家長一手包乾的,理由是:孩子還小,不知道什麼應該花什麼又不該花的。如果孩子在沒有問過家長的情況下,哪怕只是自主花了一毛錢,也會受到家長的訓責。上大學了,離家也比較遠,大學生們才開始理財,沒有經驗也只能跟著感覺走,別人買我也買,家庭經濟好的,消費也更大更加沒有節約意識。難怪有很多家長反應,孩子打電話回家的第一句話就是:要錢!一般家庭的所有收入都支付在大學生上。分析(二)學校問題:學校在教育學生成材的同時,卻沒有教他們怎樣理財。許多家長和教育工作者認為理財是大人的事,孩子還不適宜涉足這種事情,或者認為理財的事情孩子長大以後自己也能學會。更多的人認為,青少年時期應該是“一片淨土”,孩子們的主要任務是學知識、長身體,其他的都應慢慢來。並且學校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開展的活動極少學術性強的,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大,所以在學習上的消費不多。分析(三)社會問題: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的泛濫,校園外不良環境(如一些歌舞廳、遊戲機廳)的存在等,往往對中學生的思想有一定的腐蝕作用。現在的學校已經不再是80、90年代的象牙塔了。她和社會聯絡越來越緊密。學生們受到社會上鋪張浪費現象的影響,學生也開始用父母的錢擺闊。學生們花錢大多沒有計劃性,家長給多少就花多少、看到別人買什麼自己也買。只為了不讓自己脫離社會。社會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誘人的.,使得許多同學都想去一一嘗試。但是學生畢竟還是學生,缺少經驗,在途中迷失方向。分析(四)自身原因:內因是事物變化的主要因素,大學生的分辨能力不強、自我約束力不夠、缺少主見。虛榮心、攀比心強等。大學生第一次做主自己手裡的錢哪些該花哪些不該花都有些盲目。一方面,他們有著旺盛的消費需求,另一方面,他們尚未獲得經濟上的獨立,消費受到很大的制約。消費觀念的超前和消費實力的滯後,都顯示他們的理財能力的缺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雄性激素低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