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宋朝趙匡胤要統一天下,南越國國王錢鏐,沒抵抗直接就獻上了國土,然後一直被人稱頌。 那秦始皇也想統一天下,齊國國君,同樣也是不抵抗,也沒給人民帶來戰火呀。可是為什麼卻被人恥笑和唾罵呢? 同樣是不抵抗,沒給人民帶來硝煙和戰火,可是待遇怎麼完全不同。
9
回覆列表
  • 1 # 張不叄讀秦史

    不太清楚為什麼會有人罵齊王建,個人印象裡似乎沒怎麼見過這樣的言論。我倒是覺得,齊國的不戰而降完全可以理解,也有著充分的原因。

    我們都知道,滅國大戰的過程中,王翦和李信有過一次20萬VS 60萬兵力的爭論,其實《太平御覽》還記了另一個小插曲:滅燕之後,秦王政問李信,剩下的齊楚兩國應該先進攻哪個?李信回答:“楚地廣,齊地狹。楚人勇,齊人怯。請先從事於易。”明確主張先進攻齊國。這個論述有一點值得注意:齊國比楚國弱,滅齊難度小於楚國,顯然是當時大家的共識。這也是滅齊顯得順理成章的首要理由:齊國實力弱。

    別忘了,最後秦國還是先進攻的楚國,為什麼要先難後易?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如果先滅齊國,搞不好會驚動楚國,或是趁機搞出一些動作讓秦國首尾難顧,或是趁秦國對齊用兵的時間加緊備戰,做好抗秦的一切準備。等到齊國滅亡,秦國最後對戰楚國,肯定又是一場旗鼓相當的大決戰,精彩是精彩,可也勝負難料,秦國恐怕得多花不知多少力氣才能征服楚國。

    反過來,如果秦國先攻楚國,齊國是肯定不會有動作的。從燕齊之戰結束、齊襄王田單勉強復國之後,齊國對於天下已經沒有實際影響力了;再加上秦國一直著意拉攏,滅國大戰的十年間,秦國每滅一國,齊國都要派出使者祝賀,可以說,齊國是六國當中最軟弱的國家,齊王建也很可能是那種孱弱沒有主見的君王,一旦齊國孤立無援,極大可能會不戰而降。事實也驗證了這點,這就是第二點原因。

    最後,燕齊之戰後,齊國已經多年沒有經歷戰爭,乍看上去和平當然是好事,但在外面的威脅越來越大的情況下,依舊選擇一派歌舞昇平,只能說是自欺欺人。秦軍攻入臨淄後,“民莫敢格者”,完全成了待宰的羔羊,所幸秦國並沒有屠城等各種暴行,如果換成侵華日軍呢?後果不堪設想。這就是第三點原因。

    所以,齊國的不戰而降是有著多方面因素的,齊王建的個人意志只起到一部分作用,既沒必要對此大加抨擊,甚至也不必過分在意。

  • 2 # 風雨中的梅雲

    秦國的間諜挺厲害的。其中最厲害的間諜竟然坐到齊國的丞相位置。另外,這跟當時齊國的社會心態有關,大家應該知道齊國最著名的稷下學宮吧?這是齊國的高等學府。當時的人以稷下學宮的學士為榮,李斯和荀卿也曾是稷下門徒。鄒衍慎道等名士也都跟這所高等學府有著或多或少的關係。當時的齊人最好空談闊倫,號稱飽學之士。他們一直自我陶醉在齊桓公的稱霸諸侯的輝煌之中,不能自拔。要他們談論政治,遊藝講學,天下間無人能及。但要說到帶兵打仗,卻誰也沒有興趣,也沒有能耐。千百年來,齊國最負盛名的將帥也僅有田單一人耳。等到秦國大將王賁和李信領兵到來的時候,齊王田建只能抱著玉璽投降了。說實話,我並沒看過有罵齊王投降的書籍或歷史記載。最多也就是流露出幾句不屑之言。齊王田建的投降雖然不具氣節,但從另一方面來看 ,他的直接投降卻減少了不必要的傷亡。使得多少齊國男人得以保全性命。君不見太子丹偷襲秦王,惹得秦王大開殺戒。趙國拼死抵抗,惹得秦王在邯鄲屠城。雖然說是王族之爭。可真正在戰場上能死幾個王族?死的不都是窮苦百姓嗎?戰國七雄,同根同祖。大家都是華夏子孫,降了也就降了。至少我不會罵田建的。又不是跟外族的小日本打。不必那麼較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秋季為什麼不宜吃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