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響品有約

    現代人對“以茶代酒”這個詞一定不陌生,在飯桌上也經常會有人說出“我酒量不行,以茶代酒敬大家一杯”這樣類似的話來,在成語詞典裡,它的意思是:在飯桌上,不想喝酒而又難卻盛情,就用茶來代替酒。這是一種不勝酒力者而所行的禮節。但就是這麼一個熟悉的成語,你知道它的由來和典故嗎?

    “皓每饗宴,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率已七升為限,雖不悉入口,皆澆灌取盡。曜素飲酒不過二升,初見禮異時,常為裁減,或密賜荈以當酒。”——《三國志·吳志·韋曜傳》《三國志》中的這段記載就是“以茶代酒”這個詞的由來,它說的是三國時期,孫權的孫子,吳國末代皇帝孫皓的故事,他初登位的時候施行明政,撫卹人民,但一段時間之後就變得粗暴驕盈,又好酒色,做出了不少荒唐的事情來。

    孫皓每次宴請群臣,在座的各位大臣都得至少飲酒七升,也就是三斤多,哪怕是喝不下也得硬灌下去,群臣對此敢怒不敢言,而大臣中有一位叫韋曜的老者,他是孫皓父親孫休的老師,算是元老級人物,官居中書僕射,長期兼任左國史,也就是掌修國史的官職。韋曜飲酒最多兩升,最初時孫皓對他還有特殊禮遇,暗中賜給他茶水代替酒,想著透過這種方式讓他在史書上替自己美言幾句,但韋曜為人正直,曾多次勸誡孫皓,甚至批評他在酒宴中“令侍臣嘲謔公卿,以為笑樂”,這大大的激怒了孫皓,嫌隙忿恨積累在一起,終於找了個由頭把他打入獄中,不久就殺了他。

    七年後,吳國被西晉所滅,結束了吳國的“國祚”,孫皓投降後受封為“歸命侯”,又過了四年就病故於洛陽,而以茶代酒的故事卻流傳了下來,並且一代代演變,變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模樣。

  • 2 # 流光拂塵

    一、“以茶代酒”的出處

    晉朝陳壽《三國志·吳志·韋曜傳》:“皓每饗宴,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率已七升為限,雖不悉入口,皆澆灌取盡。曜素飲酒不過二升,初見禮異時,常為裁減,或密賜荈以當酒。”

    二、“以茶代酒”的典故

    根據三國時期的《三國志》記載:吳國君主孫皓“密賜茶荼以代酒”,為“以茶代酒”之典故。公元252年,吳太祖孫權病死,傳位於子孫亮,後宮廷政變,孫亮之兄孫休上臺。孫休臨終時,遺詔兒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為“顧命大臣”,輔佐幼主。兩位“顧命大臣”嫌孫休兒子太小,改立23歲的“長君”孫皓為帝。孫皓初立時,撫卹人民、開倉賑貧,後變得專橫殘暴、終日沉浸於酒色從而民心喪荊。

    以茶代酒的典故和現代反思

    孫皓好酒,經常擺酒設宴,要群臣作陪。他的酒宴有一個規矩:每人以7升為限,不管會不會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須見底。群臣中有個人叫韋曜,酒量只有二升。韋曜原是孫皓的父親南陽王孫和的老師,故孫皓對韋曜格外照顧。看他喝不動了,就悄悄換上茶,讓他“以茶代酒”,不至於因喝不下酒難堪。

  • 3 # 戴戴相傳

    公元252年,吳太祖孫權病死,其子孫亮繼位,由幹後宮政變,孫亮之兄孫休上臺,到孫休臨終時,遺詔兒子繼位,任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為“顧命大臣”,輔佐幼主。豈知孫休屍骨未寒,兩位“顧命大臣”嫌孫休兒子太小,改立23歲的“長君”孫皓為帝。

    孫皓初登王位,撫卹民情、開倉賑貧,深受黎群愛戴。後來過慣了帝王之奢侈生活,變得專橫拔扈,殘暴施虐、沉迷酒色,荒淫無度,不理朝政,盡失民心。孫皓好酒,經常擺酒設宴,強要群臣作陪,每設酒宴,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每人以7升為限,(按現在度量衡一升酒有二斤),不管會飲酒與否?必要碰杯大飲,每杯定要見底,孫皓是個暴君,說一不二,動輒殺人,誰個不畏懼於他?所以每次席間,一片狼藉,群臣七倒八歪,醉臥地上,醜態百出。其中有個人叫韋曜,酒量只有二升,韋曜原是孫皓的父親南陽王孫和的老師,任為太傅,謂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其因地位相當特殊.故此,孫皓對韋曜也格外照顧,早知韋曜不勝酒力,就在杯裡暗中換上清茶,韋曜也心領神會,故意高舉酒杯,“以茶代酒”乾杯,就這樣不至於醉酒而失態。

    孫皓竊知二位“顧命大臣”嫌他性情粗暴,且酗酒如命,已流露出後悔立他為君之意。

    孫皓不知感恩戴德,反而收押他們,並且放逐到廣州,途中派人追殺,誅滅三族。

    韋曜是個耿直之臣,常諫勸孫皓,說他在酒席上令侍臣嘲謔公卿,以取笑為樂,長久以往,外相毀傷,內長尤恨。韋曜奉命譜錄孫皓之父南陽王孫和的事蹟時,因秉筆直書寫了一些他見不得人的醜事,觸怒了孫皓,公元273年竟被投入大獄,最後殺頭送了命。

    公元280年,吳國為西晉所滅,孫皓做了俘虜,被遣送到洛陽,受封的爵位只是“歸命侯”,這個無能暴君苟延殘喘了四年,病故洛陽,時年42歲。說孫皓因酒誤國,遺臭萬年,恐怕也不為過,事實眾所周知。

  • 4 # 程保慶

    出處:晉朝陳壽《三國志·吳志·韋曜傳》:“皓每饗宴,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率已七升為限,雖不悉入口,皆澆灌取盡。曜素飲酒不過二升,初見禮異時,常為裁減,或密賜荈以當酒。”

    “以茶代酒”始於三國東吳的末代皇帝孫皓。 孫皓初立時,撫卹人民、開倉賑貧。後變得專橫殘暴、終日沉浸於酒色荒淫,從而民心喪盡。孫皓好酒,經常擺酒設宴,要群臣作陪。他的酒宴有一個規矩:每人以7升為限,不管會不會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須見底。 群臣中有個人叫韋曜,酒量只有二升。韋曜原是孫皓的父親南陽王孫和的老師,也就是太傅,故孫皓對韋曜格外照顧。看他喝不動了,就悄悄換上茶,讓他“以茶代酒”,不至於因喝不下酒難堪。 韋曜是耿直之臣,常批評孫皓,說他在酒席上“令侍臣嘲謔公卿,以為笑樂”,長久以往,“外相毀傷,內長尤恨”。後韋曜被投入大獄處死。

  • 5 # 叫小黎

    自古至今,華人的日常社會交往中,離不開吃飯和飲酒,對華人來說,一直有“無酒不成席”的飲酒文化。而在此過程中,還有一種常見的情形是:客人由於某些情況不能飲酒,而又需要敬酒或主人提出敬酒、要求自己喝的時候,往往舉起茶杯說:“以茶代酒”。

    出處:晉朝陳壽《三國志·吳志·韋傳》:“皓每饗宴,無不竟日,坐席無能否率已七升為限,雖不悉入口,皆澆灌取盡。曜素飲酒不過二升,初見禮異時,常為裁減,或密賜荈以當酒。”

    在飯桌上,不想喝酒而又難卻盛情,就用茶來代替酒。這是不勝酒力者而所行的禮節。或者在沒有酒的地方,卻需要飲酒時多以茶來代替,這是交際方式的一種。孫皓可以說是以酒誤國,但是卻留下了一個“以茶代酒”的典故。

  • 6 # 地理科堂

    以茶代酒的意思是指在酒席飯桌上,不想喝或者酒力不行,但是難卻盛情只有以茶代酒,這是酒席宴會上的一種禮節。有關以茶代酒的典故有很多記裁傳說。

    公元252年,吳太祖孫權病死,其子孫亮繼位,由幹後宮政變,孫亮之兄孫休上臺,到孫休臨終時,遺詔兒子繼位,任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為“顧命大臣”,輔佐幼主。豈知孫休屍骨未寒,兩位“顧命大臣”嫌孫休兒子太小,改立23歲的“長君”孫皓為帝。

    孫皓初登王位,撫卹民情、開倉賑貧,深受黎群愛戴。後來過慣了帝王之奢侈生活,變得專橫拔扈,殘暴施虐、沉迷酒色,荒淫無度,不理朝政,盡失民心。孫皓好酒,經常擺酒設宴,強要群臣作陪,每設酒宴,有個不成文的規矩,每人以7升為限,(按現在度量衡一升酒有二斤),不管會飲酒與否?必要碰杯大飲,每杯定要見底,孫皓是個暴君,說一不二,動輒殺人,誰個不畏懼於他?所以每次席間,一片狼藉,群臣七倒八歪,醉臥地上,醜態百出。其中有個人叫韋曜,酒量只有二升,韋曜原是孫皓的父親南陽王孫和的老師,任為太傅,謂之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其因地位相當特殊.故此,孫皓對韋曜也格外照顧,早知韋曜不勝酒力,就在杯裡暗中換上清茶,韋曜也心領神會,故意高舉酒杯,“以茶代酒”乾杯,就這樣不至於醉酒而失態現在人都知道酒量有大有小,以茶代酒是對自己和朋友的一種尊敬的禮節

  • 7 # 魯源

    “以茶代酒”的歷史說法由來已久,有許多解讀。筆者瞭解如下。

    據《三國志》記載:吳國君主孫皓“密賜茶荼以代酒”,為“以茶代酒”之典故。公元252年,吳太祖孫權病死,傳位於子孫亮,後宮廷政變,孫亮之兄孫休上臺。孫休臨終時,遺詔兒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為“顧命大臣”,輔佐幼主。兩位“顧命大臣”嫌孫休兒子太小,改立23歲的“長君”孫皓為帝。

    孫皓初立時,撫卹人民、開倉賑貧,後變得專橫殘暴,終日沉浸於酒色,從而民心喪失。孫皓好酒,經常擺酒設宴,要群臣作陪。他的酒宴有一個規矩:每人以7升為限,不管會不會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須見底。群臣中有個人叫韋曜,酒量只有二升。韋曜原是孫皓的父親南陽王孫和的老師,故孫皓對韋曜格外照顧。看他喝不動了,就悄悄換上茶,讓他“以茶代酒”,不至於因喝不下酒而難堪。從以茶代酒的故事起源我們可以看出,在當時,由於韋曜並不能喝酒,但又必須履行端杯的形式,因此,採取了這種折中的辦法,這也是華人的靈活性和變通性的生動例子。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傳統文明的國度,接待工作離不開酒、茶,如果單獨透過“酒”作為載體,顯得熱情、厚重、義氣等等,但是喝多了就會影響許多。俗話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果以“茶”來代酒,則更顯得非同一般,這也是華人的另一種境界。

  • 8 # 阿華286043146

    根據《三國志》記載:吳國君主孫皓“密賜茶荼以代酒”,為“以茶代酒”之典故。公元252年,吳太祖孫權病死,傳位於子孫亮,後宮廷政變,孫亮之兄孫休上臺。孫休臨終時,遺詔兒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陽興和左將軍張布為“顧命大臣”,輔佐幼主。兩位“顧命大臣”嫌孫休兒子太小,改立23歲的“長君”孫皓為帝。孫皓初立時,撫卹人民、開倉賑貧,後變得專橫殘暴、終日沉浸於酒色從而民心喪荊。

    孫皓好酒,經常擺酒設宴,要群臣作陪。他的酒宴有一個規矩:每人以7升為限,不管會不會喝,能不能喝,7升酒必須見底。群臣中有個人叫韋曜,酒量只有二升。韋曜原是孫皓的父親南陽王孫和的老師,故孫皓對韋曜格外照顧。看他喝不動了,就悄悄換上茶,讓他“以茶代酒”,不至於因喝不下酒難堪。

  • 9 # 唯二歷史筆記

    以茶代酒這句話有何典故?其實很簡單,我們知道中國是禮儀之邦,素有“以茶代酒”的說法。席上,不善飲酒者道一句“以茶代酒”,既盡禮數,且極富雅意。那麼,此典故是從何而來?

    這是出自三國後期,吳國君主孫皓好酒,常擺酒設宴,硬要群臣作陪,每人以7升為限,不管會飲與否,必要每杯見底。因此席間,常常一片狼藉,群臣七倒八歪,醜態百出。

    其中有個人叫韋曜,酒量只有二升,因曾是孫皓父親的老師,被孫皓格外照顧,常常在他的杯裡暗中換上清茶。韋曜心領神會,每逢宴飲,故意高舉酒杯,“以茶代酒”乾杯,避免了醉酒失態,這就是典故的由來。

    典故很簡單,但透過這個典故我們能悟點什麼出來?

    說實話,對於目前流行與中國的酒桌文化我是很發憷的,為什麼? 酒量太低,喝一杯基本就不知道東南西北了。

    這樣拿自己的身體去玩命的事情在中國可以說司空見慣,以至於因為喝酒喝死的事情經常發生,這樣的悲劇對於喝酒的人來說為什麼不能避免?

    喝酒誤事我們都知道,但一坐到酒桌上喝到高興的時候有誰還能記得?

    有些人是因為有求與人,不得不喝,這些人我們可以理解。但有些人就完全相反了,手裡有點小權力,就在酒桌上頤指氣使,強迫別人,這樣的人在中國的酒桌上比比皆是。

    喝出事來甚至喝出人命喝壞自己的前程的事情還少嗎?

    所以我們對於目前的酒文化應該去其糟粕,迴歸酒文化的本質,起到酒桌文化應該有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逍遙喜歡林月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