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阿姨談語言
-
2 # 悟教悟育
漢語是意和的語言體系,語言結構不是特別嚴格,國內寫作文,看過有幾個老師去追究你的語言結構,只要立意對,意思表達出來了即可,當然句子寫得能更美更好的話那最好了,所以掌握幾千個漢字,組在一起基本上就能表達出一個意思來了,似乎有點像數學裡的數列組合;
而英語呢,是形和的語言體系,是靠句型結構表達思想的,句型結構不對,意思就很難表達出來,當然如果有一定詞彙量的話,一個詞一個詞的往出跳,再加上當時環境和場景,別人也可能會明白你的意思,所以即使結構不行,那麼掌握一定的英語詞彙量就顯得很必要了,但是英語中的確是這樣,掌握幾萬個單詞都不嫌多,特別涉及到專業詞彙方面。
但仔細想想,即便是中文的意和語言,漢字相互組合成的專業詞彙,我麼又能明白多少?不是還要特殊的去記住這些詞彙嗎,這一點哪種語言都一樣,詞彙的發展本來就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一個新鮮事物出來,必然要出現一個新的詞彙來對應它,不足為奇
所以無論哪種語言,都先搞定常用基本詞彙,能在日常生活中是使用即可,然後再轉到專業領域。
-
3 # 雲南flood
毛選用了2700個字。漢語詞常用的是四五萬,但不管怎樣也比英語少。拼音語言的構詞能力不行。同等詞彙英語是四五十萬個。
-
4 # 根深老師講英語
我不這樣認為
如果只是一般的閱讀,英語4000左右就可以。
我們差的是聽力和口語。
如果是專業的或者生僻的話題,這個單詞量要夠大才行。
像老友記裡面,很多生詞我們很少見到,當然單詞量越多越好。
如果不經常用,也會忘掉。我們用的太少了!經常英文閱讀,或許更好一些。
-
5 # 趣Elaine的英語世界
個人覺得這樣的說法稍微誇張了一些.
如果你學英語是為了日常口語交流和表達,
負責的說,最多幾千個積極詞彙就足夠了。
英語本質的目的是交流和使用,想想看,我們小時候學說話的情景,基本上幾千字就足以讓我們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和達到與人交流的目的。
不要把背單詞和背很多單詞當成目的,甚至是件頭疼的事,我們只需要用日常最簡單的詞句來表達就夠了。當然,如果是學術或進階考試,則另當別論。
永遠記得把英語當作工具去使用,它不是一門學科,是被我們使用的工具而已。很多時候,當你遇到不會的單詞去表達,可以換個思考方式,用你學過的單詞進行簡單的解釋,目的一樣能達到。
-
6 # 梁教超級社群
咱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能精通3000漢字已經是非常牛逼的了。在識字這個定義上,不在乎數量,而是質量。英語單詞很多都是比較直白。跟咱們得漢字根本不能相提並論,就隨便一個字不同場景都不同的意思表達,沒有可比性!
-
7 # 飛貓789
任何語言的基本元素量都是差不多的。中文要認識三四千個字並熟練使用,英語也要差不多三四千個基本單詞、詞根、詞綴的量。
-
8 # 泰明一派
有病吧,字母的功能和我們的筆畫一樣,是字母多還是筆畫多?英語簡單,你用漢語拼音代替漢字試試,字母對於漢字是落後的東西。
-
9 # 青果6773
傑克:“老師,聽說認識3000字就能跟華人交流。我來中國6年,早就認識3000多字了,可以畢業嗎?”
老師:“那我來考考你,你知道"打架"的‘打’字是什麼意思嗎?”
傑克:“知道,兩個人用拳頭或者手掌hit對方。”
老師:“那‘打車’是什麼意思?”
傑克:“用拳頭打車太痛了,是用腳hit車吧?”
“不對,‘打車’的‘打’,是take的意思。"打電話"呢?”
“hit不對,是拿電話?”
“不對,‘打電話’的‘打’,是make的意思。"打鋪蓋"呢?”
“hit不對,拿被子,或者做被子?”
“不對,‘打鋪蓋’的‘打’,是tie的意思。"打醬油"呢?”
“hit、tie不對,做醬油,還是拿醬油?”
“不對,‘打醬油’的‘打’,是buy的意思。"打燈籠"呢?”
“hit、tie不對,做燈籠,買燈籠,還是拿燈籠?。”
“不對,‘打燈籠’的‘打’,是carry的意思。"打哪兒來"呢?”
“hit、tie、make、buy、take、carry全不對啊...”
“是from的意思。"打毛衣"呢?”
“hit、tie、make、buy、take、from、carry都可以啊...”
“是knit的意思。"打蠟"呢?”
傑克:“饒命!饒命饒命!老師,到底要學會多少個詞語,才算學會‘打’這個字?”
老師:“52個詞。”
傑克: 吐血... 暈厥...
-
10 # 紅黃196
還認識幾萬個外語單詞,大部分人能認識個三到四千都已經很了不起了。找找身邊雅思過6.5的人就知道認識1萬單詞會有什麼好處了。
-
11 # bratskid
這種說法有偏頗。這實質上等同於:把漢字當成了“詞”,把單詞當成“字”了。
在這方面,我有自己的看法!
在上古時代,漢字以單字單意居多。可越到後來,雙字多字組成片語越多,到了現代,基本上都是由單字組詞,這是由於單字對應單詞需要不斷地造字,不如單字組詞來得省事兒。貌似漢字兩三千個常用字就“夠用”了,其實不然。有了兩字或多字組成的詞,必須有解釋或生活實踐體驗,你才能弄懂。這件事也並不輕鬆,你不懂得的詞,儘管每個字都認識,你也還是弄不懂,其難度也不亞於認識一個新字。
對於外文,以英語為例,大家說英語每年要生成多少多少新詞,這話也正確。但是有過英語學習經歷且有了較深體驗的人,會認識到英語也有較深刻的內部結構,它有字首、字尾、詞根構成,有著很強的生詞活力,只要能夠對其進行解剖,人們也可以瞭解其大概含意。我們對自己接觸到的新漢語詞,不也是透過組詞的單字來了解大概含意嗎。當今資訊爆炸時代,我們自己的漢語詞典,每年更新組詞,詞典也是越編越厚。
拼音文字和漢字各有優缺點,我試著比較一下。
拼音文字由二十來個字母組成,它由若干個字母依次排成線形佇列構成,字母數多少不同,因此單詞可長可短,排列方向可以從左向右,也可以從右向左(阿拉伯文字)。單詞和單詞之間必須透過新增空格來加以區分。這種線性排列和空格新增都加大了空間的佔用面積,降低了操作執行效率。
漢字是由點、橫、豎、撇、捺、鉤等很有限的幾種筆畫組成,王永民的王碼五筆將之歸為橫、豎、撇、捺、折五種筆畫,這些基本筆畫類似於拼音文字的字母。我們的祖先並未走簡單的線形排列的道路,他們將這些筆畫透過在二維平面方向上進行伸縮俯仰組合一個個大小相同的漢字,這些漢字組成的二維圖形頗類似於一個個“積體電路版”,漢字文章則類同於“積體電路”。其漢字排列可以直排(古籍排列方式),也可以橫排。漢字和漢字之間天然具有邊界,所以無需新增空格。以上特點造成的後果,就是節省了大量的空間。有人說,在聯合國各種相同內容不同文字的文字中,漢語的永遠是最薄的那本!
從學習和使用的難易程度上來看,當然是拼音文字容易,漢字難!
簡單的拼音文字很省心,學習起來容易上手,但是先易後難,學到後來,厚厚的詞典,堆積成山的單詞也令人頭痛。拼音文字能解決所有沒有文化的地區人們的語言,可以快速建立文字,幫助他們脫盲,因為他是一種最無腦的解決語言的方式,他只是簡單的“方言錄音機”。正因為如此,他也只能完成簡單的事情,比如只能解決當時、某種方言的文字,將之作為標準語言,若跨越本國方言區,操著不同方言的居民也是很受罪的,若將時間拉長到幾百年乃至上千年,它就只有崩潰了。
複雜繁瑣的漢字令人頭痛,漢字本身被賦予了形、音、義三要素,學習起來有很大難度,需要一個一個字地學習,我們每個人從小學習,都深有體會。但是這些學習有“先難後易”的特性,越學到後來越容易。漫漫的時間長河,考驗了漢字,漢字完成了複雜艱鉅的任務(延續幾千年文化,統一了上萬裡的地域方言)。其他拼音文字之於漢字,一如癩蛤蟆看天,嬰兒望父母!
如果你要簡單,那麼你只能得到低階成果。如果你願意付出複雜的代價,那麼你也會得到豐厚的回報。迄今為止,我們人類並未得到形式像拼音文字那樣簡單,成果像漢字那樣巨大的文字,這兩種特點沒有交集;權衡利弊,我們寧願選擇後者。老天爺只能許諾:同工同酬,在這方面,他老人家是公平的!
-
12 # 外語那點事
事實就是如此。
以前接觸了很多外華人,剛認識的時候他們還什麼都不會,但是也就是學了一兩年他們的中文就說得非常好了,並且能夠讀懂大部分的報紙和文章。
中文的常用字3000個字只要做到大部分的文章都能夠讀懂,如果說學得再高深一點,學個6000字,那麼基本上絕大部分的文章都可以讀。
比較難的是中國文化,有一些字面的意思和實際的意思完全不同。在這一點上,外華人可能會有一些難以理解。比如說我認識的一個外華人,他有一箇中國女朋友。他女朋友的媽媽會給他送吃的。然後這個老外居然說,這是她媽媽應該的。其實也不是這個外華人大言不慚,而是因為每次他感謝他女朋友的媽媽的時候,她的媽媽都說“應該的”,而外華人的腦袋是直來直去的,他就覺得真的是應該的。
普通的詞彙他們一般來說都會學的比較地道,但是像這種華人的客氣,他們就分析不出來。
反過來,如果我們華人學3500個詞,可以說其實大部分的報紙也能夠看個大概,但是如果稍微難一點的偏實證性的文章可能就根本看不懂,更不要說法律的文章了。
英文常用的是3500個詞,大部分是我們高中學到的那些詞,但是還有非常多的詞,如果不去背,就是看不懂。一個大學英語專業8級畢業的學生,拿到一篇英文的報紙,肯定還是能夠看到非常多的生詞的。所以學英語真的就是活到老學到老學也學不完,背3萬個詞都不夠用。
想當年李陽在背完牛津英漢雙解高階詞典之前,他都不敢出來宣傳他的瘋狂英語。很多英語的牛人,也都是在背完牛津英漢雙解高階詞典以後,才敢出來面對觀眾,推銷自己。
並且英語還有一個特點,她喜歡介入其他國家的語言,幾乎全世界的語言放到英語裡面都可以被英華人拿來當作一個新詞來用。他甚至不會拒絕中式英語的如: Newbee這樣的詞。
因此只要深入到英語的文化圈裡面,就永遠會有不斷的新詞出現。
所以英語其實是入門很簡單,但是深入學習比較難的。
歐洲語言中還有另外一種語言,它是入門非常難,可是深入起來就比較簡單。
那就是德語,德語入門階段非常困難,有非常複雜的語法,但是它非常規則,並且單詞是有限的,被玩有限的單詞以後即使有新詞彙也經常是組合詞。就像我們學漢字,然後組詞一樣。
主持是非常簡單的,因為我們學會了字以後是有邏輯的,然後再去學片語,就會感覺很簡單。在學德語的時候就是這種感覺,你背單詞的時候,從無意義的字母到有意義的單詞確實比較花,時間也比較騷,但是你學會了這些單詞以後去組成更長的詞,就非常的簡單,看一眼就能夠把五六十個字母的長詞記下來。
這裡說一下像英語,如果是遇到長詞必須把它背下來,必須要拼寫,你才能夠把這個單詞寫清楚,還要記複雜的發音,背單詞非常的痛苦,但是像德語這種,單詞都是正常英語的兩三倍長,但是背單詞卻沒有那麼痛苦,甚至絕大部分學德語的人並不需要刻意的背單詞。
學漢語的老外也是一樣的,他們學寫字的時候比較痛苦,但是自己已經會寫了以後,他們並不需要刻意的學習組詞。因為主持是有意義的符號轉化成其他意思的符號,這種學習難度比無意義的筆畫轉化成有意義的符號要簡單的多。
雖然大部分老外說中文非常非常的難,但是他們大部分1~3年時間就可以學的非常的好了,但是再看華人學了12年的英語,大部分的人都說的很糟糕。
再看德語,大部分的人學8個月就可以考德福去德國留學了。
另外英語除了背單詞還要背常用片語,英語40%的表達是用片語來進行表達的。如果沒有背片語,英語的學習都是不完整的,大部分的華人沒有注意到這一點,所以英語學的比較糟糕。英語常用的片語大概有1.5萬個。而在牛津英漢雙解高階詞典上面大概有60萬個。
回覆列表
來,讀一下這個句子:
小龍女說,姑姑想過過過過過過過的生活
校服上,除了校徽別別別的,別別別的
讀著沒問題吧?就算卡殼一下,慢慢也能順下來意思了。
但這句話要是給老外看,就徹底懵逼了。別說是明白意思,就是讀,他們都讀不下來。
所以,知道為什麼漢字認識3000個就夠了吧?
因為漢語一字多音,一詞多義。
更厲害的是,像上面那個句子,就一個字,多寫幾遍,就組成一個句子,而且句子還是有實際意義的!
英語裡幾乎不可能有這樣的句子。
所以漢語,不用太多的字就能表達很多的意思。
字母都是ma,英語裡這就是一個詞;但是漢語裡,這是:媽,麻,馬,罵,四個詞。
厲害吧,漢語以一當四。
再看這句話:
有人單身,因為喜歡一個人。
有人單身,因為喜歡一個人。
華人懂,一樣的字,不一樣的意思。
這是漢語的特長。這個,老外不懂。
所以,華人,話從來不說太多的;有限的字數就夠表達了。
中國話也不說的太明確,深意都在字詞裡面。
你看那古詩詞,用有限的字的組合,表達可以很有深意。
漢語是表意的,聽中國話不能只看字面,老外學著更費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