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5
回覆列表
  • 1 # 躍動的心靈

    對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又稱 楹聯或 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 竹子、 木頭、 柱子上的對 偶語句,是 中國 傳統 文化瑰寶。

    對聯的種類約分為春聯、喜聯、壽聯、輓聯、裝飾聯、行業聯、交際聯和雜聯(包括諧趣聯....)等。

    但不管何類對聯,使用何種形式,卻又必須尊循以下規矩: 一要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三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傳統作法還必須直寫豎貼,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顛倒。與對聯緊密相關的橫批,可以說是對聯的題目,也是對聯的中心。好的橫批在對聯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相互補充的作用。

  • 2 # 漢叔86101525

    中國對聯文化史上,出現了很多絕聯和妙~想要對出下聯,就必順清楚上聯的迷是個什麼?要不很難對出下聯,所以首先要找出上聯的謎底!同時,對聯講究對仗,最起碼是動詞對動詞,名詞對名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嚴格是主謂賓定狀對應,否則,會讓人笑話的。例~上聯;開拓進取創新篇,就不能把下聯寫成~中國加快建設好!開拓,動詞。進取,動詞。創,動詞。新,形容詞,作定語用,新的篇。新的篇,篇,在這裡作名詞。的地得~的,是定語:美麗的麗。地,是謂語:英勇地戰鬥。得,是狀語:跑得快,吃得香。具體到:開拓進取創新篇,所以不能對仗地名,地名是(名詞),所以不能寫成(中國)!上聯:開拓,是動。下聯就不能用(中國),名詞來對仗了,應用(建設)或者(打造),動詞來對上聯:開拓。更不能對仗~加快建設好!上下對聯應這樣對才好,供大家參考~上聯~開拓進取創新篇,下聯~建設加快創新篇!這就上下聯一字一句對仗了!橫批,就是左右對的概括!

  • 3 # 安徽農村廣播聽評員

    對聯是中國文學中的一種形勢,有別於詩詞類。對對聯要講究平仄對仗。現把對仗的詞舉幾例:千對萬,水對山,綠樹對青山,美女對英雄,刀對槍,平地對高山,人對神,紅對黃,短對長,黃河對長江。還有許多,不再多舉。對對聯對仗不工整,算不上好聯。

  • 4 # 團圓83

    對對聯有規矩。簡答:一,先看是不是邀請(出聯態度);二,看對聯性質(喜聯、春聯、壽聯、景聯…);三,看是啥樣出對方式(平仄形勢、排比對偶、數字拆合、謎語、諷刺、藏頭…);四,上下聯的比較和顛倒、修改、迴應;五,看懂了,想好了,斟酌了,確定行,就對。切莫急躁!六,“文有文德”~發現有“絕對”、打擊、針貶、撒嬌的語氣(自己切忌),採取對應或者制止。水平有限實話實說,請批評指正。

  • 5 # 紅塵故事會

    對聯也叫對子或楹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對聯的歷史要遠溯到桃符。古人最初用桃符插於門邊來驅鬼避邪。再後來就是在桃符上寫些簡單吉祥話。慢慢地,對聯在唐宋時期得到發展,明代漸趨成熟。下面我們來說說對聯的寫作要求

    首先對聯要求上下聯字數相等,斷句一致。即規定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上聯幾個字下聯也幾個字,上聯在某處停頓下聯也應在相應處停頓。

    其次,對聯要求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也就是說在同一位置的詞性一定要一樣。即相同位置的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詞對數詞,副詞對副詞。如下圖中上聯的人對下聯的福,財對壽,兩對雙,旺對全。

    最重要的是要平仄相對。上聯尾字為仄聲下聯尾字為平聲,即仄起平收。比如上圖中上聯的人財為平聲,下聯相同位置向福壽為仄聲。上聯兩旺為仄聲,下聯的雙全為平聲。注:現代普通話視一、二聲為平聲,三、四聲為仄聲。

  • 6 # 飛天螞蚱376

    對對聯,創作對聯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從古至今,由來已久!

    至於說規矩和講究,我就把自己瞭解的一點皮毛,和大家交流一下!!如有不對的地方,大家多頭批評指正!

    首先,對聯的分類,不同場合不同時間所用的都有些區別!較常見的有春聯,壽聯,婚聯,還有勉志聯,輓聯等等!

    至於說規矩,對聯必須要上下兩聯相對,這裡說的相對包括,平仄相對,和詞意相對!而且上聯的最後一個字必須為仄聲,比如,平平仄仄平平仄,對應,仄仄平平仄仄平!!對應位置上的詞意和詞性也要相對,這是所說的工對,當然還有一些寬對,可以適當放寬一下要求,但是,也要保證基本相對!

  • 7 # 牛皮社

    對聯的講究有很多,說幾個最簡單的吧:

    第一,上下聯字數相等。

    這是對聯最基本的要求。但是,歷史上也曾出現過上下聯字數不相等的對聯,而且還被公認為是絕對。怎麼回事呢?說是袁世凱死後,有人寫了這麼一副輓聯:

    華人民萬歲袁世凱千古

    根據對聯規則,下聯的“千古”對“萬歲”馬馬虎虎(古、歲都是仄聲,平仄不對),但是“袁世凱”對“華人民”就對不上了。所以,這幅“對聯”暗含的意思是:袁世凱對不起華人民!所以,這幅上下聯字數不等的“對聯”,其實還是利用了上下聯字數必須相等這一規則產生諷刺效果的。

    第二,上下聯相同位置的字詞性相同,平仄相反。

    對聯的平仄和格律詩大致相同,也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所不同的是,對聯的字數和句數更加靈活,遵循的是“馬蹄韻”。現代對聯的具體要求可以自行搜尋中國楹聯學會制定的《聯律通則》。

    第三,上聯以仄聲結尾,下聯以平聲結尾。

    很多人說玩玩,開心就好,不必要這麼認真。其實,要麼不玩,要玩還是得按照人家的規則老老實實來。“隨便玩玩”的心態,結果只能是玩壞了我們的傳統文化。

  • 8 # 直心1

    撰寫對聯的講究,也就是撰寫對聯的要求,或者說,對聯有哪些特點。

    《文心雕龍》說,對聯“句句相銜”,“字字相麗”。《史通.敘事篇》說,“捶句皆雙,修短取均,奇偶相配”。具體點說,撰寫對聯至少要注意以下五個方面:

    1.上下聯字數相等。

    2.上下聯彼此對仗。對仗,一是詞類相當,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數量詞對數量詞,方位詞對方位詞。二是結構相應,即主謂結構對主謂結構,偏正結構對偏正結構,聯合結構對聯合結構,動賓結構對動賓結構,動補結構對動補結構。三是上下聯的節奏(句式)要一致。

    3.上下聯平仄相對。對聯是要講究平仄的,這主要是為了讀起來有音樂美。一般人對《平水韻》不太瞭解,可用普通話的四聲。陰平陽平為平聲,上聲去聲為仄聲。不過,如果參加楹聯比賽,還得用《平水韻》為好。

    對聯對平仄的要求,沒有格律詩聯句那麼嚴格。格律詩的“一、三、五”不論,即第一、三、五等奇數上的字,可平可仄。而且一些趣聯,則完全不講究平仄。但是,上聯的最後一個字,要用仄聲。下聯的最後一個字,要用平聲。這已成為定義。

    4.上下兩聯字不重複。

    5.上下聯語意要連貫,要渾然一體。

    此外,對聯的上下聯的語意要適當均衡。如上聯太強,下聯弱,有虎頭蛇尾的感覺。一般來說,下聯語意比上聯稍強為好。

    錄兩聯共學:

    姚莘農挽魯迅聯:

    譯著尚未成書,驚聞殞星,中國何人領吶喊?

    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

    注:“譯著”指《死魂靈》;“舊雨”即老朋友;《吶喊》、《彷徨》為魯迅兩文集。

    析字巧聯:

    凍雨灑窗,東兩點,西三點;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此聯的上聯析“凍、灑”二字;下聯析“切、分”二字,成為絕對。

  • 9 # 自怡悅亦可

    說起對聯,不由得想起家鄉臨汾有天下第一門之稱的華門,華門大廳有一副500字書寫中華五千年曆史的“天下第一長聯”,上聯書寫五千年的歷史更迭,下聯書寫五千年的思想文化,文武對仗,舉世無雙,讀一聯可通古今,堪稱聯中珍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細品。接下來,言歸正傳,對聯是中國獨有的傳統民族文學藝術形式,又是影響深遠的建築裝飾文化。它由兩組可以獨立運用的合乎對仗與聲律要求的對偶句組成。

    千百年以來,上至皇宮,下到民居,中華民族家家戶戶只要是紅白喜事,都有貼對聯的習俗。

    實用性是對聯的根本特性,實用,才能在千百年的傳承中由雕蟲小技登上大雅之堂。常見的有春聯,比如:春到百花香滿地,時來萬事喜臨門。新春喜氣溢天外,麗日光彩滿門庭。有婚聯,比如:戀愛幾載結秦晉輻輳,俯首百年享舉案齊眉。有輓聯,比如:誰道天公有眼為何災難專降心強者,都說上帝無情且看橫禍屢生命薄人。還有,喬遷聊、開業聯、題贈聯等等特定場合適用的對聯,從古至今,浩如煙海,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思想性是對聯的生命,對聯所表達的思想內容能讓觀者理解、讀者領會,在特定背景有其特定意義,才叫水平才有生命。比如,成都武侯祠正殿對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其中蘊含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就受到毛主席的讚賞,他要求到四川擔任重要職務的負責人一定要到武侯祠認真讀一讀這副對聯。

    再比如,已成為家長臨汾名片的城市公廁,每個門口都有一副對聯,理念先進,聯廁相得益彰,使世俗千年的避諱之所變成人人樂享的大雅之堂,正所謂:英雄本色慈母情懷容天下難容之事,高山傾訴流水放歌洩腹中難忍之隱。

  • 10 # 人生幾何31674372

    對聯是大眾熟知和喜愛的中華民族傳統風俗,對聯言簡意賅,短短几字折射大千世界,有的喜慶祝福,如“舊歲又添幾個喜 ,新年更上一層樓”。有勉勵學習的,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邊苦作舟”。有氣熱膀脖的,如“望江樓,望江流,望江樓上望江流,江樓千古,江流千古;印月井,印月影,印月井中印月影,月井萬年,月影萬年”。那寫對聯有什麼講究呢?

    一,對聯要上下聯字數相同,就是上聯一句五個字,下聯一句也必須五個字,上聯一句六個字,下聯一句也必須六個字。

    二,對聯可短可長,沒有要求,最短的對聯上下聯只有各一個字,最長的對聯上下聯各有幾百個字。

    三,對聯上下聯要意思要相同成相近。

    四,對聯上下聯一般來說要求對杖。

    五,對聯要上下聯要押韻,朗朗上口。

  • 11 # 鄉村小老頭3

    對聯是中國獨有的文學形式,儘管相近的一些國家也有那也是從我們國家學去的,不同於文章和詩歌。我們的漢語、漢文與世界各種語言文字不同別具一格,一字一音或者多音多意,不同的讀音表達不同的意思,一個個字方方正正、整整齊齊、清清楚楚、音節分明、聲調勻稱。因此能夠造成:字形、字音、字義都兩兩相對的,整齊優美的兩個句子,這就是對句或對聯。

    對句產生的很早在《易經》一書其(繫辭)就說: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老子》書中: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可是這些對偶句、對仗句還不夠成為對聯,因為對聯是後發展出來的,講究多了起來要求更嚴格,上下兩聯中不允許出現相同的字。對聯不是小玩藝,而是有積極作用的文學藝術,一副好的對聯不光能欣賞還能是座右銘,這樣的對聯往往都是主人撰寫的中堂對聯。

    李大釗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梅蘭芳的: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像誰。

    范文瀾的: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一句空。

    對聯又稱為對子、聯語、門聯、楹聯,對聯從性質上分:春聯、婚戀、壽聯、輓聯、劇場聯、會場聯等等不同的場合,生活中最常見的是春聯。上古時期的人們講究迷信,認為神能祐人,鬼能害人,很早就有驅鬼迎神的種種活動,特別是陰曆元旦(民國時期改稱春節)。古文獻上有用桃卯、桃印、桃板、桃符、仙木驅逐邪鬼說法,《白孔六帖》中有:“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玉燭寶典》說:“元日造桃板著戶,百鬼畏之。”後世紙張多了起來就把桃木板換成紙張畫上門神神荼和鬱壘。

    《蜀檮杌》和《宋史*蜀世家》都說五代十國時期,後蜀王孟昶統治物產豐富的天府之國,生活奢侈又愛粉飾太平,下旨讓文臣們給宮門的兩塊桃符寫一副對聯,眾臣子獻上的對聯一副都滿意提筆寫下: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一般書上都認為這副門簾(楹聯)春聯的開始。

    春聯的普及大約是在明代,據陳雲瞻撰《簪雲樓雜話》說:“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傳旨:公卿士庶家,門上須加春聯一副。”,儘管陳氏所說春聯起始並不準確,但是也說明在明朝初年貼春聯在京城已經盛行,有皇帝大力推廣百姓效仿自然會全國普及。傳統留下老對聯:爆竹一聲除舊歲;桃符萬戶換新春。自從有了紅紙春聯的材料就不再使用桃木板,過去的人對貼春聯非常重視,聽老輩人講本地人闖關東來到本地開荒斬草,過年時沒有人會寫對聯也要買來紅紙裁成紙條在上面用墨筆畫圈貼上。

    撰寫對聯是一件很講究的事有很大學問,會編會寫對聯的人都明白其中講究,畢竟是貼對聯的人多所以在這裡就不說了,只說一下正確的貼對聯,現在有人認為對聯的橫批是從左向右書寫,上聯應該貼在門的左邊,下聯應該貼在門的右邊,這種認識是錯誤的。如果要把對聯貼的正確首先識別那一聯是上聯,那一聯是下聯,最簡單的識別方法時就是看看兩副對聯最後一個字的讀音,對聯編撰要分平仄相對,所謂平就是字的讀音是漢語拼音是一聲二聲,仄就是字的讀音是三聲四聲,標準的對聯上下聯最後一個字不能都是平也不能是仄,必須是一平一仄,當然現在市場上賣的對聯有很多不守這個老規矩只是紅紙寫的兩句吉祥話順口溜,貼春聯站在門前把尾字是仄的那一聯貼在右手邊,把尾字是平的那一聯貼在左手邊。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在沒有紙張的年代裡書寫材料使用的是竹簡木簡用繩子編在一起,從右邊開始從上向下書寫,到有了帛再到有了紙一直延續這種書寫方式,書寫匾額也是從右向左,這種書寫方式一直延續到建國初期。貼對聯就是延續古代的書寫形式,上聯可以理解為第一行下聯是第二行自然要貼在左手邊,橫批是匾額的延續自然應該跟著自右向左書寫。

    現在走在街上錯位的對聯比比皆是,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注意,書寫長聯時要寫多行,每行都要頂格平齊不能像寫文章開頭縮兩格,上聯右起順書,下聯左起順書,迎面看去兩副對聯形成繁體字門的形狀才是正確做法,錯誤的做法我沒少看到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廚師去哪兒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