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漢上痴生
-
2 # 有話少說
司馬遷對諸子百家的描述是很客觀的。
《史記太史公自序》,陰陽,墨,儒,名,法,道,都有批評,如,
儒者博而寡要,勞而少功,是以其事難以盡從。
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
至於道儒之間關係,司馬遷沒有偏向,《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有孔子問禮於老子記載,老子批評孔子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而孔子回去對弟子說,見老子如見了龍。
司馬遷評道儒兩家關係: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者,儒者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
-
3 # 趙日金141
在《史記》中,孔子與老子地位不同,孔子列為“世家”,而老子與韓非並列為“列傳”。
對於儒家與道家,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儒家與道家的優劣,都有客觀的評價,沒有偏向任何一方。在《老子韓非列傳》中,道儒兩家互相攻擊,司馬遷引用了孔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不過,司馬遷在記述儒家《儒林列傳》中,對董仲舒的描述,卻是對後世傳說的漢武帝採納董仲舒“廢黜百家,獨尊儒術”,提供了否定的證據。
董仲舒“著《災異之記》。是時遼東高廟災,主父偃疾之,取其書奏之天子。天子召諸生示其書,有刺譏。董仲舒弟子呂步舒不知其師書,以為下愚。於是下董仲舒吏,當死。詔赦之。於是董仲舒竟不敢復言災異。”
《史記孝武帝本紀》沒有“獨尊儒術”的記載。
-
4 # 柒道友
司馬遷當仁不讓的觀點,是史家觀點,沒有傾向性。
史家觀點就是他的歷史觀,史記的特點是,
第二是秉筆直書,不為尊者諱。
第三是以文載史,富於文學性。
-
5 # 風大豬也能飛
《史記》更多的是一部文學作品,而非歷史作品,所以,那些認為司馬遷持的是史家觀點是不客觀的,《史記》中,太多的作品摻雜了司馬遷個人的感情色彩,比如對衛霍的不太認可與對李廣的過份吹捧,這就不符合史家的觀點。另外,《史記》中的好多內容,演義的成份更多,比如趙氏孤兒,完全背離了史實。所以,魯迅才會說:“(司馬千)恨為弄臣,寄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傳畸人於千秋,雖背《春秋》之義,固不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矣。”可能好多人都知道魯迅曾稱讚《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卻不知還有前一句“雖背《春秋》之義”,也就是說,魯迅認為《史記》是違背傳統歷史觀的,不能完全當作一部史書,而是一部《離騷》一樣的文學作品。
回覆列表
司馬遷在《史記》中傾向於道家觀點還是傾向於儒家觀點?依據是什麼?
並沒有明顯的傾向!其哲學思想是吸收了先秦道家思想的傳統,並接受了當時儒家公羊學說觀點而形成的。
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儒家學說昌明的時代。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司馬遷曾經師事過董仲舒,從董仲舒學過《公羊春秋》,從師承關係上看,他的哲學思想受公羊派影響很深,對比司馬遷的《史記》相關段落與董仲舒《春秋繁露》,兩相對照,二者幾乎如出一轍。例如:
“六藝於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史記滑稽列傳》);
“《詩》道志,固長於質;《禮》制節,故長於文;《樂》詠德,故長於風;《書》著功,故長於事;《易》本天地,故長於數;《春秋》正是非,故長於治人”(《春秋繁露玉杯》)。
當時的儒家學說純正不雜,精而不博,貴在有用,如平當以《禹貢》治河,夏侯勝以《洪範》察變,董仲舒以《春秋》決獄,王式以《詩經》當諫書,都是例項。司馬遷的儒家思想是這一時代經學風尚的反映,他不求章句訓詁,而在闡發經義,以求對社會有用。這種思想在他寫作《史記》分析社會歷史現象時起了重要作用,是促成他的《史記》寫取得如此高成就的重要因素。
司馬遷在《伯夷列傳》中說,“夫學者載籍廣博,猶考信於六藝,《詩》、《書》雖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說明他是推崇“六藝”,尊奉“六藝”的,是一個儒生,但他同時也吸取道家的一些思想精華。
司馬遷的道家學術思想是直接承受著他父親司馬談的啟迪和影響的,他們父子在思想上有很深的淵源關係。司馬談的學術思想集中表現在他那篇著名的論文《論六家要旨》中。司馬遷把這篇論文引徵在其《史記自序》中,說明他對這篇文章的重視和在精神上的契合。
《論六家要旨》,對諸家學說進行條分理析地評述,極得要領。於陰陽、儒、墨、名、法都有所批判,有所肯定,唯予道則是全面肯定。他認為道家綜合各家之長,可以“與時遷移,應物變化”,“指約易操,事少而功多”,是最可取的。
司馬遷《史記 自序》肯定:“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在老子傳的讚語中說:“老子所貴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故著書辭稱微妙難識……而老子深遠矣!”
司馬遷《史記 自序》中說:“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復反無名”,這是對先秦老子學說的繼承。
結論:司馬遷在《史記》中沒有傾向於道家觀點還是傾向於儒家觀點,因為他的思想是雜揉儒家的六藝與先秦道家思想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