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宴

    這一說法完全是個誤傳!

    李鴻章的遇刺確實為中日兩國的談判帶來了轉機,但是跟為大清省了一億兩白銀的賠款沒有任何關係!

    因為,在李鴻章遇刺之前,中日兩國並未就賠款問題展開談判,當時雙方談判的焦點在於停戰條款。那麼當時日方開出的停戰條件是什麼呢?

    一、日本軍隊應占據大沽、天津、山海關,這一地區之內的清國軍隊,必須將一切軍用物資交與日本國軍隊暫管。

    二、天津到山海關之間的鐵路當由日本軍務官管理。

    三、停戰限期內日本國之軍需軍費,應由清國支付。

    (春帆樓談判現場)

    當時日本方面認識到清政府最迫切希望的是先停戰,因此故意丟擲這種明知不會被清政府接受的苛刻條款,以迫使中國方面打消停戰的念頭。

    也就是說,當時的日本壓根不想停戰。為什麼呢?很簡單,戰場上的日軍已經勢如破竹,根據日本方面的作戰計劃,他們是想在直隸平原上同清軍展開決戰,一旦打贏直隸決戰(打贏的機率相當高),他們就能在談判桌上進一步獅子大開口,向中方索要更多的權益。直隸決戰的計劃還沒實現,他們是不會停戰的。

    而李鴻章的遇刺,使得日本政府迫於國際輿論上的壓力,答應給清政府一個為期三週的停戰時間。在停戰期間內,中日兩國如果未就賠款、割地等媾和條件達成一致,則重新開戰!

    三週的停戰時間,這就是李鴻章遇刺為清政府帶來的唯一利好!

    在停戰期間,中日兩國開始就賠款、割地等媾和條件展開談判。日方一開始確實開出了三億兩白銀的驚天索賠數額,後來又減少到兩億兩。

    這也同李鴻章沒有什麼關係,因為在整個馬關談判期間,日方對於李鴻章的苦苦哀求基本上是置之不理的,他們並不買李鴻章的面子。

    日方之所以會把賠款數額從三億兩減少到兩億兩,很大程度上是考慮到西方列強的感受。之前,清政府同西方列強簽訂的一系列涉及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中,賠款金額基本不大。《南京條約》賠償英國2100萬銀元;第二次鴉片戰爭,對英法兩國各賠款800萬兩白銀。而日本一口氣就要從中國身上撈走三億兩白銀,西方列強心裡能平衡嗎?也就是迫於列強無形中的壓力,日本方面把賠款數額從三億兩減少到兩億兩。

    小結:李鴻章遇刺之前,中日兩國並未就賠款問題展開談判,因此李鴻章的遇刺跟日方減少一億兩索賠金額沒有任何關係,李鴻章遇刺給清政府帶來的唯一利好就是三週的停戰時間!

  • 2 # 林中水駱駝

    嚴格的說並沒有。李鴻章是先遇刺日本人後提出賠款的。不過李鴻章的遇刺讓日本在外交上陷入了很尷尬的局面。別說這種尷尬沒有用,日本外交改啥承受了壓力的。

    其實李鴻章當時應該做的就是馬上回國“養傷”,但他好像提出來了,但是光緒(慈禧)沒有同意。日本人之所以減了一億兩白銀是因為他們破獲了朝廷給李鴻章發的電報,電報裡面明確說賠款不可超過兩億兩白銀。

  • 3 # 丹書戰史

    《馬關條約》的簽訂,是在甲午戰爭之後,中日簽訂的喪權辱國條約。是民族不可磨滅的屈辱歷史。那麼當年簽訂條約時,由李鴻章率隊到日本簽約,期間李鴻章無故捱了一個浪人一槍,險些喪命,此後便有這一槍為大清國省下一億兩白銀賠款的說法。個人覺得李鴻章挨這一槍只是一個契機,給了雙方一個臺階下。事實上,當時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知,李鴻章與國內的電報內容,完全沒有加密,日本人幾乎與李鴻章同時知道了清政府的談判底線,弱國無外交,日本就是想根據戰爭勝利,儘可能取得多的利益,最終結果的兩億兩白銀,放到今天也是一個天文數字,可以說,日本打二戰,都得感謝清政府。當然,談判就像做生意,你想要兩億,但不能開口就這樣說,得往上虛報。大家互相討論,李要想壓低賠款,就得有個說法,然而當時懦弱的的清政府,誰都當他是塊肉,哪有合適的藉口呢?恰好李鴻章挨這一槍,說是刺殺談判使者,給了雙方一個臺階,各自都達到了預期目標。然而事情遠不止這樣簡單。

    根據當時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同時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這讓世界其他列強都感到憤怒和吃驚,一個比自己弱的日本居然能順利取得這樣大的利益,而清政府居然怎麼軟蛋好欺負。中國雖然很大,但是蛋糕再大也是有限的,每個列強都想盡可能多吃一口,讓別人少吃一口,當然就聯合起來給日本警告,要他適可而止,當時的日本國力已經很強了,列強也不敢輕易與之一戰,日本心裡也知道自己幾斤幾兩,冒險大吃一口,也就算了,後期又吐出一部分。這事就算是列強們商量好了。但是可憐的中國,在風雨飄搖的晚清,只有任人宰割,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祈求別人下刀快一點,痛苦少一點。在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裡度過了近一個世紀後,華人終於站起來了。所以,我們還是要感謝這個和平的時代,至少再也沒有“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 4 # 藍海173824745

    馬關談判,日本人漫天要價。李鴻章的本意是一分錢不賠,要錢沒有,要命一條。不服咱接著幹,北韓,鴨綠江,遼東半島,山海關,北京,山東,山西,小日本你放馬過來。中國大的很,陝甘,四川,兩江,湖廣,兩廣,閩浙,雲貴,來啊!反正有大把時間……慈禧太后沉不住氣啊,要和談,要籤條約。李鴻章說了不算啊!至於李鴻章遇刺,日本人比李鴻章本人還害怕,害怕李鴻章死了,要不到賠款。白銀三億兩本就是漫天要價,少一個億,還是鉅額賠償!《馬關條約》最後是慈禧太后同意,李鴻章簽字,光緒皇帝蓋印……

  • 5 # 不沉的經遠

    這一說法並不正確,日本把索要的賠款從3億兩白銀降到2億兩白銀和李鴻章遇刺無關。

    甲午戰爭後期,由於戰局不利,清政府先後派遣了張蔭桓、邵友濂和李鴻章等人赴日求和。李鴻章在日本談判期間,支援日本侵華的日本青年小山豐太郎認為此時談判為時過早,於是刺殺李鴻章,以阻撓談判。李鴻章遇刺以後引起了國際關注,日本政府的態度確實有所軟化,但是在此之前,雙方的談判還沒有進入實質性階段,更沒有談及賠款數額。

    由於在戰場上接連獲勝,日本政府的野心大增,加上為了侵佔臺灣,日本正打算進攻澎湖,因此有意拖延和談程序。在談判初期,日方負責談判事務的伊藤博文故意獅子大開口,要求由日軍佔領天津到山海關一線,這一帶的清軍必須全部繳械投降,才能停戰。

    如此苛刻的條件李鴻章自然無法答應,雙方一時陷入僵局。而就在此時,發生了刺殺事件。由於擔心李鴻章受傷回國,談判會無限期拖延,而且李鴻章畢竟已經年過古稀,在國際上也有一定名望,遇刺事件很容易引起同情。

    為此伊藤博文決定在停戰問題上進行讓步,同意馬上在奉天、直隸、山東實現停戰,這樣一來可以顯示日本的談判誠意,二來故意把澎湖和臺灣排除在外,絲毫不影響日本的侵略步伐。所以李鴻章遇刺,只是讓日本在表面態度上軟化了一下,並沒有放棄其實質利益。

    而在接下來的談判中,日本也是毫不客氣,提出了一系列苛刻的條件。在這些條件中中包括了3億兩白銀,不過這個只是作為討價還價所用,最後減為2億兩白銀,也只是故作姿態而已。

    在整個談判過程中,由於在戰場上佔據了主動,日本政府完全掌握著談判節奏,李鴻章無從招架。在這種情況下,不可能奢望因為李鴻章遇刺就能減少1億兩白銀的賠款,他還沒這麼大的面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史上最被低估的裝備,基克的聚合僅售2250,為何沒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