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秋妮
-
2 # 麥子的爹
如果僅僅就字面上的意思來說,就是耕種於東坡的居士。但實際上這是東坡先生在經歷困苦,九死一生之後的心靈蛻變。
元豐二年東坡先生奉調湖州,到任後照例要上謝表。在這次的謝表中他隱隱諷刺了那些所謂新黨的“倖進”之人,這就引起這些人的憤怒!有一個御史摘取蘇東坡謝表中的幾句話,告他諷刺政府。同時舒亶提出東坡先生描寫農民貸款的詩句,不但是莽撞無禮,更是對皇帝不忠。御史中丞李定上了一份表狀,列舉蘇東坡無禮該殺的四點理由。案件由御史臺查辦,審查的詩篇共達一百多首,蘇東坡的朋友受牽連入獄的共有三十九人,這就是著名的“烏臺詩案”(御史臺又稱烏臺)。
元豐三年一月蘇東坡離開京師,前往謫居地黃州。二月到達,暫居住在定慧寺。蘇東坡死裡逃生,心靈震撼,開始思考生命的真諦。他開始深思自己的個性,研究如何得到心靈的平安。他信教越來越虔誠。在“安國寺記”一文中,他寫到“餘二月至黃舍。館粗定,衣食稍給……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這大概是“居士”之稱的由來。
元豐四年,蘇東坡的朋友有一個叫馬正卿的給他找了幾十畝地,這塊地在黃州城東一個小山坡的邊上。所以叫“東坡”。
還可以說一下的是,在黃州期間,東坡先生寫出了許多著名的詩文。例如《前後赤壁賦》、《記承天寺夜遊》,等等。還有著名的東坡肉、東坡羹也是在黃州發明的。“河東獅吼”的故事也是發生在黃州期間。
-
3 # 老街味道
問題:蘇軾為何自號東坡居士?
蘇軾取號為“東坡居士”主要是受了白居易的影響,白居易當年也有一塊“東坡”,而且在詩中多次提到。
一、白居易的東坡
當年白居易被貶江州,寫下《琵琶行》後不久,又被調到忠州。據說白居易在這裡親手種植荔枝等花木,在其詩中多次提到了種花木的“東坡”:
“朝上東坡步,夕上東坡步。東坡何所愛?愛此新成樹。”,“東坡春向暮,樹木今何如?”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在其離開時還依依不捨的寫到:
“何處殷勤重回首?東坡桃李種新成”。二、蘇軾與白居易
宋人洪邁《容齋三筆》卷三中之“東坡慕樂天”條,洪邁認為
“蘇公責居黃州,始自稱東坡居士,詳考其意,蓋專慕白樂天而然。”東坡詩句中經常提到白居易,二人的際遇確實有相似之處。不過白樂天的命運比蘇軾好得多,同是宦海漂泊,白居易深諳為官之道,從沒有讓自己身處險地,而蘇軾遭遇則兇險的多。
白居易當年被貶杭州、江州、忠州,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而被貶黃州。境遇相同,心情也相同。蘇東坡的一篇文章裡這樣提到:
“樂天自江州司馬除忠州刺史……某雖不敢自比,然謫居黃州……出處老少,大略相似”,蘇軾希望像白居易一樣,能夠安享晚年,“庶幾復享晚節閒適之樂”。可惜蘇軾命短,客死常州,下面是蘇軾詩中提到白居易的幾處:
“我似樂天君記取,華顛賞遍洛陽春”;“我甚似樂天,但無素與蠻”“他時要指集賢人,知是香山老居士”“出處依稀似樂天,敢將衰朽較前賢”三、蘇軾的東坡
蘇軾和白樂天有不少重合之處。在杭州,白居易疏浚西湖,蘇軾也疏浚西湖,一個白堤一個蘇堤。
在黃州,蘇軾也學忠州的白居易搞了一個東坡:
“餘至黃州二年,日以困匱。故人馬正卿哀餘乏食,為於郡中請故營地數十畝”。“雨洗東坡月色清,市人行盡野人行”熟讀白居易的蘇軾給自己取號為“東坡居士”。 下面這首臨江仙就是當年在黃州時所作:
-
4 # 盛世南迦
蘇軾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AVANCIER人,世人常稱其為蘇東坡。蘇軾為人高岸,詩詞峻美,但是人生道路卻並不坦易。觀其一生,仕途可謂幾起幾落,命運多舛。多虧他修習佛法,性情豁達,不以為意。蘇軾曾經在一首詩中為自己戲題道: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
黃州惠州瓊州。
公元1079年,受到烏臺詩案的影響,名滿天下的湖州太守蘇軾突然身陷囹圄。在這場劫難當中,他曾一度性命堪憂。幸虧宋代有趙匡胤定下的不殺士大夫的祖訓,以及退隱的王安石上書保全,才得以免於一死,最終被貶到了黃州。蘇軾謫居黃州之後,俸祿減了一半,家裡供養的人口又多,因此生活極為窘迫。他不得不把每月的四千五百錢工資,分為三十份,用麻繩穿起來掛在樑上,每天早上用畫叉取一串錢下來,交給妻子王閏之安排一日三餐。
落魄之時,蘇軾想起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經歷。當年白居易也曾經得罪了當朝權貴被貶官為江州司馬。三年後,白居易轉任忠州刺史後,在城東開墾了一片荒地,栽花種樹,還寫了大量借景抒情的詩詞作品。後來白居易東山再起,升職為中書舍人,再次得到朝廷的重用。蘇軾深深地感覺自己和白居易有著相同的心情與境遇,他也期盼著自己有朝一日能夠東山再起。於是他請老友馬正卿幫忙,想辦法在黃州的城東申請並開墾了一片坡地,於此躬耕,甚至還蓋了一間起居室,名為東坡雪堂。蘇軾為了表達對白居易的敬仰之意,從其被貶到忠州時的詩作中,選取了東坡二字作為自己的雅號,自稱東坡居士。這一年,蘇軾四十六歲。
(據宋代周必大《二老堂詩話》中說:白樂天為忠州刺史,有《東坡種花》二詩,又有《步東坡》詩,雲:朝上東坡步,夕上東坡步。東坡何所愛,愛此新成樹。宋洪邁《容齋三筆》 卷五《東坡慕樂天》雲:蘇公賃居黃州,始自稱東坡居士,詳考其意,蓋專慕白樂天而然。《蘇軾詩集》有詩云:出處依稀似樂天,敢將衰朽較前賢;又云:我似樂天君記取,華顛賞遍洛陽春。)在這裡,我簡單講一下居士這個詞的由來。居士一詞最早是儒家對有德才而不願意出仕,選擇隱居的人的稱呼。春秋時期的范蠡,在輔佐吳王夫差臥薪嚐膽、收復國家之後,隱逸江湖,算是一個儒家意義的居士。兩晉時期是儒家意義的居士最多的時代,有陶淵明、竹林七賢等高人雅士,但這些名人從來沒有過以居士自稱。
這個時期的居士僅僅是一種標籤,意味著能稱為居士的人必須有卓越的才幹、高尚的品德和與眾不同的行為方式,而且這個稱號只能由他人授予,否則就有沽名釣譽之嫌,有失文人的高雅。
真正讓居士這個稱謂在文化圈火起來,是在佛教傳入中國、道教正式建立之後。因為這個時候的居士兼具了宗教意義,道教首先將在家修行,並且持戒的教徒稱呼為居士。
佛教最初把所有不信佛教的人都尊稱為居士。佛教剛傳入中國的時候,倡導、鼓勵出家修行,信奉佛教就必須出家為僧。這與中國傳統文化里根深蒂固的孝道產生了激烈衝突。儒家思想的孝道文化講求孝養父母、繼承香火,以及入世踐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人生模式。而佛教教義則追求拋棄一切塵世的牽絆、束縛,乃至對肉身的執迷,這種文化衝突非常不利於佛教的傳播。於是,佛教參考道教的方法,把信仰佛教,卻又不用出家,可以繼續履行家庭和社會責任的人稱為居士。到了唐朝,是居士異常繁榮的時代,我們熟知的李白是青蓮居士、白居易是香山居士、王維是摩詰居士、司空圖是耐辱居士。其中李白是個道教徒,他這個居士有可能是受戒皈依以後由師父授封的,其餘如白居易、司空圖等人則沒有證據證明其宗教傾向。也就是說,唐以後出現出的大量居士是沒有宗教色彩的,這個稱號是當事人給自己命名的。
這個時期的人們開始敢於自稱居士,是因為宗教提供了一個遮羞布,亮出居士這個稱號的時候,人們首先會想到宗教選擇而非對德才的自我標榜。在避免了尷尬的同時,這些人又用這個特別的稱號來表達自己的價值取向、宗教信仰或者人生追求,自稱居士至少在當時來講是一種時髦。我們接著說東坡居士。元豐七年,宋神宗一紙手札,將蘇軾由黃州調往汝州。他捨不得離開黃州,但皇命難違,於是在《別黃州》一詩的最後兩句,蘇東坡寫到:投老江湖終不失,來時莫遣故人非。投老江湖四字,正是近知天命之年的蘇東坡出世心態的最好寫照。
蘇東坡轉任汝州之時,路經廬山,住在東林寺,拜會了東林常總禪師。言談其間,論及無情話,有所省悟。第二天早上,東坡居士向常總和尚呈上自己的兩首詩偈:
其中一首非常有名: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展示了東坡居士參禪悟道的深度與高度。廬山群峰各個不同,不識廬山是因為身在廬山之內,要認清廬山全貌就需要跳出廬山。人生和這個世界何嘗不是如此?入乎其內須出乎其外,但是出乎其外實在很難。處於這個世界又要離於這個世界,真是一個兩難的選擇,沒有人生經歷和智慧的人又怎麼知道該如何面對呢?
東林常總禪師是黃龍派創始人黃龍慧南的弟子,在禪宗地位崇高,他看了東坡居士的詩偈之後,認為蘇東坡已經領悟了佛法無邊、遍及萬物的道理,已達開悟的境界。由此機緣,所以後人一般將蘇東坡列為東林常總禪師的法嗣,可以說是真正修習佛法的居士了。我們再講講另一首七言絕句的故事吧。知道第二首詩的人不多,但這首詩氣勢磅礴、禪意深遠,境界比前一首還要高明:
溪聲盡是廣長舌,
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
他日如何舉似人。
東坡居士的詩中,把潺潺的流水聲,比喻為佛陀說法的聲音,把青翠的山巒,比喻為佛陀的清淨法身。一夜之間,詩人聽到的水流之聲便是八萬四千偈的佛法妙諦。自己雖然悉心領會了,但是這種境界和感受,又如何向別人說起呢?
沒有經過認真的學習,理解不了如此精深的佛法。可見,東坡居士的慧根與悟性之高。這首詩,後來還成為了禪宗的一段著名公案。
有一天,圓智證悟禪師去看此庵景元禪師,兩人夜裡閒談,證悟禪師就提到蘇東坡的這首詩,他說這是一般人不易到達的境界。此庵景元禪師卻不以為然,認為這首詩還沒有看到路徑,哪裡能說到了目的地呢?證悟禪師說: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假如不是已到了那種境界,如何有這個訊息?如何能見道呢?景元禪師說,這只是門外漢而已。證悟禪師就要求景元禪師為他點破,景元禪師說:且從這裡用心參,或許可以知道本命元辰落在何處。
證悟禪師聽了以後,茫然一片,整夜深思,無法入睡。不知不覺天亮了,忽聞鐘聲響起,他恍然大悟,去其疑雲,立刻作詩一首:
東坡居士太饒舌,
聲色關中欲透身。
溪若是聲山是色,
無山無水好愁人。
他拿此偈語奔告景元禪師,景元說:早跟你說是門外漢嘛!禪不是用語言能說的,也不是用文字能寫的,更不是用心能思想的。禪,完全是透過悟才能體認的。證悟禪師一夜深思,那鐘聲終於撞開混沌的心扉,他和蘇東坡的境界就有所不同了。所以說,禪不是知識,是靠自己實證體悟的。
在兩位禪師看來,東坡居士的詩境界雖高,但還是著了相,難道沒有溪聲山色,就不聞佛法了嗎?佛法自在心中,又何須向外界去求呢?最後,以東坡居士的《東坡》詩作為結束語吧。
雨洗東坡月色清,
市人行盡野人行。
莫嫌犖确坡頭路,
自愛鏗然曳杖聲。
-
5 # 方哥165089467
蘇軾貶黃州時,在黃州東坡開了一片荒地,種點莊稼,既補貼家用又享受田園農耕之趣。蘇軾信佛,又不能出家,在家修行謂之居士。故蘇公自號"東坡居士"。如此簡答,君以為可否?
-
6 # 秋天的Sunny如是
蘇軾,大家都知道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不過蘇大家身為一代文豪,興趣是十分廣泛的。
比如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美食家。
同時,蘇軾對佛道也興趣濃厚,與佛道界有著深入的交往。
比如在黃州做團練副使的時候,與金山寺的佛印禪師交往頻繁。
大家都知道,古人的姓、名、字都是父母長輩起的,但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意願,給自己起一個“號”。
所以就有了“東坡居士”這個富有禪意的號。
其實,蘇東坡還有一個號,叫做“鐵AVANCIER人”。
因為,蘇軾、蘇轍兄弟兩人“童蒙”的啟蒙老師,就是一位名為張易簡的道長。
這也是成年後蘇軾對佛道興趣的根源。
小知識延伸1:大家都知道蘇軾父子“一門三蘇”,三蘇同列唐宋八大家。
三蘇中當然是蘇軾最為著名。但關於其父蘇洵,大家所知不多。
三字經中有一句: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這位蘇老泉,就是蘇洵老先生。
小知識延伸2: 唐宋八大家的說法,始於明朝初期朱右所編的《八先生文集》。
到明朝中期唐順編的《文編》,只收取這八位的文章,其他作家的文章隻字不取,
為唐宋八大家名稱的定型和流傳起到了重要的推動的作用。
之後,同為明代文人的茅坤編輯的《唐宋八大家文鈔》問世,使得唐宋八大家之稱基本固定下來。
所以,所謂“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宋時期八位“文”,文章方面的大家。
所以,雖然這八位的文學成就不僅僅限於散文方面。
但,唐宋八大家說的是唐宋散文八大家,而不是詩、詞等其他方面。
-
7 # 黃宇芬
謝邀答。相傳蘇軾對前代詩人從不輕意稱讚的,咋獨喜歡白居易,更教仰他的為人。蘇軾敬仰白居易的詩文和對“樂天”二字極感興趣,在自己的詩中多次將自己比你白居易:找甚似樂天,而白樂天自號香山居士。有《東坡種花》詩。蘇軾也有《東坡》詩八首。蘇在謫居黃州時,即平生最不如意時,取“東坡”為號的。這就是蘇東坡這一名號的由來。
我覺得蘇軾和白樂天不僅在政治生活有共處,都幾次遭貶謫,而且都有達觀,樂天的性格。這恐怕是蘇軾每擬白居易自況的主要原因吧。
回覆列表
前半生蘇軾,後半生東坡!蘇軾以“東坡”名於後世。
✍1080年2月,蘇軾來到黃州的,最初住在定惠院僧舍。
✍“布衣蔬食,隨僧一餐”,倒也簡便。
✍5月,蘇轍護送家眷到來,蘇軾的日子就不好過了。
✍由於太守的照顧,全家得以在臨皋亭借住,但衣食之憂隨之而來。
✍黃州團練副使雖然也是個芝麻官,但蘇軾已領不到俸祿,再加上向來不善經營,蘇軾的所有積蓄僅夠一年之用。
✍這一年,蘇軾時常布衣芒鞋而出,與漁樵為伍。
✍他有時候拿彈弓擊打江水為樂;有時候泛舟江上,漂到哪裡算哪裡。
✍遊得興起,甚至過了郡界,數日不返,讓負責監視他的地方官十分頭疼。
✍逍遙的日子如箭飛逝,到了1081年,蘇軾不得不面對囊中羞澀的困境了。
✍在這時,長期追隨他的窮書生馬正卿,替他向官府請得一塊數十畝的陽營地。
✍地在黃州城東的山坡上,故名“東坡”。
✍東坡不是肥美的沃野,而是荒蕪已久的“茨棘瓦礫之場”。
✍這年恰逢大旱,墾闢之勞讓蘇軾筋力殆盡。
✍但對來年豐收的期望,使所有勞作之苦都有了意義。
✍把東坡的荒地墾闢成良田之後,蘇軾又在坡上營造了一座房屋。
✍這年冬天,黃州大雪數尺。
✍新居是在大雪中建成的,之後蘇軾又展丹青妙手在房屋四壁上繪滿雪景,故名此堂為“雪堂”。
✍1082年初春,蘇軾躬耕於東坡,居住於雪堂。
✍地是自闢,堂是自建,又逢春雨下足,豐收有望。
✍蘇軾站在堂前怡然四望,南瞰有超拔挺立的四望亭,西望有潺潺流淌的微泉,不由得出神!
東坡是蘇軾在黃州的躬耕之地,其由來,本與閒情雅緻無干,而是為了解決最基本的生存問題。一塊為填飽肚子而開闢出來的荒地,經蘇軾的墾殖,最後竟成了最負盛名的詩意棲居之所。後半生做一個東坡居士,人生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