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微思未來
-
2 # 農業故事
氣憤版:
把你老公揍一頓吧,他總可以打可以罵吧。
明確告訴他,你不管就不要干涉我管,不幹活就別逼逼。
理智版:
與老公進行探討,孩子旁聽,詳細闡述日常生活中的對於錯,懲戒方式,制定家規,按制度辦事。
-
3 # 你也是蘑菇嗎
毫無疑問,大多數父母都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在親子關係方面能力不足。他們在教育孩子中的很多錯誤都源於自身的失敗感。無論是真實的還是想象的。焦慮,對孩子要求過高以及貶低孩子傾向都反映出這一主觀的自卑感。深度挫敗的一種表現形式就是搖擺不定。母親作為孩子最早且最長久的陪伴著他,在和孩子的所有關係中都是完全可信且可靠的。孩子會原諒母親所做的一切,唯獨不能原諒她的不可靠。理解、同情心以及一點點溫柔就能夠幫助他獲得孩子永久的感情。母親的焦慮,擔心,溺愛,警惕以及類似的特點都是沒有必要——甚至是有害的。母親必須減少對孩子的關注,尤其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母親不能將太多精力集中在孩子身上。對於孩子所需要的,以及自然而然期待從母親那裡獲得的溫暖,通常只需要透過極少的語言或行動便足以表達出來。她的所有行為都不能缺少這種溫暖,如此孩子就會願意跟隨母親的引領。父親對於孩子的重要性來源於男性所處的社會地位。父親的影響往往反映在孩子對待工作的實幹的態度上。父親是最適合激勵孩子有所作為的人,但是相反父親也是很容易挫傷孩子自信的人,以致男孩兒會懷疑自己到底能不能成為真正的男人,女孩兒會認為自己終將一事無成。父親也許在教育孩子方面並沒有發揮積極的作用,但孩子們依然有可能將它看作力量和權力的象徵,因為父親通常比母親更加高大強壯,它代表著僅存的古老的男性理想形象,對孩子們而言,他的行為象徵著男子氣概,因此,他的休閒和娛樂活動比其實際作用更具重要性,他是家裡的“男人”男孩兒們的第一位夥伴。女孩兒們的第一位“戀人”。由於在家的時間有限,他最適合擔任模範人物,終極權威和上訴法院的角色。父母之間的一致,分歧以及它們之間關係的特點對孩子而言尤為重要。這不僅設定了整個家庭氛圍的基調,引領全家走向和諧或分化,還會在孩子心中留下關於兩性關係的最深刻的第一印象。父母雙方都承擔著幫助孩子發展和諧人格的職責,他們要引導、促進孩子在適應社會的過程中獲得身體、智力和情感方面的成長。
-
4 # 茉莉花茶0205
只要是用嘴說的,都簡單,
例如,我可以說,你要努力學習,將來造個宇宙飛船,移民火星。很簡單吧。
但是,真正實踐就困難了,例如,我想跳高10米高,這個就困難了吧,要練啊。
建議回覆老公:你來!
-
5 # 林艾葉子
我和老公也曾經出現過這個問題,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很多家長都有不同意見,難免會發生矛盾,平時孩子只要犯了錯他就會指責我,不會去說孩子,我很生氣,後來我們都反思了一下,並且徹底的就孩子的教育問題談了一下。
首先,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爸爸媽媽要達成一致,即使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的面前表現出來。當孩子看到父母持不同意見的時候他會不知道該聽哪一方的,甚至會覺得有人為他撐腰了,會更加有恃無恐,所以一定要保持統一戰線。而且由於在孩子的面前吵架,有的孩子可能會認為是自己的錯誤導致父母吵架的,他會覺得自己很難過,對孩子的心理傷害非常大。
其次,作為父親,不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缺席,父親對於孩子的引領作用是非常重大的,同樣的話在父親口中說出的影響力要高於母親50%,對於孩子人格和品德的養成都有非常重大的影響,所以父親一定要多陪伴孩子,不能做甩手掌櫃,將育兒的重任全部推到母親的身上。
第三,作為媽媽,孩子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她的心,現在的媽媽大多數都很焦慮,工作的壓力,經濟的壓力,婆媳關係的處理,夫妻關係的處理等都是造成媽媽們焦慮的原因,所以有的時候會過於緊張,對孩子的教育過於嚴厲,弄得一家人都很煩惱。其實做媽媽的也要適當放手,給爸爸管孩子的機會,有的時候覺得爸爸不管孩子也是因為媽媽干涉過多,爸爸剛一管,媽媽就覺得爸爸的方法不對,強勢介入,就把爸爸給擠了出來,所以媽媽可以放輕鬆一點,不要事無鉅細,適當放手,留點時間給自己,出去逛逛街,和朋友吃吃飯,打扮一下自己,這些都能釋放壓力,減少焦慮。
最後,作為父母也要不斷學習,多學習一些關於兒童心理的知識。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兩個人要心平氣和的與孩子探討,不能在孩子面前爭吵。
-
6 # 小兔與剪輯
那你讓你老公來體驗一下,試著交換一下身份。看他還指責不,寵孩子反而害死她,該打時候還得打該罵的時候還得罵。
-
7 # 信命不如信運氣
家務分擔各幹各的相互不指責!
拆散小棉襖關係,讓女兒聽你話。
但你的嚴勵必須站在理上,不可以無理攪三分拿孩子當出氣桶!
-
8 # 開心就好237671840
因人而異,引導是主要的,☞打,罵☜是下下策,不要讓小孩有心裡陰影,還是讓孩子身心健康,Sunny,快樂的度過…………
-
9 # 北京9090
女兒上二年級,不能打不能罵,老公指責我方法不對,他自己又不願意..........
有專家指出,教育孩子要從做家務開始,一個愛勞動的孩子,他的能力發展與責任感強,這樣的孩子你也不用打也不用罵甚至不用說,孩子自理能力非常強。
孩子無論年齡大小,都是家庭重要成員,要教育孩子負起家庭的責任很重要,承擔家務是教育孩子的第一步。
一個二年級的孩子,要幫父母洗碗,和獨立打掃自己的房間。做簡單的飯菜,清理衛生間,倒垃圾等。二年級的孩子是做簡單家務的年齡。家長要教育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
對父母來說,剛開始教育孩子做家務時,要幫助孩子做。等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後就不用家長幫助。
-
10 # 咖啡加酸奶116647406
其實看到家長第一反映就是打罵教育用最簡單直接見效的方式對待孩子,就會有些心酸,可這種感覺不是出於對孩子的同情而是對於家長的背後動機的感觸,作為父母的你小時候是否也是在那樣的環境下長大的呢?沒有人有耐心聽你的傾訴理解你的感受,用成人的思維規則來制定你的安排,儘管你現在很努力的想做一個好母親,可對孩子的不懂事你又充滿了委屈和憤怒還有嫉妒,因為你丈夫對孩子的溫柔縱容讓你感到妒忌,因為你從未得到過父母這般的溫柔以待,所以你把你內心的負面體驗投射到了孩子身上,這才是你憤怒的真正原因。我們對孩子沒有耐心不是孩子真的不好,而是相似的經歷喚醒了我們隱藏壓制在內心深處的負面體驗感受,糟糕的情緒瞬間失控,好像再說 我小時候從未得到的溫柔,過快樂的童年,你為什麼可以擁有?你怎麼可以得到這些?
都說父母不易在教育的路上艱難前行不停修行,其實這更是一場對自我的救贖之路,讓我們擁有重新迴歸童年的機會,孩子再幫助我們成長,療愈那個曾經受傷的自己。
也請你在生氣的時候去感受一件事實,孩子的那個年齡需要承擔的東西,你給的責任建議和安排雖然是出於對他們的關心和負責,但那是你這個年齡的思維方式經驗之談,他們真的需要嗎?你的經驗對他們的意義是什麼?“避免犯錯。”那麼即便犯了錯誤又會怎樣?真的會很可怕嗎?還是說根本就是我們自己害怕犯錯的結果害怕承擔的體驗?而這一切想象都是屬於我們自己的不是孩子的。我們為什麼要去害怕他們犯錯?為什麼不能給他們試錯的機會?為什麼要剝奪他們自我體驗成長的機會?我們究竟是在擔心他們摔倒還是在擔心看到自己會失敗?
別人證悟的真理只是屬於他自己的真理,如果沒有你自己身體的佐證,那對你而言就是一個謊言。
-
11 # 雲彩教養筆記
上二年級的孩子,打不得,罵不得。爸爸質疑媽媽的管教方法,怎麼破?
孩子打不得,罵不得,這是個管教的問題,爸爸覺得孩媽媽的方法不對,從我從親身經歷來看,一般爸爸都比較理智,不容易情緒化,但又苦於沒有具體操作的方法,大部分都會是甩手掌櫃,站著說話不腰疼的那種。要解決這個問題,關鍵詞還是管教上,只要一方管教有效,教育孩子這方面就是成功的。不論爸爸還是媽媽共同的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都想孩子好,我們只能讓自己做出改變,影響另外一方,改變別人,讓別人跟我們有相同的看法是很難的事,孩子好,一切都會好。
那麼,我們就來說說這個孩子管教的問題。
當孩子不聽話時,或者犯錯了,作為家長都會急於去糾正他們,孩子當然也不會聽你的,就有打罵這樣的情形,這是大部分家長對當下情況做出的最直接本能第一反應。但是,二年級的孩子早也不是那個能哄哄,講講道理就能聽的,就能按你的要求去做的年齡,他們都有非常強的自尊心,很要面子,這往往讓我們適得其反。
很多家長認為,要讓孩子記住,不再犯這樣的錯誤,就要讓他記得犯錯誤的後果,讓身體感受到疼,才能記住。
其實,這會偏離我們想要的結果,也許孩子能暫時的安靜下來,但孩子也只體驗到了媽媽的粗暴,既傷了自尊又破壞了親子關係。
很多父母都知道,這是不對的,但是沒有一個方法,讓我們可操作,其實,最直接的原因是我們對“管教”概念的模糊不清。
我們要區分開管教和懲罰關於“管教”的概念在《去情緒化管理》一書中,有這樣的描述:管教一詞源於11世紀,拉丁語“disciplina”這個詞的原義是“教”、“學”以及指導。總體來說就是“教”的意思。
現在我們一提到“管教”,只會把它和“懲罰”以及“後果”聯絡起來。 當孩子讓我們生氣了,我們總是想著懲罰一下孩子,怨氣、急躁、沮喪等感覺席捲我們,讓我們感到生氣,我們對孩子的行為做出的迴應不是打罵一通,絕熄滅不了心中的怒火。
當我們冷靜下來,我們就會意識到每一次對孩子的管教都變成不是吼她一頓就是打他一頓。
而忽略了管教的最真正目的“教“,即讓孩子往更好的方向發展,我們所做出的反應卻是與這個目的背道而馳的。
不是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了,是我們的關鍵當方法失去了意義。
高效的管教不僅是制止制止不好行為,提倡好的行為,還要教會他們能力,往更好的方向發展,讓管的次數越來越少,讓孩子在正常的軌道上自由航行。
所以,當孩子犯錯誤時,我們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究竟想怎樣。我們的角色是個家長,不要不假思索地做出反應,不要對孩子表面的行為做出反應,而是要在心裡想想:
為什麼孩子會有這種表現?此時此刻,我想教會孩子什麼?此刻,如何做效果才會最好。在這裡分享一個親身經歷,一次,我家上一年級的兒子,因為早上著急上班遲到,就讓他姥姥送的孩子,結果等我到了班裡,接了姥姥無數個電話,先是孩子不著急走,後來,又告訴我,晚了,怕遲到了,怕被老師罵,最後乾脆哭著說不想去了,要在家休息一天。
當時,在電話裡聽得我整個人都生氣快爆炸了,我直接衝回了家,在路上我就一直想著回去一定要給孩子揍一頓才能消除心中那份怒火呀,這好端端都是什麼事情?可到了家,我還是冷靜了下來,忍住了怒火,在路上我分析了原因,孩子就是因為拖延而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早上也怪我不應該給孩子開電視。
想到這裡,我也有責任,回去看著已經哭成淚人的兒子,很冷靜地對兒子說了我心中所想,並告訴他,拖延是是可怕的問題,要是今天早上媽媽也這樣,也會和一樣。並對孩子提出了期望,後來把孩子送到了學校,很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讓我意外的收穫是,下午回家,孩子沒有第一時間開電視,等我回去的時候,兒子把所有作業都寫完了。
跟大家分享這個經歷,就是想說,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覺得孩子難管,不聽話,對當下的境況做出反應,是我們總是忘記了孩子只是孩子,我們對他們的能力和行為給出不符合成長規律的期盼。
區分不能和不想很重要。孩子不是不想如我們表現的那麼好,有時候,他是不能。我們往往都太過高估孩子的能力。
比如從腦科學來說,孩子發起脾氣來,說什麼也聽不進去,那是因為孩子都在用底層大腦思考問題,容易情緒氾濫,而更為理智的上層大腦要等到25歲才能真正的成熟和完善。
所以,大部分孩子都是底層大腦接管了上層大腦,孩子發脾氣時,是很難控制主自己的,我們要用上層大腦來思考問題,充當孩子的上層大腦,而不能像孩子一樣直接的情緒做出反應。
有效的管教是帶有目的性,從長遠的考慮,培養孩子能力,不是對孩子直接的行為反應,不是孩子打不得,罵不得,不好管了,是我們要問問自己的管教是否有意義,還是無效的。
每個孩子問題背後,都藏著一個成長秘密,遇見問題,遇見成長!嗨!我是時光小兜,在職幼兒教師一枚,6年親身養娃實踐,關係關注噢❤️與愛❤️與問題共成長!
回覆列表
感謝題問。
一、方法在於,不要操之過急。
你愛你的女兒嗎?如果愛你的女兒,趁著過年時機,好好聯絡下感情吧,不要提學習的事情,直到她願意跟你溝通學習的事情,你再提你對女兒學習的意見或建議。
並把你的策略跟老公商量好,比如七天、或是十天為界限。
二、學習不是打罵的事
如果透過打罵來管教孩子學習,這個孩子恐怕不僅現在學不好,將來也不會喜歡學習,尤其是女孩兒。
人們只聽到: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做舟,其實做任何事,都要有興趣的動力,你去看那些學習好的,哪個是打罵出來的。
如果一年級、二年級學習都不能做為愉快的事,很難想象未來十年學習該如何度過。
不要用情緒對待孩子的學習問題,學習要在愉悅、平和的狀態下才能完成。
三、不要誇大學習的難度
一、二年級,只要多認識一些字,語文、數學都能學好,但凡學習有所成就,或是在其他方面有所成就的人,沒有人會覺得他們有所成就的事,是痛苦和困難的。
會的不難,先學會,誰都是一點一滴的學的,無論多麼優秀的人,相信孩子、相信未來。
四、預設緩衝期
給孩子努力的時間和空間,在學習方式、方法上達成共識,其他的交給孩子,父母能起到的作用永遠只是輔助,任何事,不要覺得自己比孩子會的很多,很快就比不上自己的孩子了。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