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是不是主要靠生物鹼、激素、重金屬?
6
回覆列表
  • 1 # 薛有興醫生

    早年,人們認為中藥治病靠的是中藥材中的“有效成分”。所謂“有效成分”,就是具有一定生物活性和治療作用的單體化合物,比如青蒿素,就是從中藥黃花蒿中提取的一種抗瘧有效成分。

    但是事實是,一種中草藥發揮藥效往往是多個物質在起作用,這些物質也有可能互相作用,共同發揮藥效。而且,實驗證明,從一種藥材中提取到的有效成分,含量往往很低,經過人體代謝後,還會更少,這一事實與“中藥靠有效成分治病”的觀點其實是不符的

    隨著研究的推進,科學家發現,一味中藥可含有1000~2000種化學成分;一種化學成分在體內可產生多達50種甚至100種以上的代謝產物;而且,每一種中藥材含有很多結構相近的化學成分,而這些化學成分與它們的代謝產物化學結構也很相似。

    基於以上事實依據,科學家提出了顯效理論——用來描述中藥材中的不同化學成分,疊加作用於相同靶點上,產生的協同作用效果。

    雖然這個理論還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它站在現代科學的角度,為我們瞭解和探索中藥提供了一個思路。

    其實,中藥材如何在我們體內發揮藥效,這一問題目前還沒有被解決,神秘的中藥材王國還需要一代代科學家的努力探索。

  • 2 # 藥事健康

    中藥治病依靠的是每味中藥的偏性,以偏糾偏,最終達到人體動態平衡,也就是常說的陰平陽秘的狀態。

    何為中藥偏性?那必須先知道中藥的藥性,也就是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毒性。四氣指的是中藥具有的寒、熱、溫、涼的性質,寒、涼同性,只是程度不同,此類中藥治療熱症,也就是經典中常說的“療熱以寒”;同樣溫、熱同性,程度不同,此類中藥常用來治療寒證。臨床是常有假熱真寒、假寒真熱的病,但總的理論不會變,以熱療寒、以寒治熱。

    五味是指的辛、甘、酸、苦、鹹五種味道,五味各有其功,對於某味中藥來說,有些是其實際的滋味,有些是在長期應用中因此有此功用,而將其歸入某味。

    升降浮沉是表現中藥的作用趨向的,象麻黃髮汗,作用趨向是向上向外的;大黃瀉下,作用趨向是向下的;

    歸經就如現在西醫常說的靶向治療,也就是說這個藥對肺有特效,那個藥對肝作用好;

    毒性過去是對中藥的一個統稱,每味中藥都有偏性,其偏性就是毒性。

    我認為中藥的成分,與中藥的功效存在一定的關係,但不具有唯一性。象黃芩中的黃芩苷及黃芩苷元藥理研究是其抗菌成份,而黃芩中的枯芩黃芩苷及苷元含量較低,但其對心、肺上焦熱證效付佳。石膏成分是二水硫酸鈣,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2.08克/升,10克石膏理論上10克就飽和,但臨床上用10克與120克之間的療效差別很大,特別是與知母配伍後更是如此。因此中藥不能唯成分論。

  • 3 # 藍天白雲一李勁松

    靠藥物的本性功能,性,味,歸經,升降浮沉等持點治病例如麻黃性溫有解表的作用,味辛,辛味λ肺有宣肺止咳的作用,歸肺經膀胱經,有利水消腫的作用。

  • 4 # 杏仁健康

    這個問題問的好,主要可以從中醫和西醫兩個角度來分析中藥治病的原理:

    從中醫角度來說,中醫認為,藥有寒熱溫涼平五種屬性。一般平性藥物是比較少的而已,主要是寒熱溫涼為主,其中寒涼屬於一組,溫熱屬於一組。以藥物的屬性來治病,比如寒涼藥可以治療熱症,溫熱藥可以治療寒症,比如夏天大熱、大汗、大渴、脈洪大,選用白虎湯治療採用石膏清瀉裡熱。

    藥有酸苦甘辛鹹五味,辛甘屬陽,酸苦鹹屬於陰,五味各有不同的作用,五味和五氣結合,對每種藥物做了規定,比如:辛主升,主動,可以開瀉腠理,比如麻黃 辛 微苦 溫 主要可以發散表寒症,就是取其辛和溫作用。

    藥物還有歸經理論,比如麻黃歸肺經和膀胱經,其中麻黃治病理論是麻黃的五氣五味歸經綜合作用的結果,麻黃可以發寒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從西醫來說,如今對中藥進行了細緻的藥理學分析,發現其中有很多治病的成分,比如麻黃的藥理學發現它有麻黃鹼、偽麻黃鹼、揮發油等成分,可以發揮散寒平喘利水之功。

  • 5 # 科學VS愚昧

    題主不懂中醫,完全胡說。

    中醫治病,主要依靠中醫理論。

    絕對不是靠你說的什麼生物鹼、激素、重金屬等。

    請注意,中醫是從來不談藥物有效成分的。一旦你談藥物有效成分,那就意味著可以對藥物進行化驗、提純,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那你就是“驗藥”,而中醫是最反對驗藥了。

    這麼多年來,好不容易用人海戰術才驗了一個青蒿素,結果還是西藥。其它的也不是沒有,醫學院校有當然有教授在幹這些事,研發了苦參素、人參皂苷、漢防己甲素、甘草酸等,可惜只能國內用用,還通不過FDA的療效標準和/或毒性檢查。

    事實上,在中醫眼裡,藥也根本不需要“驗”。

    中醫理論博大精深,在治療中,最實用的就是平衡之道——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這話怎麼看怎麼正確。

    中醫理論中的“八綱”,用於診斷,是指陰、陽、表、裡、寒、熱、虛、實。

    診斷就是這麼簡單,注意一下可以發現,這八個字可以概括所有病的特徵。

    中醫同時又給所有看上去能煮能熬的東西,強行規定了“性味歸經”。包括但不限於各種動物身體部分、人的身體部分樹皮、各種植物部分、石頭等,當然也包括我們能吃的任何食物和任何調料——其實這也是中醫“藥食同源”的原因。

    好了,現在藥的性質歷史上的各路神醫也給規定好了。

    冷了怎麼辦?上性熱的藥。熱了怎麼辦?給性寒的藥。虛了怎麼辦?虛則補之。實了怎麼辦?實則瀉之。

    以上理論完美自洽。所以中醫天然可以包治百病。

    著名“神醫”胡萬林,就愛給人開芒硝還害了一位肝腹水的市長,腹水啊,水多了,當然要瀉啊。當然現在已經知道芒硝主要成分為硫酸鈉,服用後為高滲溶液,腸道受刺激而分泌大量腸液,從而腹瀉。

    著名煉丹大師或醫學專家葛洪,在他記錄的四十多個治療瘧疾藥方裡面,只提到過一次青蒿素,但提到了“常山”十多次,為什麼,因為瘧疾會發高熱,而常山“性寒”。

    老虎那麼強壯,虎*骨也自然厲害,可以“強筋健骨”。虎*骨膏就誕生了。老虎就這樣不明不白遭了殃。要是中國古代也有很多獅子,它們的骨頭必定也可入藥。

    大棗是紅色的、阿膠是紅色的,所以可以“補血”。

    在我們的古代,就是靠這樣的猜想來診斷、治療。

    古代不可能找尋真正的病因,只能觀察病的外在特徵。

    當然,我對中國古代只能用這樣的方式治病絕對不會有任何看法。

    在任何國家古代,都只能靠這樣的猜測來治病。醫生們給所有可能想像得到的任何一種疾病的患者放血,為肺炎、發熱、背痛者放血,為肝、脾病患者放血,為關節炎以及稱為“衰老”的非性疾病患者放血,為頭痛、抑鬱症、高血壓、中風患者放血,為治療骨折、治療因放血所致的其他創傷而放血,或僅僅為保持身體正常而放血。直到1920年,美國的鄉村醫生們為了使病人保持健康,還季節性地“給靜脈呼吸”,然而卻沒有任何表明放血的確切益處。

    在12世紀一所學院中最大的機構薩萊諾醫學院的醫生們編寫了一首有關健康的韻律。在這首中廣泛推薦放血療法:  

    身體放血改新顏  

    提神醒腦又亮眼  

    思維清晰無悲愁  

    運動內臟益睡眠  

    聽力敏銳精力旺  

    聲音洪亮每一天

  • 6 # 師承之路

    中藥講究配伍,君臣佐使.

    是要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

    如果一個不懂醫的人用中藥累死治病,那是沒用的

  • 7 # 賞心只有兩三枝

    幾千年的經驗科學!!!毋庸置疑!!就是利用中藥的偏性糾正人體之偏,達到平衡。同時利用中藥的四氣 五味…達到治療之目的。什麼生物鹼 激素 重金屬,不知所云~

  • 8 # 羽蝶草

    以毒殺菌。

    中醫閉口不談這個原理,西藥也不談以毒殺菌。都是讓人害怕,更是治病的最終原理。

  • 9 # 王元知1

    中醫治病主要對病的認識理解要深刻全面,是專科就比較容易做到,把專科方面病的成因,主要有哪些方面表現一一弄清楚,其經驗較容易積累。全科就很難了,需要長期積累總結出治療各種疾病的金典方劑,然後對每個方劑不斷地修改完善。每一個老中醫都有多個《秘方》,這個《秘方》就具有普遍性和可重複性的。

    全科中醫也不可能對所有疾病都有良策,這與他接觸病人多少很有關係,若是世襲中醫,他會具有上一代中醫的一些智慧。

    患者選擇醫生十分重要,患者透過接受治療也要弄清楚自己是什麼病,最好找針對你病的專科中醫。若是慢性病患者不能在那一位醫生面前呆得太久而延誤治療,治療一段時間都沒有明顯好轉,非換醫生不可。

    我接收的癲癇病,一般都拖了4年8年,更有18年病史的。本來患者能走能跳,拖得癱瘓在地,換醫生要當機立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本來善良的人到最後也會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