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楚鄉農
-
2 # 小柯龍888
首先,注意淤泥深淺
原養魚池塘淤泥都比較深而肥。過深太肥的淤泥對養魚不利,對養蟹更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必須清淤改造,僅留10釐米左右栽種水草,以保證清除病害、水質清新、水草又能生長茂盛。清除的淤泥不能像養魚那樣置留在池塘內坡上,要徹底運出池外,以防再讓雨水衝回池塘,壓倒防逃牆並引起池水渾濁。
第二,注意水草多少
多年養魚的池塘大多水草極少甚至寸草不生,這對養蟹非常不利。水草作為對河蟹生長極為重要的環境因子,為河蟹提供棲息、覓食、避敵、躲藏和蛻殼的必備場所,還能淨化水質,為河蟹提供其他餌料缺乏的維生素、粗纖維等物質。因此,原養魚池塘改養蟹要及時多次、適量(水草面積約佔池塘面積的60%左右)、稀疏混雜移植多類群多品種,如:輪葉黑藻、伊樂藻、苦草、沮草等水草就顯得十分重要。
第三,注意池埂滲水
對養魚危害不大的滲水,無論是內滲還是外滲都必須高度重視。因為對養蟹來說,滲水不僅是損失池水或新增“好水”等問題,而是河蟹沿“水路”逃跑,甚至引起池無蟹的空池、“黑池”等問題。因此原養魚池塘改養蟹,在池塘清整中、在平時巡塘時要密切注意,發現引起河蟹逃跑的滲水處要及時有效地夯實、堵死。
第四,注意環境
河蟹生性膽小,外界聲音等發生強烈變化,如人和動物走近時就會影響其正常的棲息和覓食。特別是在河蟹蛻殼過程中,如遇外界干擾,輕則延長蛻殼時間,影響蛻殼後的體質,重者蛻殼不遂,當時就造成死亡。因此保持養蟹池塘安靜是一項必須引起非常重視的問題,對原養魚環境嘈雜的必須加以整改。
第五,注意敵害
對原養魚危害不大的老鼠、螯蝦等敵害或多或少地存在於養魚池,養魚戶多不重視。但對養蟹來說老鼠、螯蝦等敵害就十分可怕:一隻老鼠一天能咬死、吃掉5克左右的幼蟹至少8只;一隻螯蝦一小時能攻擊2~3只剛蛻殼的軟殼蟹。因此原養魚塘改養蟹時防害除雜必須做到放養前徹底清塘、改進加固防逃板與平時隨時驅趕捕殺老鼠、螯蝦、鳥、黃鱔、泥鰍等相結合,確保有好的養蟹環境。
第六,注意清塘
養魚大多提倡用生石灰清塘,但對養蟹情況就大不一樣,雖然生石灰能提供河蟹蛻殼所需鈣質,但由於池塘水體pH都比較高,如再用生石灰清塘,勢必再次提高池水的pH值,這樣不利於幼蟹蛻殼、攝食。因此用生石灰清塘的養魚池塘改養蟹必須改用漂白粉清塘。
-
3 # 蜀小哥
大家好我是嗨拼抖關於池塘養殖河蟹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重視水質管理:①經常注換新水,每週注水1次,半月換水1次,高溫季節每天注水20釐米以上,三五天換水1次。②調節pH值,採用生石灰,每10天~15天1次,用量每667平方米每米水深10公斤。③控制水位,調節水溫。水位春季為0.8米~1米,夏季1.2米~1.5米,冬季穩定在1米左右。
2、投餵適口、優質飼料:河蟹是雜食性水生動物,餌料種類很多。蟹种放養初期,必須加強營養,才能確保第1次順利蛻殼,有利於提高成活率,採用的飼料品種主要有小雜魚、蚌肉、螺螄肉及河蟹全價顆粒飼料;中期為高溫季節,不投動物性餌料,以免河蟹消化吸收不良引起疾病,採取以水草、南瓜為主,適當搭配小麥、玉米、黃豆粕等植物性精料,以維持河蟹體內正常的新陳代謝;後期投餵應以動物性餌料和河蟹顆粒飼料為主,適當搭配青飼料,加強營養,確保河蟹增加最後1次蛻殼的營養需要,以利提高河蟹個體規格和產量。
3、把好病害防治關:河蟹常見的疾病有腐殼病、黑鰓病、爛肢病、顫抖病、水腫病、水黴病、聚縮蟲病等30餘種,因此加強病害防治是健康養蟹的根本保證。
4、建立良好的養殖環境:①應選水源充足、清新、肥爽、溶氧足、餌源豐富的水面養蟹。②嚴格消毒。面積較小的新建塘和改造後的老塘都要在基本放幹水後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等消毒;面積大的水面,可在放養河蟹苗種1個月前每667平方米用30公斤~40公斤生石灰進行水體消毒。③種好水草。水草是河蟹棲息、避敵蛻殼的場所,也能淨化水質,進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氧,同時,還是河蟹喜食的好餌料。深水區宜栽種苦草、輪葉黑藻、馬來眼子菜、伊綠藻等沉水植物,淺水區宜栽種稗草、水花生等。要最佳化水草結構,調控覆蓋面積,使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佔總水面的1/3以上。
6、合理放養:合理放養首先要做到“三改”:即改春放為冬放,改小規格為大規格,改高密度放種為適當稀放,放養時間一般控制在2月底~3月份,放養規格每公斤為80只~160只,放養密度每667平方米為450只~500只。蟹种放養時,先用0.008‰高錳酸鉀浸泡10分鐘~15分鐘,再行放入。
河蟹一般都喜歡在餌料豐富、水面開闊、水質良好、水草叢生的水域裡生活,水中溶解氧、pH值、光照及其他水生生物等環境因子對河蟹的生長都有很大影響,良好的水質可以使河蟹處在最佳的生長環境中,河蟹養殖水質良好的重要指標有:水中溶解氧要求大於4毫克/升,pH值在6.8~8.5之間,透明度在25釐米~30釐米。河蟹適宜生長水溫為15℃~30℃,最適生長水溫為25℃~28℃。養殖水域要充分考慮到河蟹的生態習性,營造有利於河蟹生長髮育的生態環境。以上就是我所瞭解的,還是要因地制宜。
-
4 # 鄉情老麥
之雖然說河蟹比較常見的,生命力也沒有那麼弱,但是水產的養殖總是存在著這樣那樣的情況,尤其是在池塘養殖的時候,水質的問題一其實是難把控的,那麼我們在養殖的時候,究竟應該怎麼做,才能保證河蟹的質量,以及如何讓河蟹健康生長。
池塘底土質最好為沙壤土或砂礫土,這樣的土質通氣效能好,有利於水草等底棲植物生長繁殖,可為河蟹提供優質的天然餌料。池塘不論新舊,池塘底淤泥厚度應控制在5釐米以內,池水深度以1.2~1.5米為好,坡比應大於1:3、4;池底四周設定深水溝區,環繞池底,進排水口在池塘的兩端,進水口設定6O~8O目雙層過濾網,塘埂要求堅實不漏水,保持池塘水位。
因為對河蟹來說,滲水不僅是損失池水或者使河蟹沿水路逃跑,所以以前養魚池塘改養殖河蟹,在池塘清理中,發現引起河蟹有逃跑的地方滲水要及時處理堵塞好。
河蟹在池塘養殖的時候,其實池塘的水質是對於河蟹生長狀況影響最大的一個因素,而對於水質的把控,其實在這個裡面,池塘裡面的水草品種其實是佔據了一個比較多重要的,關鍵的地位,有養殖經驗的人,都知道一個品種的水產品,對於水草是有特定的要求。河蟹就是這樣,今天看看河蟹養殖過程怎麼保護水草。
俗話說管理好水草,蟹大小就看水草,在養殖河蟹過程中,水草種植面積一般佔塘水面積一半左右,這樣可以為河蟹提供遮陰丶棲息和脫殼的場所,還可以為它提供天然的餌料,起到降低水溫的作用。
河蟹養殖的時候,裡面的水草生長,有很多影響因素,其中河蟹池塘裡面地質的影響是關鍵性的,會有池塘缺肥,或者示質過肥,這兩種可能的情況,池塘缺肥的話一般是發生在前期,這個時候,水溫比較低,基肥也不夠多,水質就會比較清瘦,這樣的池塘其實是沒有什麼營養物質的,有機質比較少,水草生長的河蟹也缺少必要的生長元素。
而至於另一個問題,就是水質過肥,這樣的原因,一般來講都是水裡面的營養元太過於豐富了,導致藻類的大量生長,但是這並不是好事,過猶不及,藻類太多,最終就會導致這一片水域的上面一部分都是藻類,會把Sunny都攔住了,長在下面的水草就很難獲得足夠Sunny照射生長。
做好防逃丶防訊準備,由於夏季的降雨量大,而河蟹的攀爬能力強,此時就需要做好防汛工作,並檢查防逃設施丶特別是在秋季河蟹成熟時,因為它生活習性很容易發生出逃跑的現象。
-
5 # 鏡頭下不一樣的世界
怎樣養河蟹,只要掌握方法一點都不難……
(一).首先介紹下河蟹及其品種。
河蟹也叫“螃蟹”和“毛蟹”,河蟹學名中華絨螯蟹,屬名貴淡水產品,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頭部和胸部結合而成的頭胸甲呈方圓形,質地堅硬。身體前端長著一對眼,側面具有兩對十分堅銳的蟹齒。螃蟹最前端的一對附肢叫螯足,表面長滿絨毛;螯足之後有4對步足,側扁而較長;腹肢已退化。河蟹的雌雄可從它的腹部辨別:雌性腹部呈圓形,雄性腹部為三角形。
目前中國知名的品種有:陽澄湖大閘蟹、七里海河蟹、盤錦河蟹、固城湖大閘蟹、梁子湖大閘蟹、天津紫蟹、軍山湖大閘蟹、民權縣秋水湖河蟹。
河蟹的生命是短暫的,在它生活史中歷經蚤狀幼體、大眼幼體,幼蟹和成蟹等幾個階段,一生中需要幼體5次蛻皮成為大眼幼體,再經13-15次蛻皮成為成蟹,它一生只有一個生殖週期,繁殖結束生命也就終止,一般來說,河蟹的壽命為1-3周齡
(二). 現在就說說池塘養殖河蟹方法和注意事項。
中國河蟹的養殖面積逐年擴大,每年的春節前後是河蟹上市的高峰期,現在河蟹養殖主要有稻田養殖和池塘養殖兩大派系,現在就說說池塘養殖河蟹方法和注意事項。
1、池塘要求
如果是池塘養殖河蟹,那麼要控制好池塘的規格,一般池塘以4畝左右為宜,池深不應超過1.5米,不應低於1米,水深要保持在0.8米左右。和養殖龍蝦一樣,池塘底部要向出水口有3-5°的傾斜,且底部不要堆積過多淤泥,需要定時清理。
2、水草栽植
在投放蟹苗之前要在池塘中栽種一定比例的水草,水草品種以伊樂藻、苦草、水花生等為佳。
注意不能種植過多或者過於單一的水草,這樣容易導致水體營養供給不足,從而引起水草腐爛,滋生病菌。
3、蟹苗投放
如果是池塘養殖,既可以投放投放蟹苗,也可以投放蟹仔,蟹苗投放量以每畝1㎏為宜,蟹仔投放以每畝2.5萬隻。
飼料上可以參考動物性飼料、麩皮、小麥片、水草等。
總之,不管是大田養殖河蟹還是池塘養河蟹,都要每天做好河蟹的生長觀測記錄,以及時掌控河蟹的生長情況,這樣才能對自己養的河蟹有足夠的瞭解。
-
6 # 陽江小黎哥
大家好我是嗨拼抖關於池塘養殖河蟹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重視水質管理:①經常注換新水,每週注水1次,半月換水1次,高溫季節每天注水20釐米以上,三五天換水1次。②調節pH值,採用生石灰,每10天~15天1次,用量每667平方米每米水深10公斤。③控制水位,調節水溫。水位春季為0.8米~1米,夏季1.2米~1.5米,冬季穩定在1米左右。
2、投餵適口、優質飼料:河蟹是雜食性水生動物,餌料種類很多。蟹种放養初期,必須加強營養,才能確保第1次順利蛻殼,有利於提高成活率,採用的飼料品種主要有小雜魚、蚌肉、螺螄肉及河蟹全價顆粒飼料;中期為高溫季節,不投動物性餌料,以免河蟹消化吸收不良引起疾病,採取以水草、南瓜為主,適當搭配小麥、玉米、黃豆粕等植物性精料,以維持河蟹體內正常的新陳代謝;後期投餵應以動物性餌料和河蟹顆粒飼料為主,適當搭配青飼料,加強營養,確保河蟹增加最後1次蛻殼的營養需要,以利提高河蟹個體規格和產量。
3、把好病害防治關:河蟹常見的疾病有腐殼病、黑鰓病、爛肢病、顫抖病、水腫病、水黴病、聚縮蟲病等30餘種,因此加強病害防治是健康養蟹的根本保證。
4、建立良好的養殖環境:①應選水源充足、清新、肥爽、溶氧足、餌源豐富的水面養蟹。②嚴格消毒。面積較小的新建塘和改造後的老塘都要在基本放幹水後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等消毒;面積大的水面,可在放養河蟹苗種1個月前每667平方米用30公斤~40公斤生石灰進行水體消毒。③種好水草。水草是河蟹棲息、避敵蛻殼的場所,也能淨化水質,進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氧,同時,還是河蟹喜食的好餌料。深水區宜栽種苦草、輪葉黑藻、馬來眼子菜、伊綠藻等沉水植物,淺水區宜栽種稗草、水花生等。要最佳化水草結構,調控覆蓋面積,使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佔總水面的1/3以上。
6、合理放養:合理放養首先要做到“三改”:即改春放為冬放,改小規格為大規格,改高密度放種為適當稀放,放養時間一般控制在2月底~3月份,放養規格每公斤為80只~160只,放養密度每667平方米為450只~500只。蟹种放養時,先用0.008‰高錳酸鉀浸泡10分鐘~15分鐘,再行放入。
河蟹一般都喜歡在餌料豐富、水面開闊、水質良好、水草叢生的水域裡生活,水中溶解氧、pH值、光照及其他水生生物等環境因子對河蟹的生長都有很大影響,良好的水質可以使河蟹處在最佳的生長環境中,河蟹養殖水質良好的重要指標有:水中溶解氧要求大於4毫克/升,pH值在6.8~8.5之間,透明度在25釐米~30釐米。河蟹適宜生長水溫為15℃~30℃,最適生長水溫為25℃~28℃。養殖水域要充分考慮到河蟹的生態習性,營造有利於河蟹生長髮育的生態環境。以上就是我所瞭解的,還是要因地制宜。
嗨拼抖
-
7 # 春種夏耕秋收冬藏
我們常說的河蟹學名是中華絨螯蟹。河蟹是淡水養殖的重要品種,也是養殖較多的甲殼類水產品。秋冬季節是吃蟹的好時節,這時候河蟹最為肥美。
池塘養殖都是種水草進行養殖,有套養魚類和蝦類的。在養殖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保證河蟹具有良好的棲息環境。養殖河蟹的水質不能太肥,它們喜歡清新爽活的水體環境。所以,要定期換水,套養適量鰱鱅魚。可以使用微生態製劑,控制塘中有害藻類的數量。
河蟹通常穴居,蟹池建造要有草、有“陸地”,採光要好,周圍不能有高大建築物、樹木遮擋。建造、改造蟹池時,設定淺灘、種植水草、蟹穴壁都能少。
第二,保證放養規格整齊。規格整齊,就是放養的螃蟹大小不能相差太大。這是因為,螃蟹生性好鬥,他們會相互法鬥,有大吃小,強食弱的現象。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在挑選蟹苗時就要注意規格大小。
第三,注意餌料營養豐富度。河蟹和小龍蝦一樣,是雜食性動物,但是,他們都更偏向於動物性餌料。有的養殖戶朋友會走向兩個極端:一種只投餵玉米、小麥、菜葉、南瓜等植物性餌料;另一種只投餵雜魚肉、蚌肉、蚯蚓、螺肉等肉食餌料。植物性餌料和動物性餌料都有不同的營養價值,應該結合起來投餵。並且,整個養殖週期裡,植物性餌料應該多於動物性餌料,也就是要以植物性餌料為主。從另一方面講,這樣也有利於降低養殖成本。養殖前期以植物性餌料為主,後期肥育以動物性餌料為主。
第四,注意食物衛生及投餵方法。“病從口入”,特別是投餵動物性餌料時,要嚴格消毒。比如螺肉、雜魚肉、畜禽內臟下水等,要用食鹽水浸泡清洗後再投餵。如果用水生植物作為餌料,要清洗乾淨,以減少被傳染水生動物疾病的風險。投餵堅持定位、底質、定量、定時,並且白天少投餵,晚上多投餵。
第五,特別要注意河蟹蛻殼期。河蟹全身被硬的甲殼包被,所以被稱為甲殼類動物。隨著身體的長大,河蟹就會蛻殼。但是,一方面河蟹在蛻殼期處於軟弱期容易受到攻擊,另一方面有的河蟹由於疾病等原因脫殼不順利,所以要特別注意河蟹蛻殼期。注意幫助河蟹補鈣,儘量預防疾病。
第六,做好防逃。河蟹爬動能力強,逃逸能力好,為避免損失,最好用玻璃、薄膜、聚酯塑膠板等在池塘周圍設定防逃設施。
第七,種植好水草養護好水草。水草是河蟹棲息、覓食、避敵、蛻殼的重要場所,有話說:“蟹多少,看水草”,可見水草瘋重要性。種植的水草品種要在2種以上,並且沉水、浮水、挺水相互搭配。在養殖期間,要注意清理水草上的雜物、汙泥,水草瘋長時要及時剪割。
-
8 # 漁人劉文俊
大家都知道大閘蟹是一種卵生生物,所以大閘蟹生命的開始就是一個小小的受精卵。大閘蟹的一切都是從一個個小小的受精卵開始的。
當然大閘蟹生長週期的命名也很有意思,從最開始的受精卵,到溞狀幼體,大眼幼體,仔蟹,幼蟹,黃蟹,綠蟹,成蟹和最後的親蟹。總共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其實還可以用比較科學的生物學角度來看。
從發育生物學角度來看,能夠分為胚胎髮育,幼體發育,成體發育,性腺發育,和最後的交配產卵這五個階段。在這五個階段中,大閘蟹每次脫一次皮就可以分為大閘蟹的一期。
當然,大閘蟹的受精卵形成是大閘蟹雄蟹用交接器將精囊送入大閘蟹雌蟹體內的時候母蟹排卵,這樣許許多多的受精卵就出來了。大閘蟹的繁殖季節一般都是在每年的12月到第二年的3月份,大閘蟹產卵的季節普遍都是在冬季。
大閘蟹從產下後因為水溫很低,所以要等到水溫溫暖的時候才開始加速孵化的速度。就因為這個特性,導致了大閘蟹的孵化速度特別慢,在北方甚至溫度更低的地方,大閘蟹的孵化時間甚至有半年之久。大閘蟹成熟的卵細胞直徑大概在0.4mm左右,大閘蟹最適合發育胚胎的鹽度是18%左右,如果鹽度不合適就會影響到大閘蟹胚胎的發育生長。
等到大閘蟹的胚胎不斷髮育,細胞分裂逐漸發育成型時。心跳會逐漸增加,等到大閘蟹卵中的心跳達到了每分鐘150次的時候,基本上就是大閘蟹卵破殼而出的時候了。大閘蟹的幼體透過肌肉不斷收縮,和擺動它的顎足,使自身掙脫卵膜而出。
孵化出來的大閘蟹就開始舒展自身的剛毛和小刺,與此同時。抱卵的雌蟹發現有幼體孵化而出就開始不斷的開合腹部,使水流不斷的沖刷出孵化的幼體。幼體離開母親就可以獨立生活了。
大閘蟹蟹苗培育技術:溞狀幼體階段
大閘蟹剛剛出生大概30天的這段時間裡,因為形狀特別像水溞這樣的浮游生物,所以大閘蟹的這個生命階段也叫做水溞幼體,在這段生命階段裡面,大閘蟹的幼體要經過5次蛻皮,體重從最初的0.13mg,發育到1.8mg的時候,就會陸陸續續的生長出眼柄和第三顎足。
不僅僅如此,腹部的節也從一開始的6節生長為7節,而後顎足外肢和尾部尾叉的剛毛也長得越來越多。到第五次蛻皮後大閘蟹的幼體就能夠哦生長為下一階段“大眼幼體”。
溞狀幼體對於光線時特別的敏感,甚至於過強的Sunny會導致大閘蟹溞狀幼體的死亡,因為Sunny中的紫外線對於大閘蟹溞狀幼體有著較強的殺傷力。
收到大劑量的紫外線輻射就會導致死亡,所以溞狀幼體孵化出膜的時候都是在夜間,雖然溞狀幼體不能接受大劑量的紫外線輻射,但是在夜晚,大閘蟹的溞狀幼體卻又有著明顯的趨光性。所以日出日落的時候溞狀幼體都喜歡在水面活動。
同時大閘蟹的溞狀幼體還有溯水性,其主要生活在入海口或者鹽度適宜的半鹹水水域中。溞狀幼體因為發育的不完整性。所以運動方式極其有限,主要的運動方式只有兩種。
第一種就是靠腹部的曲直來進行彈跳。
第二種就是依靠附肢的滑動來在水中進行“遊動”。
早期時間,大閘蟹的溞狀幼體和浮游生物一樣主要成群結隊的浮游在海水錶面或者半鹽水域邊緣生活。到溞狀幼體生命階段末期時,多活動於水底為主。
大閘蟹蟹苗培育技術:大眼幼體階段
大閘蟹在經過了溞狀幼體經過五次蛻皮後完整的發育成了大眼幼體,大眼幼體的持續時間大約是大閘蟹生命週期中的7天時間。
因為大閘蟹在溞狀幼體階段發育出了眼柄,所以這個階段的大閘蟹幼體就會盯著兩個露出燕窩的複眼。看起來眼睛很大,顧名思義這也是為什麼這個生命階段的大閘蟹會被叫做大眼幼體。
大眼幼體在我們俗稱中也被我們叫做蟹苗或五期幼蟹。在這個階段,大閘蟹幼體的體重大約在5mg左右,長出了部分胸足和附肢,總共有著5對。與此同時身上的小刺和尾叉也慢慢的演化消失。
同時大閘蟹幼體的鰓部也發育的相對的完善了一些,使其能夠脫離水面生活一段時間,也就是因為大閘蟹在大眼幼體階段,能夠離水生活,所以說人們也就藉助這這一特性,運輸販賣大閘蟹幼體。這也是為什麼大眼幼體也被我們稱之為蟹苗的原因。送到指定地點的大閘蟹最早也是大眼幼體階段,這個階段也是大閘蟹販賣最經濟最實惠的階段。
大眼幼體的腹肢發育較為完善,所以比較發達,而且結構很適合游泳,所以游泳的速度相當快,大眼又在下個對發達的胸肢,也能夠使大閘蟹大眼幼體能夠有著較強的攀爬能力。不僅於此,大眼幼體還能夠將它的腹部捲起來在水底爬行,最後一對步足的剛毛還能夠將大閘蟹掛在水草,巖壁,海灘處。能夠有效避免被水沖走的風險。
大閘蟹蟹苗培育技術:仔蟹階段
當大眼幼體脫四次皮之後就會變成了一期仔蟹,而後大閘蟹幼體就會以五到七天的時間不斷脫殼,到了第三次脫殼的時候。也就是大閘蟹到了第三期仔蟹的時候,它的胸甲的長度這時候會小於寬度,外形也接近成蟹。
這時候雌雄仔蟹的腹肢也會分化出來,這時候雌雄仔蟹都也愈來愈像成蟹的樣子了。這時候一般體重都能夠達到0.05克,所以說因為體重特別小體積也是小如黃豆,所以也被我們俗稱為“豆蟹”。
雖然說仔蟹的形狀已經接近成蟹了但是仍然只是接近,仔蟹生活環境因為從大眼幼體生活的淡鹽水水域溯流而上到淡水區域。所以生活的習性也從最初的浮游生活習慣變成了現在隱居生活。
最開始的時候仔蟹會用一些細小的泥土掩蓋在身上,以便躲避其他獵食者的捕捉。這不是仔蟹不想挖洞藏進去,而是因為現在的螯足還未發育完全,就現在的身體強度,如果仔蟹挖洞的話會損傷到自己的螯足,反而得不償失。
等到仔蟹第三次脫殼,也就是第三期仔蟹的時候,身體強度也足夠挖洞了,這時候仔蟹就開始挖洞穴居了,這無疑的,安全性遠遠大於之前的隱居生活。當仔蟹能夠穴居的時候,他也能夠透過步足游泳,因為步足的剛毛非常發達,所以攀爬能力也非常強,夜間遇到危險的時候,或者環境不適合生活的時候,能夠更加方便的逃出生天。
大閘蟹蟹苗培育技術:幼蟹階段
大閘蟹仔蟹到了第三次蛻皮的時候,也就是三期仔蟹之後就是幼蟹階段,我們根據它的外形也可以把幼蟹生命階段的大閘蟹稱之為“扣蟹”,這也是因為它的外形長得特別像紐扣。
大閘蟹幼體在幼蟹階段持續的時間是比較長的,一般都會有著六個月左右的時間是一直維持著幼蟹的階段。幼蟹階段的大閘蟹,經過很多次脫殼之後,外形相比仔蟹也更加接近成蟹的體型,同時這時候雌蟹和雄蟹的外觀上的差別也越來越明顯。
雌蟹因為為了適應繁殖時抱卵的需求,所以腹部也變得越來越圓,同時腹肢特化為4對,而且上面也開始生長一些細細密密的小剛毛,這些細小的剛毛是為了繁衍後代時抱卵更加方便的讓蟹卵附著在雌蟹身上。
雄蟹的腹肢也漸漸的特化為兩個交接器,因為雄蟹沒有雌蟹它們抱卵的需求,所以說雄蟹的腹部不會像雌蟹一樣變得圓潤和飽滿。雄蟹的肚子是為了方便開合腹部露出交接器,所以雄蟹的腹部都是小小尖尖的。
大閘蟹在幼蟹這個生命階段體重最多能夠達到25g,所以說比之前的仔蟹階段要成熟許多。它們在這個階段生長速度極快,新陳代謝較快。所以需要足夠的養料補給,如果在這階段時缺乏食物,甚至會出現自相殘殺同類相食的情況發生。
大閘蟹蟹苗培育技術:黃蟹階段
大閘蟹經過大約六個月的幼蟹時期,就會到達下一個生命階段,這個生命階段就時黃蟹階段,黃蟹階段的大閘蟹通常體重能夠達到50g甚至更多。至於為什麼會被叫做黃蟹,這是因為大閘蟹的背殼顏色是黃色的,所以就有了黃蟹這個名字,在這個階段,大閘蟹仍然能夠脫殼發育。
在黃蟹階段,大閘蟹的性腺開始初步發育,這也是它們邁向成熟的一個階段。雄蟹的胸足部位的剛毛也開始了生長,不過相對成蟹來說是很稀疏且細短的。不僅僅於此,雄蟹的交接器甚至還沒有骨質化是軟軟的,不過也能夠看的出成蟹的一絲樣貌了。
這個時候的大閘蟹特別膽小,逃逸性極強。只要收到一點驚喜啊就會四散逃竄。而且習性喜歡晝伏夜出,經常在晚上出沒,而且不喜歡藏在水底,喜歡抓附在水草,岩石上面休息。而且得益於發達的步足,所以它們還喜歡攀爬在一個地方。
大閘蟹蟹苗培育技術:綠蟹階段
當時間來到秋天,2秋齡的大閘蟹經過最後一次脫殼。這時候會發育成成蟹,這最後一次脫殼又被我們稱之為“成熟脫殼”,體重能夠達到150克到250克之重,從外表上看大閘蟹已經脫離了黃蟹的黃色,換上了一身綠色,同樣的和黃蟹一樣,我們都透過大閘蟹身上的顏色將這個生命階段的大閘蟹稱之為“綠蟹”。
進入綠蟹這個生命階段這也標誌著大閘蟹進入了性成熟的時候,這時候它的肝胰臟會釋放出在這之前積攢的巨大能量。使大閘蟹的性腺開始飛速發育,也就是我們吃螃蟹時常說的蟹黃和蟹膏。
雖然這時候雖大閘蟹的個頭不會變了,但是大閘蟹的體重還是會不斷地增加,這是因為大閘蟹雖然它的個頭不會再大了,但是它身體內的肌肉和器官還是會不斷髮育的,尤其是大閘蟹的性腺。
之所以大家他到大閘蟹的時候都會想到大閘蟹的蟹黃和蟹膏就是因為大閘蟹發育的驚人的性腺。發育完整的時候甚至有的大閘蟹體內的蟹黃蟹膏會把腹部撐的突起。
綠蟹這個生命階段從黃蟹的“隱居者”變成了現在的“攀巖者”,綠蟹現在特別喜歡翻越障礙,遇到什麼東西擋在面前都想的把它爬過去。同時綠蟹還有著明顯的趨光性。等到它的性腺發育完整之後就開始它們“蟹生”中最後一次洄游,這次會有也被稱之為生殖洄游。
綠蟹在生殖脫殼之前都變成了大胃王一樣,拼命的攝取食物積攢能量。這也是為了日後生殖發育需要巨大能量而打下基礎。所以這也導致雖然綠蟹的食性是肉食性的,但是肉類食物難於獲取,所以綠蟹吃的更多的卻是更易獲取的水草,水生植物等。它們進食的養分都儲存在大閘蟹的肝胰臟,正因為這麼多養分的儲存大閘蟹甚至能夠半個月不吃東西都不會餓死。
大閘蟹蟹苗培育技術:親蟹階段
當綠蟹的性腺發育完成,開始向入海口洄游的時候,肝臟會不斷地向大閘蟹的性腺輸送養分,這時候大閘蟹的肝臟會因為消耗養分而變得越來越小。而性腺則因為不斷地攝入養分發育而愈發的壯大。
在秋冬之交的時節,大閘蟹紛紛向開始生殖洄游,等到滲透壓合適的地方時,大閘蟹們就開始了交配。不過大閘蟹交配時對環境要求還是比較高的。水溫要求在10攝氏度左右,海水的鹽度要在8‰以上,這時候雌蟹和雄蟹就會發情交配。
雄蟹在交配的時候會用它強壯的雙螯緊緊地將雌蟹的步足抱住,找到一個合適安全的場所的時候雄蟹會用它的交接器連結雌蟹的雌孔將精莢送入雌蟹的身體內。通常大閘蟹的交配時間都在10分鐘左右。大閘蟹的卵細胞並不是一起成熟的,而是分批成熟的,快的話雌大閘蟹在交配後幾個小時就能夠產下第一批卵,雌蟹會將自己埋入沙土中產卵,這樣就能夠有效的保護剛產下的卵。交配完成後,卵巢中成熟的卵細胞就會從輸卵管進入到儲精囊中,隨後精莢破裂釋放出精子,雌蟹將帶有精子的卵細胞噴出。一次能夠噴出數十萬的數量。
精子遇到水之後自動啟用,這就完成了大閘蟹的體外受精。雌蟹將受精卵堆積在腹部,同時不斷攪動卵外膜使其不斷吸水。卵外膜吸水膨脹後就變成了一堆粘液黏附在雌蟹腹肢的剛毛上,這時候腹部帶卵的雌蟹就被稱為抱卵蟹。
等到受精卵孵化後,雌蟹就會清除掉腹肢上的卵殼。而且因為有著儲精囊的存在,所以雌蟹可以不再交配就能夠再次產卵抱卵,但是質量和數量是遠遠小於第一次抱卵的。
當大閘蟹完成了繁衍後代的使命的時候,大閘蟹就會迅速衰老,在長江口地區的雄蟹因為不像是雌蟹一樣有著抱卵的職責,所以一般壽命都沒有雌蟹那麼長,一般在4月到5月就會衰老死亡。而雌蟹因為有著抱卵孵化的使命,所以普遍比雄蟹長一些,一般在6月到7月才會衰老死亡。
大閘蟹蟹苗培育技術:蛻變
大閘蟹的生長是不斷脫殼才能夠生長,每次拖一次殼大閘蟹的體型就會變大一圈。同時大閘蟹的斷肢生長也是都在脫殼的時候才能夠斷肢復原。所以說可以說脫殼是貫穿於大閘蟹整個生命的活動。
大閘蟹它的脫殼是有著重要的意義性的。因為大閘蟹的生長是受到自身外殼的限制,慢慢長大的新體蜷縮在舊的外殼裡面,只要大閘蟹一旦掙脫了舊的外殼。新體就會因為滲透壓的原因逐漸吸收大量的水分,導致大閘蟹的身體會變得比以前大得多,就像吹起來的氣球一樣。當然,也只有大閘蟹的身體先變大它的體重也才會變大。
畢竟以前的體積就擺在那裡的,體積變大了才能變得更重。大閘蟹脫殼也是對環境因素是很敏感的,如果大閘蟹的生態換環境不是很理想,就會嚴重影響到大閘蟹的脫殼頻率和脫殼後的增重值。
正因為會影響到大閘蟹的脫殼和生長,所以大閘蟹的養殖環境是需要精挑細選的,只有水質乾淨,水草豐富的地方才適合大閘蟹和大閘蟹的食物生存,這樣生長出來的大閘蟹的個頭和肉質都是最佳的。
大閘蟹脫殼的時候,喜歡在安靜的淺水區域,因為淺水區域富含氧氣,臨近水面所以和空氣接觸頻繁。大閘蟹的脫殼其實是非常消耗體力的,所以潛水區域豐富的氧含量也就保證了大閘蟹在脫殼的時候能夠更快的回覆體力。
又因為大閘蟹新體和水中環境的滲透壓的不同,所以能夠吸收大量的水份。這些水份是直接吸收在大閘蟹體內的,所以大閘蟹需要乾淨清潔的水域,同時還需要水中含有一定量的無機鹽。這些無機鹽對於大閘蟹的表皮硬化有著幫助作用。
大閘蟹剛剛脫完殼時的軟殼蟹是非常懼怕紫外線的直接照射,因為剛剛脫殼完時軟殼非常脆弱,而紫外線卻能夠對大閘蟹新生的軟殼造成傷害。
這也就是為什麼大閘蟹脫殼的時候總是在半夜或者清晨的時候進行,當積溫足夠的情況下,大閘蟹就能夠脫殼。在合適的溫度範圍內,大閘蟹的環境溫度上升還有助於大閘蟹的軟殼硬化,適當的升溫也能夠提高大閘蟹脫殼後的生存率。
在我們人眼中真正能夠觀察到大閘蟹脫殼的生命階段是在黃蟹階段我們才能夠觀察到。因為過於早期的幼體體積太小,所以基本上我們觀察不到幼體脫殼的時候。
大閘蟹脫完的時候因為身體內吸收了大部分的水份,漸漸的就會將身體內的水份替代為肌肉,這時候大閘蟹的身體才是真正的充實起來。直到肌肉充滿大閘蟹殼,再也沒有生長的空間之後就又會進行下一次脫殼,大閘蟹的生長就是這樣的,在一次次不斷的生長脫殼中逐漸成熟的。
大閘蟹的脫殼是其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僅僅次於生殖交配,除了大閘蟹的自身成熟程度,自身激素水平以外,還想需要各種各樣的環境需求,只有都符合大閘蟹的需求大閘蟹才能順利的完成脫殼。
環境,溫度,水溫,水深,水質,時間這麼多的條件都是大閘蟹脫殼時必須的,只有都滿足才能夠使大閘蟹順利脫殼。同時大閘蟹脫殼後全身都是沒硬化的軟殼,完全沒有禦敵的手段,在殘酷的自然界, 這無一不是一道案板上的美食,甚至對於沒有在脫殼期的大閘蟹眼中也是營養豐富的美食。
所以大閘蟹需要在一個非常隱蔽的地方才能夠保證自己的安全,而生長大量的水草的水底是隱蔽行蹤的絕佳場景。與此同時,水草的作用不僅僅是隱藏大閘蟹的行蹤,在大閘蟹脫殼的時候大量的水草能夠增大蟹殼的摩擦力,使大閘蟹脫殼的過程更加方便。
而水深則是對應的水壓大小,水深的地方水壓很大,就會對大閘蟹脫殼造成困難。這也是大閘蟹為什麼脫殼的時候都是選擇在淺水區域的一個原因。
大閘蟹在不同的階段,脫殼所需要的時間也是不同的,通常幾分鐘就能夠完成脫殼。不過也有時間久的能夠達到半個小時都是很正常的。而且一般來說,個體越小,脫殼的速度也越快,並且脫殼之後就能夠立即行動。
大閘蟹脫殼的時候前一段時間是不會吃東西的。舊的殼頭胸部就會逐漸隆起,後緣和兩邊的裂口漸漸擴大,這時候新的身體就會從舊殼中破殼而出。這時候兩邊的側肢不斷的扭動,促使步足從舊殼中抽出。
同時因為大閘蟹的螯足體積偏大,所以大閘蟹聰明的把這個難題放在最後解決,一般都是最後才開始脫螯足部分的舊殼。當大閘蟹脫殼完成的時候,它的眼柄,後腸,三角膜,胃,鰓也都跟著脫了一層皮。身上的剛毛也隨著舊殼脫去,新的剛毛會慢慢的重新長出。
大閘蟹每次脫殼都可以說是在鬼門關上走上一道。因為不僅僅是脫殼的困難,還有這斷掉附肢的風險,脫完殼的蟹吸收水分的時候,是沒有堅實的硬殼抵禦傷害,需要大約一天時間大閘蟹才能夠重新擁有硬殼,所以這段時間裡隨時都有著被當成食物的風險。
大閘蟹蟹苗培育技術:蟹苗購買
我們專門挑選蟹苗的時候,需要挑選身體顏色一致的,而不能挑選身體一塊深一塊淺的,同時需要顏色成薑黃色,富有光澤。一般來說嫩苗的身體顏色透明,而老苗就不是了,老苗的顏色都很深。而且在不同蟹種中,蟹苗的顏色個頭都是不同的。
如果蟹苗的顏色和大小都參差不齊,個體差異很大的情況下,那麼這一批蟹苗就是混雜的劣質蟹苗。
同時我們購買蟹苗的時候,需要購買活力很強的蟹苗,判斷蟹苗活力強弱的辦法就是,抓起一把蟹苗,將它放入水中,如果蟹苗很快四散而逃。那麼這一批蟹苗的活力就很好,很有精神。
如果一把扔下去,仍然是一團散開速度很慢的蟹苗,那麼這一批蟹苗就是劣質蟹苗。在我們購買蟹苗的時候,也要購買新鮮有活力的蟹苗。
在我們運輸途中,蟹苗的運輸方法有幹法,溼法等多種運輸方法,一般我們採用的運輸方法,都是幹法運輸。幹法運輸的方法就是準備一個長60寬40釐米,高10公分的木箱。將木箱4周挖上視窗。箱底和視窗都裝有網紗,以防蟹苗的逃竄。
這樣的一箱蟹苗能夠裝1~2斤。我們將選好的蟹苗,稱重後放入娟袋中甩去水分均勻裝入箱中。
每5個到10個幹箱為一疊。加上木板封好口,就可以裝入車內,把車內放有冰袋降溫,方便使蟹苗進入睡眠狀態。
當我們到達目的地的時候,需要迅速均勻的將蟹苗拋灑在水中,每畝水塘放入一到二斤的蟹苗。因為沒有了貨車內的冰塊降溫,所以說蟹苗將會很快醒來。所以說每個環節都必須緊鑼密鼓的安排上,否則就會導致蟹苗,因為缺水而死去。
-
9 # 農事隨談
池塘養殖河蟹是最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養殖方法,由於河蟹的需求量大增,而天然的河蟹資源不斷減少,這種情況下,池塘養殖河蟹受到了廣大養殖戶的關注。由於技術提升,池塘養殖河蟹的模式得到了認可,但是在養殖過程中,也存在不少的問題。池塘養殖河蟹要什麼技術?怎麼提高產量也是養殖戶一直關注的問題。
池塘養蟹的條件河蟹與大多數魚類的生長習性不同,在規劃池塘養殖河蟹時,就要充分考慮河蟹的生活習性,河蟹是屬於底棲爬行的動物,有時候在水底,有時會上岸活動,喜歡溶氧充足、水草多的環境。因此,要採取各種措施,給河蟹在池塘生活創造良好的環境,以達到高產的目的。
1、水源和水質
目前的池塘養蟹,很多的養殖戶是將原來養魚的池塘,稍加改造後進行養蟹,但也有人為養蟹而新開挖池塘。不管哪種,都要選擇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源沒有汙染的池塘作養蟹池塘。河蟹對水質的要求比較高,不能在過肥、溶氧不足的水體生活。養蟹池一般不能低於1米的水深,最好在1.5米左右,後期可能還要深一些。如果是魚蟹混養的池塘應為1.8~2米左右。
2、面積與底質
面積大的池塘有利於河蟹活動:一般來說,河蟹適宜在大水面生活,即池塘面積越大越利於河蟹生長育肥,這是因為水面大,河蟹活動的空間就要大,減少了過於擁擠發生外傷的機率,加之水面大,池水受風力的作用也大,能自行增加一部分溶氧,也有利於水體上下層的對流,改善下層水的溶氧條件,使底層有害氣體及時逸出,但池塘過大給管理和捕撈增加困難,也給養蟹戶一次性投資增加負擔。根據近年的實踐,養蟹池塘一般為0.67~1.3公頃為好。
控制池塘底泥厚度:關於河蟹養殖池的底質和底泥也是不應忽視的方面,根據河蟹有打洞的習慣,池塘的土質一般以壤土最好,黏土次之,沙土最劣。底部應有一定的淤泥層,但不能太厚,有淤泥就有利於河蟹喜食的搖蚊幼蟲、水絲蚓和小螺蚌類的生長繁殖,但太厚的淤泥會使池底通氣不良、水質變酸,還可導致河蟹腹部顏色變黃變黑。一般來說,蟹池的底泥以10~15釐米為宜。另外,池塘坡比以1∶3以上為佳。
3、人工蟹礁
蟹礁,也叫蟹島、蟹墩,是為河蟹活動需要而在池中設定的土墩或土埂,因海洋漁業中的類似此種設定稱為人工漁礁,故將此稱之為人工蟹礁,簡稱蟹礁。它是供河蟹打洞、攝食、棲息、蛻殼和迴避池中缺氧的場所。
蟹礁要高出水面:實踐證明高出水面的蟹礁往往是水老鼠棲息的場所,因此,建議將其一部分建成低於水面10釐米左右,使水老鼠無法長期棲息,這樣既利於河蟹行為需要,又利於捕殺水老鼠。設定人工蟹礁是池塘養蟹的必需工作之一。
池塘裡種植水草供河蟹棲息活動養蟹池內若長有一些水草有利於河蟹生長髮育,否則在蟹種投放前後,有條件的地方最好栽培水草,栽培的種類有輪葉黑藻、苦草、菹草、聚草等,產生的作用如下:
1、食物作用
河蟹攝食水花生莖葉上的周叢生物,主要是藻類中的絲狀藻(水綿和膠剌藻等)、矽藻(新月藻和異極藻等),以及原生動物等。水花生還能引誘一些活餌為河蟹所攝食,如環節動物中的水絲蚓和小魚、小蝦、小螺及水生昆蟲等。
2、淨化水質作用
由於河蟹貪食,且排洩物較多,就會與殘餌一道往往使水質容易變肥。比較肥的水不利於河蟹攝食和蛻殼生長,水花生能吸收池塘中產生的大量氨氮、二氧化碳和飼料溶失物,還能吸收水中其他無機鹽類,使水質由肥變瘦,保持清爽。
3、隱蔽蛻殼作用
河蟹蛻殼後成為“軟殼蟹”,此時易被敵害或同類傷害,因而軟殼蟹需要有隱蔽的場所,水花生的葡匐莖“蔓生區”正好能滿足河蟹這種生理上的需要。
4、防病作用
河蟹攝食水花生的須狀根和部分葉片,而水花生的葉片和根有防病作用。池塘養蟹培植水花生應注意五個問題:一是水花生面積不能超過池水的10%,以避免發生缺氧死蟹現象。二是必須讓水花生在池塘中形成“簇叢”的蔓生區,不應是少數幾根水花生在一起,而是一團一簇在一起,否則起不到上述作用。三是培植水花生應放在離岸邊1~2米處,並用木樁固定,不讓其根部著泥,如果在岸邊或根部著泥,它就繁殖迅速,對養殖不利。四是應經常用鱔魚筒或抄網捕捉水花生蔓生區中隱蔽的黃鱔等敵害。五是水花生在池塘中應分塊培植,每一塊不應超過2~3平方米。
1、清塘消毒
蟹种放養前,先將池水排幹,剷除池底腐殖質和過多的淤泥,曝曬池底,消除烏鱧等兇猛魚類以及鱔、蛙、蛇等河蟹的敵害生物。時間是在投入蟹種前半個月,要在乾池裡放水深至5~10釐米,每公頃用生石灰1125千克,溶化後全池潑灑。生石灰能殺死細菌、寄生蟲、水生昆蟲、椎實螺、害魚、蛙卵、蝌蚪、青泥苔等,這是因為生石灰經水化後變成強鹼性的氫氧化鈣的作用。
用生石灰清塘後,還可提高池中的pH值,尤其重要的是可增加池中鈣離子的含量,部分滿足河蟹蛻殼中對鈣的需要,促進河蟹的生長髮育。也有帶水清塘的,具體方法是池水深1米左右,每公頃用生石灰1 875~2 250千克,同樣是化水全池潑灑。
2、蟹種投放時間
湖泊養蟹的蟹種以冬末春初投入為好,但池塘養蟹不宜投放過早,因河蟹在池塘中越冬往往會因水位過低而凍傷甚至死亡。一般,池塘養蟹的投放時間以2~3月份為好,要加深池水防凍傷。
3、放養密度
根據目前池塘養蟹還不是很完善,建議放養蟹種密度不要過大。投放密度過大,往往因飼料不足而使河蟹自相殘殺,或者因水質不適而導致疾病增加,以致死亡。放養密度應參考養殖條件來合理投放。
池塘養殖河蟹水質惡化的解決方法栽培水草:水草對調節水質的作用有吸收水中的營養鹽類而淡化水質,透過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氧、在高溫季節降低區域性水溫等。可以栽培的水草較多,如前面所述,栽培水花生效果較好。
放養濾食性魚類:濾食性魚類如花鰱、白鰱和白鯽等,它們生活在水體的中上層,不會影響河蟹的生長。反之,透過這些魚類對池中浮游生物的攝食,減少池水肥度,調節水。另外,還可合理利用水體獲得適量的魚產量。
換水:換水對保持良好水質、增加溶氧具有較大作用。換水的原則是水溫、水質和河蟹的生長情況靈活掌握。一般在春季半月換水一次,每次換水1/3或1/4,夏季水溫較高,每5~7天換水一次;每次加深30~40釐米。在連續陰天、悶熱、有機物大量分解的情況下,要勤換水;在久旱不雨,水質老化時,應勤換水。
放養前清除過多淤泥:淤泥中往往有過多的有機質,在溶氧缺乏時,易產生硫化氫、氨、沼氣等有毒氣體危害河蟹。此外,過多的淤泥往往使河蟹腹部變成水鏽色或黑色,背甲變深變黑,步足腹面也變黑。因此,放養前一定要清除過多淤泥。
潑灑生石灰:生石灰,學名氧化鈣,是養魚時常用的清塘和消毒防病的藥物。在養蟹中,生石灰有殺滅過剩的浮游生物、調節水體pH值至偏鹼性、提高水體透明度等功能,還有補充河蟹需要的鈣和防疫作用。一般在生長季節,每20~30天施用一次,每次每公頃用225~300千克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
創造迴圈水或微流水條件:有條件的地方,可將池塘改成迴圈水或微流水養蟹。如一片池塘養蟹可改成池池相通,迴圈用水,這對缺水地區有些作用。另外,可根據條件進行微流水養蟹,使水質總是保持清新,透明度大,溶氧充足。
促進蟹脫殼和保護蛻殼蟹的措施河蟹的生長期間會蛻殼,只有蛻掉堅硬的外殼,河蟹才能達到生長的目的。在環境條件不適應河蟹生活時,往往不能順利蛻殼,會發生蛻殼不遂而死亡的現象。另外,由於蛻殼後的新蟹身體柔軟,要經過一段時間外殼才能變硬,因而促進蛻殼和保護蛻殼蟹在養蟹中至關重要。
1、保持良好水質是促進蟹蛻殼的技術關鍵
保持水質不被汙染,水質清新,溶氧5毫克/升以上,pH值7.5~8.5,偏鹼性,水體透明度50釐米以上。
2、保證飼料營養成分齊全是促進河蟹蛻殼的主要環節
河蟹的甲殼主要成分為鈣、磷、鐵等無機鹽類,而它在蛻殼後即要失去大量的鈣、磷、鐵等,因此在飼料中應新增這些不可缺少的成分。還有動物性的飼料合理搭配。
3、積極預防疾病是促進蟹蛻殼的主要措施
由於河蟹在池塘密集狀態下生活,往往易患疾病,一旦患病,就不能順利蛻殼生長。對於疾病應採取預防為主的措施。一是保持池塘清潔,對殘剩飼料要清除;二是不投腐敗變質飼料;三是經常潑灑生石灰水以殺死病原生物;四是發現死蟹應及時埋掉,不能讓其在池中腐爛。
合理栽培水草是保護蛻殼蟹的較好辦法,河蟹喜歡在淺水或草叢中蛻殼,一旦完成蛻殼後的軟體蟹鑽進水草中隱蔽,以防同類或敵害殘食。所以水草對蛻殼有兩大作用,一是提供蛻殼場地,二是軟殼蟹的棲息場所。
小結:由於人工養蟹的時間短,養殖技術尚未完全成熟,有些技術還有待進一步探索試驗和總結提高。因此,河蟹的池塘養殖至少在目前不宜盲目地大規模發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回覆列表
看到和小龍蝦差不多的問題就進來了,其實本人也沒有養殖過河蟹,個人感覺河蟹的生活習性和小龍蝦基本相差無幾。河蟹,又名毛蟹、螃蟹,它肉味鮮美,營養價值高,這幾年養殖的人們也越來越多,那麼在養殖的過程中究竟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池塘的選擇池塘要選擇常年水源充足、水質良好,無汙染、排水方便的地方。面積大小以單個3-10畝一塊為佳,土質以偏鹼性土壤為宜,最好避免酸性土壤,而且保水性好。池塘的坡比以1:3以上,深度要求能夠使水位達到1.5米以上,平時還要在池塘邊建造一些人工隱蔽物和種植水草,以便河蟹平時減少打鬥還有脫殼時受到傷害。
清塘養殖河蟹的池塘必須每年清一次,除去底層過多的淤泥,進行暴曬,並用藥物進行消毒。一般使用生石灰來進行消毒除雜,每畝水體化潑灑1KG清塘淨。
河蟹飼養的管理在河蟹放養的初期,池塘水位保持0.8-1米左右即可,以後逐漸加水。進入生長旺期或者高溫季節應提高到1.5米以上,長期要保持水體透明度在30公分左右。另外和小龍蝦一樣,河蟹生長也是需要池塘水體溶氧充足,水質清新,經常適量的換水。投餵也要堅持定量、定時、多點均勻投餵,定期檢查河蟹攝食情況,防治河蟹生病和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