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慢慢來
-
2 # 鹽阜九翼
首推白蕉,白蕉先生可能不為大家所熟,但是白蕉先生是寢饋山陰,直追晉唐的一代宗師。
白蕉(1907--1969),上海金山縣人,本姓何,名法治,名馥,字遠香,號旭如。後改名換姓為白蕉。別署雲間居士、濟廬復生、復翁、仇紙恩墨廢寢忘食人等。出身於書香門第,才情橫溢,為海上才子,詩書畫印皆允稱一代。曾任籌委會委員兼秘書室副主任,上海分會會員,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會員,上海中國畫院書畫師。曾主編《人文月刊》,著有《雲間談藝錄》、《濟廬詩詞稿》、《客去錄》、《書法十講》、《書法學習講話》等。
白蕉,能篆刻,精書法,亦擅長畫蘭,能詩文。是二十世紀中國 書法帖學方面的傑出代表。他的書法藝術深入晉唐,自出機杼,氣息清新,韻味淳厚。諸體之中尤以行草尺牘見稱,每於興至,信手揮灑,天機自動,不見端倪。先生譽其為:“三百年來能為此者寥寥數人。”書法之餘,偶作蘭草,風姿綽約,清沖淡遠。蓋以精於書道,故能葉葉法,辦辦入楷意。觀其書畫,是知非才情學養俱佳者不可入其堂奧。惜罹難“文革”,流年不永,垂世之作較少。曾為籌委會委員兼秘書室副主任,上海分會會員, 上海中國畫院畫師、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專職幹部。
-
3 # 盧秀輝侃侃詩書畫印
盧秀輝
阮元南北書派論一出,又燃起了新字型演變的雄心。康有為如此想,于右任如此為的。事實是,那都是書法夢了。帖學的自成一系,有延續、有發展,重要的是無數人在踐行他。北碑一出,還是以帖學的基礎玩它,不能從技術到演變自成一體,就很難和帖學相抗行。從審美上,帖學的俊雅、流暢,北碑的率性、活潑,讓人都向往之。無數人不忍棄,於是,出現了一個新的玩法,碑帖結合。要想碑帖結合,僅是想想,顯然是不夠的,要實踐之,實踐後,要讓人品閱出碑帖結合的味道,需要有藝術者、有學問者、有思想者的人,方能為之。這樣的時刻,誰都在找,誰都在等,誰都想做。當代書法靈魂式的人物出現了,沈鵬!
沈鵬先生是中國當代書法的靈魂式的代表人物。我在這裡,不用“代表人物之一”的原因很簡單,靈魂式的人物是唯一的。靈魂式人物的出現,是代表無數人的夢想,無數人的夢想才能匯聚成一個事業、一個時代。中國當代書法,沈鵬作為靈魂式的人物,他必然代表了無數人的夢想、無數人的追求、無數人的對時代的共建。對於沈鵬來說,他自己不會、也不能成為代表當代書法的代表人物。但是,事業的要求、時代的要求,是不會讓個體做主的,個體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很渺小的,只有事業、時代的大浪,才能推著沈鵬這樣的人物向前走。而沈鵬所能做的是,錘鍊自己、積極求索,與時代共同進步、與時代共展風貌。
沈鵬與康有為、于右任不一樣。他沒有政治作為讀書、藝術創作的背景,他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純碎的中國式文人。他年輕時,就有幸在中國最重要的藝術專業機構工作,以使他能夠自始至現在,都處於學術的前沿、藝術的前沿、思想的前沿、創作的前沿,來考慮書法、藝術、學術問題。這一點,是相當難能可貴的。
沈鵬是中國當代書法的領導者。他在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期間,力主制定了《中國書法發展綱要》。這個《綱要》是當下、及未來若干年的書法發展的一部綱領性文獻,其意義不但是中國書法史的程序中,唯一的一部指導性的發展綱要,還對書法的本質、以及與時代共同發展的規律進行了學術性的預測,沈鵬的這種高屋建瓴的前瞻性,無愧於他作為當代書法領導者的地位。和康有為比,康有為的書法地位讓當時的中國唯其馬首是瞻。但是,作為書壇的領導者,他利用他的影響力做的只是以個人的喜好,揚碑抑帖。和于右任比,于右任作為執政黨國民政府的大佬,他做的就是促進標準草書。康、於兩君子,與沈鵬在書法發展的思考上,出現了很大的差距。沈鵬是中國當代書法的思想者。沈鵬在藝術上提到了很多的新主張,其中,在創作上他提出了原創性的要求,是對當下書法發展下的一劑猛藥。書法發展到了今天,因為展覽體制的需求,加上學術能力的限制,人們對風格張揚的原創性持謹慎的態度。藝術的生命力就在於原創,當藝術的原創性得不到群體的認同,在書法復興的道路上,前賢的制高點會離當代越來越高,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這不但是對內容原創的要求,還是對書法創作原創的要求,書法家不是複製前人,而是開創自我。書法家是書法藝術家,藝術家必須要有擔當,藝術家必須要有自己的語言。唯其獨立,才能見藝術家的學識、修為、思想。對於書法來講,思想性的東西太重要了,書法不像美術那樣,能五湖四海的做比較學研究,書法是純民族性的東西,外來文化對其形不成大的衝擊,外來文化的作用,大多表現在對理論的研究上被套用。所以,書法的研究比對於美術,在思想上走的不是太遠,沈鵬這樣的書法思想者,在中國書法發展時期,對書法問題的全面的思考,更顯其珍貴。
沈鵬是中國當代書法的實踐家。他的實踐:一、原創性。沈鵬在前人的基礎上,比康有為、于右任走的遠。同樣是立志於書法,康有為是改良,于右任是不徹底的革命,沈鵬在書法創作上完成了鳳凰涅槃,而且,沈鵬是自覺的完成了碑帖結合,在技法上獨邁今人。二、人書俱新。我不知道在書法的審美上,為什麼要用人書俱老?人書俱老,還有另外一個層面的意思,就是在技法上、個人風格上更趨於穩定、老到。這樣的穩定、老到,對於一個普通的書法家來說,彌足珍貴,但是,對於沈鵬來說,這些是末技。藝術的創作,唯有常新,才是藝術創作的積極面,而沈鵬的創作就是這樣的,他的創作並不是千篇一面,而是每於機鋒中自出新意,令人有不思到處,書有新意,人也未有老意,而是以常新的創作彰顯鮮活的生命力。三、雅俗共賞。藝術肯定是小眾的,這是由藝術的格局所決定的,高雅的藝術註定不能流行。但是,高雅的藝術也能引起雅俗共賞。王右軍的蘭亭帖深入人心,在中國,是真正的雅俗共賞。把高雅寫成雅俗共賞是件非常了不得的事,所謂高書不入俗人眼,除了創作者的自負,也有欺世的一面。當然,不排除個性化的東西小眾化。也有當時不為同時代的人所瞭解,而為後世傾倒的,這是個案化問題。在中國,沈鵬是難得的雅俗共賞的藝術家。就像中國的小提琴曲《梁祝》,不但在中國雅俗共賞,在世界上也是雅俗共賞。能雅俗共賞的必是極高雅的藝術,能得到大眾的內心的共鳴,這是多麼幸福的事。四、書卷氣。書法藝術的小情趣常表現在小作品的創作上,而巨幅大幛,寫出書卷氣這樣的情趣,是極難的事,這不是功力問題,其眼界的高遠已經很讓人折服了,而沈鵬常常作這樣的創作。小字當作大字看,有書卷氣,了不得。而大字當作小字看,更了不起。大字的謀局是不一樣的,大字往往以大攝人,以霸悍取勝,而把大變成小的,讓人看了後,還能攝人,還能見書卷氣,那更了不得。五、碑帖結合。由於康有為的狹隘,他拒絕了走碑帖結合的路,雖然,他在實踐過程中,還是墮入到了用帖法寫碑,但是,由於他對帖學的拒絕,所以,他在北碑草、行上,沒有能夠走的更遠些。這一點,于右任是看出來了,所以他在北碑的行、草上走的比康有為遠。沈鵬則更遠,其原因就在於沈鵬是相容碑帖,用他自己的話說,“碑與帖,不應相互排斥各自禁錮,而應當融合互補”。六、寫出了信仰。信仰,是沒有利害的,信仰只有奉獻,信仰只有用心。沒有奉獻,就與信仰無關。沒有用心,也與信仰無關。沈鵬的創作,沒有了名利的左右,沒有了技法的約束,沒有了旁騖,對書法的使命感,就是他的信仰。他是在用信仰寫,寫到了藝術的心境,寫出了時代的氣息。
沈鵬是中國當代書法的詩人。中國古賢中,以詩人而為書法家、學問家、政治家的比比皆是。現代人的知識結構越來越複雜於前人,社會成了強大的機器,在強大的組合式的社會面前,許多學問的事,做了精細的分工。書法家已經成為了純粹的書法人。詩人也成了獨立的行當。在當代,能以詩行,並結合於書法創作的,不但是有前人之風,更是鳳毛麟角鮮見了。沈鵬立志於此,一是興趣使然, 二是其私下定有力挽書法家文化頹勢的意思,前不久的《霞客行》自作詩文展轟動了全國。
-
4 # 無心齋侃畫
就書法而言,當今誰可稱為百年巨匠?
這個問題其實非常棘手。對已故的藝術家,我們比較容易界定哪些人是百年巨匠。因為他們的藝術成就已經得到社會的普遍的認可與推崇,同時他們的作品與人格魅力也經歷了時間的過濾與考驗。如:吳昌碩、于右任、林散之、沙孟海、王遽常、魯迅、毛澤東等等。。。
而對於目前還活著的人,要預測哪些人有可能會成為書壇百年巨匠。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俗話說蓋棺定論。在沒有蓋棺之前需要定論,有很多不確定性,甚至會產生一些誤導。
於書法而言,如果一定要預測出哪些人有可能成為百年巨匠。那我就大膽預測一下,我個人認為當下最有可能成為百年巨匠的書法藝術家有以下幾個人:陳新亞老師、華人德老師、白謙慎老師、石開老師。
僅僅是一家之言!
-
5 # 書法功課
從某種意義上講,漢字就是華人的文化圖騰,是中華文明之核心精神所在。以漢字書寫方式昇華而成的書法藝術,展現出華夏民族對自身文明成就的驕傲與自信。作為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文化呈現方式,經過數千載的發展,中國書法早已取得登峰造極的成就,為人類藝術與知識寶庫增添了不可缺少的活力。雖然書法創作離不開嚴格的技藝訓練,但同樣不能脫離於個體內心哲思與人格修行,文化屬性遠超於技術之上。因此,真正的書法並非現代影象學意義上的視覺藝術,而應是具有深刻內涵的文化創造方式。
最近網上流傳蘇士澍先生兩段描字影片之所以會引起廣泛爭議,是因為這樣謹小慎微的勾描方式與華人對書法藝術普遍的認知相悖。影片畫面中,作為中國官方書法權威機構第一把手的主席先生,更像是一個技藝不夠純熟的工匠。或許,作為書協主席,行政組織與領導能力才是重要的,無需就其文化功底欠缺進行太多責難。但是,我們還是有必要來討論下書法藝術在當今社會的意義。
世界上曾有許多民族創造過象形文字,唯有漢字延續至今並發展成熟為系統化的現代書寫文字。相對於簡潔淺顯的表音文字來說,漢字並不只承擔語言記錄功能,其本身就是一套完備的哲學思考方式。在不懂漢字語義的西方人看來,書法藝術優雅的線條像是非常現代的抽象繪畫。可對華人來說,書法並非圖畫藝術,而是一種精神巔峰意義上的文化創造,字形的優美與其文字內涵不可分割。歷代書法大家的傑作,無一不是在厚重的文化積蓄之上,釋放內在人格力量揮灑而成。比如說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都是在極度喜悅或悲傷狀態下,真實內心思想情感的自然迸發,與今日市面上那些裝飾性文字完全是兩回事。
曾經,書法是文人獨享的藝術,代表著不染塵俗的高雅文化情調。對於厭惡工匠技藝的古代士大夫階層來說,絕不會因長年重複臨帖習書產生任何疑慮,而且還留下“墨池”“筆冢”的傳世佳話。但是,書法學習過程並非單純的重複技藝訓練,必須與學養和人格上的提升同步進行方可。一千多年來,文人墨客們為王羲之作品傾倒得如醉如痴,難道僅僅只是崇拜那漂亮的書寫筆跡嗎?不,當然不是,後人更在乎的是其作品背後超脫塵俗之上的絕代文人風采,更迷戀他那人格上的自在與任性。被後世所推崇的歷代書法大家,無不是人品、學養和書跡均可為天下所稱道。像趙孟頫這樣的書法大家,人品和學問均無問題,只因在山河易色之時轉仕新朝,就讓一些學者視為瑕疵,他為傳承中華正統文化所作的貢獻反而被那些人忽視。歷史上另一些人,如蔡京、秦檜等,儘管也能寫得一手好字,但因人品出了嚴重問題,書跡也就完全被後世所唾棄了。由此可見,書法對華人來說,與其說是一種藝術形態,更不如說是對一種理想高度上的人格與文化追求之象徵。
過去,書法是每一箇中國文人、學者必備的基本功,但在毛筆書寫日漸淡出主流生活的今天,它再也不是開展文化工作的必備條件了。特別是隨著電腦和移動智慧終端的普及,文字書寫的實用功能更是被極度弱化。但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推動下,書法作為一種藝術門類,其生存空間不但沒有喪失,反而越來越受追捧。只不過當下被稱為“書法家”的人,大多數不再是學養深厚的文人學者,“書法藝術”早淪為以熟練書寫技巧謀取眼前利益之人的工具。
在基礎教育高度普及、印刷複製品非常廉價的今天,想要靠賣字為生的人,啥也不用做,甚至書都不讀,只需長年反反覆覆描摹練習就行,寫得一手漂亮字根本不算什麼絕世功夫。而且文字書寫還不同於繪畫,無須花心思考慮色彩、章法,只要不斷反覆寫畫就行。因此,將寫得一手好字視為多麼高超的“藝術”,實在有點說不過去。即便某些人為求標新立異,搞搞字型變形,或者以醜代美,就真能算是高水平的“藝術創造”嗎?
當下被稱為“書法家”者,其實多為抄書家。他們不願追尋文化上的高度,沒有人格上的自我超越,只在乎書寫筆跡的熟練流暢。市面上的“書法作品”又有幾件是作者內心思想情感真實流露?這些人肚子裡缺少文墨,只會將唐詩宋詞、俚語俗句、領袖語錄反反覆覆地抄寫,就算是在搞“創作”了。如此“書法”真還有意義嗎?不僅如此,許多人抄書都還要抄錯,蘇士澍此前不就被曝光把古人詩詞抄錯了麼?
實際上,書協主席的描字行為,體現出的是當下書壇普遍重技巧、輕文化之現象。只是因主席先生在技藝上還不夠精練,所以才需要多描幾下。對於這種現象,個人認為,如果僅僅將書法看成掌握製作漂亮裝飾字型的手藝,多描幾下也無妨,這樣或許能賣上個好價錢。但是,如果說書法還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象徵,如此描來描去意義又何在呢?
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諸多傳統文化習俗必然會受到強烈衝擊。此時,書法作為民族傳統文化重組成部分,以藝術的形式傳承發展下去當然很有必要。但是,需要傳承的並不只是書寫技能,更重要的是內在精神理想與文化情懷。作為以文字書寫方式來進行的藝術,當然不能脫離於具有思想深度的文字內容創作,而非只是對字形的描畫。否則,又怎能指望一群雖然會寫字,卻完全沒有文化追求的人擔當起傳承民族文化之重任呢?
-
6 # 東風破春菩石
近代書法巨匠?恐怕沒有吧,別提某官方書邪,一群迷失方向的人為急功近利早就忘掉了初心。書界已經是群魔亂舞,烏煙瘴氣。要真想學書法,不要以名利為動力,要靜下心來,還得從臨摹古人做起,傳統名帖比比皆是,不要受這學習班那培訓班的影響,也不要還不會走就自己搞創作,要法取古人,從古人入從古人出。心領神會,紮紮實實的一點一滴做起。走的路多了,見得事多了,自然就有賣油翁熟能生巧的本領。等你有了不為名利,不為權勢去練字的心態,那你就真正愛上了書法,才會真正和藝術結緣。社會上這協會那畫院多如牛毛,不要以為他們技高一籌,其實他們已經把書畫領入歧途。比如,某協會愛王鐸如命,凡寫王鐸的都可入會,王羲之也得拒之門外。社會的浮躁,歪風已經夠多,一不慎就會迷失,要學會有判斷力,看似笑話的東西卻真實的發生在身邊,醜書,射書就是例子。引領現在書法的巨匠在哪裡?恐怕還沒出生。
-
7 # 手機使用者6009223459
書法到今天算是要斷代了!雖然所謂的書法機構不少,書協,大師滿天飛,但只能算是炒作,玄技,估名釣譽而已!!!
-
8 # 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1
啟功、舒同、範曾……
純屬個人觀點,我個人認為他們都開創了自己的筆體風格,尤其啟功體、舒同體,範曾有爭議!
-
9 # 救風
這個時代不具備書法巨匠的土壤氣候條件。好書法要好人去寫,好書法作品最能反映人的綜合素質,功底,學養,個性,修練,天賦。古代書法大家大多有功名,好多是進士,科舉考試,試卷上的字也作為錄取的標準。好人才寫好字。現代好人才不一定愛書法,而搞書法的人不一定是好人才,他也許很多常識都不一定懂。現在搞書法有名氣的人,他很會來事,交際舞臺大,背景深厚,他的主要精力都用在應酬上,秦樓楚館,他的書法作品就是一個二流子相。
-
10 # 布衣光頭強說文新解
就書法而言,當今誰可稱為百年巨匠呢?我覺得這個問題並不太好回答。在中國,一個人的書法能夠影響百年很不容易,並不是單單寫倆字很好看就可以的。他是需要很多苛刻的條件的。數千年來,真正彪炳千秋的書法家也不過區區十來人而已。
在當代就很難說了。因為中國有句俗話,叫做隔代修史。因為當代人寫自己的歷史,由於政治意識形態的限制,還有各種利益的牽扯,很難做到客觀公正,自己為自己寫歷史當然是好話一大堆,牛皮一大通,誰會給自己挑毛病對不對?下一個朝代評論上一個朝代也很難做到客觀公正,因為是敵我關係。誰會“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對不對?
所以唐朝人修魏晉史靠譜,修的隋史不可靠,明朝人修元史不可靠,修的唐宋史更可靠一點。書法上也是如此。
雖然如此,我們可以根據以往的歷史經驗做個大致判斷。要想判定一個書法家是否引領時代的百年巨匠,首先得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1,具有強烈的書法歷史使命感。
2,擁有持續的社會影響力。
3,指引正確的書法發展歷史方向。
這三個條件是必須滿足的。當然了,一流的書法技巧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用這三個條件來看一看當今的書法家,做一個大致判斷推理。
首先看一下當今書法家的大致歷史環境,清末時期以康有為和包世臣所提倡的尚魏碑書法思潮一直貫穿了整個民國至今,約一百來年了。這一百多年的書法大致是以雄強粗狂的風格為主的。但這只是大致情況,落實到具體書法家又是多元的,也有繼續保持帖學的溫文儒雅的傳統知識分子格調的。比如沈伊默,蕉白。
第一個我個人覺得應該記入史冊的是共和國的領袖。領袖的書法我個人認為是被嚴重低估了。
提起領袖,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偉大的政治家,偉大的軍事家,偉大的最詩人,後才是書法家。也就是說領袖的書法雖然有很大的影響力,大家都不願把他單獨當成書法家來看待。據說有人評論當代最偉大的十位書法家中有領袖,遭到一些業內人士的質疑。之所以被質疑,主要有兩點,一是領袖的書法都是日常書寫,幾乎沒有“像樣的書法作品”,體現在領袖書法作品大多是手稿,即便是給別人題字也是用稿紙,幾乎沒有寫在宣紙上的作品,而且不用印章,落款多用公曆,總之形式上就不像書法作品。其二,領袖的字技法上不是太完美。
我個人覺得,書法是要看他的內再精神的,不能太多關注外在的形式。至於技法上的完美也沒必要,只要能輕鬆自如地駕馭毛筆,即使是技法上稍有欠缺,也同樣是動人的,技法上爛熟到無懈可擊,恰恰缺欠了幾分生動。陳振濂教授在書法史裡是這樣解釋書法中“韻”的概念的:技法上的稍稍欠缺,正是這樣才感覺到他的生動,例如二王的手跡,敗筆破鋒時有出現,賊毫時不時地出現在作品裡。另外《伯遠帖》至今都沒有一個完整的文字註釋。如果技法完美到無懈可擊,面面俱到,四平八穩,例如趙孟頫,往往喪失了韻致。
我們再看看領袖的作品,他是那麼的生動,修美遒勁的筆畫之間,滿紙縱橫的字跡,一個吞天吐日,經天緯地,叱吒風雲的偉人精神面貌呼之欲出。但他是隨機發揮的,信筆揮灑的,不是做作的。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也正是今天展覽廳裡的作品所缺少的。
我們試著逐條分析一下:強烈的書法歷史使命感,只要提起領袖的革命經歷都知道,在他們那一代人,很多知識分子都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既建設一個新中國!這個歷史使命體現在領袖身上更具體,更典型。但是這種使命感不是書法的使命感。或許領袖在提筆寫字時根本就沒太多地觀注書法史。也就是說,書法發展到今天有哪些問題?今後書法究竟走向何方?這些問題我想他是沒有太多精力去關注的。他所關注的更多的是自己的思想該怎麼表達,文辭該怎麼修飾。
可以這麼說,領袖歷史使命感完全是政治理想的折射,折射到風流瀟灑的翰墨之間。這完全符合傳統士人那種兼濟天下的胸襟。可以這麼說,領袖是傳統知識分子理想人格在當代歷史中再一次完美體現。例如《沁園春.雪》這幅作品,狂放不羈的筆墨之間,跌宕起伏的線條,誇張放肆的章法,如此光彩照人,一個偉人的精神面貌活靈活現地呈現在眼前。筆墨之間所展現的那種家國情懷和他的詩歌意境融為一體。那種縱橫八荒,笑傲古今,展現給我們的是破舊立新的高度自信,火一樣熱烈奔放的萬丈豪情。
我個人認為,縱觀歷史六七百年來這樣的書家並不多見。拿他跟晚清以來至民國之間的一些書法家一比較,就可以看出來有很大的不同。晚清到民國的書法家大量的向魏碑學習,他們的書法為了強調雄強的尚武精神,大部分都是模仿刀劈斧砍的那種粗獷生辣的氣勢。多了幾分做作,缺欠了幾分自然的生氣。
再看第二點,持續的社會影響力。今天書法界雖有幾分質疑,但總的來說還是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力的。他的書體被稱之為毛體。從現實來看,毛體還是有廣大群眾基礎的。至於將來很難說了,誰也不知身後之事。再看第三點:
正確的書法歷史發展方向,這一點我們要把眼界放大。根據歷史經驗可知,歷史是發展的,書法觀念也是不斷變化的。歷史常常是曲折前進的,歷史的發展軌跡是呈螺旋狀曲線前進的。一千六七百年的書法史告訴我們,書法的發展軌跡也是在不斷地創新與復古之間往返重複的。王羲之是第一個開拓者,同時他也是第一個把漢魏以來那種古樸的書風的總結者。王獻之接過老爸的接力棒繼續開拓,王氏家族的影響力一直到了隋朝。
我們可以看到,整個南北朝王氏家族的影響力只限於極少數的上層社會之間。“王謝”的“堂前燕”還沒飛入“尋常百姓家”。到了唐朝太宗皇帝時候才來了一次王氏書法大總結。歐虞褚薛都是由隋入唐的,在書法的發展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為書法在大唐的中興奠定了基礎,指引了方向。如果沒有他們的向二王傳統的迴歸的指引,則不會有書法盛唐的正大氣象,更不會有顏柳的開拓與崛起。
宋四家中的蔡後人多有非議,其實是不瞭解書法史所致。歷史的選擇不是國展的選拔,對著作品一番評議,擇優授獎。歷史的選擇是看這個書法家對歷史所做出的貢獻。宋朝面對著五代遺留的爛攤子,必須得有人向傳統指引。蔡襄就是這個指引的人,顏真卿的藝術價值就是他挖掘的。然後才有了北宋尚意書風的崛起。到了南宋,傳統日益薄弱。再也沒有書法大家的崛起,和北宋相比,捉襟見肘,輝煌不再,令人無限惋惜。按說南宋繁華的經濟,富庶的魚米之鄉應該出幾個蘇黃米蔡那樣的大家,可現實很遺憾。我想這就是缺乏引領回歸傳統的領頭人所致。南宋順著北宋尚意書風的歷史慣性繼續“尚意”下去,但傳統的薄弱限制了南宋書法的興盛。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好比一個雜技老師傅站在鋼絲上怎麼耍都沒事,可以做到身輕如燕,快步如飛。一個新手上去就來傷筋動骨是必然的。基本功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
到了幾百年後的趙孟頫和董其昌的出現才再一次引領明清在書法史上的又一次興起。
總之,任何時代的書法大師都不會平白無故的出現,“歷史帶路人”必不可少的。
再來看看晚清的碑學現象,如果把晚清的碑學書法現象孤立起來毫無意義,那種粗糲的筆觸,難於完美自由表達文人高貴的精神。只有把它放到晚清特定的政治環境下和館閣體的社會氛圍裡才有他特殊意義。今天的人學習魏碑完全是晚清的歷史慣性使然。
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那個風雨飄搖的晚清,也不是那個山河破碎,烽火四起的民國,而是一個繼往開來的新中國,復興中華的大業是我們當代人的歷史使命。或許領袖提筆盡情揮灑之際,無意中給我們指引了一條光明的康莊大道:原來傳統帖學也可以如此的光彩照人,燦爛無比。
但是今天缺乏的是對領袖書法的梳理,整理和系統研究。我想可能會有人來完成這個神聖的歷史任務。
第二個可能成為百年巨匠的人物應該是白蕉。
我的理由是咱們當今的書法脫離傳統太久了,需要向傳統迴歸。注意,我這裡說的傳統是指二王系統,並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凡是古代的都是傳統。因為書法的源頭就是二王。白蕉當年對沙孟海先生說,學書法應該跨唐追晉。怎奈沒人重視。看看白蕉先生的書法作品,傳統文人那種儒雅的格調,勃勃生機躍然紙上,咄咄逼人。這或許就是當代書法的發展方向。有人評價道:三百年來能為此者寥寥數人。至於持續的社會影響力,現在白蕉先生正在不斷未被提起,不斷地受到關注。至於他的社會影響力能有多大,持續多久,那是身後之事了,我所說的是根據歷史經驗來判斷,只是一種可能。
第三個可能成為百年巨匠的人物於鍾華教授。
於教授是第一個在《百家講壇》裡普及書法的教授。書法並不好講,大家都知道,《百家講壇》是一個面對社會大眾普及科學文化知識一個平臺。要想把複雜深奧的學術講的淺顯易懂並不是那麼容易,但於教授做到了。當然了,盛名伴隨著爭議而來。於教授的最核心的學術觀點是:書法是載道的術,是道術,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藝術。提出了書法軸心期的概念。書法的本質源於書寫,越是純粹的書寫,離道越近,凡是與書寫無關的動作越多,離道越遠,書寫的境界越低階。書法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晶片”。今天的書法雜質太多,並把自己的學術研究稱之為清淤工程。
總之,於教授在向傳統迴歸做出了具體工作。
我個人認為,於教授的研究不是象牙塔裡的故紙堆研究,而是針對當今書法亂象進行指引。他曾提出過書法興則中華興,由此可見他的使命感相當強烈。另外於教授在新媒體的時代里社會的影響力正在持續加強。如果有一天於教授的學術觀點成為書法界的主流,那麼書法離復興不遠了。或許接下來的時代是氣勢恢宏的大唐書法盛況的再現也未可知。如果真是這樣,於教授或許就是那個引領時大唐書法正大氣象幾百年的虞世南。
我個人認為,如果於教授的聲音淹沒在書法界亂象的雜音中,這是時代風的悲哀,書法繼續在一大堆洋理論的虛浮雜亂華麗的包裝下,“✘✘✘的藝術”藝術下去,那麼書法的群眾基礎將越來越薄弱。或許今天的京劇相聲就是明天的書法。喜歡的朋友記得關注我,歡迎大家討論批評
-
11 # Laoguo997
在物慾橫流的時代,人人都在追名逐利,又有幾個人能沉下身、靜下心把書法藝術當成一種追求、一種理想來探討和鑽研呢?所以別奢談書法大師、書法巨匠了!
-
12 # 使用者2228255600798
書法的意義是寫字做人,
文字史不等於書法史,
文字基礎是篆書,
書法基礎是楷書。
有了楷書才有了書法。
有了唐楷才有了個性:
顏、柳、歐、薛、褚、虞。
沒了楷書即有了醜書,
書法有法即美例如板橋。
書法無楷即醜例如沈鵬。
與人嘴說美醜有關係嗎?
如果足球勝負憑嘴說誰還看?
如果書法美醜憑嘴說誰的對?
如果有無個性、藝術、創新憑嘴說,傻瓜也會,
如果水平高低、有無功力憑嘴說,誰都會說。
如果大眾小眾憑嘴說,為何演電影人少而稱大眾電影?
如果包容、書法不是戰場,以殺死誰為目的,哪麼唐楷孬無個性論,抱著古人殭屍體論是什麼呢?是百花齊放嗎?
如果書法是純藝術不是實用,哪麼落款不用繪畫而用書法?
如果傅山寧醜毋媚是對的,哪麼今天寧醜毋美對嗎?
如果劉熙載怪石醜到極點即美到極點是對的 ,哪麼書法以醜為美是對的嗎?
如果懂與不懂、高書與低書、好與孬憑嘴說有意義嗎?
不會楷書不能稱書法家!
書法面前人人平等無特殊。
用現實說話:唐楷產生了宋四家,無楷產生了醜吼瞎。
如果醜書會楷書,沈鵬因人而異論,唐楷印刷體論等等不是吃飽了撐的?
回覆列表
林散之當之無愧,甚至書法很多方面超過先賢,因為他活得夠老。人書俱老,是種很高境界,畫家齊白石達到了,王羲之王鐸的就不能說人書俱,只能說鐵畫銀鉤,風風流倜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