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土家木玲

    從眾是指個體在群眾的壓力下改變個人意見而與很多人取得一致認識的行為傾向,是生活中普遍的一種心裡行為,心理學已經證實,人們具有從眾心理者行動時常常考慮別人的判斷行為,如果知道其他人是從眾行為,也會參與其中並採取差不多的行為。

    但是,人們怎麼會屈從於群體壓力呢!這與許多因素有關吧!我個人覺得這與一個人的性格特徵有關,有的人缺乏自信,對自己判斷總是拿不定主意。人和人是不同的,該不該從眾因人而異的,應該在大方向把握自己究竟是否正確。

  • 2 # 積香苑

    一、阿希從眾實驗:

    1956年的阿希從眾實驗旨在研究從眾現象的具體表現、產生及其原因。

    二、從眾的影響機制:

    (1)資訊壓力:經驗使人們認為,多數人的正確機率比較高,情況越是模稜兩可, 就越是缺乏參照構架,人們就越相信多數人,越從眾。

    (2)規範壓力:群體中的個人往往不願意違背群體標準而被其他成員視為越軌者,害怕與眾不同而成為“一匹離群之馬”,遭到孤立,因此採取多數人的意見。

    三、從眾的影響因素

    1、群體因素

    (1)群體一致性:個體在面對一致性的群體時所面臨的從眾壓力是非常大的。

    (2)群體規模:在一定範圍內,人們的從眾性隨著群體規模增大而增大。一個較小的群體就可以引發強大的從眾效應。

    (3)群體凝聚力:群體凝聚力越高,個體對群體的依附心理越強烈,越容易對自己所屬群體產生強烈的認同感。

    2、個體因素

    (1)性別:研究表明,女性在一些比較男性化或是男性比較擅長的問題(如汽車、足球等)中容易展露出更多的從眾行為,而男性則更容易在一些女性化的話題(如化妝、文學)中表現出從眾。在男女都比較瞭解的中性問題中,則性別對從眾行為的影響不大。

    (2)年齡:從年齡上看,兒童和青少年比成人更容易從眾,這也很容易理解,畢竟前者還沒有形成自己獨特的價值觀,容易受到外界聲音的影響。

    (3)個性特徵:個人的能力、自信心、自尊心、社會讚許需要等都與從眾行為密切相關。一般來說,一個人能力越強,自信心越強,自尊心越弱,對社會讚許及認可的需求越低,對焦慮情緒的處理能力越強,就越不容易產生從眾行為。

    (4)知識經驗:任務越簡單,人們對它越瞭解,所掌握的資訊越多,判斷就越清晰,就越不容易從眾。

    三、從眾心理的對策

    1、破除權威定勢

    要營造積極、科學、開放的輿論氛圍。應該破除對權威的迷信和盲從,不能將權威的意見均視為圭臬,要放大並重視普通人的貢獻和智慧,這樣自然會百花齊放。

    2、創造自由空間

    要培養人們獨立思考、自主創新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在決策或是商議問題的時候多舉辦交流分享會、辯論會等,鼓勵不一樣的聲音,用多種多樣的形式鼓勵人們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各抒己見,這樣人們的自主思維就會逐漸增強,做到不盲從、有主見、理性化。

  • 3 # 蘋果123zh

    對於從眾行為,我覺得應該一分為二的來看待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的衝動行為,它其實都不具有直接的社會評價的意義,因為無論哪個社會,和多數人的觀念和行為保持一致,都是必須的,但是過多的從眾它其實容易讓人進入到一種去個性化的狀態。因為從眾行為它畢竟是一種被動的接納引導的行為,濫用這種方式就會讓自己失去接受挑戰的機會和缺乏應有的個性,所以從眾這種行為應該和理性的選擇結合在一起,當它成為是一種理性的行為,而不是簡單地盲從的話,才有利於自己適應社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白下一次鳳求凰返場,大概多少錢能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