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企業大夫
-
2 # 霍體清
青少年多重人格障礙患者真有那麼多嗎?過度渲染會不會引起不良影響?
在心理學,確實有多重人格的理論,認為人在不同的環境,表現出不同的性格特徵。我認為這個說法不準確,因為人在不同的環境,表現的狀態不一樣,是內心不強大的表現。
疑病症患者,在聽到某人猝死的訊息後,出現害怕心理,病友軀體症狀。平時沒有聽到時,狀態就好得多,這並不是說這個人有兩重性格,只能說明這個人性格敏感多疑,缺少安全感。如果無論到了生命環境,遇到緊張的突如其來的事情,都能內心平靜,理性地處理問題,可以認為這個人內心強大,安全感好。
錯誤的理論會對人產生誤導,在大眾對這門理論確實瞭解,不能辨別真偽時,過度宣傳,會有更大的危害,更不利於心理學的健康發展。
-
3 # 別來無恙1205
青少年多重人格真的有那麼多嗎?
我非專業,只是對心理方面感興趣,我試著談談。
多重人格是存在的 而且不止青少年,一般都是童年的創傷後,沒有及時療愈而遺留下來的人格缺陷。其實大多數人都或多或少有點多重人格,比如,理想主義人格和現實主義人格,但大多數都能讓這兩種不同的人格和平相處,所以不會造成什麼影響。比如,理想主義想要馬上成為富翁,而現實主義就提示你就是一個庸蠢之人,可是這兩個人格都出來了,怎麼辦呢?
結果是兩個,一,和談,互相讓一步,理想主義人格把馬上降為將來,現實主義人格把庸蠢升為努力一把試試,這樣,雙方都滿足,於是不再糾結鬥爭,該幹啥幹啥。二,鬥爭,打壓,兩種人格誰也不能說服誰,理想主義人格說我就是要成為富翁,現實主義人格就是不服氣,你就是痴心妄想爛泥扶不上牆,這樣爭來鬥去,無休無止,最後,窮思竭慮,哦豁,崩潰,中樞神經系統也無法正常協調指揮,這樣就出現了人格障礙,也可以說是人格分裂,讓自身痛苦,也讓別人不舒服。
所以說放棄對自己的監視和抵抗,你活著是為了生活,體驗人生的喜怒哀樂,而不是觀察自己的人格誰勝誰輸,把注意力放到生活中去,做該做的事,而不是讓你的人格天天都去兵荒馬亂。森田說“順其自然,為所當為”,好好領悟,收益無窮。
回覆列表
這種資訊太多啦
不要受這些訊息干擾
更不要內心起波瀾
改變不了世界,
就改變自己
一個人的清淨心
就是累積功德
風動,幡動,
仁者心不能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