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南柳隨風

    杜如晦唐朝十八學士之首

    故宮內有個凌煙閣想必大家都知道,凌煙閣原本是皇宮內三清殿旁的一個不起眼的小樓,貞觀十七年(633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為紀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眾位功臣(當時已有數位辭世,還活著的也多已老邁),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影象,其中位居十八學士之首的杜如晦排在第三。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出身名士之家,祖上世代為官。曾祖和祖父都在北周當過大官,祖父杜果則官至隋朝工部尚書,父親杜吒曾為隋朝昌州長史。杜如晦從小聰明伶俐,悟性極高,喜歡讀書,好談文史,機敏果斷,是個典型的彬彬書生。

    隋煬帝大業年間,吏部侍郎高孝基器重杜如晦機敏善應變,遂將他補為滏陽縣(今河北磁縣)尉。他見隋朝政治腐敗,又認為縣尉之職卑微,因而棄官歸家。

    大業十三年(617年)底,李淵父子率軍隊攻克長安,次年建立唐朝。秦王李世民聞知杜如晦足智多謀,便召進府中任兵曹參軍。唐政權初建,需要向各地選派官員。時秦王府聚集了許多有才能的幕僚。不料,當時的太子李建成恐怕秦王府內英才雲集,日後於己不利,就以朝廷名義把許多李世民的手下文武從秦王府中調去外地任職。房玄齡對李世民說:“杜如晦聰明有膽識,是一個難得的人才。你以後要建立帝業,必須得此人輔佐。別的人全調走不足惜,唯杜如晦不可舍。”李世民聽到此說,立即上奏唐高祖,要求將杜如晦留任秦王府。從此後,杜如晦跟隨李世民左右,參贊機戎,成為李世民智囊集團中的核心人物。

    武德元年(618年)八月,盤據今隴右一帶的薛舉兵強馬壯,趁李唐政權立足未穩,出兵東犯。高祖派李世民統兵征討,杜如晦隨軍參贊,經兩次交戰,唐軍徹底打垮了西秦的勢力,解除了西北方面的威脅。李淵為嘉獎李世民的戰功,命其出為使持節陝東道大行臺。杜如晦隨行任大行臺司勳郎中,封建平縣男,食邑三百戶。

    武德四年(621年)十月,李世民為了籠絡人才,研究文籍,設立了文學館,置十八學士,杜如晦被選為學士,後來杜如晦坐上十八學士的首座,與房玄齡並列。

    隨著唐政權的鞏固和發展,在皇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間,逐步展開了一場爭奪皇位繼承權的鬥爭。李建成對杜如晦非常忌諱,他對齊王李元吉說:“秦王府中可憚之人,惟杜如晦與房玄齡耳。”隨即向李淵講房、杜兩個人的過失,把他們調離李世民的秦王府。杜如晦雖然被外調,暗中潛回李世民處替他出主意。在經過一番周密安排之後,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凌晨,李世民率杜如晦、尉遲敬德等一班親兵親將,發動了有名的“玄武門事變”,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消滅了政敵。李世民為皇太子,拜杜如晦為太子左庶子。當年八月,李淵被迫退位,李世民當了皇帝。杜如晦多年隨李世民參贊戎機,尤其是在策劃政變,幫助李世民奪取皇位的過程中有功,被提升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食邑1300戶。貞觀二年(628年),又以本官檢校侍中,改任支部尚書,總監東官兵馬事。貞觀三年(629年)二月,升為尚書右僕射,仍然掌管選拔官吏的事,與房玄齡共同掌管朝政。

    可惜的是就在貞觀三年(629年)的冬天,杜如晦染病辭官,太宗下詔給他原薪在家養病,經常派人問候,派名醫前去診治。杜如晦的病情加劇後,太宗除了讓皇太子到杜家去探視,還親自到杜府,難掩悲傷地流下了眼淚。在他嚥氣前超升其子杜構為尚舍奉御。即使皇帝如此貴重其人,杜如晦仍舊抗不過疾病之侵,不久就去世了,年僅四十六歲。太宗為他廢朝三日,以示哀悼。又命虞世南為其撰碑文。詔贈開府儀同三司,加司空,改封萊國公。

  • 2 # 卓越嘮叨

    太宗貞觀十七年,太宗命閻立本在凌煙閣繪製了二十四功臣頭像,排名第一功臣者長孫無忌 李世民大舅哥 長孫皇后也是一代賢后

  • 3 # 知未是也

    謝悟空!按照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一名長孫無忌,杜如晦排名第三,但在文官當中的確排在第一功臣位置,列在魏徵和房玄齡之前,這個排名,當時引起許多人不滿,尤其是那些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武將,對一個文人功勞排在他們前面深感不解,李神通、丘師利就此還討問李世民,唐太宗對他們說,杜如晦、房玄齡雖然沒有在戰場上廝殺過,但他們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功,沒有他們正確分析和判斷,我們就不可能很順利地打下天下,從這個方面看,他就是朕的張良和簫何。

    李世民這段話,充分肯定了杜如晦在他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說出了杜如晦為何功勞排到文官之首,並且排名超越魏徵和房玄齡,主要是杜如晦在分析判斷形勢,出謀劃策方面扮演著張良張子房這個重要角色,更重要的是,杜如晦還有治國理政之才,堪比劉邦的蕭何。

    事實上,杜如晦具有超人的分析判斷能力。他從李淵太原起兵,西進一路奪取長安看到了天下非李唐莫屬,並毅然決然投到李世民的帳下,當了一名為李世民出謀劃策的文官,起初杜如晦不及房玄齡在李世民面前走運,直到有一天李建成為了削弱李世民勢力,採取挖牆腳戰術,透過李淵,以到各地任職為由,故意將李世民身邊能人調離,其中被調的人當中就有杜如晦,當時李世民並沒有在意,房玄齡一看急了,他對李世民說,杜如晦有輔佐帝王之才,除非殿下甘當寄人籬下的藩王,那就讓杜如晦調走,李世民一聽大醒,急忙向父親求請留下杜如晦,當時天下未定,李淵還要依靠李世民平定天下,也就應允了李世民。

    後杜如晦、房玄齡被李淵用旨遣出秦王府,李世民看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決定謀劃玄武門事件,差人告訴杜、房二人,叫其速到府上計議,二人趁夜巧裝打扮混進秦王府,一場旨在變天的玄武門之謀就此展開,後李世民斬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不久便成了唐太宗,杜如晦初受封蔡國公,貞觀二年任史部尚書,貞觀三年為尚書僕書,和房玄齡一起輔佐李世民治國理政,"房謀杜斷"從此傳為天下佳話。

    可以看出,杜如晦兼有張良、簫何之才,既能運籌帷幄,又能治國理政,是不可多得的天下奇才,也難怪李世民封他文官排名第一位!

  • 4 # 荒徑漫草

    我們先一起來看一下李世民老來追憶金戈鐵馬,懷念功臣,建了個凌煙閣,裡面有二十四功臣位列其中。按照其排名,第一名是長孫無忌,並非杜如晦,他排在了第三。也許題主是想說文臣排名吧,杜如晦的確排名在文臣第一功臣之位,列於魏徵和房玄齡之前。按說房謀杜斷,理應是房玄齡第一才對,為何杜如晦卻被定為文官第一功。

    凌煙閣功臣排名原則

    李世民曾言:“於茲十有餘年,斯蓋股肱馨有帷幄之謀,爪牙竭熊羆之力,協德同心,以致於此”。這是大唐出現盛世後,李世民對能有此成就的解釋,有帷幄之謀的文臣在他心中位居於前。而他同樣身為猛將,深知謀臣的重要性。

    當他選出二十國功臣之時,雖非以功勞為排名之原則,而是以官職高低來排。凌煙閣最裡一層為宰輔、第二層為王候,最外一層為其他的功臣。

    第一名長孫無忌為司徒,原本房玄齡身為當時司空,按理應排在杜如晦之前。不過此時杜如晦、李孝恭、魏徵等人已經過世,被贈官為司空,古人死者為大,故排在房玄齡之前。那杜如晦為何又官高至此?

    杜如晦在唐太宗心中之地位

    天下未定,李元吉積極為李建成出謀劃策,太子黨極力拉籠天策府人才,杜如晦便是被拉籠的重點物件。李世民無奈同意,或許他當時並未意識到杜如晦於他有多重要。然而同為文臣的房玄齡深知杜如晦之才,極力勸說李世民,杜如晦有輔佐帝王之才,除非殿下甘當寄人籬下的藩王,不然則不能放走杜如晦。

    李世民細思之下,幡然醒悟,急忙向父皇請求,天下未定,希望留下杜如晦。李淵其時也還有借重李世民平定天下之處,便應允了。

    此後,李世民更加器重於杜如晦,凡事必與相商,杜如晦也不負李世民所託,在許多重大問題上為李世民的決策作出了正確分析和判斷,並拿出了相應的對策、方案。所謀之事無一失手,更應了房玄齡的對他的評價,因此深得李世民之心。

    更為關鍵的是,在李淵下旨將房、杜二人遣出秦王府後,李世民深感壓力,決定謀劃出路。此時的秦王極其需要能謀善斷之人,於是差人通知房、杜速到府上計議。兩人對秦王忠心耿耿趁夜喬裝打扮,避開耳目混進了秦王府。

    接下來故事,大家應該都知道,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成功登基。新皇帝論功行賞,杜如晦、房玄齡排第一,有什麼功勞還能比得過,出謀劃策奪天下?此前打天下種種,若不是奪嫡,也只是為李建成作嫁衣裳而已。

    但李世民覺得光憑自己評功,可能會有偏頗,因此問眾人有何看法。果然,那些在戰場上出生入死的將領倒是有不同意見。淮安王李神通,認為舉義之時,他最先帶兵前來響應,沒理由功勞倒不如兩位文官。

    李世民釋杜如晦、房玄齡為何功高

    李世民回覆說:叔父雖第一個帶兵響應,卻未上戰場,而是在大戰竇建德、劉黑闥時有功。杜如晦、房玄齡雖非上場殺敵之將,但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安邦定國之功。他們出謀劃策,為大軍屢次獲勝立下大功,武將們才能在戰場上大顯身手。他們有如漢朝之張良、簫何,所以功居第一。叔父雖貴為皇親,朕論功卻不能偏頗。

    一席話說得武將們心服口服,丘師利原本也自恃功高,但見皇叔李神通都反對無效,他也沒話好說了。而我們也從中看到了房、杜二人在李世民心中的位置,已經堪比張良蕭何了。

    被為蔡國公的杜如晦也沒讓李世民失望,貞觀二年任史部尚書,三年為尚書僕書,和房玄齡一起輔佐李世民治國理政,成就大唐盛世,“房謀杜斷”從此成為傳世之佳話!

    由此可見,杜如晦既能幫李世民爭天下,遇事不但有獨到的見解,治國理政也是賢能,如此人才,李世民又是知人善任之主,怎麼可能讓為他謀天下之人排名太低?

  • 5 # 江山壹統

    第一功臣不是一位而是兩位房玄齡杜如誨。為什麼呢?李世民說的很清楚,那就是劉邦說的功狗與功人的區別,房杜二人是謀劃者決策者而其餘都是執行者。有人說凌煙閣排名還有人說什麼文官第一武官第一都是瞎扯。曾經李世民對功臣有個排名誰是第一的問題他就說的是房杜還引發了李神通的不滿。由此而看凌煙閣不是功臣排名,所謂論功行賞看功勞大小看的是封賞的多少來決定的而不是其他

  • 6 # 妖火說歷史

    李世民之所以將杜如晦定為一等功臣,是因為杜如晦一直幫他出謀劃策。

    在李世民身邊,房玄齡和杜如晦兩人,就相當於是他的臥龍鳳雛,更像是他的蕭何加張良。從行軍打仗,到策劃玄武門之變,再到後面的治國理政,都是這哥倆一直在幫李世民出主意。

    而且,房杜這對組合,更是合作的天衣無縫。房玄齡負責根據問題,拿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而且會同時拿出好幾個。杜如晦則是分析這些方案的優劣,從中進行選擇。

    可以說,這兩個人,其實才是李世民成就大業的關鍵性人物。相比之下,其他人其實都要遜色很多。

    杜如晦,字克明,出生京兆杜氏。杜家祖上世代為官,算是關隴貴族當中的核心家族之一。而杜如晦的祖上,從他高祖那一輩開始,就一直身居高位。從北魏到隋朝,杜家一直非常興旺。

    出生在這樣一個家族當中,杜如晦在少年時代,接受了最優質的教育。據史書記載,杜如晦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精通曆史與文學,這也為他後來的成就,奠定了基礎。後來,隨著杜如晦逐漸長大,按照當時的選官辦法,杜如晦依靠祖蔭入仕,做了候補官員。

    杜如晦入仕的時候,正是楊廣剛剛登基那會兒。當時有個吏部侍郎叫高孝基,負責選拔和考評隋朝官員的工作,這個人見到杜如晦之後,對杜如晦的評價極高,稱讚他將來必為國家棟梁。另外,多說一句,後來與杜如晦齊名的房玄齡,其實也是這位侍郎同志發現的。

    但可惜的是,當時隋朝內部,官場山頭眾多。想要做到高位,就必須選擇站隊。杜如晦性情耿直,不屑和那些人同流合汙,所以也沒被分配什麼好位置,只是做了一個滏陽縣尉。擔任滏陽縣尉期間,杜如晦眼見官場黑暗,再加上隋朝朝政越來越混亂,知道隋朝恐怕不久之後就會倒閉。所以沒過多久,杜如晦就直接辭職回家,過上了半耕半讀的生活。

    相比杜如晦,房玄齡那邊,則相對更能忍受一些。房玄齡被那位吏部侍郎發現以後,雖然也沒被授予什麼重要官職,但好歹沒有直接辭職回家,而是繼續在隋朝做官。

    回家之後,杜如晦大概過了十年的閒散生活,很快就過了而立之年。如果杜如晦生活在現代的話,估計很多人會拿他當一個失敗者。出身頂級世家,但直到而立之年,卻連一份穩定工作都沒有。這種情況的杜如晦,要是生活在現代,估計別想娶媳婦了。

    不過,到了隋朝末年,杜如晦終於迎來了自己最重要的人生轉折點。

    大業十三年,李淵自太原起兵,而後很快就一路攻入長安,入主關中。李淵進長安之前,當時官身不高的房玄齡,親自來到李世民的軍中,投奔了李世民。李世民早就聽說過房玄齡的才名,所以當即任命房玄齡做了自己的記室參軍,也就是心腹謀臣。

    而房玄齡進入李世民麾下之後,馬上就向李世民舉薦了杜如晦。兩人當年都是被那位吏部侍郎發現的,所以房玄齡深知杜如晦的才華。李家入主長安之後,李世民很快就徵召杜如晦出來做官。就這樣,從這一年開始,杜如晦真正走上了仕途,到了李世民麾下做官。

    這一年,杜如晦33歲。

    此後的幾年裡,杜如晦追隨李世民,南征北戰,先後掃平了諸多強敵。在李世民麾下,杜如晦和房玄齡兩人,就彷彿是當年劉備麾下的臥龍鳳雛,或者劉邦麾下的張良加韓信。這兩個人的身份,可以說是相當的特殊。雖然從不上戰場,但歷次大戰的後勤補給、軍隊調配、戰爭部署等方方面面的策略,幾乎都是出自他們之手。

    這也是為什麼,房玄齡和杜如晦兩人,在歷史上名聲極大,但絕大多數人,卻都說不清他們到底做了哪些詳細的貢獻。因為他們所做的這些謀劃,後來都被劃到李世民的名下,以李世民的名義記載了下來。

    如果缺了程咬金、尉遲恭、秦瓊等人,李世民或許打仗會更費勁,但最後可能還是會成為那個傳奇帝王。但要是沒有房玄齡和杜如晦的話,那可就真不一定了。

    除此之外,房玄齡和杜如晦兩人,工作配合起來,更是如同天作之合。這個詞用來形容兩個男人,可能不太恰當。但兩個人的關係,確實就是這樣的。在工作當中,房玄齡負責針對問題,給出解決方案,而且同時會給出好幾個解決方案。而杜如晦則是根據這幾個解決方案,進行細緻甄別,而後進行最優選擇。

    房謀杜斷這個詞,就是從這兒來的。

    幾年之後,隨著李世民擊敗了所有強敵,唐朝逐漸統一了天下。在這之後,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矛盾,就凸顯了出來。在兩人鬥爭最激烈的時候,李建成曾傾盡全力,剪除李世民的羽翼。在這個過程當中,李建成對其他人或許還沒那麼重視。唯獨對房玄齡和杜如晦這兩人,李建成發動了所有關係,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把他們趕出秦王府,可見這兩人的重要性。

    但可惜的是,雖然後來李建成成功說服了李淵,確實讓這兩人離開了秦王府。但房杜二人,還是心向李世民,此後依然幫助李世民進行各種謀劃。

    再之後,就到了著名的玄武門事變。

    玄武門事變當中,史書上對於其他功臣,都是用從平或者參與這樣的字眼來形容。唯有房玄齡和杜如晦兩人,史書上用的是策劃這兩個字。史學界對此也有共識,整個玄武門事變的詳細計劃,其實就是由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以及李世民本人,這四個人進行策劃的。

    策劃之功,顯然要比參與者的功勞更大。

    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登基為帝。此後,李世民大封功臣,其中超一等的人只有一個,這個人是當時的宰相裴寂。之所以給他超一等待遇,是為了穩住前朝老臣派的官員,穩固李世民的皇位。而在裴寂之後,一等封賞一共有五個,分別是尉遲恭、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和王君廓。

    這五個人當中,尉遲恭參與了玄武門事變,而且救了李世民的命。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而且也參與了策劃。王君廓也曾是李世民的部下,而且此時坐鎮幽州,剛剛滅了想要叛亂的李家王爺李瑗。在這三人之外,就是房玄齡和杜如晦這兩位參與者了。

    對於李世民來說,杜如晦是玄武門事變的主要策劃者。沒有杜如晦的精確判斷,就不可能有玄武門事變的成功。所以,將杜如晦定為第一等,名至實歸。

    李世民登基後,杜如晦開始逐漸負責唐朝的人事工作,幫助李世民清理老臣派,逐漸換上李世民自己的人手。此後不久,杜如晦又奉命兼任尚書右僕射,成了所謂的宰相。除了兼管人事之外,還負責和房玄齡一起,制定唐朝的各種政策。

    可以說,整個貞觀年間的大部分國家級政策,大半都是出自於房杜二人之手。包括選官、土地、稅收、教育等方方面面的政策,都是如此。這個貢獻,無疑是相當巨大的。

    不過可惜的是,杜如晦本人壽命不長,貞觀四年就去世了。杜如晦去世的時候,李世民大哭不止,直到很多年之後,依然經常提起杜如晦。貞觀十七年,李世民評定凌煙閣功臣榜的時候,杜如晦位列第三,僅次於長孫無忌和李孝恭兩人。

    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之前又有那麼多貢獻,排第一自然不奇怪。不過,他這個第一,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因為他的外戚身份。至於李孝恭,則是李家宗室當中的第一人,整個南方都是人家打下來的,排第二自然也很正常。在他們之後,便是杜如晦,所有文官當中,杜如晦無疑是排名最高的。

    對於李世民而言,杜如晦就是他的臥龍鳳雛,就是他的蕭何韓信。沒有杜如晦,李世民能否打敗那些強敵,能否在玄武門事變中勝利,都是一個問題。將杜如晦評定為第一等功臣,自然也就是理所應當的事情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春夏秋冬你最喜歡那個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