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殿風來暗香滿

    感恩老師提出這個好問題,讓大家有一個平臺來共同探討!

    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

    【原文】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中國宋朝的朱熹有一句話說:“存天理,滅人慾”。而老子認為,這是一種極端主義的觀點,是違反自然和人權的觀點。

    老子認為,人有私慾是很正常、很正面的。現在我們人生問題那麼多,老子認為人心中的慾望要少一點、簡單一點、務實一點,人的言行舉行要常常保持樸素懷抱,這樣行穩而致遠,這樣就能長久地生活在真實美好的自由度中了。現在我們地球的問題這麼多,如果我們自身做到了“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這二點,天下就太平了。

    在人身上最有力的部分是靈魂,靈魂可善可惡,人有了好的靈魂才是幸福的。

    人生不幸福的最大原因,就是信仰的缺失,缺失信仰最終造成的是什麼,人與人之間喪失做人的底線,人與人之間相互毀滅與相互折磨。所以老子提出的獨特的治理辦法,就是摒除仁義巧智,避免人與人之間相處不和,以及社會上出現的相互投毒的惡性迴圈。保持淳樸,減少慾望。用純樸的心來處事行待人,守好自己本分,不該是自己的,不要走捷徑去獲得。

    本章的寫作方法採用“三絕三棄”;本章名言警句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見素抱樸”應用案例一:日本索尼公司創始人盛田昭夫是怎麼理解《道德經》第十九章的?

    盛田昭夫認為:

    第一,領導者過分突出個人睿智,就會壓制部下創造力,壓制集體智慧,壓制整個團隊。第二,領導者不要仁義道德唱高調,而是透過目標管理的高效益,來營建好家庭的港灣,才能輕裝上陣實現回報社會的使命。第三,領導者要以身作則、簡單樸素,這樣部下也就不會產生攀比之心和非分之想了。

    盛田昭夫就是擁有最高領導藝術的典範。

    他總是以一個最樸實的日本老人的形象出現在商店裡,與售貨員和顧客聊天,問他們索尼的產品有什麼不足,哪裡還需要改進?

    盛田昭夫的重大決策的第一手資料就來自於最前沿、最普通也是最重要的資訊。他樸實得很多年這些商店售貨員都不知道他是一個世界級公司的最高領導人。

    他嚴厲批評部下以後,當部下走到門口時,總要把他叫回來,從櫃子拿出來一件禮物對部下說:“您的母親馬上就要過生日了,這是我從瑞士帶回來的小禮物,請收下”。剛才還高度緊張的部下,立刻感激涕零。

    盛田昭夫要求索尼公司電晶體收音機開發組,一定要開發出日本每個家庭都能夠買得起的電晶體收音機來。結果開發小組絞盡腦汁也降低不下來成本。

    盛田昭夫告訴他們:“您們之所以開發不出來新產品的原因,在於您們被原有的設計傅束了手腳、限制了思維。如果您們就當沒有原來的設計,重新考慮新設計的話,就有可能創造奇蹟。”

    開發組按照盛田昭夫的建議開始工作,果然開發出了讓日本的每個家庭都買得起的電晶體收音機。盛田昭夫以他的樸實無華、平易近人、和藹可親最簡單的方式,創造了索尼神話。

    “見素抱樸”應用案例二:穀神巴菲特的用人

    美國巴菲特說:“我的管理沒有什麼奧妙,我作出的重大決策不是選擇做什麼事的問題,而是解決選擇用什麼人的問題。”

    巴菲特認為投資就是投人,他們一定是那些品德高尚,能力出眾,始終為他人著想,具有非凡個人品質,而不是埋怨爭鬥、無事生非的人。一句話,就是《道德經》第十九章的選人標準。

    供您參考,請各位老師指正!

  • 2 # 李老才書法歌唱

    (一)老子所著《道德經》中的“見素抱樸”其實就是和我們經常說的“抱朴含真”、“樸拙”、“守拙”、“質樸純真”等詞語意思基本接近,字面意思也就是要具有樸素、真純、本真之意。(二)“見素抱樸”這一片語放到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特別是在現今高速發展的經濟時代,社會變化很快,人在追求物質利益享受生活的時,也變得世故圓滑,甚至放任自流,失去了自我,丟掉了人性純樸本真的重要一面,這對於個人和我們生活的社會來說,都是不夠健全的,因此我們如果能在自己奮鬥生活的時候,不忘“見素抱樸”,我們的社會在高速發展的時候提倡“見素抱樸”的精神,那麼就能健全我們的人性,彌補我們人性的一些弱點,也能對我們的社會起到一定程度的淨化反思的積極作用。以上就是我對“見素抱樸”的理解了。斧正。

  • 3 # 思思思行行

    見素抱樸:意思是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 “素”是沒有染色的絲;“樸”是沒有雕琢的木;素、樸是同義詞。

    [原文]絕聖棄知,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背景]

    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亂,統治者紛紛招攬賢才,用以治國安邦。所謂“賢才”,其能力表現在:聖、智、仁、義、巧、利。然而,在尚賢的旗號下,社會不僅沒有更穩定,反而更亂!“賢才”成了爭權奪位,搶佔錢財的主謀或幫兇。

    [釋文]

    前三句“絕聖棄知,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表達了老子“不尚賢而民自化”的政治主張。緊接著,老子說這三句話,表達得還不夠充分,因此又換了另一種表述方式,就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意思就是讓統治者保持自己的本分,別有非分之想,統治者不上賢而民自化,也就沒有什麼擔憂的了。

  • 4 # n是名n

    見素抱樸,要在“退病”功夫做到極致時,才能體會到。也就是“返躬己身”,做“滌除玄覽”的功夫,一直到“無疵”的境地,乾乾淨淨時,就會遇到“見素抱樸”現象。

    怎麼理解……用電腦來類比我們的生命現象,首先明確一點,我們和電腦不同的是,我們從古至今,人類的生命形式沒有“升過級”,更沒有更新換代過,除了這一點外,電腦和生命現象還挺像的:

    我們一出生,就像一臺配齊了的裸機,有自我意識,但這時的自我意識並不明確,就像能點亮,但沒有作業系統的電腦裸機一樣。

    從出生到三歲,這個過程,像預裝系統一樣。

    從三歲到成年前後,這個過程作業系統堪堪完備,必要的基本軟體也有了。

    從成年再到以後,電腦用的日漸頻繁,會逐漸產生:

    1、載入了各種應用程式;

    2、日積月累了各種資料資訊資料;

    3、各種系統垃圾、資料垃圾、資料錯亂、磁碟碎道,以及硬軟體損傷,會導致對程式應對的各種紊亂。

    這些在生命現象裡統統叫“染化”。

    這些東西,1和2是有用的,3是有害的。如果我們能夠抹脖子上吊死了,再投胎的話,3是沒有了,但1和2也同樣沒了,這叫“隔陰之謎”。事實上任由3的累積,我們也活不好。

    在這種情況下,學會“返躬己身”,就可以透過修身養性,達到去除有問題的見地,靜下身心來,淨化自身,就像格式化硬碟一樣,先清空系統,然後再重灌一次,這個過程,最後的那一部分,就是“見素抱樸”,也就是重新獲得一套清爽乾淨的生命功能,和三歲時差不多,但比三歲時多了很多幹淨的見知,也多了很多掌握得很好的能力。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在見素抱樸前,我們要勤學苦練,可以認為要“無私無慾”,也一定要拼命的“無私無慾”,到了真正做到見素抱樸以後,就可以體會為什麼這裡又是“少私寡慾”而不是“無私無慾”,還有,到底啥叫“絕學無憂”。

  • 5 # 心智玩家

    這句話在通行本《道德經》第十九章

    在《帛書老子》、《郭店楚簡老子》出土之前,王弼標註的通行本《道德經》是我們認識《老子》的唯一文字,但是,《郭》、《帛》出土以後,以及有了甲骨文的解讀,讓我們終於可以更為接近認識真正的《老子》。

    經過研究,我們發現「見素抱樸」所在的章節,《郭店楚簡老子》的文字更接近於《老子》的本意。

    我們先來說一下,這一章的總體內容

    從軒轅黃帝開始,中華原生文化的主要內容就是【重疊結構世界】,以及在重疊結構世界中的人如何進行【心智系統轉換】。

    老子的《五千言》講的也是【重疊結構世界】、【心智系統轉換】。

    「見素抱樸」所在的《道德經》第十九章,也就是《郭店楚簡老子》的第一章,講的是,普通人學習【心智系統轉換】需要做的兩方面準備。這兩方面包括了外在認知方法的改變,內在心理認識的要求。

    第一方面,外在的認知方法的改變

    這就是“絕智棄辯……絕巧棄利、……絕偽棄詐……”,這裡的“絕”與“棄”不是同義字,“絕”字字義來自甲骨文的字義,是對關係梳理(連線、切斷)的意思。

    “絕X”的意思是要發揮人的第一套心智系統中深度思考的作用。“棄X”的意思是要拋棄第一套心智系統中的應激反應。請看下圖:

    用道家的語言來說,在人的第一套心智系統中,有兩層意識,欲神意識與識神意識,平時都是欲神意識做主導的。

    而心智系統轉換,最終是要元神意識重新起主導作用,所以,老子在這章中提出了,強化識神意識、弱化欲神意識的方法,目的是為了最終練習強化元神意識做好準備。

    第二方面是內在的心理認識的改變

    欲神意識的作用是非常強大的,單純從認知方法的角度去改變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內在的心理認識的準備。

    這就是這章後半段【視索保樸、少私須欲】,這其中的視、索、保、須都是甲骨文的字義,很明顯王弼那個時代的文人已經不瞭解甲骨文的字義了,於是就翻譯成了【見素抱樸】,其他幾個字改了以後意思差不多,但是,這個【索】字改了以後,意思就完全變了,也就是說【索】字是不能改成【素】字。

    上圖第二個字,是甲骨文【索】字,是兩隻手在搓繩子的象形,如果練習過【心智系統轉換】就能明白老子為什麼要用這個【索】字了。

    繩子在搓的過程中,兩股細繩相互之間一直在“向內收”,向內收以後就成了一根更粗的繩子。老子就是用【索】來表示意識的“向內收”的意思。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配合之前的認知方式的改變,幫助強化識神意識弱化欲神意識,最終為了強化元神意識打好基礎。

    【保樸】就是抱朴,意思是恢復第一套心智系統的初始狀態。

  • 6 # 春雨201749550

    謝邀請。《道德經》中“見素抱樸”如何理解?老聃,人們習慣稱他為老子。他在中國哲學史上,有著扱其重要的地位。他的歷史地位僅次於孔子。他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叫《道德經》或者叫《道德真經》,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道德徑》、《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華人影響最深遠的思想鉅著!【見素抱樸】就出自《道德經》。原文為:【絕聖棄智,民利百信,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現在我們把它的意思翻譯出來:“拋棄聰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拋棄仁義,人民可以恢復孝慈的天性;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也就沒有了。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作為治理社會病態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見素抱樸】:意思是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素:是沒有染色的絲,引申為單純。樸:是沒有雕琢的木,引申為質樸,原本。見:顯現、顯示。抱:保持,抱著、持著,【絕學無憂】:指棄絕仁義丶聖智之學,才能免於憂患!

  • 7 # 劉俊

    大家對"見素抱樸"的字義解注是對的。只不過對此四字所喻物件即本真東西的確認還存在著分歧。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要把《老子第十九章》當作社會形式和內容的關係來理解。老子針對三種不良現象而提出:以文字的一般辦法形式來要求社會並不足以解決問題,而一定要使解決問題的社會為法“有所屬",此辦法就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以唯物主義觀點來理解這句,“見素抱樸"是喻物質的本真形式,五穀就是五穀,就不是其它形式,如物利概念。老子形容物利叫"莫大禍咎",即"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反對這"莫大禍咎"形式當然要用"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的社會辦法來解決。體現了老子不靠說教而靠現實的社會辦法的思想。

  • 8 # 自由小小影

    1、直接進入主題,想要理解“見素抱樸”,先從“見”字開始。

    “見”就是呈現出來,不是我看見它,是它自己呈現出來,也指見地、思想、觀念;

    “素”就是本色,原色,即顏色單純、純潔、乾淨、不華麗等;

    “樸”就是未加工的、未經雕刻的、質地優良的木材。

    總結一句話就是:把自己的本色很自然地呈現出來,不要有任何的裝飾,一切都來自天成,沒有後天人工的刻意造作。

    2、我之前在南方生活過一段時間,南方產椰子,當椰子成熟時從樹上將其砍下來,可直接開啟就喝,或者稍微加工一下再喝,很多人可能第一次喝不習慣,覺得一定要摻雜一些別的材料才好喝,但是這樣就會失去原汁原味,只有天然的才是最健康的。這就是要保持本色。

    3、很多人喜歡喝茶,這是一個好習慣。但是我們去買茶葉時,發現有很多的包裝,甚至包裝了一層有一層,這是一種過分的包裝,甚至有商家摻雜次品茶葉來欺騙顧客,這就更不好了,這已經遠離了“見素抱樸”的本意,相信這類商家的路子也一定不會多長。

    4、玉不琢,不成器,相信每個人都會背,也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我們又是怎麼去做的呢?人的本性本來是很樸素的,很自然的,由於後天的種種教育,加上各種環境的影響,把自己圓滿的自然的人性給雕琢了,還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但是我想告訴你這反而破壞了原本的樸實,有時,人應該成為一塊決絕雕琢的“原木”,保留人性中單純、善良、樸實的東西,不要讓外在的雕飾破壞自然的本質。因此,人不要刻意雕琢自己本性的稜角,要保持住生命中最樸素的東西。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5、看看孔子又是怎麼看待的呢?在《論語》中說,“素”如一張白紙,毫不沾染任何顏色,人的思想觀念要隨時保持純淨無雜。也就是說我們心地胸襟應該隨時懷抱原始天然的樸素,以此態度來為人處世,只要擁有這種“見素抱樸”的修養,人生一世便是最大的幸福。

  • 9 # 微洪範

    見素抱樸分別在兩本道家經典中出現過,一是道德經第十九章,另一是南華真經。若將這個四字詞語分拆開來的各字解釋是,見:呈現、推尚。素:沒有染色的絲綢。抱:保持、堅持。樸:沒有經過雕琢的木頭。這個是用於比喻詞語,意思是:堅守保持著原有的自然本色的意思。這裡老子與莊子同為道家大腕,但在這個的義釋上還是有少許區別的,老子的這句詞語的上下聯絡是: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考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而莊子是:周之所自處,清欲無為,而其所非棄者,又皆見推禮法敗壞之自,而歸諸見素抱樸之域。

    很容易看出,老子的著眼點更接近於社會,強調心身的見素抱樸,而莊子則更強調心靈的見素抱樸吧。

  • 10 # 平凡2850

    直接說答案。

    “見素抱樸”的意思是,迴歸自然的本性,抱道不離。

    這裡的“素”,指的是自然的本性,是生命體在母體懷抱的最初,帶來的天然的狀態。

    《莊子·外篇·馬蹄》中說:“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慾,是謂素樸。”

    這裡的無慾,並不是說把慾望排遣掉,而是在領會到“無”,體驗到宇宙開始之前,未始有物的狀態,也就“道”。

    “見素抱樸”強調的,還是聖王治理天下需要“合道”而為。

    《道德經》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這一章闡明瞭要想挽回天下無道的局面,就要絕棄一切世間的偽詐智巧,要做到“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從而使得天下復歸於道,百姓復歸於樸。

  • 11 # Waterkey

    感謝邀請!“見素抱樸”是《道德經》的高階智慧。要深刻的理解這一詞語。我們要先理解“素”和“樸”的深刻含義。下面我從四個角度分析一下:第一:先說“樸”。道德經多處提到“樸”。如:第28章: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第37章: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慾。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第19章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第二:“樸”是事物最原始的真樸,似一根原木一樣,它是各種形器的根。返樸還淳,就是萬物都要復歸於根。達到最最原始的“真樸之狀”第三:“素”是一切事物沒有經過任何彩繪的本色。道德經第35章講: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純粹素樸的道,其功能是無與倫比的。

    第四:素和樸都是用來表述“道”的。是道的另一層屬性。

    總之,見素抱樸,最終還要歸到人。雖然看似簡單,卻是萬能的。

  • 12 # 安水閒人

    道德經中"見素抱樸"予認為見真道而後就不再耗費無用的精神,色相飲食飽暖皆是修性之障礙。只有見到再簡單不過的道之後,才曉得貴儉之道,少用精神應酬萬事萬物,至人只顧自觀而,故曰嗜慾越深,則天機愈淺也。

  • 13 # 木子三易

    《道德經》中老子提出見素抱樸的處事理念,就是今天所講的樸素,不加修飾,顯示本真。在農耕時期的封建社會,物質並不豐富,人人都是為了生存。所以,施政為了治世而倡導樸素處世是完全合理的。而今非昔比,社會己從工業化向智慧化轉型發展,物質己極大豐富,那麼,消費就成了中國乃至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一駕馬車。產業、產品過剩是導致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因索。從歷史上看,解決經濟危機的惟一途徑,就是戰爭,打破重整。現在各國的傢伙式兒都挺硬,如若戰爭打破,可能再也不能重整。沒辦法,只有搶奪市場,加大消費,才是穩定和發展經濟的其中一種可能。所以說,《道德經》不是全能,古為今用要取精華,參此執行。在老子的道上,需看我們在哪個階段,與時俱進,才是道的順應!

  • 14 # 閒看秋風999

    見素抱樸,已經成了一句成語。見,念“現”的音。 出處是《道德經》第19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意思是說,現其本真,本來面目,守其純樸。表示不為外物所牽,不為外事所煩惱。

    聽說過這麼一個故事。那年那月,有個人畫了一幅畫,畫上一棵松樹,松樹下面一塊大石,大石之上,擺著一個棋盤,棋盤上面幾顆疏疏落落的棋子,除此之外,別無他物,卻意境深遠。

    後來有個人拿著這幅畫,去請當時的高僧題字。大師一看,馬上提起筆來寫下:

    松下無人一局殘,空山松子落棋盤。神仙更有神仙著,畢竟輸贏下不完。

    世事變化不盡,輸贏沒個盡頭,神仙尚且如此,更何況凡人百姓。

    所以就應該選擇“見素抱樸”的心態,面對紛紛擾擾,霧裡看花的世界,始終守持單純和淡然的心態,存心淳樸,將慾望和恩怨都看得輕一些。

    問題和困難來了,先別急著解決,緩緩神,靜觀其變,或許就會悄然而退,這樣總比冥思苦想解脫之法,或執意迎難而讓人輕鬆。這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智慧。這也是老子“無為”的一種註解吧!

  • 15 # 走千走萬

    “見素抱樸”一般書上都把“見”注音為xiàn(現)。我認為似有不妥。

    “素”是白色,此處可理解為原色,即事物的本來面貌。“樸”,原木,也就是事物原本的狀態,沒有經過人工的本來的樣子。

    見,應該是看,看見的意思。“見素抱樸”是由兩個述賓結構組成的,看的動作在前,抱的動作在後,並且主語都是“人”。

    “見素抱樸”就是期待人們觀察事物的本來面貌,做一個最樸素、最自然的本真的人。

    但如果把“見素抱樸”的“見”,理解為“現”,表現,就存在一個誰在表現的問題,是人在表現呢?還是物在表現呢?

    請高人指點。

  • 16 # 馬振廷1

    抱撲子,晉,葛洪所著,晉武帝太康年間,公元三八三年後的事,號稱葛仙公。享年八十歲左右。

    為什麼出現在道德經裡呢?玩笑開的大了。

    仔細想有兩個可能,一,老子之前就有抱撲子,葛仙公就是冒名頂替偽作。二,如是葛仙公所著,那就是葛洪時代,或後來有人修改道德經加上去的。

    老子有撲雖小莫能臣之,撲散成器之說,肯定與強弱對立起的關係論證之學。

    素平常之意,抱保持之意,樸勤儉不追求畢麗奢侈。節省財富,補散成器,都能節省財富,合在一起就有大用了。

    修行人點滴枳添元氣可有長生久視之功。

  • 17 # 讀國學的潛思理

    “見素”,是看到了事物的本質。“樸”,是未經雕琢的、渾然天成的狀態。把浮華、虛幻的東西,那些花樣、光影都去掉,看到的就都是“素”,也就是最本質的東西,內心才能真正平靜,才能保持“樸”的狀態。

    慾望每個人都有,但是過度的慾望會讓您受傷。食慾就是一種慾望,一旦過盛,就會傷害身體。“少”和“寡”都是減少的意思,並不是說徹底清理乾淨。

    人到了領導者位置以後,容易出現自私自利、慾望膨脹的問題,這是人的本性。如果能把自己的私慾剋制住,把人性的弱點控制住,就能建立積極的組織文化,就能在競爭中勝出。

    讀《道德經》三絕: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

  • 18 # 隨便閣

    無好惡之心則素,無尊卑之慾則樸。

    抑制好惡之心稱之為見素,抑制尊卑之慾稱之為抱朴。

    見素而民利百倍,抱朴而民復孝慈。

  • 19 # 毛彥民

    素,是現實。樸是規律。見素,是尊重現實,抱朴,是認識、運用規律然後根據規律制定策略採取行動。規律即道,道即無與有之間的關係。無即條件,有即趨勢。見素抱樸,即根據現實,去認識條件與趨勢之間的關係,並根據這種認識來制定策略採取行動。

    簡單地說,就是尊重現實,遵從規律。

  • 20 # 有話少說

    “見素抱樸”,見於《道德經.十九章》,開頭是“絕聖棄智,民利百倍”,咱就不高談闊論,俗話就是,沒花花腸子,像嬰兒那樣,吃飽了不哭。

    不過,老子說話,沒個準頭。《道德經.三章》說“聖人之冶”,《道德經.十九章》說“絕聖棄智”。《道德經.四十七章》說“不出戶,知天下”,《道德經.六十四章》說“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也不知聖人應該足不出戶呢,還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空軍到底有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