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鐵錘文史
-
2 # 孫子兵法講武堂
這樣的問題,度娘一下就好。
王翦帶走了秦國幾乎所有的兵力,秦王最擔心的是他造反,而王翦只問天地錢財,目的是讓秦王放心。
-
3 # 蘭陵史冊
秦滅六國統一天下,以兩人居功至偉,一是武安君白起,斬敵百餘萬,消滅了六國的主力,被六華人成為“人屠”,但卻功高震主,受秦惠文王的猜忌被賜毒而死;
另一人就是王剪,六國中除了南韓,其餘皆被王剪父子所滅,其中,在征伐楚國時,王剪在出兵之前,想秦王請求賜予良田珠寶無數,王剪的這種行為不過是為了明哲保身,王剪徵楚呼叫了60萬大軍,幾乎是秦軍的全部部隊,王剪為了消除秦王的猜忌,不得已偽裝成愛財之相,而這,也讓他得以善終。
-
4 # 超越愛電影
因為秦始皇並非暴君,他修築長城,是為了不讓百姓再受到侵擾,焚書是為了讓文字語言統一,當然還有修路什麼的,這都是利國利民的,不是劉邦、朱元璋、李淵,這些殺忠臣的皇帝可比的。
王翦是開國功臣,破邯鄲,消滅燕、趙,大破項燕,攻滅楚國,南征百越,在攻楚國時,王翦說:要用六萬兵,李信說:兩萬兵足矣,秦始皇聽了李信的話,王翦直接告老還鄉了,滅楚失敗後,秦始皇又去請了王翦才滅了楚國。一言不合就告老還鄉,對官職一點都不留戀。秦始皇自然不會殺他了。
為什麼秦始皇被傳為暴君呢?
秦始皇在得知長生不老藥是騙局後,一怒之下坑術士460餘人。而這件事,又被劉邦大肆的宣傳!秦始皇就被黑化了。更牛的是,劉邦還想讓秦始皇姓呂…這其實就是在汙衊秦始皇並非正統。
當然還有隋煬帝,也是被李淵黑化的,這就是歷史。永遠都是勝者說了算,就像乾隆後期,乾隆多昏庸無道啊!還被寫成明君,就因為他焚書130次。害人無數,文人都怕了,不敢寫,再加上當時,清朝沒亡國。如果在嘉慶手裡亡國了,那乾隆就是暴君了。
說的有些遠了,總而言之一句話,秦始皇有自信,他不怕有人反他。而劉邦、朱元璋、李淵,這些開國皇帝,都是從別人手裡搶來的皇位,他們也怕被搶。只能先下手為強了。
-
5 # 網路回答
王翦是戰國時候秦國最著名的將軍之一,是秦國能夠消滅其他六國過一天下最重要的功臣,傳說他是一個貪得無厭的人,卻是為數不多得到善終的大將軍之一。 王翦的一生可以說是戰功赫赫,之前就不說了,咱們從秦王政12年說起,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這一年有人刺殺秦始皇,不過失敗了,刺客叫荊軻,這個時候,秦王藉機會就派王翦去攻打燕國,你都派人來殺我了那我就滅了你們!沒費多大事就打下了燕國,然後目光就瞄向了楚國,本來秦王問這些將軍多少人能打贏楚國,王翦說60萬,少一個人都不行。那哪行,這是我全部的家當了我能都給你,你都一把年紀了打什麼仗,回家睡覺去吧,王翦就告老還鄉了,這次任務就交給了只要20萬人的李信,這個李信還是太年輕,在前期取得一些小勝利之後還是敗了回來了,沒辦法,秦始皇只能回去再求王翦去。 王翦作為一流的名將,很謙虛不驕不躁,最重要的是他會做人。有前輩白起的例子在這王翦倒也不敢擺架子不去,只是還沒還沒出兵呢王翦就已經開始和老闆談條件了,我年紀大了,戰場那麼兇險我要是栽在那可怎麼辦,這次陛下您的命令已經下來了我就不多說了,但是下次一定別讓我去了,戰場太苦了我要回家安度晚年,還沒享受過呢,下次你找別人吧。秦始皇聽了覺得這感情好啊,打完這一仗你也趕緊滾蛋,不然我都不知道封你什麼好,當然同意了,王翦看秦始皇同意了開始蹬鼻子上臉了,那你看我要是回家養老了,可我沒有錢啊可怎麼辦,宅子也不夠大住不開那麼多人,要不你行行好再給我點錢給我套房子,這樣我也有好好打仗的動力呢你說是不,秦始皇哈哈一笑,小意思,都包我身上。 然後王翦就帶著大隊的人馬出發了,都沒出關呢就開始給秦始皇寫信了,我求你的事您老人家可不能忘啊,我指這點錢回家養老呢,你不能小氣啊,打仗辛苦著呢你得多給點錢。這下王翦的手下都無語了,幾個人都在勸王翦,你這啥事都沒幹呢就找領導要錢,談條件的,這有點過分吧,那領導萬一生氣了可咋辦。“你們懂個屁”王翦恨鐵不成鋼的說,那大王心眼那麼小的一個人,本來就是因為不聽我話才吃虧沒打過的,這次是請我來救火的,那我要是不提點要求不顯得我太裝了麼,我多要點錢和房子,這樣不就是公平交易了麼,還顯得大王對我有恩賜,那他心裡多舒服,錢對他來說算個啥,他高興就好了,他好我才能好呀。 那…話是那麼說,你催那麼急他不煩麼,咱們才剛剛出發啊。“你看,你又不懂了吧,咱們這次是不是把他全部家當都帶出來了,擱你你能放心不,我得告訴他我想要的是什麼,我就要錢,那我要是不說他怎麼知道我想要的是錢,那他不知道不就開始瞎猜了麼,他以瞎猜我就歇菜了,你還太嫩啦,跟著我好好學”。果然這一仗打贏了,王翦也告老還鄉,秦始皇也如他所願給錢給房子打發他走了,其實王翦要是不要錢,那他回來的時候可就不好辦了,那麼大的功勞咋賞賜呢,封官不合適,都那麼大的官了再封就成老大了這可不行,給錢也太俗了,沒什麼意思啊,但是王翦給了他一個臺階,我這人啊就是俗,我喜歡錢,這樣懂事的下屬誰不喜歡。這樣一個懂世故姿態的人不善終誰善終。
-
6 # 一分鐘學毛選
1、秦始皇生性多疑,戎馬一生中多是自己親力親為的行軍打仗。中國在那個時期總人口數量也不過三四百萬(包括楚國等其餘諸侯小華人口),而軍隊佔據了三分之一的比重。可以說給王翦的六十萬大軍,是秦國的全部家當了,在內心中秦始皇是擔心王翦擁兵謀反的。
2、伐楚是長期的戰爭,仗一打就是好幾年,而王翦的家眷全都在秦國,自己不在之時,難免家中的人會滋生事端,讓皇帝和重臣有迫害的理由。
說的通俗些,王翦一直邀功請賞的主題就是,請大王多給家眷良田美宅,讓他們生活水平提高。秦始皇疑心在重,也認為王翦不會謀反。
-
7 # 老愚6298
作為戰國名將,王剪並非貪得無厭,不斷向秦王索取賞賜是其保命保家保全子孫的一種手段。
公元前224年,秦王準備出兵討伐楚國。老將王翦表示需要60萬兵馬,而李信表示只需要20萬兵馬即可。秦王嫌棄王翦年老膽怯,派李信帶兵征討,不料以失敗告終。秦王於是請王翦出山。王翦依然堅持非六十萬不可,並講明原因,秦王無奈答應。
即將出兵之時,王翦上書秦王,希望秦王賞賜一些土地和房屋,讓自己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安心討伐楚國。秦王叫來王翦,表示伐楚勝利之後可以給他賞賜土地,共享天下,為何還有這樣的擔心。但王翦不為所動,繼續要求秦王賞賜給家族後代土地和財富,才肯動身,秦王安慰一番讓他帶兵出征。
出征途中和伐楚戰爭中,王翦多次上書,要求秦王賞賜家族良田,這樣表現讓麾下將士很不理解,認為這樣會讓秦王嫌棄,勸說王翦放棄追求賞賜。王翦和將士說,他這樣做完全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家族。秦王生性多疑,現在自己帶領60萬大軍遠征,國內空虛,擁兵自重是秦王心中的隱患,只有這樣不斷要求賞賜才能化解秦王的疑心,讓秦王明白自己只追求財富賞賜,這樣可以保全自己及子孫的性命。將士才明白王翦的良苦用心。
後面的事情不要說了,王剪不負重託,率兵擊敗楚國軍隊,將楚國滅亡,班師回朝,秦王兌現了承諾,王翦交出兵權告老還鄉,安度晚年。
-
8 # 歷史的脈動
王權(帝制)時代,臣子的命運掌握在君王手中。不管御用文人怎麼賣力替主子宣傳,君王也是人不是神!
是人就有個性!嬴政的個性就是精明,內斂,猜忌心重!
青年將領放豪言,秦國攻楚遭慘敗公元前223年,秦王贏政決心滅楚國。然而,楚國是個超級大國,決非韓、魏、趙等國可比。
嬴政徵詢朝臣意見,制定滅楚戰略。
青年將領李信血氣方剛,認為20萬軍隊攻滅楚國,是綽綽有餘!
但尚武的楚人可不是吃素的!五百年前,他們的國君楚武王熊通帶領楚人開疆拓土,始終都在爭伐與爭霸中延續國脈,雖然近世從楚懷王起,楚國大衰,但楚人骨子裡的勇武精神還在!
李信率20萬秦軍與楚人對陣,結果大敗,這是秦人少有的敗仗!
李信狼狽逃回秦國,秦王嬴政惱怒無比,悔恨自己輕敵!
傾國兵力滅楚國,臣子求財為自保無奈之下,嬴政只好請王翦出山。
王翦還是堅持自己當初的意見:非60萬軍隊才可滅楚!
60萬啊,這可是秦國的全部兵力!也就是說,王翦將秦國的命運牢牢抓在手中,嬴政能不充滿疑慮嗎?
作為深諳政治,瞭解君王的老將,王翦深知自己是把一塊剛出爐的山藥,握在手中,出征的第一天,自己的頭上便懸著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有性命之憂!
怎麼辦?要想活命,只能自汙!所以,他才一遍一遍地向秦王嬴政,提出封賞的要求,以至於旁觀者都認為他貪得無厭!
專制制度下的臣子,過得相當辛苦,既要為君狂衝鋒陷陣,拼命廝殺,又要防備君主的猜忌!稍有不慎,粉骨碎身! -
9 # 此生只為遇見
作者這個問題涉及到兩個主要人物即王翦和秦始皇,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這兩個人物,然後再從人物經歷性格、環境人性以及歷史經驗方面回答下這個問題。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
王翦,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戰國時期秦國名將、傑出的軍事家。率軍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掃平三晉地區。統兵六十萬大敗項燕,消滅楚國,和兒子王賁,都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大功臣。
經歷與性格:
秦始皇之父子楚(秦莊襄王)乃是秦國派往趙國的質子,當時秦趙兩國關係惡化不時爆發戰爭,子楚生活窘迫,備受冷遇,後呂不韋認為子楚“奇貨可居”,進行了政治投資,後子楚透過呂不韋認識了趙姬,生下了秦王嬴政。秦昭襄王五十年,秦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國想殺死子楚,子楚與呂不韋密謀,最終逃出趙國,但當時子楚並未帶走趙姬母子,趙國又想殺了趙姬母子,幸得趙姬家族相助才躲過一劫。子楚乃是質子處境不好,而嬴政為質子之後,處境只會更壞,且長平之戰發生於前260年,白起坑殺趙兵,此戰趙國損失40餘萬兵力,元氣大傷,嬴政出生於前259年,可以想象此戰之後趙國對秦國的仇恨以及對身處趙國的質人之子秦人嬴政的仇恨,他的境遇會比之前更差,所遭受的侮辱及折磨會更多,幼時秦王嬴政便經歷了這麼多的挫折與磨難,對他以後的性格影響是很大的,之後秦王嬴政即位,但當時朝政由呂不韋集團和以太后為首的嫪毐等人把持,嬴政並無實權,後嫪毐發動叛亂準備殺死嬴政,後失敗被嬴政所殺,隨後嬴政除掉了呂不韋,擁有了實權,嬴政的這些經歷都讓他難以完全相信一個人,所以史記中說“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
王翦很聰明,擅長揣測人心,智而不暴,勇而多謀,且隨侍秦王嬴政,正所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他必然很瞭解嬴政的性格,知道嬴政的多疑。
環境人性:
前224年,秦王政,準備滅楚,王翦認為“非六十萬人不可”,李信則認為“不過二十萬人”便可打敗楚國,嬴政信李信,後李信伐楚失敗。隨後嬴政向王翦致歉,王翦帶領60萬兵力伐楚,這已是秦國大部分兵力。出征時王翦向秦王索要田地宅院等賞賜,出關前又連續五次索要田地宅院等,這些行為的目的都是因為秦王生性多疑,意在打消秦王怕他擁兵自重的疑慮,畢竟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王翦若要有異心,秦國必生大亂,恐有滅國易位之禍,統治者遇此局勢有所疑懼也是正常。王翦索要金錢賞賜,其實是向秦王表明我只愛錢,其他不感興趣,打消秦王疑心,畢竟人紅是非多,明槍易躲暗箭難防,也是在堵住政敵之口,免得政敵向嬴政造謠他迷戀權利,從而導致無妄之災,戀錢與貪權,統治者更能容忍臣子戀錢。王翦此舉意在保身,否則勝利歸來,死亡也可能緊跟其後。
歷史經驗
長平之戰時,秦國丞相範睢派人到趙國施行反間計,令趙國棄廉頗用趙括,後長平之戰趙國大敗。
王翦向秦王獻計(反間計),在趙國散播流言蜚語,用重金收買了趙王寵臣郭開,郭開進讒言說李牧要反,趙王深信不疑,後李牧被免職殺害。這些都是前車之鑑,有的還是王翦參與的,他更能明白人心的險惡與讒言的可怕,所以更要多要賞賜以打消秦王疑慮,不然有人奸佞小人向秦王進言或者別國也使用反間計,等待他的將是兔死狗烹。功高震主,臣強主弱都是功臣的催命符,後來的韓信、岳飛之死以及杯酒釋兵權都與此有關。王翦明人心,懂進退乃明智之舉,所以他能善終,安享晚年。
-
10 # 不書公子
秦國尚武之邦,素來兵精將廣。在統一之路上,除司馬錯、白起等名將輔佐,秦國還有兩大武將家族——以王翦為代表的王氏家族和以蒙驁為代表的蒙氏家族。
蒙氏家族歷經蒙驁、蒙武、蒙恬(蒙恬之弟蒙毅在朝中輔佐秦始皇,為文職,深得秦始皇器重)三代,為國浴血疆場,立下赫赫戰功,卻在秦始皇歸天后的政治鬥爭中未得善終:趙高未上位之前,曾觸犯法律,負責審案的正是蒙氏家族的高階文職人員蒙毅。趙高所犯之罪,按律當斬。但因秦始皇阻攔,趙高被赦免。趙高從此便恨上了蒙家!
王氏家族則不然,王翦的孫子王離在秦末起義中,仍為統兵大將。王家後代會做人的本事,深得王翦遺傳:
公元前225年,秦王政謀劃滅楚,就問李信滅楚需要多少兵馬,李信拍著胸脯說二十萬足矣。秦王政又問王翦,需要調動多少軍隊能夠滅楚,王翦回答:“滅楚非六十萬人馬不可!”二者能力“高下立判”,嬴政很高興地以李信為帥,統兵攻楚,卻被項燕大敗,秦軍損失慘重!秦王只好請老將王翦掛帥出征,並同意調動60萬兵馬,由王翦指揮。王翦穩紮穩打,大敗楚軍,楚國名將項燕兵敗被殺!
有意思的是,王翦一邊帶兵打仗,一邊不斷派人向秦王請求賞賜自己良田、宅院、金銀,藉口是為子孫考慮,實則是王翦深諳秦王心理:秦王生性多疑,自己率舉國之兵滅楚,國內守備空虛,萬一秦王懷疑自己擁兵自重,就麻煩了!與其如此,不如以向秦王要錢要地為契機,暗示自己只圖小利,並無遠大志向。
王翦老謀深算,索要錢財是假,明哲保身是真。政治覺悟如此之高,得以善終就很正常了。
-
11 # 宇宙無聲
擁兵60萬,秦軍全部主力,要和楚國對耗一年,這麼長的時間想不讓秦王疑心是很難的,擁有得天下的實力,卻每天只追求蠅頭小利,讓人覺得自己野心不大,是個比較聰明的自保方法!
回覆列表
中國的傳統文化,比較讓人頭疼的一點是,書上說一套,實際做一套。
書上說的都是孔孟之道,實際實行的都是申韓之道。
上課的時候都要大家爭做謙謙君子,按照君子的要求走上社會肯定到處碰壁。
遠的不說,曾國藩就是最典型的一個例子。
因為在現實社會中,是要跟人打交道的。
熟讀聖賢書,不通人情人性,最後就是一個死字。
像王翦這樣的老狐狸,能夠在豺狼一樣多疑的秦王嬴政手底下混得風生水起。
怎麼會不懂這個道理。
我把這個問題,用小短劇的形式給大家演示一遍,相信你就看的通通透透啦。
或許你還會學道,能力超強的下屬,怎樣讓領導不懷疑。
請您欣賞
秦王嬴政滅掉燕趙之後,準備對付楚國。問老狐狸王翦,老王說你至少得給我60萬兵馬。嬴政皺皺眉。回頭看看李信。李信小胸脯一挺:20萬妥妥的。嬴政一齜牙:小李是個人才,給你20萬,你去。小李被楚國打出了翔,捂著臉回到秦國。嬴政回頭再問王翦:生薑還是老的辣,叔叔,你上吧。老王撇撇嘴:我老了,不中用了。嬴政:去你孃的,別鬧。王翦:給我60萬兵馬。嬴政:行。王翦:給我幾套獨棟大別墅。嬴政:依你。王翦:還有肥田三千畝。嬴政:都依你,麻溜的給我打仗去,再比比踹你屁股。王翦到了函谷關,還扭頭喊了一嗓子:大別墅,獨棟的,別忘了!嬴政:已經走流程了。走了三十里路之後,老王手底下的將軍不滿意了:將軍你好歹是社會名流啊,是我輩青年人的表率啊。為什麼這麼赤裸裸的跟領導提條件。道德呢?情懷呢?王翦破口大罵:名流你大爺,情懷你姥姥!隨後神秘的笑了笑:我不問老闆討要點好處,他能放心給我60萬大軍?我要是不問老闆要點好處,打完仗回去,老闆就得要了我的老命!你特麼小屁孩子懂個球。滅楚回國之後,王翦告老還鄉,住進大別墅,得了高產良田,吃香喝辣活了67歲,壽終正寢。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在王翦這塊。不存在的。
看完這個小故事,你就知道,為什麼嘉靖皇帝,那麼一個人精一樣的人物,會讓嚴嵩當這麼多年的首輔。嘉靖不知道嚴嵩一手遮天嗎,嘉靖不知道嚴世蕃號稱小閣老嗎。不知道嚴嵩父子買官賣官嗎。
絕對知道,知道了才高興,才放心,才好繼續那嚴嵩這對父子,跟朝堂上面的那些清流對抗,鬥爭,他才好在中間擔任超然事外的調停者。
在一群人裡面,誰最有權力,當然是調停者最有權力,因為雙方都要聽他的話。
皇帝一點都不害怕貪官,一點都不害怕有缺點的官員。因為有了缺點就有了軟肋,皇帝才好把控操縱他們。
皇帝最害怕的是那種全力踐行孔孟之道,一塵不染的鐵骨清官,因為這樣的官員在朝野上下擁有崇高的威望,你根本沒有機會拿捏他。一個清官提的建議你必須要重視,不聽你就是昏君。你看一個清官不爽也不能拿捏他,不然天下人會說你殘害忠良。
回到問題本身,王翦所要田地豪宅,並非貪圖財物,可能是一種自汙其面的保全自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