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賈全徵
-
2 # 宋文的胡楊
看了一眼,就感覺不對味道,還是器型不過關,釉色也過關,窯口也不對味:第一,梅瓶瓶口不對,那個時代大都是蘑菇口,梯形口,瓶口頸部太長;第二,胎體的刻畫工藝也不對,刻畫畫片不對,力道太軟,不流暢;第三,底足工藝也不對,胎土太硬,墊燒方式也不對,作舊明顯;第四,釉面也不對,典型的化學釉,集釉處太渾濁。總之,多看博物館的藏品,注意細節,多看那個時代的歷史文化資料,瞭解那個時代的審美:器型不對那個時代的審美,大都不用上手細看什麼釉色,畫法,胎土了
-
3 # 木易凡
講真的,對於瓷器向來沒有品鑑的本領和興趣,比如宋詞,上面都是裂痕,就好像一碰就碎。我大多數的心思都被這裂痕吸引,你這幾個瓷器的話,"盲品"的話,顏色暗,造型也不是特例,也不知道出處,年份,所以不好說。
-
4 # 在鋼琴上的音符
乍一看,我覺得味道錯了,形狀不緊密,釉色也通過了,窯口也不對:首先,李子瓶口錯了,大多數時候是蘑菇口, 梯形嘴,瓶口的脖子太長; 第二,the體的寫法不正確,寫法不正確,強度太軟,不光滑; 第三,底腳處理不對,輪胎汙垢太硬,墊燒的方法也不對,陳舊明顯; 四,釉料表面不正確,典型的化學釉料,釉料太混濁。 簡而言之,更多地看博物館的收藏品,關注細節,看那個時代的歷史和文化材料,瞭解那個時代的美學:形狀不符合那個時代的美學,而你 不必看釉料,油漆和輪胎汙垢。
———這是個”宋代”梅瓶造型器物;個人感覺不是古代藝術品,一、直覺,1.瓶口太圓,2.瓶身.瓶口.瓶底太飽滿,3.釉色暗淡無包漿.無“寶光”,4.釉下冰裂紋無自然規則,5.瓶底鐵鏽色不正…。二、邏輯,1.凡屬宋代瓷器距今以有八百年左右歷史、不論是傳世品或出土文物都會如人類近100歲老人身體一樣有收縮.乾枯.變形.無光等自然現象(官窯另論),2.古代製造器物受生產工具條件所限其工藝流程均為全手工製作(不規範),3.瓶底紅色鐵繡為瓷土中鐵元素含量在長時間自然氧化中形成時間越長鏽色越老(會紅中帶黑)…。三、建議,1.用手探摸(微感應)瓶身內外有無手工製造時留下的手指痕跡,2.用鼻聞瓶口瓶內有無墓葬內長年自然形成的自然腐敗氣味或屬近期人工用化學藥物染色.做舊留下的化學物品殘留氣體,3.用高倍放大鏡仔細觀其釉色和冰裂紋是否因屬高溫燒製自然窯變或現代仿製時低溫燒製加以人工作假所為,4.輕敲瓶身聽其響聲高溫則清脆…5.用炭14作同位數科學檢測綜合鑑定其年代和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