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尼古拉斯憶心
-
2 # 高長寬4
魏碑主要刻在石碑上,刀砍斧鑿之氣甚重;唐楷主要寫紙上帛上,筆墨氣息更濃。既使也刻石碑上,刀法比魏碑更接近筆墨氣韻。
-
3 # 寫字吧
南北朝時的楷書以魏碑的形式存在,它是隸書向今楷過渡嬗變的時期。而唐代則是楷書發展的鼎盛時期。
先說說南北朝時的楷書。
“北朝墓誌與南朝最大的不同,表現在分勢的消長。南朝真書當時南方民間心風的影響,力去分勢;北朝真書仍收中原舊習,大多尚具分意。”
北朝因缺少精研書法的文化氛圍,仍繼承了漢代重視碑刻的傳統,將新興的楷書應用在碑刻上,此時魏碑表現的是粗獷、雄強的風格體貌。
▲《張猛龍碑》
《張猛龍碑》就是魏碑的代表碑刻之一。碑文書法用筆方圓並用,精嚴而富於變化,格調高古二韻趣橫生。
而在南朝,更注重才調性情,以帖學發展為主,表現的是一個高貴脫俗的“韻”字。其中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書家將文字進行改革,追求的審美崇尚自然、直率而又富有野趣。
到了隋代,北碑與南帖並存,南帖北碑趨於融合,以《董美人墓誌》為代表。
▲《董美人墓誌》
《董美人墓誌》從字型看,楷法純一,隸意脫盡,已與晉人小楷、北朝墓誌迥別,但也可以看到外方內圓的用筆。
書法發展到了唐代時,審美追求“尚法”。唐朝對文化具有極強的包容性,當時書法以南帖為正宗主流,同時融入北碑,使南帖遒麗的風格中糅合進魏碑雄強的風骨。其中,唐楷最有代表性的書家是歐陽詢。他的書法法度嚴謹,筆力險峻,同時融合了魏碑剛毅朴茂的特徵。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九成宮醴泉銘》充分體現了歐陽詢的書法結構嚴謹、圓潤中見秀勁的特點。用筆方整、緊湊,區域性險勁而整體端莊。
以上是魏碑到唐楷的大致演變過程,從中可看到這一時期楷書由一種不成熟的書體逐漸成熟的過程。
總體而言,魏碑趣味性強,風格各異,但各種寫法尚不成熟。而唐楷則發展成熟,法度嚴謹,但也逐漸失去變化與上升空間。
-
4 # 隹谷
南北朝時期的書法代表體系是魏碑,又因為北北朝時期的魏碑更成熟、更有代表性,所以魏碑又成為北碑。北碑,嚴格說也是楷書。
魏碑是隸書向楷書演變過程中的過渡書體中國的書法文化在歷史上經歷過兩次隸變,一次由篆書演變為隸書,一次由隸書演變成楷書和草書。
隸書向楷書演變,首先經過魏碑階段,進而過渡到楷書。
所以,魏碑既帶有隸書的特徵,有具有楷書的意味。
魏碑同唐楷的主要不同點魏碑既然是隸書的過渡書體,它同成熟時期的楷書,即唐楷就有許多差異。
1,波磔筆畫比較誇張,尾部明顯上楊,還具有隸書“雁尾”的樣子;
2,豎撇筆畫比較誇張,往往仍然寫作豎彎,不似楷書那樣流暢簡潔,也帶有隸書的特徵;
3,橫折筆畫不同於唐楷,往往不用頓筆,而用圓轉筆法。
-
5 # 文史輕論
楷書的前生,是從象形描摹的甲骨文演變而來。從甲骨文到金文到篆書到隸書再到楷書,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
其中篆書流行到西漢末年,才逐漸被隸書代替。
到了南北朝時期,中國書法已進入北碑南貼時代,南北朝時期的分裂局面,導致了地域之間的文化習俗的變化加速,書法風格也跟著產生很大差異,南朝繼承東晉傳統,以行楷,行草為主要字型;而北朝則主要使用正在演變中的隸楷錯變字型。南朝書法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是承接東晉遺風,而北朝書法以無名書家為主流,帶漢隸之遺型。
後來……南北朝間的書風差異,隨著時間和局勢的變化漸漸地相互融合。楷書源於隸書,是從漢隸演變而成形,依照過渡時期的區分,可分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體,是楷書的過渡書體,漢魏是楷書的初級階段,唐朝是楷書的成熟階段……
唐朝以後楷書逐漸成熟——以唐代三大書法家為代表各領風騷:
歐陽詢的正楷:用筆剛勁險峻,線條方潤,架構規整而不失開朗俊美!得二王書體之妙,源出古隸,而脫古隸之束縛,有六朝北派書風,卻擺脫了六朝北派書風的古拙。
虞世南楷書:雖以魏晉為基礎,卻一掃魏晉弱怯,字型婉雅,線條秀逸,外柔內剛,有沉穩閒雅之韻味!
褚遂良楷書:雖源出右軍,字型結構奔飛卻不失動中取靜,以疏瘦勁道見稱,媚而有趣。
從南到北朝到唐朝,由隸書演變成楷書,是古人在實際運用中,逐步改造漢字的形體結構的結果,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歲月,要說其中的差異是肯定很大的,因為漢字由繁而簡的過程,是一個刪減變化的過程,目的是讓楷書更美,更易於書寫,更規範化,之所以在演變中風格就會大變。
到了唐朝……上面例舉的書法三大家,表現風格就更具特色。現在知道了吧!南北朝到唐朝,楷書的演變經歷這就是楷書的變化過程,演變過程的風格差異到了唐朝就成熟了,穩定了,因此唐朝三大書法家的楷書風格完美詮釋了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距。
-
6 # 一杯枸杞走天下
基於這個問題,我們先快速瀏覽下中國文字的演變史,從中可以清楚地知道各字型之間的關係。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距今約3000多年。後有初始於商末,盛行於西周的金文,承接甲骨文發展而來。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有感於全國文字的繁雜和書體的不一,而提出“書同文”,將文字和書體統一,於是有了“秦篆”,這是中國第一次系統地將文字的書體標準化。而在秦朝由篆書又演化出一種字型——隸書,並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除此之外,還有草書、行書、魏碑體、瘦金體等。
在書法界有個說法叫“漢隸唐楷”,可見楷書在唐朝已成主流。
楷書有什麼特點?楷書字形方正,是由古隸演變形成。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東晉以後,南北分裂,書法也逐漸分為南北兩派,其中,北派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風格則質樸方嚴,長於榜書,被稱為魏碑體。南派書法則多疏放妍妙,長於尺牘。
魏碑體是北朝碑刻書法作品的統稱,因現存的魏碑書體都是楷書,因此也叫魏楷。其特點主要有三點:
橫畫和捺畫保持隸書的特點,常伸展到字形邊界甚至超出邊界;
字形與隸書相比呈扁方形;
突出的特點是捺撇向兩側伸展,收筆前的粗頓以及抬峰,使整個字形厚重穩健略顯飛揚、規則中正而有動態,頗具審美價值。
楷書從南北朝到唐朝,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在隸書向楷書轉變過程中,漢末至三國曹魏時期著名書法家鍾繇起到了關鍵作用,他同張芝、王羲之、王獻之合稱書中“四賢”。他更因為在書法中的貢獻,被認為是中國“書史之祖”。後來的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給人以精美之感的書法,恰與鍾繇形成對比,創立了妍美流便的今體書風,被後代尊為“書聖”,影響了今後一代又一代的人。王羲之的第七世孫智永和尚,作為南朝的書法大家,在永欣寺潛心研習了二三十年,留下了“退筆冢”、“鐵門限”的典故。他傳的“永字八法”對後代楷書立下了典範。
被大家公認的中國古代四大書法家為:王羲之、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除了王羲之,其他三位均是出自唐朝。不僅如此,還有一個“初唐四家”的稱號,分別為歐陽詢、虞世南、薛稷和褚遂良,四人皆以楷書見稱。
可見,楷書在唐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雖然這些名家都以楷書見稱,卻各有特色,可以說後人是在繼承前人精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出別具一格的特點。
顏真卿是唐代中期最傑出的書法家,也是王羲之之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其書法初學褚遂良、張旭、初唐四家,後來博取眾長,在前人基礎上自創一種方嚴正大,樸拙雄輝,大氣磅礴的“顏體”,對後世影響巨大。比如傳世墨跡楷書《自書告身》。
柳公權的書法在唐朝亦是極富盛名,民間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說法。其書法結構勻稱,字字嚴謹,一絲不苟,以瘦勁著稱,所寫楷書,有斬釘截鐵之勢,骨力道健。他與顏真卿並稱顏柳,有“顏筋柳骨”之稱。
為何楷書在唐朝得以大力發展在唐朝之前,知名的書法家並不多見,自然楷體的發展就比較緩慢。結合唐朝歷史我們知道,大唐就是一個藝術國度,“歌舞凌煙閣,酒酣意淋漓”,琴棋書畫等藝術達到了全面發展的鼎盛時期。這些所包含的藝術內涵也逐漸滲透到了書法之中,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在這一時期達到了高峰,從南北朝沿襲而來的樹碑立志之風,大大推動了書法的發展,而到了唐朝更是受到了統治者的提倡和重視。唐太宗李世民就是愛書法的皇帝,不僅請虞世南做自己的書法老師,還把書法好壞作為選拔官吏的一項重要標準。
可以說,書法在唐朝獲得了未曾有過的最好的外部發展條件,也因此湧現了諸如上面提到的大量書法家。正是大氣的唐朝盛世,才孕育並發展了大氣的唐朝藝術,包括本文淺談的書法,這也是造成其前後差異較大的原因吧。
-
7 # 書法碑林
南北朝時期的書法,是中國書法史上發展的重要階段。南北朝時期的楷書主要是北碑,北朝中北魏立國最久,所以北碑又稱魏碑。清代大書家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對南北朝碑有“十美”的評述。他說:“古今之中,唯南碑與魏為可宗。可宗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二曰筆法跳越。四曰點畫峻厚。五曰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結構天成。十曰血肉豐美。是十美者,唯魏碑南碑有之。”
北朝承趙、燕之後,書體則出於崔悅及盧諶二家,這兩個人皆傳鍾繇、衛瓘、索靖的遺法。因為沒有禁碑之令,又民風純樸,而演變出北碑特有的書體,與南朝的風流蘊藉大異其趣,加上佛教盛行,流行造像題記與摩崖刻經,所以傳世書跡特多。這種書體是介於分隸和楷書之間的過渡書體,居漢分至唐楷的樞紐。大體來說,豐碑和造像記大部份方峻稜厲,墓誌銘蘊藉姘美,而摩崖書則雄偉奇絕,驚心動魄。
唐代書法是一種書法形式。這一時代新風格的形式。唐代書法在書法發展史上,唐代是晉代以後的又一高峰,此時,在真、行、草、篆、隸各體書中都出現了影響深遠的書家,真書、草書的影響最甚。
初唐,社會安定,經濟日益繁榮,書法亦蓬勃發展。唐太宗喜好書法,朝廷定書法為國子監六學之一,設書學博士 ,以書法取士。歷代盛稱的唐初四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與薛稷代表了初唐風格。盛唐,這一時期隨著社會經濟、文化藝術也有很大的變化和發展。書法風格由初唐方整勁健趨向雄渾肥厚。這時出現了張旭、懷素、顏真卿和柳公權等著名的書法家。晚唐以降至五代,兵燹頻仍,文事廢弛,迨楊凝式出,書壇方為之一振,其作品若《盧鴻草堂十志圖跋》、《韭花帖》、《神仙起居法》、《夏熱帖》,超脫清逸,別有異趣
從歷史的角度看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動亂時期,那個時期的書法藝術不是循規蹈矩的,所以展現出來的藝術風格是多樣的、自由的,唐朝則是大一統的王朝,各項制度完備,人民生活幸福安康,所以那個時期的書法法度森嚴、很有規矩。
從文化角度看北魏王朝是由鮮卑人拓跋氏建立,並非傳統的中原王朝,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在北朝時期是一個交融時期,透過北魏孝文帝改革,鮮卑人逐漸學習接受中原文化,也給中原文化帶來了新的活力,鮮卑人性情豪邁不受拘束,體現在書法上就是多樣化的風格和豪邁的氣象;在唐朝時期,中國社會經濟處於上升階段,文化先進,是歷史上中國向周邊國家文化與技術的一個大輸出時期,相容幷蓄的社會風氣,也給五胡十六國以來進居塞內的各個民族提供一個空前的交流融合環境,體現在書法上就是包容、自信、正大氣象。
-
8 # 歷史哆唻咪
一般而言,一個朝代的總體書風總是承襲前代書藝的優點並滲透當代文化特徵而形成的。這一點在魏晉到唐代楷書風格變化中表現得尤為顯著,正所謂:晉書尚“韻”,唐書尚“法”,宋書尚“意”,元明書尚“態”各朝各代的書風都有不同尊崇與注重。做為楷書發展的最高峰,唐楷尚法更注重筆法和字法,這與魏晉時期追求的體勢美、情態美大相徑庭。這種變化的產生主要依賴於唐書家在楷書上的“變法”以及書法藝術的自覺。當然,首先我們要先了解一下魏晉時期的楷書風格。
魏晉時期的楷書風格1、書法風格
楷書雖然東漢末葉已經有了萌芽,可是最後省去隸書蠶頭燕尾,增加鉤挑,改定體勢,創制法規,從而是楷書從隸書中徹底分離出來,則是魏晉之際的事。而這期間最大的功臣當屬鍾繇和王羲之。
鍾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人。他擅長諸體書,尤精隸、楷。鍾繇促進了楷書的定型,被後代奉為楷法之祖,與王羲之併成為“鐘王”。他從東漢以來民間流行的隸書中,把那些衝破隸書規範,方正平直,簡單易寫的成分集中起來,使字形穩健方正,純樸超妙,結體端和茂密,氣息流通;點畫間既基本勻稱分佈,又有疏密變化,正所謂“疏可走馬,密不容針”。
唐張懷瓘《書斷》雲“元常真書絕妙,乃過於師,剛柔備焉。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泰漢以來,一人而已。”
三國之後,作為過渡階段,社會上出現了隸書和楷書並存的局面。可是其中流傳至今的楷書卻並不多見。直到東晉王羲之的出現,經過他的醞釀改革和身體力行,才使楷書如日中天,一時流傳起來。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臨沂人。在鍾繇質樸古肥的書法的基礎上,創造出妍美流使的新體,其筆法含篆而不露痕跡,自然安詳又多具含蓄的回鋒以斂其氣;用筆藏露至見,側鋒取勢,提頓波磔使轉的運用,結字的疏密變化,字形的大小參差使得他的書法和諧又富於變化,具有鮮明的節奏與韻律,被後世奉為楷書的典範。
梁武帝肖衍評價說“羲之書如壯士拔劍,壅水絕流。頭上安點,如高峰墜石。作一橫畫,如千里陣雲;捺一偃波,若風雷震駭;作一豎畫,如萬歲枯藤;立一倚竿,若虎臥鳳閣;自上揭竿,如龍躍天門。”
這一時期,與王羲之在楷書上先後媲美,彼此交相輝映的主要任務是他的小兒子——王獻之。王獻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子。值得大書一筆的他風神疏郎,點畫宏逸的小楷《洛神賦》。此帖結體雖小,但有尋丈之勢,氣格恢弘,嚴整灑脫,大小天成,方圓並用,挺拔而不失圓潤,“其豪邁氣勢則遠超其父”。
清·馮武引《書法離鉤》贊其“字畫神逸,墨跡飛動,為天下法書冠”
2、碑刻風格
由於石刻藝術的發展和楷書應用的空前普及,北朝成為中國楷書發展史上一個光輝燦爛,北朝的石刻書法即作北碑,成為北魏最盛的書體,與唐楷並立為楷書兩大體系。
魏碑繼承漢魏質樸書風,主要承襲了漢隸的筆法,崇尚自然和天趣,行筆速起急收,點畫峻利,轉折處多以側鋒取勢,形成內圓外方,撇捺重頓的特點;結體方面縱橫倚斜,錯落有致。但其風格跨度極大,形成一個蔚然大觀、琳琅滿目的風格世界。
康有為對北碑推崇倍至,《廣藝舟雙揖·備魏第十》裡提出北碑書法“十美”:“一日魄力雄強,二曰氣象渾穆,三曰筆法跳躍,四曰點畫峻厚,五日意態奇逸,六曰精神飛動,七曰興趣酣足,八曰骨法洞達,九曰連體天成,十日血肉豐美。”
我們從書法欣賞的角度將北碑書法風格分為四類:
第一類,方筆斬截,結體扁方緊密。這類屬魏體正宗和標準字型,魏碑多指此類,代表作是《龍門二十品》。其藝術特色一是筆法方硬,每筆起始和收尾的地方都顯露稜角,並且有的還在橫畫的末端微微挑起,帶有隸書“燕尾”的遺意;二是結體天真,有的樸素,有的野逸,有的高古,有的奇詭,沒有規矩的束縛。
第二類,用筆以圓為主,結體飄逸,是篆隸的圓筆波碟寫楷。其代表作有《鄭文圖公碑》圖、部分雲峰山摩崖題記和《石門銘》。以《鄭文公碑》為例,結字寬博,筆力雄健,於圓勁醇厚中具篆隸遺意,把篆書的體勢、草書的情味、隸書的風韻都融進去,圖成為魏碑中不可多得的瑰寶。
第三類,用筆方圓兼備,結體整齊,筆法簡練。這類北碑的代表作有《張猛龍碑》圖、《張玄墓誌》、《元顯攜墓誌》圖、《刁遵墓誌》等。《張玄墓誌》圖結體駿利疏朗,謹嚴至極而用筆多變化,既表現了北碑之雄風,又蘊南派書風的溫雅。
第四類,用筆兼揉諸法,結體多變。這類作品數量很多,書者似乎沒有條框限制,寫得活潑自然而又協調統一,字裡行間也表現出一種奇崛的性格。代表作有《廣武將軍碑》圖、《大比尼經》。
魏晉時期,書法剛剛從實用中解放出來,技巧第一次成為審美的內容,此時並不整飭的技巧尚可以完美地表達晉人虛曠的胸懷。而到了唐朝則不同,藝術品格張揚的唐代書家在認識到書法之“法”的重要性後,便著重選擇了南北朝時期乃至更遠時代法度較為精整的書法,去繼承和創新,由此拉開了唐人楷書變法的序幕。
唐楷變法的背景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這樣描述唐代文化“唐朝國威強盛,經濟繁榮,在中國封建時代是空前的,在當時世界也是僅有的。在這個基礎上,承襲六朝並突破六朝的唐文化,博大清新,輝煌燦攔,蔚為中國封建文化的高峰,也是當時世界文化的高峰。”
1、朝野上下翰墨風行,首次聚焦楷書法度
在唐代,幾乎所有的皇帝都傾情於書法,其中太宗、高宗、中宗、玄宗等人的書法水準還很高。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因而唐代朝野上下翰墨風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他醉心於王羲之書法,遍搜全國王書遺蹟交專人臨拓收藏,刻版發行,自己也親涉墨池以學臨王書為樂,並在朝臣中倡導以二王為法,篤力墨苑。由此,吏部選試也以書判定,選試的四項標準之一便是“書法遒美”;習書者的目光也首次聚焦到了王氏楷書的法度上。
2、書法藝術的覺醒
書法藝術的覺醒中國書法歷經千餘年的歷史演變,終於在漢末魏晉時期擺脫了文字的實用性,成長為一個獨立的藝術門類。從自然形態時期的創作實踐,到逐步喚醒了“有意識地創造美和表現自我”藝術主體意識,書法做為獨立的藝術門類得以確立。
(1)主體意識的覺醒
魏晉南北朝,政治腐敗,社會混亂,造就了繼春秋戰國之後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玄學的產生標誌著中國哲學由漢代的宇宙論轉向本體論,它極大地強調人格的自由和獨立,推崇人的才情、品貌、、智慧、個性等,這“人的覺醒”帶動了“文的自覺”:文學上提出了“文以氣為主”,並把文章高舉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繪畫上提出了“以形寫神”的命題;而在書法上也有了“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這樣把人作為表現中心的深刻認識。
(2)書家地位的獲得與書法審美風尚的形成
漢末靈帝建立了鴻都門學,集中了一大批善書的文人學士,書法由吏人轉到了那些身居高位、影響甚大的文人學士手中,這大大提高了書法的社會地位。晉武帝時立書學博士,設弟子員,以“鍾舔胡昭為法”,書法和書家取得了官方的正統地位。一大批書家以其創造性的勞動使書法藝術由自覺走向成熟,也“創造出懂得藝術和能夠欣賞美的大眾”,從而使書法和書家也受到了社會乃至民間的廣泛承認。於王羲之時代,書法藝術已成為官僚、貴族競相標榜的時尚了,不能寫一手好字簡直成了文人士大夫的羞恥。
(3)理論批評的崛起
中國書法理論以漢末為濫觴,到魏晉已具雛形。蔡邕是第一位真正的書法理論家。他在《筆論》中提出了散懷、任情和靜思在書法創作中的重要性,他還在《九勢》中就書法的結體與用筆進行了論述。其他如鍾瑟、衛恆、王羲之、蕭衍等亦有論書語問世,相繼影響書壇。正是魏晉書論抓住了書法自身的美學意蘊和獨立價值,才促成了並標誌著書法在此時已成為獨立的藝術。
唐楷變法的歷程唐楷變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以王氏楷書為基礎,將其他書體的筆法與字法創造性地熔鑄到王體中,並以此自創新格。唐朝楷書的變法,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歐陽詢和虞世南在北朝書風影響下對二王楷書的繼承與發展;褚遂良擺脫北朝書風影響而對二王楷書的繼承與創新;顏真卿創造唐代新書體,柳公權將顏體楷書發揚光大至顛峰。
(1)歐陽詢和虞世南在北朝書風影響下對二王楷書的繼承與發展
歐陽詢作為書史土的楷書大師,將北朝書法的方筆和奇險的結體有機地融人自己的楷書中,使其楷書用筆以方一為主,清新俊拔;結體縱長,重心平穩,相互鉤連揖讓,規矩森然、而在平正件求奇險,嚴謹中求變化,正所謂“森森然若武庫矛戟”。因此他的書法有“戈戟森嚴”的險勁,也有雍容婉麗的成份,“險勁”二字道盡了北朝書風對其的深刻影響。
歐體楷書的代表作是《九成宮醉泉銘》圖,其最易初學,被稱為唐法第一。其他名跡還有《皇甫誕碑》、《虞恭公碑》、《房彥謙碑》、《化度寺碑》、《姚辨墓誌》、《陰符經》等。
虞世南以特殊的筆法吸收了北碑筆法的內力,使他的筆畫方中有圓,剛柔並濟,含蓄而有韻味。其筆力異常堅挺,但不露鋒芒;行筆似乎非常緩慢,且輕柔沉穩,其實是一種快筆與澀筆結合而不露痕跡的筆法。他固守的是二王的傳統,有選擇地取北朝楷書之神來充實王氏楷書,而不是去改變其外在形態使王氏楷書更加精深。
虞書代表作是《夫子廟堂碑》,其書筆圓體方,俊朗圓腴,外柔內剛,鋒芒內斂而氣宇軒昂,結體疏朗而又姿媚遒勁,沒有一點雕飾和火氣。
(2)褚遂良擺脫北朝書風影響而對二王楷書的繼承與創新
褚遂良,唐一代唯美主義書風的代表人物。他既將隸書古法融合進楷書中,又避免了與王羲之書法雷同,再加上他追求豐豔華麗的風姿及審美情趣,最終將隸書的正面扁平結構融入楷書的橫勢結體中,隸書蠶頭雁尾的筆法也揉進豐腴的筆法內,既有所謂“金生”“玉潤”,華麗綽約,瑤臺嬋娟,不勝羅綺之美態,又在一鉤一畫中似有千鈞之力,遒勁溫婉,豐美富豔。
代表作《雁塔聖教序碑》集中褚家之法,用筆方圓兼施,滲入隸法以增其華美的意蘊,揉入行書的動感,運筆流利飛動,結字中宮斂緊,四周舒展,氣韻直追王羲之而全出褚法,更強調線條的曲折和韻律,比王書更嫵媚,更綽約動人。
(3)顏真卿創造唐代新書體,柳公權將顏體楷書發揚光大至顛峰。
顏真卿,字清臣,世稱“顏平原”。顏的書法得自家學,他除學過蔡豈、“二王”、褚遂良外,最主要的是得到過張旭的指導,筆法由此大進。他善於學習古人,上溯隸篆,以拙為巧,形成了既有時代風貌又有個人特點的“顏體”。
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說“初唐的歐、虞、褚、薛都只是‘二王’書體的繼承人,盛唐的顏真卿才是唐代新書體的創造者。”
在筆法上,他吸取了篆書中鋒藏鋒的圓轉筆法,渾厚圓勁,橫輕豎重,蠶頭燕尾,富有浮雕感,造成雄強遒勁的氣勢。在結體和形態上,,他吸收了篆書的平整和正面結構,又採取了隸書中宮緊密、四肢開張的體勢;在字形上受《瘞鶴銘》的影響,寬博而開張;在神韻上受民間書體的影響,雄強博大,茂密渾厚,雅俗共賞。
唐楷尚法的道路上,顏楷是對王氏楷書和北朝楷書的徹頭徹尾的變革:一方面,把由王羲之為代表的貴族典雅書風轉向了更為平民大眾所接受的‘“平俗”書風;另一方面把王羲之為代表的晉人瀟灑俊逸的書風轉變為雄渾博大的唐人黃鐘大呂式的美,並使這種風格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獨一無二的典範。
與顏真卿構建的略顯粗糙的“法度”相比,晚唐書家柳公權的變法表現在,他以顏書為基礎,兼收同時代書家的法度而自出新意,真正將“法”推向精整化高峰。他強化了顏楷用筆的程式化—逆鋒起筆、中鋒行筆、回鋒收筆的特徵,而且下筆斬釘截鐵,點畫方起圓結而含骨鯁,轉折處頓拙明顯而爽健;在結體上,他以顏書平正面貌為基礎,稍加左緊右舒的欹側結構,結體更為嚴謹,使字形空間構成更為嚴密無懈,嚴謹之中有舒朗開闊神致,給人以強悍利落之感,形成了“緊密渾厚、剛健挺拔”的柳體風格。
可以說,柳公權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進行創作,在顏書風格中熔鑄瘦硬風神,於顏書之外又創新字法:“書貴瘦硬方通神”。柳公權即以此取勝,成為了唐楷“法”的最高峰,後世書家無出其右。
結語唐楷風格演變的過程是唐代楷書家們汲古創新的過程。唐代書法家們在楷書筆法和結構上的變法極大地豐富完備了唐楷的法度,並形成系統,把楷書技法推向了程式化、法度化、楷模化,完成了唐楷之“尚法”。最終使楷書在唐代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形成高峰。
回覆列表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從最開始的象形文字再到甲骨文再到小篆大篆隸屬楷書,這些都無時不刻體現著中國文化的發展演變史,當然了,文明古國不僅僅是文字的變化,還有生活習俗,思想觀念以及社會整體風貌的改變,可以說文明的演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南北朝書法以魏碑最勝。魏碑,是北魏以及與北魏書風相近的南北朝碑誌石刻書法的泛稱,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發展的過渡時期書法。康有為說:“凡魏碑,隨取一家,皆足成體。盡合諸家,則為具美”。唐初幾位楷書大家如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繼承智永筆法取法六朝的。
南北朝書體是帶有明顯隸意的楷書體。碑中一部分橫畫仍保留了隸書的波挑,但結體卻方整而近於楷書。用筆以方筆為主,端重古樸,拙中有巧。看似呆笨,卻飛動之勢常現。 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評此碑為“端樸若古佛之容”是很恰當的。
東晉時期流行的是玄學,對人物的品藻注重才調性情,上層貴族或放浪形骸、或寄興思辯、或悠遊山水、或棲心文藝,在動盪的現實中尋求思想精神的適意,書法也成為因寄所託的一種藝術方式,王、謝、庾、郗、衛、陸等許多大家族以書擅名、英才輩出,創造了中國書法藝術的一個高峰,以二王風格為代表的小楷、行書、今草,成為後世無可代替的典範。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後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範。 古人學書法有這一種說法:“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顏為法,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後斂為小楷,以鍾王為法”。然根據多年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初學寫字,不宜先學太大的字,中楷比較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