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4月22日,魯迅先生在《朋友》這篇雜文中寫道:我在小學的時候,看同學們變小戲法“耳中聽字”,很以為有趣。廟會時就有傳授這些戲法的人,幾枚銅元一件,學得來時,倒從此索然無味了。魯迅在這篇文章裡告訴我們,“耳中聽字”之類,不過是花幾枚銅元就可在廟會上學到的、小孩子的戲法。
可就是這麼一個小戲法,在40年前卻把一個12歲的四川男孩推上了風口浪尖。而在其後推波助瀾幕後推手竟是1979年的《四川日報》。1979年3月11日,《四川日報》報道了這樣一則“奇人奇事”:“大足縣最近發現一個能用耳朵辨認字、鑑別顏色的兒童。經反覆考查,確有其事。”
兒童唐雨,現年12歲,小學五年級學生,家住大足縣團結公社建立大隊。去年舊曆十月一天,唐雨和小朋友陳小明一起走在路上,他的耳朵無意中觸到陳小明的上衣口袋,大腦便呈現出一包香菸的牌名“飛雁”二字。唐雨像發現新一樣,對陳說:“你裝的香菸是飛雁牌,對不對?”陳小明對唐雨猜到他的香菸是飛雁牌感到奇怪,但當時是在玩耍,未引起注意。事隔兩個多月,一天,本大隊石工韓仁甫等人玩“猜子”,唐雨在旁邊看熱鬧,就對他們說:“我們來猜字。隨便你在什麼地方寫,寫好裹起來我來猜。”韓仁甫便揹著寫了一個“房”字,揉成小團,交給唐雨。他拿來放在耳邊,很快就辨認出來了,使對方大為吃驚。這樣,唐雨能用耳朵辨認字的訊息就傳開了。
儘管沒過幾天就有研究者表明,唐雨在25次測試中,偷看了19次,其餘6次則拒絕辨認,但是,“特異功能研究”的潘多拉魔盒一經開啟,就一發不可收拾。
一時間,全國的報刊雜誌都在上演著同樣的故事。小朋友們突然學會了“嘴巴認字”、“眉毛認字”、“腳底認字”。
也許是人們對唐雨的猜測、懷疑使他壓力過大,也許是他被聲名所累,唐雨在幾年後消失了......
當年被視為新聞人物備受爭議,有人說他是騙子,有人認為他是神人,他本人心理壓力非常大,因此,這些年來,他一直渴望過一種平靜安寧的生活,不希望被打攪。
1934年4月22日,魯迅先生在《朋友》這篇雜文中寫道:我在小學的時候,看同學們變小戲法“耳中聽字”,很以為有趣。廟會時就有傳授這些戲法的人,幾枚銅元一件,學得來時,倒從此索然無味了。魯迅在這篇文章裡告訴我們,“耳中聽字”之類,不過是花幾枚銅元就可在廟會上學到的、小孩子的戲法。
可就是這麼一個小戲法,在40年前卻把一個12歲的四川男孩推上了風口浪尖。而在其後推波助瀾幕後推手竟是1979年的《四川日報》。1979年3月11日,《四川日報》報道了這樣一則“奇人奇事”:“大足縣最近發現一個能用耳朵辨認字、鑑別顏色的兒童。經反覆考查,確有其事。”
兒童唐雨,現年12歲,小學五年級學生,家住大足縣團結公社建立大隊。去年舊曆十月一天,唐雨和小朋友陳小明一起走在路上,他的耳朵無意中觸到陳小明的上衣口袋,大腦便呈現出一包香菸的牌名“飛雁”二字。唐雨像發現新一樣,對陳說:“你裝的香菸是飛雁牌,對不對?”陳小明對唐雨猜到他的香菸是飛雁牌感到奇怪,但當時是在玩耍,未引起注意。事隔兩個多月,一天,本大隊石工韓仁甫等人玩“猜子”,唐雨在旁邊看熱鬧,就對他們說:“我們來猜字。隨便你在什麼地方寫,寫好裹起來我來猜。”韓仁甫便揹著寫了一個“房”字,揉成小團,交給唐雨。他拿來放在耳邊,很快就辨認出來了,使對方大為吃驚。這樣,唐雨能用耳朵辨認字的訊息就傳開了。
儘管沒過幾天就有研究者表明,唐雨在25次測試中,偷看了19次,其餘6次則拒絕辨認,但是,“特異功能研究”的潘多拉魔盒一經開啟,就一發不可收拾。
一時間,全國的報刊雜誌都在上演著同樣的故事。小朋友們突然學會了“嘴巴認字”、“眉毛認字”、“腳底認字”。
也許是人們對唐雨的猜測、懷疑使他壓力過大,也許是他被聲名所累,唐雨在幾年後消失了......
當年被視為新聞人物備受爭議,有人說他是騙子,有人認為他是神人,他本人心理壓力非常大,因此,這些年來,他一直渴望過一種平靜安寧的生活,不希望被打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