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麥田軍事觀察
-
2 # 頂風作案
真正原因是缺少兵力、武器裝備
這是大家的共識,可也未必是全部歷史真相
德軍在戰術和戰略上的考量,決定了這場戰役的發起時間,以及最終結果。
根據德國戰史研究院提供的資料:希特勒預感到同盟國會立刻登陸義大利,北上攻入德國。這點與曼施坦因回憶錄不同,希特勒比任何人都要早提出立刻進攻,以踢蘇聯出局(遭到眾人反對)。4月末,莫德爾提供航拍照,他指出蘇軍防線已達20公里(這表明蘇軍已經知道進攻方向)。他說進攻可以,但得要到大量武器裝備,並且還得延遲進攻時間,因為中央集團軍群現在正處泥濘之中。這一點,曼施坦因從來都不考慮(他只負責南方集團軍群)。希特勒最終同意了,因為他說的有道理。
到了7月份,莫德爾終於等來了大量武器裝備(坦克、榴彈炮、突擊炮、反坦克炮等)。可兩軍中武器裝備、人數最少的莫德爾面對的卻是蘇軍主力,根本無法前進一步。而且,此時蘇軍防線已達110公里,曼施坦因雖然撿了便宜,但是也只打下了9道防線中的2道。並且,蘇軍還有預備隊同時反擊兩路德軍,可德軍卻完全沒有力量還擊。在會被完全包圍殲滅的情況下,莫德爾先撤出北翼。希特勒這才停止了對南翼進攻,這又與曼施坦因在回憶錄中的內容大相徑庭(都怪希特勒啊,本來是快打贏了)?能打贏個捶子,也不看看雙方整體兵力對比,以及蘇軍防禦縱深。
為了取得勝利,這裡就不得不提到莫德爾?這傢伙絕對是個人才,面對壓倒性數量的蘇軍,依然逃出生天。而且,後發再製計劃就是他提出的(考慮到蘇軍已經知道進攻計劃,而且雙方實力對比天差地別。莫德爾希望通過等待,讓蘇軍先撞德國防線頭破血流,然後反包圍整個庫爾斯克蘇軍集團),可惜曼施坦因的話比他更具權威性(先發制人),希特勒最終選擇支援曼施坦因的進攻計劃。
-
3 # 雪上長留馬行處
參戰雙方共投入約270兵力,(德78萬,蘇190萬)8000輛坦克(德3千,蘇5千)5000架飛機(德2千,蘇3千)。
發生時間1943年7月5日——8月27日。
導致德軍失敗的原因,除兵力、坦克、戰機少於蘇軍外,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希特勒本人的問題。
-
4 # 老威觀史
庫爾斯克戰役,是二戰期間的一場重要的決定性戰役,爆發於1943年7-8月,由於雙方都投入了數量龐大的坦克部隊,因此很長一段時間裡也被稱為“史上最大的坦克大決戰”。對戰雙方是蘇聯與納粹德國。
1943年初的蘇德戰爭態勢在1943年初,德軍遭遇了空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慘敗,整個戰役期間德軍損失了大約150萬士兵,戰蘇德戰場德軍總數的四分之一,由此南部戰場上,德軍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缺口。蘇軍則乘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展開了反擊,迅速拿下了許多被德軍攻佔的領土,德軍似乎出現了全線崩潰的局面。
而曼施坦因則看出了蘇軍在進攻中的破綻,他主動放棄了許多城市,引誘蘇軍深入,逐步拉長了蘇軍的戰線,隨後組織力量在哈爾科夫附近展開了反擊,擊潰了蘇聯52個師,並重新佔領了哈爾科夫,戰線又由德軍的全線潰敗轉為雙方重新對峙的局面。
哈爾科夫反擊戰的結果就是造成了蘇軍在庫爾斯克一帶的一個突出部地帶,北面是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控制的奧廖爾一帶,南部是曼施坦因控制的彼爾哥羅德一帶。
曼施坦因的計劃就是中央集團軍群在奧廖爾一帶,他帶領南方集團軍群在南部的彼爾哥羅德一帶發動鉗形攻勢,一舉包圍庫爾斯克地區的蘇軍,實現對蘇軍的圍殲。
失去進攻的最佳時機時機上,曼施坦因認為應該在三月份就發動進攻,這個時候蘇軍因為哈爾科夫戰役的失利,他們在庫爾斯克地區的防禦並不穩固,如果此時進攻,則可以兩面夾擊一舉突破蘇軍的防線,實現對庫爾斯克地區蘇軍的合圍。
但是希特勒是“唯武器論者”,他看好新出的虎式坦克,認為戰場上只有裝備了足夠的虎式坦克才能發動進攻。因此進攻時間從3月份一直拖到了7月份。
等到7月份的時候,德軍的虎式坦克抵達了戰場前線,但此時蘇軍的防禦也構建的十分完善,要完全突破蘇軍的防線變得極其困難。
蘇軍在庫爾斯克的部署到了1943年7月份的時候,蘇軍可以為庫爾斯克戰役投入高達190多萬的軍隊,其中有一支大約40萬人的草原方面軍作為戰役總預備隊,隨時可以投入戰役。
而蘇軍當時的防禦挖到了什麼程度呢?蘇軍的防禦可以說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在長達數百公里的戰線上,蘇軍的戰壕到處都是。為了防止德軍坦克的進攻,蘇軍挖了相當多的反坦克壕溝,只要坦克進入了反坦克壕溝就不能動,失去機動性。蘇軍把陣地建立成了棋盤狀,並且用戰壕將一個個的陣地連線了起來,形成了防禦帶。每公里防禦帶都有4500名蘇軍士兵,45輛坦克和100挺槍炮,這樣的防禦帶共有8條,延伸至蘇聯境內200公里。庫爾斯克的開闊草原,變成了天羅地網。
蘇聯完善的防守以及西西里的戰事導致了德軍庫爾斯克戰役的最終失敗當蘇軍建立好完善的防禦系統後,德軍的虎式坦克也抵達了戰場。庫爾斯克會戰,德軍集中了黨衛軍最為精銳的“骷髏”師、“阿道夫希特勒”師、“帝國”師等王牌部隊(這三個師唯一一次在同一戰役同時作戰)。實際上在戰役開始之後,德軍的進攻就極為艱難,德軍此戰投入了91萬兵力,從數量上來說不到蘇軍的一半,而武器裝備上雖然品質高於蘇軍,但是數量上遠遠少於蘇軍。這種情況下的作戰蘇聯的意圖也非常明顯,就是要變為消耗戰,只要是消耗戰,那麼數量優勢的蘇軍就能掌握主動。戰役的進行也是照著蘇軍的設想進行的。戰役開始之後,負責從北部進攻的中央集團軍群很快就被蘇軍阻擊住,一直沒有進展,而進攻主要是由曼施坦因率領的南方集團軍群展開的。從7月初開始到戰役的末期,每前進一步都是在付出了巨大的傷亡。
最終,由於盟軍登陸西西里,德國的盟友義大利麵臨本土的威脅,希特勒將坦克部隊從庫爾斯克前線撤回,導致了德軍的進攻最終失敗。
因此,綜合以上來說,我認為德軍在庫爾斯克失敗的最大原因就是失去了最佳進攻時機,實際上進攻的最佳時機是在1943年3-4月份,而不是真正發動進攻的7月份。事實證明也是如此,當德軍發動進攻的時候,蘇軍的防禦已經十分完善,而且還集中了絕對的優勢兵力和裝備,德軍要實現進攻異常困難,這個時候盟軍也登陸了西西里,導致了該戰役的最終失利。 -
5 # 皇家橡樹1972
蘇軍在二戰期間的總體裝備品質上確實低於德軍的裝備水平,但是蘇德裝備之間並沒有形成代差,反而是蘇軍的裝備在數量上佔據絕對的優勢!
對於德國來說,工業能力已經不可能有太大的提高,加之資源儲備太低,即便是佔領了西歐國家根本性的資源貧乏也沒有得到解決!在“缺人少物”的條件下只能將武器裝備做到極致,但問題是在當時的科技水平條件下,裝備品質再高也沒形成太多的優勢,也是毀一輛少一輛,補充遠小於戰毀…最後只得是戰敗投降。
所以,庫爾斯克戰役德軍的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整體性國家能力的失敗,整個戰役期間蘇軍動員了190萬的兵力,德軍加上“僕從國”軍隊也僅有90萬,而且技術裝備數量也處於劣勢!如果雙方的差距不是這樣懸殊就會是另一種結局了。
-
6 # 梓蕤
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敗逃後,挾新型坦克之威,在1943年3月16日重新佔領哈爾科夫,還沒等蘇軍反應過來,德軍就立即向北突進。為了避其鋒芒,蘇軍大部分部隊後撤到一定地段後,再組織防禦。但沃羅涅日方面軍沒有撤下來,結果在蘇軍的防線上形成一個前凸的弧形,它包裹著庫爾斯克,因此被稱為庫爾斯克突出部。突出部深入到德軍防線的腹地,很容易被德軍分進合擊。
而當德國的軍工廠在日夜趕工生產時,蘇聯也在做著同樣的事。原本在5月份時,雙方的坦克數量幾乎是持平,都在5000輛上下。而到了7月份,蘇軍的坦克已經來到了快9000輛,由於德軍的新型坦克生產緩慢,黑豹坦克的數量在這戰役爆發前也只有200輛,其坦克的總數量幾乎是原地踏步。
客觀地說,德軍的新型坦克在一對一的情況下,是佔有優勢的。但是蘇軍可以通過狼群戰術,用數量彌補品質的不足。為了對付虎式坦克,蘇軍的坦克採取了近身戰的辦法,虎式坦克在近身戰中,其射程遠和裝甲厚的優勢,並沒有發揮出來。
而作為防禦的蘇軍,可以用德軍之前形成的刻板印象做點文章。在德軍將要發起進攻時,反套路先敵打響戰鬥,攪亂德軍的進攻計劃,而後再轉入防禦。若要得到奇兵之效,關鍵在於對德軍的發起時間判斷準確。要在德軍坦克已經發動,步兵出了掩體,炮兵拉開偽裝網,即在他們即將進攻時實施突然打擊。這時是德軍在防禦上最最弱的時刻,也是最好的打擊時機。
根據後來解密的檔案顯示,在庫爾斯克會戰中,蘇軍對德軍的動向和戰略意圖了如指掌。這主要由於蘇聯在情報戰的卓越表現。蘇軍在二戰的中立國瑞士,建立了情報收集站。為其提供情報的,除了歐洲淪陷國的難民,反納粹統治的進步人士,還有提供絕密情報的祕密情報工作者。1942年夏季,德國在波蘭奧特沃茨克破獲了一起情報案件。其中的500份密碼電文被解密後,化名為維特的神祕人,一直將來自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和希特勒大本營的情報,通過化名為露西的間諜轉交給蘇聯的情報單位。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德國的情報部門又成功攔截和發現了瑞士與莫斯科之間特工的往來密電,這些電文其中大多數直到1944年才破譯。
而維特這個人是何許人也,一直以來都沒被破解。唯一能夠肯定的是,他與德軍高層往來密切,而且很可能是德軍的決策者之一。堡壘行動前幾周,蘇軍就通過獲取的情報,了解德軍將在庫爾斯克兩個地點發起進攻的部隊編制,還獲知了德軍裝甲師的準確數量及其裝備。除此之外,電文還透露了德國人的計劃,主攻點,以及戰役初期的目標,準確列出了奧博揚和小阿爾漢格爾斯克這兩個地點。後來蘇軍在這兩個地區的防禦極為嚴密,成功地擋住德軍的進攻。這很可能是巧合,但是根據絕大多數蘇軍高階將領的回憶錄顯示,他們已經提前獲取德軍的進攻時間,唯一要做的就是守株待兔,厲兵秣馬,這已經不是巧合這麼簡單了。
蘇軍的政委也在庫爾斯克的會戰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蘇軍的政委受教育的水平普遍高於蘇軍軍官。除了團結蘇軍外,還負責軍隊指揮官中對武器知識的教育。赫魯曉夫在庫爾斯克會戰爆發時,曾召集沃羅涅日方面軍的高階指揮官指示他們如何訓練新兵:“不要搞那些愚蠢,陳腐,模糊的宣傳。新型火炮的口徑,如何使用黏性炸彈,以及法西斯敵人的特點。這些才是他們必須知道的東西。別把時間浪費在讓他們學習口號上,而是應確保每個人都了解德國虎式坦克的薄弱點。”
到了1943年7月10日,西線盟軍在西西里登陸,義大利迅速潰敗。當時希特勒已經將第一裝甲師從法國調至伯羅奔尼撒,已無處調兵堵住盟軍,只能從庫爾斯克抽調兵力。希特勒也同意曼施坦因以現有的部隊在庫爾斯克的南部戰線繼續作戰,但是缺少了北部戰線第9集團軍的支援,勝利的希望已經微乎其微。隨著奧廖爾的形勢危急,南線的兩個裝甲師將轉到中央集團軍群。這也意味著曼施坦因在南線的戰鬥終結。
而後來盟軍在登陸西西里後,艾森豪威爾並不急著對義大利本土發動進攻,而是將進攻時間推遲了至少兩個月。希特勒在倉促之下做的決定,不僅讓參與庫爾斯克戰役的德軍無法及時趕到2000英里外的義大利,而且還讓觸手可及的庫爾斯克會戰勝利拱手相讓。希特勒一步錯,步步錯,從推遲兩個月發動庫爾斯克會戰開始,時間的優勢就已經不站在德軍的一邊。戰爭打的就是家底,對於家大業大的蘇聯,德國是耗不起的。
-
7 # 楊樹皮砍大刀
庫爾斯克會戰是二戰時期蘇德最為關鍵的一場戰役,也是德軍最後一次大規模主動進攻,德國軍隊企圖扭轉當時局勢,重新獲得戰場主動權,但是最後這場戰役以德軍的全面失利而告終,德國完全喪失了二戰的戰略主動權。成為蘇德戰場的分水嶺。
分析德軍在這場關鍵戰役的失利主要在於,首先,在德軍部隊在當時已經師老兵疲,新鮮兵員補充嚴重不足,這種情況下德軍竟然盲目地制定了不切實際的戰役目標,對自身部隊情況的實力高估太多,也沒把蘇軍放在眼裡,嚴重低估了蘇軍實力。
其二,雙方作戰,就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德軍作為進攻方並不了解對方實力,而蘇軍對德軍了如指掌。
其三,德軍的兵員補充跟不上,人員不足,的作戰部隊沒有必要的後備軍,遇有強勁的對手做到陣地堅固;
其四,蘇軍採取的戰術採是誘敵深入,蘇軍故意將德軍戰線拉長,然後採取各個擊破戰略;
其五,美英大力支援蘇軍,使蘇軍要裝備有裝備,要人有人,並且美英聯軍在西西里登陸,德軍擔心腹背受敵,不敢繼續擴大"戰果";
其六,考慮到當時德國的戰略資源一一人為嚴重匱乏,在會戰中損失的兵力和兵器已經難以得到有效補充上去,在東線也無力發動大規模的進攻戰役。
-
8 # 島主說事
首先,庫爾斯克會戰是德軍在進攻階段發起的最後一次戰役。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自斯大林格勒戰役以後,德軍逐漸顯現敗跡。這次戰役是德軍最後一次賭注,贏則進,輸則退。
其次,庫爾斯克戰役,雙方都是聚舉國之力作戰,雙方都以裝備實力為籌碼,誰輸誰就失去戰場話語權。
對德軍來說,前無救兵,後無外援,就手頭裝備打完拉倒。這是一次困獸最後的掙扎。而對於蘇軍來說,不把德軍打趴下絕不收手。
正是有了這個認識,朱可夫只要結果不要過程。雖然蘇軍人多勢眾,但蘇軍比德軍損失也大。德軍除了虎式坦克佔優勢外,其他基本處於劣勢。
第三,庫爾斯克戰役是德軍沒有辦法的辦法。從閃擊蘇聯開始,德軍一直以為蘇軍不會那麼難打,但經過幾次大的交鋒,除了基輔會戰和戰爭發起前的蘇軍疏忽外,德軍沒撈到什麼便宜。
經過莫斯科保衛戰的對決,德軍耐以自豪的閃電戰術宣佈失敗。接下來的戰爭並不需要太多的裝甲部隊快速機動,相反,這些每天需要喝油吃飯的鐵傢伙卻成了德軍的負擔。來場以硬碰硬的裝甲大會戰,也不失權宜之計。
但是,德軍忽略了幾個問題,所以輸了。
一是,德軍從開戰以來,最大的突出問題就是後勤保障困難。這是德軍失敗的重要原因。
二是,德軍把戰場當作賭場,碰運氣。從莫斯科到列寧格勒,從高加索到斯大林格勒,總想找到突破口,沒有從一條戰線打到底。這是德軍統帥的主觀失誤。
三是,德軍把看家的本錢全部擺了出來,擺明了最後一戰。這是要通知蘇軍,敢不敢用蘇軍家底來賭?
殊不知,德軍的後方除了心齊武不齊的僕從國補充兵力,國內就只有婦女和孩子,賭上了家底,後面怎麼過啊?而反觀蘇聯,隨著戰爭深入,家底越打越厚,兵力越來越多。這不明擺著大人打小孩嗎?
所以,庫爾斯克戰役,德軍能贏就怪了,輸了是自然的。
回覆列表
無論如何對比雙方的實力,蘇軍都佔有相當有事的地位,不僅兵力裝備更多,而且利用數月時間在整個庫爾斯克地區構築了大量的防線,並非無險可守。
蘇軍只不想率先發動進攻,為了更好的消耗德軍才選擇了防禦,德國根本就沒有機會達到預期的目標,當德軍進攻受折之後,蘇軍就開始了一連串的反攻,最終把德國擊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