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倒翁

    文景之治一封建集權的形成與鞏固

    秦朝滅亡後,漢朝基本上承襲秦制。由於當時的分封制勢力很大,在戰爭中立了大功就應當封王,劉邦也採用了這個辦法,儘管有些是策略性的。在異性王一個一個叛亂一個一個被剪滅的同時,劉邦認為還是自己人可靠,又分封了同姓王,來鞏固自己的政權,殊不知這是一廂情願,給漢朝的鞏固和發展埋下很大的隱患。

    漢文帝在消滅諸呂進入漢宮。他面臨的局面是,人民厭惡戰爭,人民在戰爭過後民生凋敝,迫切需要休養生息。諸候王林立,對中央政權構成了極大威脅。

    漢文帝入主後採取了幾個重要措施:首先是重農抑商,帶頭勸農。其次輕徭薄賦,稅收最低到三十稅一(3%左右),我們知道徭役是農民一個沉重負擔,文帝改成三年一次。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廢除秦法中30餘條,廢除肉刑,輕罪要打板子,把板子改小改薄,可以折抵罰款。開放言路推薦賢良。文帝自己又很節儉,皇宮要維修花百金,文帝說這是十戶中等人家的收入就不許修繕,宮女到了出嫁年齡放出宮去,這一系列的舉措極大地調動老百姓的極積性,國庫收入增加,一派繁榮景象。

    但是在一派繁榮的被後,也有令人擔憂的現象。首先是諸侯王封地較大,而且是國中之國,和中央政權權利差不多,有丞相有財政收入,能制幣有銅礦山,靠海煮鹽有鹽政收入,其中猶以吳王為甚,對中央政權造成了極大威脅。賈誼上書皇帝,細緻分析了秦亡的原因,以及諸侯王現在的表現,認為疏者必危,親者必反,認為疆者先反,最弱小最後反,應該給他們訂禮儀,割地定製。割地定製實際上就是在諸侯王地盤上分諸侯王約人,這個思想被武帝時主父偃發展和繼承下來,對於賈誼提出的削藩方略,文帝採訥很少,根據當時的情況文帝的重點可能是恢復生產與民休息,對匈奴和諸侯王的態度萬見一斑,對匈奴採取了和親政策,委屈求全,吳王詐病不朝文帝踢其几杖,一切為了穩定。

    到了景帝他全面繼承其父政策,但在削藩上則聽信了晁錯的建議採取了更直接的辦法。晁錯認為,對諸侯王,削也反不削也反,削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景帝直接削了最大諸侯王吳王的象郡及其它諸侯王的屬地,吳王則聯合其它六個諸侯王藉口清君側舉行了叛亂,史稱吳楚七國之亂,雖然七國之亂被平定,晁錯為此獻出了生命。對封建制和分封制兩種制度的對抗和衝突,皇帝顯然沒有作好萬全準備,朝臣思想也不統一,沒有系統的按排。但分封制的舊勢力受到了沉重的打擊,封建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

    直到漢武帝時,主父偃提出諸侯王的兒子都應該受到今封,而且是拿諸侯王的屬地,這樣一分二,二分四,四分八,永無止境的分下去,諸侯王勢力越來越弱,諸侯王還無話可說,分自己的屬地還需要得到皇帝的恩准,這就是著名的推恩令,諸侯王再也無法和中央王朝對抗,直到東漢的劉備也只好頭頂皇族去賣草鞋和席子了。

    漢武帝又用理財專家桑弘羊實行鹽鐵專營,斷了諸侯王財路,基本鞏固了封建的中央集權制。所以一種制度從誕生到鞏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舊的制度的退出歷史舞臺也是個漫長的過程,這其中還有多次衝突和較量,鬥一次舊的東西就弱一次,新的東西就總結一次經驗成長一次,文景之治既是舊的分封制逐步退去也是新制度的成長與發展,是一個堅實基礎。

  • 2 # 宜信普惠劉慶英

    西漢建國之後首先要休養生息,秦末的農民起義導致民生凋敝,休養生息符合當時的國情,高祖劉邦之後呂后專政,社會並沒有發展多少,以後到了文帝之後國家才開始發展,到了景帝發展到一個高峰,這才有了文景之治的由來,才能創造出漢武大帝,支援他窮兵黷武

  • 3 # 向陽花開7290

    西漢初年,經過了秦末苛政,連年打仗,老百姓已經苦不堪言了,最需要休養生息。劉邦為了穩定漢朝的統治,恢復生產,推崇了道家“無為而治”的理念,與民休息。文帝和景帝也都遵從了高祖的指導思想,繼續減免賦稅、與民休息。對邊疆也採取和親的政策,避免開戰。更大的爭取恢復生產和國力的時間。人民安居樂業,農業生產和商業都得到了恢復和發展,於是就出現了封建王朝的第一個太平盛世“文景之治”。

  • 4 # 史事求是君

    由於秦末農民戰爭和四年楚漢之爭,社會動盪不安,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致使西漢初年社會經濟非常貧困。

    那時連皇帝也坐不上四匹純一色的馬拉的車子,將相們只能坐牛車。王候將相如此,那百姓有多貧困悽慘就可想而知了。

    於是漢高祖及其後的漢文帝、漢景帝等,吸取秦滅的教訓,採取了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措施,減輕農民的徭役和勞役等負擔,著力於恢復農業生產,穩定封建統治秩序,注重發展農業生產。

    文帝對周邊少數民族採取安撫友好的政策,不輕易動兵,盡力維持相安的關係。這也為經濟穩定發展提供了基礎。

    文景時期,提倡節儉,因為文帝提倡儉約,所以當時的國家財政開支有所節制和縮減,貴族官僚也不敢濫事蒐括,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是“休養生息”政策的重要內容之一。

    經過勞動人民幾十年的辛勤勞動,到景帝末年和武帝初年,社會和國家都已經比較富庶。司馬遷在《史記·平準書》中記載說:“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鉅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由此可見,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確實稱得上是太平盛世。因此史家稱這段統治時期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在漢朝統一王權的統治下,統治階級順應歷史發展,採取與時代相應的統治政策,符合當時社會的發展狀況,因而促進了政治的進步和經濟的繁榮,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空前盛世。

  • 5 # 打工仔老楊談古論今

    太平盛世“文景之治”在漢初的到來與繼承者實行劉邦得到天下後提出的國策有關。

    秦始皇統一中國,施行暴政和苛政,從秦始皇后到漢朝的建立期間連年戰爭,百姓流離失所、衣不果腹,天下百姓苦戰爭已久已。故在漢朝建立並平定天下之後劉邦就提出“休養生息,勵精圖治。兵員歸家,豁免徭役,重農抑商,恢復社會經濟,穩定統治秩序。安撫人民生活,對外和親匈奴,開放邊境關市,積極緩和漢匈關係”這一國策。

    劉邦在剪除異姓王親征英布的戰爭中受傷後不久離世,之後呂后臨朝稱治,呂后繼承劉邦的遺志並信奉“黃老之術”的“無為而治”,國家政策同時以“無為而治”為指導,恢復生產力和國力。呂后過世,眾臣迎立代王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漢文帝也繼承高祖劉邦提出的這一基本國策,並避免對外戰爭。恆帝過世後,景帝劉啟繼位,信奉“黃老之術”的竇太后臨朝稱治,竇太后不僅本人信“黃老之術”,而且也逼迫兒子和外家侄兒也看“黃老之術”的書籍,對其執政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在漢文帝和漢景帝執政時期均透過“無為而治”,朝廷輕賦稅,採取和親政策而避免對外戰爭,百姓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百姓安居樂業、人口快速增長、經濟得到快速的復甦、文化高速發展,史稱文景之治。在國家經過幾十年“無為而治”的理念穩定發展之後,具有一定的國家實力,也為漢武帝時期的徵匈奴滅突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因此,“文景之治”的出現是因為國家政策的原因,在那個特殊的時期也只有經過實行劉邦提出的這一休養生息的國家政策,漢朝才會朝著強大的方向發展。所以,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太平盛世“文景之治”出現在漢初並不是一個意外,而是經過幾任皇帝和整個國家人民的努力才實現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班族的媽媽們都是怎麼給孩子準備早晚餐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