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何以笙丶丶

    王陽明悟出了聖人之道,從我們自己的心中求取,完全滿足。從前枝枝節節地去推求事物的原理,真是大誤。雖然不知道什麼意思。

    王陽明因為得罪太監劉瑾而被髮配到貴州龍場(今貴陽市修文縣)驛站擔任站長。當時的貴州龍場等同於原始森林,有毒的瘴氣和各種猛獸活躍其中。有一天夜裡,一頭熊晃晃悠悠走進王陽明居住的石洞,險些把王陽明做成夜宵。

    除了殘酷的大自然外,當地還有一言不合、拔刀就上的野蠻土著。更要命的是,王陽明缺少食物。他先是做採集者,大自然的饋贈畢竟有限,而且有的野生植物有毒,王陽明畢竟不是神農氏,中毒一次後就再也不敢胡亂吃了。於是他又變成耕種者,對於過慣了公子哥兒生活的王陽明而言,這簡直就是地獄般的生活。

    就是在這種挑戰人類生存極限的場所,王陽明並未喪失信心,他每天都靜坐思索。靜坐在當時有兩個好處,一是可以思索,二就是減少活動量,從而減少食量。經過頭腦中的風起雲湧,王陽明終於問出了一個好問題:倘若孔子身處這樣的境地,他會怎樣?倘若堯、舜、周文王、周公被趕到這個鬼地方,他們會如何應對?

    可王陽明對此有極大的質疑:求索來的道理,真的適合自己嗎?縱然格出“理”來,我心能接受嗎?難道真要我去吃動物,甚至吃人,而且還自然而然?實際上,陽明心學是對朱熹理學的撥亂反正,它掀翻理學這座大山的第一步也是最根本的一步就是對“格物致知”的重新詮釋。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79f0f736afc379312d6c703ee4c4b74543a911a4

  • 2 # 以黑夜為界2

    本自具足,何必外求。相比朱熹的向外求的格物致知,王陽明截然相反,積極向內求,他的格物致知,格得是心,朱熹的是外物。要點有三,格物致知,心即理,知行合一。他修身按儒家《大學》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來,最開始是格外物,但格出一身病,就是有名的王陽明格竹子,後來他透過悟佛的空,和靜中悟道,來修心,從而修身。領悟到了《識仁篇》的“渾然與物同體”的境界,天人合一。創立的心學。他的思想論據主要從孔孟之道中來提取,與佛禪的區別在於他的心學主張積極在實踐中鍛鍊踐行,知行合一,而非大空之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女朋友冷戰是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