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偃旗擊鼓
-
2 # 惟適之安
不用那麼麻煩,只需要提早把李景隆發配到瓊州去摘椰子就行了。
下面我們來看看大明曹國公李景隆的光輝事蹟:
已經圍住了朱棣的大本營北平,眼看就要打進城了,因為爭攻撤了回去。
隨後在鄭村壩被回師的朱棣打得大敗,喪師十萬。
第二年在白溝河六十萬大軍再次被朱棣打得丟盔卸甲,從此攻守易勢。
第四年,朱棣打到南京城下一籌莫展的時候,又是他站了出來,開金川門投降,迎朱棣入城。
朱棣登基後,大賞群臣。李景隆因有“默相事機之功”,被授為奉天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加封太子太師,並增歲祿一千石。位列群臣之首。
所以嘛,只要提早把這位靖難第一功臣有多遠弄多遠去,朱棣能成功的機率起碼下降九成。
縱觀歷史,開朝之君自身往往並不十分重視儒家思想,但是守業和創業是兩回事,所以朱建文從小受到的就是儒家思想仁義禮敬等。從各種流傳下來的史料來看,朱棣的文化素養可以說十分一般,畢竟不能要求一個戰火中出生成長,喜歡沙場的藩王有多講儒家,甚至透過永樂後期的史料來看可以說朱棣,是相當流氓的一個人。
藩王造反成功的人一隻手都能數的過來,朱建文能說“勿使朕有弒叔之名”,大概是認為朱棣未必能長驅直入造反成功,同時大將也會想命令是命令,戰場無眼誰能保證不傷誰呢?即使朱棣被將領所殺,朱建文哀慟一陣給一些懲罰,又能得好名聲。能做到將領這位置的人誰能想不到這點?同時他是皇帝,即使叔父謀逆,他也要考慮天下對他的評價,建文是相當喜歡賢名的一個人,基本可以判定成敗與不能殺朱棣的這道命令無關。
朱元璋身前殺掉很多功臣,其中有很多都是作戰經驗豐富的大將,導致後來在靖難之役中建文帝無人可用。這是實情。功高震主,退一萬步來講如果不殺這些功臣,這些功臣在靖難的時候就一定會幫助建文嗎?朱棣的髮妻徐氏是徐達的長女,這意味著藩王和武將之間的某種聯盟。建文上位,急急削藩,對於自己親生叔父尚且如此,如果留下那些功高震主的武將,他們心裡會怎麼想?會支援誰?
最後,朱棣自身的能力就不用說了,無論是最開始一站成名的漠北大戰,還是後來的親征漠北,都能體現朱棣優秀的軍事才能。
看到後面有人說朱權,那我就簡單的說一下。朱權軍事能力可以,可惜手段不行,不夠心狠手黑。最關鍵的是,一開始就大刀闊斧的想要削藩,出事了指望寧王幫你平亂?開什麼玩笑。
綜上所述,建文命令下了沒下一樣,朱元璋殺功臣沒有太大影響。這都是歷史定局,而這群人已經消失在塵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