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ARTstory

    歷史中的審美與審醜

    藝術美與藝術醜都在藝術審美的範圍內,並且都具有悠久的形成發展脈絡,具有藝術價值。可能很多人對藝術的理解只停留在審美層面,認為美的算藝術,醜的則不是。

    但古今中外審醜思想從未消失,在當時怪誕、不和諧的面貌,可能被逐漸接受,也可能在多年後變成了流行、被追求的風格,西方古典時期,有對神話中怪物如斯芬克斯(一種人面獅身,長著翅膀的怪物)、蠍獅(長著蠍子尾巴的獅子)的繪畫作品。

    蠍獅

    斯芬克斯在油畫中

    進入現代,有畢加索的立體主義,將人臉人身切割成幾何形進行描繪。

    畢加索《女人像》

    內觀中國也是如此,明清書畫中的醜與怪,已經成為了當今人們津津樂道的藝術高峰,但它們的出現,最初是與精緻規矩的藝術美對立的。像朱耷(八大山人)的“白眼鳥”,陳洪綬、崔子忠筆下的變形人物畫。

    八大山人“白眼鳥”

    陳洪綬變形人物

    接下來以明清變形人物畫為例,講一下中國古代審醜觀念的流行與意義。

    人物畫發展到明清時期,已經走入“死衚衕”,線條柔媚、精神氣不足的大風向,引起了部分畫家的反思,他們以寧醜勿媚、寧拙勿巧的繪畫觀點,畫出了有著奇異的變形美感的人物畫,生成了新的藝術風貌。

    陳洪綬變形人物

    美醜並不絕對

    美醜是辯證的,即是多個回答中已經說到的:美醜可以互相轉換。對美或醜的判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契合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說法。有些人眼中的美,可能是另一些人眼中的醜,反之亦然,這與觀者接受的教育、承襲的傳統文化傾向以及個人審美偏好都有關係。

    舉一個通俗的例子,看電影的時候,有人喜歡黑暗哥特風,那麼蒂姆·伯頓的《殭屍新娘》、《New Beetle汁》可能是TA的心頭好,但是對於不喜歡的觀眾,就對殭屍、骷髏等元素愛不起來,跟別說認為它美了。

    殭屍新娘劇照

    所以在觀看藝術作品(前提是它符合藝術品這個概念)時,沒有一個固定的說法。也不可以個人的看法綁架他人判斷。

    綜上所述,藝術美與藝術醜並不完全對立,都是藝術審美的一部分。在審美為主流的藝術世界是是一個陌生化的過程,以一種非常規的狀態引起人們特殊審美體驗的藝術活動,他們並非做不到“好看”,而是拒絕好看,對傳統意義的美反叛,形成怪誕風趣的趣味欣賞。當一種醜足夠有影響力,而形成一個流派,培養了一批受眾群體,這時候,醜與美開始轉化,後人再評價這些作品時,或許也會冠以“展現了藝術美”了。

    馬蒂斯《帶綠色的女人肖像》

    莫迪裡阿尼筆下女人像

    有一本書專門寫了關於藝術醜的歷史叫《醜的歷史》,想要深入瞭解,可以一看。

  • 2 # 三無展館

      醜惡靈魂的藝術。——如果要求唯有循規蹈矩的、道德上四平八穩的靈魂才能在藝術中表現自己,就未免給藝術加上了過於狹窄的限制。無論在造型藝術還是音樂和詩歌中,除了美麗靈魂的藝術外,還有著醜惡靈魂的藝術;也許正是這種藝術最能達到藝術的最強烈效果,令心靈破碎,頑石移動,禽獸變人。——尼采

     

  • 3 # 石千石519

    謝謝邀請。 藝術美與醜就是感觀感受的享受程度所決定的。例如音樂,你的聽覺感受相當享受、陶醉就是好曲目好作品。如果是念經形式的歌曲,喜歡的人應該不會很多了呢。電視劇、電影中的配曲、歌,不成調,人們聽覺感覺到是在霸蠻唱呢。藝術要深入生活、要下功夫才會有真正藝術作品的。貝多芬,耳朵聾了也能作出好作品出來,這就是真正功夫、真本事。我們的傳統藝術,就是視覺享受、陶醉程度。醜書,無論怎麼吹、怎麼怎麼說,人們享受不到美、陶醉不到心裡面去,這樣的作品也就如同沒有存在。高古藝術、獨創作品都是感受美、享受美才源遠流長。讓人享受不一樣的真、善、美,才是真正好的藝術美。藝術家、藝術作品應該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的、為廣大人民群眾去創新美好作品的。廣大人民群眾才是藝術作品的檢驗員!製造真、善、美的人,不要去哄鬼,最後可能是哄的是自己這個鬼了呢!哈哈哈哈哈哈!口碑、手藝、名氣都是自己誠實態度做出來的。

  • 4 # 快樂老頭4196

    藝術來源於生活,反映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用美和醜來表現它們,無可厚非,沒有美也就顯示不出醜,同樣沒有醜也就顯示不出美。只有美的藝術不能稱其為藝術的全部,同樣只有醜的藝術也不能稱其為藝術。舉一個不太確切的例子,一臺雜技表演,俊男亮女們在臺上精彩絕倫的表演不可不稱其為美的藝術,但不時出現的小丑用他們可笑而近乎愚蠢的動作使人們看到了醜的表演,而使這臺節目增色不少。這充分的說明,藝術美,和藝術醜都是大家需要的,但要說明的是藝術醜和不建康,不乾淨的表演不是一回事,後者不是藝術!

  • 5 # 收藏市場觀察

    感謝邀請!簡單講講我的理解:藝術其實並沒有的美、醜!但是翻譯的人錯了,把本應該美的弄成了醜的,就像穿衣服,美女紅綠大花襖配上皮鞋然後拎個超市塑膠袋子走大街上一樣,然後迎面走來一位長髮飄飄,衣著打扮得體的女士,即使不看臉,也應該感覺還不錯吧!美醜在於你對美的創造和理解!謝謝希望我們都能更多的接觸美、理解美!

  • 6 # 木易盆景

    事物的兩面性讓我們看待事物有 了不同的觀點,自古就有美與醜的對比,這是人類世界中永恆的話題。一個人評判事物的美與醜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審美觀念,美與醜看似是對立的兩個方面,卻始終 有一種神秘的關係使它們相互吸引的同時又相互排斥!對於藝術也同樣適用!畢加索和梵高的畫大家我們可以看下,在外行看來,確實看不過眼,不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意圖,但這卻是作者內心的表達,有他的創作理念!

  • 7 # 江師傅的裁縫鋪子

    謝邀!藝術的美與醜改如何界定…這本身就是一個問題。從西方美術史發展的脈絡來看,往往結合當時時代大背景的情況下,很多突破性和前瞻性的繪畫風格對當時的人們來說並不被看好,可是最後往往被歌頌傳承。因為這些作品本身的價值在於突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其本身就已經超過了美和醜的範疇。

  • 8 # 水墨丹青5857

    醜與美是相互矛盾的,只有在對比中才能產生美與醜。美與醜是一種感觀感受,是一種生活體驗。美的東西使人愉悅,醜的東西讓人討厭。藝術來源於生活,美感是從自然界中提出,是需要藝術家有豐富的審美經驗和審美情趣,用高度概括的美的形式和表現手法向觀眾展現能產生美感的藝術作品,讓人們產生美的共鳴,給人們留下美的感官享受。醜則反之!

  • 9 # 中國山水畫6G網際網路

    藝術要給人美的享受。醜書畫,如字畫亂齊八糟,沒有線條美,沒有節奏感,沒精神,沒韻味,就沒有美的享受,乏味的醜書畫給人一種噁心或。美的書畫,線條優美,構圖奇異,天地人自然合臺成,大氣靈動,節奏感強,象是美的詩,夢中的仙境,……,看到有喜悅感……。

  • 10 # 姓顏名志高

    一個優秀的藝術家必須具備自己的藝術語言,

    這種選擇可能是有意識的,

    也可能是順其自然的本性流露,

    其目的是為了最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藝術的美通常不是自然的真實景觀,但又是合乎天道和美的規律的。不一定是仙境,但一定是藝術家用自己的藝術語言來表達現代人的哲學觀念與審美思考,在藝術領域開拓出一片不一樣的精神綠洲。

    這些藝術品,可能是音樂,可能是書法繪畫,以表現心靈之境為主旨,結合適當的藝術形式展現出富有詩意美感的作品。達到對當代流行創作和以往藝術模式的一種突破。

    我覺得美的東西應該是這樣的。

    當然,藝術的美醜也和個人的綜合審美及個性喜好有關。

    藝號棧,

    一本正經的科普,不遺餘力的搞笑

    一個專注於藝術史研究與傳播的新媒體平臺

  • 11 # 潮海一杇木君

    探討藝術的美與醜,首先得理解生活中人們普遍定義的美與醜。在現代生活中,藝術以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漫步現代城市,從市中心各具特色的城雕到道路兩側精心佈置的花園,從夜光裡閃爍的霓虹到酒吧裡瀰漫的歌聲。藝術的點點滴滴,在裝點著我們的生活,也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美,是我們看到或接觸到一樣東西或一件事後,心裡產生的一種快樂、喜悅之情,一種樂於親近的感覺;相反,醜,是我們看或接觸後,心裡產生厭惡、不快,想避開的感覺。

    由上可知,似乎美與醜是個人的感覺,因人而異。其實,美與醜還是有著大部分人趨同的標準的。人的自然性一直引導著人類有著對好與壞、香與臭、美與醜的鑑別力。

    藝術家眼中的美與醜,與普通的美醜判斷有區別。藝術家創作的藝術作品來源於自然和生活中,並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感情也傾注其中。這些感情包括快樂的感情,同樣也可以包括憤怒、同情、嘆惜等令人不快的感情。所以藝術能表達現實的美與醜,並透過藝術加工,使醜的東西也能夠吸引人,引發觀眾思考。所以優秀的藝術作品能讓生活中醜的東西也成功地感染觀眾。因此,評判藝術中的美與醜,已不能單純用生活中的美醜來定義了,而是要更多一個層次。評判一個藝術作品的好壞美醜,是要看這件作品是否能真實準確地再現了事物的原貌或原氣氛,並且真實準確地表達了作者的感情。藝術中的“真”就是美,相反,“虛假”才是醜。為了美化某人或某物,虛假地修飾而改變了真實,這種藝術品一向被作為批評的代表。所謂真假,重點不在於對作品表象的逼真程度,而在於對藝術所表達的感情和內涵是否真實;有時為了強烈引導觀眾情感,可以在表象上發生形變、取捨等手法,使眼中看到的真,歸同於心靈感受到真。

    怎麼認識藝術的美與醜?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像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的回答可能都不一樣。

    首先,藝術的美與醜和藝術本身的美與醜並不總是一致的,藝術創作美也揭示醜,而藝術自身則是透過這種創作和揭示的真實和感人來獲得藝術的價值,即藝術本身的美。在中國美學史上,莊子第一個談到了醜的問題,揭示出醜中之美,認為人格精神上的美可使人忘掉其形體上的醜陋,所以醜怪形象中,可以包含有強烈的精神之美。莊子指出美與不美是“應時而變”,

    其次,藝術的美與醜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但藝術中醜與美轉化並不是隨意的,醜的形象必須要有內在的,能夠給人啟示、給人震撼、給人感染的精神力量,才能實現從醜到美的轉換。

    第三,藝術的美與醜也在於作品物件的解讀。藝術美的魅力在於藝術的含蓄,熱烈而顯現的美是藝術的一部分,但含蓄而內在的美無疑更具有迷人的魅力。正如我們所說的,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發現美的眼睛。因而藝術的美與醜也是具有物件性的。美並不是事物本身裡的一種性質,它只存在觀賞者的心裡。藝術的美與醜在不同人的眼理有著不同的理解。審美物件的審美觀、藝術鑑賞力、理解力、對作品原意解讀的能力都影響著對藝術美與醜的評價。

    再者,藝術美與醜是相對。其實這也可以是總結性的,這是藝術上美與醜的核心,它意味著藝術的美與醜的相互依存和轉換。沒有醜的概念也就無所謂美的,而特定的醜又可能是另一面的美。毛澤東曾說:“真的、善的、美的東西總是在同假的、惡的、醜的東西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的。總而言之,“美既是永恆的,又是可變的;既是穩定的,又是流動的,兩者是對立的統一。

    藝術源於自然和生活,藝術的美與醜,在於能否讓我們真實地感悟自然和生活。“美是生活”。對生活的理解就是你對美的理解,理解藝術的美與醜,從理解生活開始。

  • 12 # 玩根人家

    美的藝術與醜的藝術,是一個沒有定律的話題,怎樣理解美與醜這個話題我覺得是每一個人的心靈的感悟不一樣,在我個人看來美與醜是沒有定律的,醜的就是美的,美的也有可能就是醜的,看你怎樣去理解它的兩面性,每個人都會有審視美與醜的能力,我覺得美與醜的這個概念,也有和我道家陰陽學說一樣,萬物都有正反兩面。也就是說有陰既有陽。這也是全世界人類共有認識,西方人審美的標準與東方人審美的標準有些區別,但總體差不多。怎樣才能理解美與醜的概念。我們就來做一個小小的說明!比如說我們盆景當中以醜為美,這個問題怎樣去理解呢?大家都知道盆景當中的樹種,基本上都是從山中採集或者是我們人工播種培育。特別是山中採集的盆景樹種一般都是長在條件比較苛刻的環境中的。導致了這些樹種長相就非常奇怪,特殊。但是人們就是喜歡這種奇怪特殊的樹樁。其實這種樹樁在自然環境中都是一種病態的環境中生長出來的。我們人就以這種醜為美。盆景當中還能體現美就是醜。造型獨特非常美觀的盆景就是因為她的美才會有醜,這種藝術載體就是美與醜的結合。是因為我們人類有著極高的智慧,才能審視美與醜的概念。盆景的文化載體是完全能表述標題上所說的,美的藝術與醜的藝術。這個回答不知是否大家認可。這也是我個人對美的藝術與醜的藝術的理解。謝謝大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9年馬上結束了,大家最大的收穫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