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豫北老崔
-
2 # 古鏡5
恕知識淺薄,沒讀過《清史》,只能憑聽到的和看到的一些碎片,綜合起來談一點看法,貽笑方家。
康熙末年,一直陶醉在“文治武功”中的玄燁沒有什麼大為,致使政治、經濟、吏治、民生都在倒退中,整個社會就是盛世鮮花籠罩下的腐朽衰落。這個現實作為一代英主他會心中有數,但沉溺在享樂中的他又不願面對這個現實。這盤殘棋要留待後人去破解。
太子胤礽另他大失所望,在他三十五位皇子中大多是陰險狡詐者,奢侈頑劣者,庸庸祿碌者,很少成大器者。
雍正的人品、能力都勝於眾人。但他最看中的是雍正的兒子弘曆,用漢高祖的話說就是“此子類我”。但在眾皇子盛年之時,覬皇位於虎視之下,無法象朱太祖一樣隔代傳位於孫輩,只能傳位雍正作為弘曆繼承的過渡期。
因此,雍正繼承是在情理之中。
因為雍正繼位後勵精圖治,革徐弊政,損害了一些貴族勢力的利益,觸動了一些迂腐文化的代表人,所以,出現許多的誹謗和詬病,才演繹出謀權篡位的故事。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正義的東西也有人反對,邪惡的東西也有人擁護。
這樣推斷,坊間野史的傳聞不足信。
-
3 # 青年史學家
四阿哥的即位之所以被眾人懷疑,是因為關於四阿哥即位的歷史傳聞太多,從而導致許多民眾都被誤導,長期以往造成了輿論導向。
關於雍正即位的相關言論世人猜測雍正篡位的言論很多,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傳說中的“四”與“十四”之爭,傳聞康熙皇帝聖旨中明確將皇位傳給十四皇子,但是雍正命人改了詔書,將詔書中的“傳位十四子”改為了“傳位於四字”,把十字添了一筆,從而達到了其篡位目的。雖然史學界有學者公開作證此言論實屬無稽之談,但是實在是流傳太廣,以至於許多人都選擇相信。臺灣故宮博物館早就將康熙傳位詔書公佈,其中並沒有這些字眼,並且詔書中也有滿文這些是不能更改的,所以這些謠言真是可笑
之所以這麼多人懷疑雍正繼位合法性,純粹是因為雍正損害了利益集團的利益雍正繼位推行的三大政策就是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和攤丁入畝,這三大政策損害了官紳階級的利益,這些階層實力雄厚,抹黑雍正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同時,雍正的政敵八王爺一直在造謠生事,希望透過造謠雍正繼位非法性,從而獲得自己的政治利益,因此這些言論不可信!
-
4 # 歸去來兮吾將醉
歷代皇權爭奪,都是無所不用其極,雍正在康熙死後的皇位爭奪之中,用了一些手段自然是可以理解。但是單靠陰謀詭計,想要奪取並守穩皇位,那是不可能的。
雍正在九龍奪嫡之中,還是一位比較有實力的皇子。對內有隆科多控制九門,封堵了其他皇子進入紫禁城的道路;對外有年羹堯,以川陝總督的身份截斷了大將軍王胤禵的糧草,將其鉗制在西北,無法回京爭奪帝位。還有雍正的兒子比較成器,乾隆還年幼的時候,就深得康熙的寵愛,基本可以算是皇太孫一類的角色。
雍正一生勤勉自律,是個典型的工作狂,在位13年,天天4點起床,工作到深夜再睡,一年只在生日那天不工作,是清朝最勤奮的皇帝。一個政治家比較黃金的十三年裡,修復了老爹的bug,給兒子留了個不錯的家底,完美交接。雍正改土歸流,設立軍機處,雷厲風行,整頓吏治,重新整理朝綱,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
-
5 # 俗世無垢
由 於清宮獨特的撫養關係,雍正生母在他出生時地位較低,不具備單獨撫養子女的資格,所以雍正從小由貴妃佟佳氏撫養長大,佟佳氏先後被封為皇貴妃,皇后,擔任事實上的康熙後宮管理者多年。
康熙本人屬於有傳位嫡子心思得皇帝,從皇太子胤礽幾經廢立可見一斑。康熙晚年胤礽再次被廢,雍正與康熙母家表妹佟佳皇后天然的養子關係決定了他在康熙心中的地位。康熙雍正年間甚至有佟半朝的說法,雍正背後的政治影響也是不容小覷的。加上雍正自身的能力得到認可和自己的努力,在康熙晚年逐漸承擔重任,特別是在康熙病重不便的時期替代皇帝祭天,接待外使朝賀等安排,事實上的秘密立儲份屬何人,已經是呼之欲出。同時期,雍正四子弘曆更是被康熙養育在深宮,由雍正養母的妹妹,康熙晚年後宮的掌權人扶養,此份尊榮可見一斑。可謂是佟佳氏兩姐妹撫養了雍正父子兩代人。這也算是康熙為保障雍正順利繼位,搭建新的領導班子的刻意安排。毫不誇張的說在康熙晚年,雍正的後繼之君地位早已是板上定釘毫無意外。借用時下的流行語,雍正可謂是哥對於皇位也想低調啊,可惜實力和老爹康熙不允許啊!
為了政權平穩過度做一些人事安排也在情理之中,畢竟類似操作今天依然在中國政壇存在,並非所謂的爭權奪利,費盡心機。華人喜歡陰謀論,九子奪嫡類似的野史小說盛行其道也是從雍正繼位開始就一直存在,雍正為此還下詔辯解過,自然是看熱鬧不嫌事大,越描越黑。即使是今天社會,帝都出租車司機曾經不都以獨家海里的新聞聞名麼!
所以雍正皇帝成為繼位是屬於正常的權力交接,也是康熙晚年對後繼之君的合理安排,更是對雍正能力的充分認可,事實上雍正也更好的維持了滿清帝國的統治基礎,陰謀論是完全站不住腳的!!!
-
6 # 真正的探究
雍正皇帝是康熙帝的第四子,康熙帝的繁殖能力非常強,一生之中有35個兒子,20個女人,在康熙帝眾多的兒子當中能力出眾者非常多,作為第四個兒子雍正在當康熙在世的時候是比起其他的皇子貝勒是沒有任何的優勢可言的,他沒有參與皇子們的爭奪皇儲的競爭,也沒有對自己的要求也是相對‘嚴格’的,至少沒有讓他的老爹康熙看出他的政治上的野心。
關於雍正能夠可以上位,我覺得一方面是他自己擁有一定的才能,‘潔身自好’以外,更主要的是他的幾位兄弟表現的太過搶眼,太過於羽翼豐滿,讓康熙帝失望之極,像對太子的幾度廢立,對其他皇子骨肉相殘的不滿,所以,雍熙當上皇位我覺得是其他皇子表現的太差,把爭奪皇位的機會讓出來有極大的關係。
那麼雍正是名正言順的當皇帝還是謀權篡位呢?認為雍正謀權篡位的最大的依據就是那個傳說,是雍正將康熙的遺照傳位於十四阿哥的‘十’字改寫了一下,變成了‘於’,不過這純粹是無稽之談,當時所有的詔書全部使用繁體字進行書寫,也就是說‘於’應該寫成‘於’,根本改不了,再者,所有的詔書全部是用滿文和漢文一同書寫的,就算能改得了漢文的部分,卻改不了滿文,所以說雍正確實是康熙皇帝親自任命的下一任皇位繼承人,這一點毋庸置疑! 不過由於雍正當政之後對親兄弟實在是刻薄不少,坊間流傳其篡位之傳聞也是有原因的!
-
7 # 洞悉歷史
說雍正是透過某種不正當手段獲得皇位的,即串通當時宣讀遺詔的隆科多,把遺詔改成了傳位於四子,就順利的取代了弟弟,但我認為篡改遺詔,不會這麼簡單,康熙的遺詔應該不只用漢文書寫,還有滿文,恐怕不那麼容易加兩筆就能改成。
康熙帝為避免皇位繼承之爭的亂局,一開始就立了皇后所生的嫡子為太子,確定了皇位的繼承人,他經常親自教授培養太子,又為太子聘請名師指導,可以說是費盡心血。但時間一長,康熙經過幾件事情,覺得太子不仁不孝,殘暴乖戾,有弒父篡位之嫌,兩次把太子廢掉了。
太子被廢以後,皇子們又騷動起來。皇八子胤禩,非常優秀,很有野心,他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圈,結交很多皇子,大學士明珠等大臣也為他站臺。不斷升高的呼聲卻引來了康熙的反感,康熙經過一番考察,最後廢掉了他內務府總管之職,立太子之位成為泡影。皇十四子胤禵也很有希望。康熙對他十分器重,曾任命他為撫遠大將軍,出兵西北鎮守青海。因此他的周圍也聚集了許多皇子大臣。
然而,最終皇權落在了皇四子胤禛的頭上,有點出乎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其實胤禛就是看出了,康熙不喜歡結黨營私,欲意奪嫡之勢,所以表面上隱退不爭,韜光養晦,為人低調,只管展現出自己孝敬父皇,尊兄愛弟的姿態,盡全力做好自己的職責,卻暗地裡做了不少工作,但最終贏得了康熙的信任。
-
8 # 一貳一橙
要弄清這其中複雜的原因,我們就必須從當時各方的記載來分析一下。
關於康熙去世當晚的記載,各方資料都有不少疑點據《清聖祖仁皇帝實錄》所說: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病重,召皇三子誠親王允祉、皇七子淳郡王允祐、皇八子貝勒允禩、皇九子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皇十二子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諭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這其中就有一點讓人感到不解:首先清朝的繼承製度,皇太極時期是旗主公推制,順治朝和康熙朝是遺詔制,雍正朝到咸豐朝是秘密立儲制,同治朝到宣統朝是太后懿旨制。
這其中康熙和他父親順治一樣,採取的是遺詔制度,但順治時期的遺詔也有禮部侍郎王熙及內閣學士麻勒吉,也就是有滿漢兩方重臣在場監督的。除了互相監視之外,還能保證遺詔內容不會出現疏漏。
可在雍正繼位當晚,除了諸皇子之外只有一個理藩院尚書在場,這不僅不符合滿漢兩方監視的先例,隆科多也沒這個資格宣讀遺詔。最符合聆聽和宣讀遺詔資格的應該是馬齊和張廷玉,他們都是上書房大臣,馬齊是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張廷玉是吏部左侍郎。
而隆科多所掌握的理藩院只是處理和蒙古、回族等少數民族事務的機構,並沒有資格參加如此重要的會議的。就算因為隆科多是九門提督,掌管京城防衛兵力,但也要滿漢大臣一起來宣讀才對,只有一個滿臣參與聆聽遺詔,在有清一朝的絕無僅有的。以上是《聖祖實錄》所記內容,接下來我們再看看雍正本人是怎麼說的:
《大義覺迷錄》:至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冬至之前,朕奉皇考之命,代祀南郊,時皇考聖躬不予,靜攝於暢春園,朕請侍奉左右,皇考以南郊大典,應於齋所虔誠齋戒,朕遵旨於齋所至齋。至十三日,皇考召朕於齋所,朕末至暢春園之先,皇考命誠親王允祉、淳親王允、阿其那、塞思黑、允、公允、怡親王允祥、原任理藩院尚書隆科多至御榻前,諭曰:“皇四子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同樣的人數,同樣的遺詔內容,可是在康熙病重之時,胤禛曾在康熙身邊伺候,如果康熙真的有意傳位於雍正的話,為什麼不把遺詔先交給他,或者是直接告訴他呢?而且遺詔在十三日寫好,可在十六日才開誠布公,這中間所隔三天到底發生了什麼?
尤其是胤禛繼位當晚下令禁閉內宮九門六日,不讓諸王大臣進出,這實在讓人懷疑康熙去世當晚是否有什麼內情?
雍正繼位謎團,到底是正常繼位,還是篡位?可那些有份聆聽遺詔的人,如果遺詔真是假的,那他們為什麼不出來反對呢?原因十分簡單,因為《清聖祖仁皇帝實錄》和《大義覺迷錄》都是雍正朝開始編寫的,《實錄》在雍正九年編寫,《大義覺迷錄》在雍正六年編寫。
當時在場的人員:誠親王胤祉幽禁於景山;胤祐死於雍正八年;老八胤禩、老九胤禟死於雍正四年;老十胤䄉雍正元年被囚禁;隆科多死於雍正六年。而胤裪在雍正朝受打壓,老十三胤祥是雍正的鐵桿粉絲。也就是說在雍正編寫《實錄》和《大義覺迷錄》時,當時在場的人要麼已死、要麼明哲保身、要麼就是雍正的盟友。所以這已經是無頭公案,死無對證了。
當然,即使這樣也不能證明雍正就真的是篡位,我本人認為的情況是:康熙是急病去世的,由於事發突然並沒有留下遺詔,才使得雍正不得不採取封鎖九門、推遲拿出遺詔和拉出一大批“證人”來給自己證明的行為。
我現在也不能認定康熙一定是把皇位傳給胤禛,但從他代替康熙去祭天,而且在臨終前只有胤禛一人在身邊的情況來看,胤禛正常繼位的可能性要大於他篡位的可能性。
-
9 # 王老師聊圍棋
關於雍正皇位,是康熙傳給的,還是篡位得來的,在民間是眾說紛紜。
當康熙皇帝在暢春園突然病逝以後,大臣隆科多宣佈四阿哥雍正為皇位的繼承人後,發生的一系列的問題,讓人對皇位的繼承,產生了猜測。
當雍正即位後,便將遠在邊疆的十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禵調回,永遠禁錮,並且還把不服從自己的兄弟或監禁或殺死,更意外的是,雍正的生母烏雅氏,竟然拒絕兒子為自己封上皇太后的封號。於是人們便對這些反常的行為,產生了疑惑,於是謠言四起。
一個是,雍正改詔說。康熙皇帝本來打算將皇位傳給十四阿哥愛新覺羅·胤禵,可是雍正先下手為強,暗地裡將詔書的“十”字改成了“於”自,這樣詔書就成了“傳位於四子”。這種說法似乎順理成章。
二個是,隆科多改詔說。這裡面有兩個版本,隆科多當時的職位是布軍統領,在康熙病重的時候,本來發了一道諭旨,讓遠在西寧的十四子愛新覺羅·胤禵緊急回京,要傳位給他,可是隆科多心裡擁護的是四阿哥雍正,所以隆科多一直將遺詔捏在手裡,沒有發出去,待到康熙皇帝駕崩以後,隆科多假傳聖旨於四阿哥雍正。第二個版本是,康熙嚥氣以後,隆科多趕緊踩著梯子,從“正大光明”匾的後面,取出了康熙秘藏哪裡的詔書,把“傳位十四子”,改成了“傳位於四子”。
三個是,雍正投毒的說法。康熙在暢春園病重的時候,皇四子雍正進了一碗人參湯,康熙喝了以後,便歸天了。
上面的三個觀點,都是民間傳說的。雖然看似順理成章,但都是猜測之言。
其實,如果細究起來,上面的觀點是經不起推敲的。
譬如,因為遺詔和詔書在製作和書寫方面有著很大區別的。因為清朝的詔書都是由滿漢兩種語言寫成的,漢語可以改,這或許說的過去,但是滿語改起來,就沒有那麼容易了,更何況,“於”是簡體字,古代的“於”字,應該寫成“於”。所以,一些謠言就不攻自破了。
另外還有一個證據,就是康熙在臨死前,找來了雍正替自己祭天,在古代祭天可是一件舉足輕重的大事,這從一個側面,康熙心裡是認可雍正的,在自己心裡已經選好了繼承人,再就是雍正的兒子乾隆,康熙是很喜歡的,一定程度上,為的是讓弘曆將來可以做皇帝,這也從一個側面佐證,康熙是傳位個雍正。
另外康熙傳位給雍正的遺詔,據說現在仍然存在於世上,它就在臺灣的博物館裡。這份遺詔經過眾多學者的研究,事實表明這份遺詔是真的。
-
10 # 鬼山楓語
雍正的皇位繼承一直是個問題,說正當傳位吧疑問太多,說陰謀篡位吧又沒證據,聽我細細說來。
關於雍正篡位的傳言雍正剛剛即位就傳言四起,關於他篡改遺詔的故事開始瘋傳:康熙原本傳位給十四阿哥胤禵,雍正將“十”字改為“於”字,於是遺詔從“傳位十四子”變成“傳位於四子”,雍正奪取了十四阿哥胤禵的皇位。這件事雍正在他的《大義覺迷錄》中提過。
這個傳言明顯不能成立。
康熙傳位詔書其實是這麼寫的: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成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和傳言不一樣,謠言不攻自破。
清代寫皇帝的兒子必須寫成“皇某子”,如果謠言是真,把“十”字改為“於”字,那“皇十四子”就變成“皇於四子”,這可能嗎?而且“於”的繁體字是“於”,要把“十”改為“於”這可能嗎?詔書還有滿文版,滿文更不好改。
《大義覺迷錄》還提到一個傳言,說雍正給康熙進了一碗人參湯,康熙喝後立即斃命。
過去皇帝吃喝事先有人來嘗,雍正怎麼敢進毒參湯?而且康熙向來不吃參湯,所以這件事也是編造的。
以上兩種謠言都很低階,不可能是雍正乾的。
其實另一種傳言會更真實:隆科多是當時唯一在康熙跟前的大臣,是他記錄口諭宣讀詔書,因此他和胤禛合謀篡改了遺詔。
這種做法極其大膽,康熙說傳位給皇十四子胤禵,隆科多直接改成雍親王皇四子胤禛,改動非常的大,唯一的條件是隆科多已經完全控制局勢,根本不怕奄奄一息的康熙和他身邊的太監侍從。
這種傳言應該是篡位的事實,但無法證明。
康熙九子奪嫡的故事九子奪嫡就是以下這些皇子在爭奪皇位。
除了太子,只有皇八子胤禩和皇十四子胤禵才是雍正的對手。
皇八子胤禩在士子和朝廷大臣中名聲極好,而且和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以及皇十四子胤禵交情深厚,加上常年參與政事,能力足夠,所以他的希望最大,但他遇到的麻煩卻超級大。
先是康熙發現了他的野心,開始嫌棄他;太子第一次被廢后,很多朝廷重臣聯名保他做皇儲,結果讓康熙大為反感;他託太監給皇帝送了一對上品海東青,開啟後居然已經奄奄一息,康熙大為震怒,以為是在咒他,這是有名的“斃鷹事件”。此後他就失去了機會,於是轉而開始支援皇十四子胤禵。
皇十四子胤禵文武雙全,才能出眾,加上性格直爽,很受康熙喜愛。皇子由大內供給全家食物用度是項殊榮,是受寵的象徵,所有皇子中唯獨胤禵享有這項殊榮長達七年。他受封大將軍王平定策妄阿拉布坦叛亂,威名遠播,成為奪儲的熱門人選。
最終,這些皇子中唯一能和雍正爭奪皇位的是皇十四子胤禵。
皇四子胤禛的可能性胤禛在皇子中地位很高,二十一歲受封貝勒,三十二歲受封雍親王。
胤禛多次跟隨康熙出巡和外出代辦事務,不但增長見識,還能鍛鍊處理政務的能力,可以說從政經驗也夠。
胤禛私下裡培植勢力,交結大臣,但表面上不參與爭鬥,這獲得了康熙皇帝的好感,並讓奪儲的諸位皇子對他放鬆警惕。
他交結的勢力有步軍統領隆科多、川陝總督年羹堯和四川布政使戴鐸。隆科多掌管京城軍事,最後一直在康熙身前,是奪位至關重要的人物。年羹堯在陝甘能幫胤禛控制皇十四子胤禵和穩定西北局勢,也是得力助手。
胤禛一直小心謹慎,在康熙面前從不犯錯,康熙對他印象很好,綜合起來,他的可能性較大,所以很多人說他的皇位是康熙親傳的。
雍正即位的疑點雍正即位的最大疑點就是“八人面諭”的說法。雍正七年,雍正釋出《大義覺迷錄》這本書,第一次提出這個說法,說當時隆科多和七位皇子一起聆聽康熙的遺言,他們親耳聽到康熙把大位傳於皇四子。
那麼,為何以前不提八人面諭?其次,這八個人的結果大都不太好。
其中問題在哪?
試想,如果八人面諭是真的,這對雍正是好訊息啊,他們能證明雍正的皇位是正途來的,但剛剛即位之後,傳言四起的時候為什麼不說出來,一直要等七年之後才說?
當時面諭的八個人中,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和隆科多被囚禁整死,皇三子胤祉和皇十子胤䄉終身囚禁,皇七子胤祐和皇十二子胤祹兩人被小小整頓了一下,只有十三阿哥胤祥是親信,待遇大大不同。
如果這些人都親耳聽到康熙的遺命,那他們都是雍正的證人,雍正為何要對證人下手?數年後大局已定,他為何還要對付這些人?
雍正初年一直是隆科多一人承詔的說法,康熙時期的傳教士和北韓王朝留下的資料中也沒有提到八人面諭,反倒有人說只有隆科多一人聽到康熙遺命。
所有現象只能證明一個事實:八人面諭的說法是雍正編造出來的,為了證明自己得位的正確。
第二個疑點來了,康熙死前雍正三次問安,為什麼康熙死後雍正不知道他已成為皇帝,而遺詔只對隆科多和七位皇子宣讀?這是要給個大驚喜嗎?帝位這麼大的事,如果不事先知道提前準備一下,後面出了變故怎麼辦?
因此嚴重懷疑雍正陰謀奪位,所以裝作毫不知情。
第三個疑點是關於遺詔,大陸和臺灣都有康熙遺詔,但不管臺灣還是大陸,滿文詔書裡繼位人描述部分都不見了,而且兩份滿文遺詔的缺失部位是同一位置,奇怪不奇怪?這個疑點不得不讓人產生遐想。
第四個疑點,根據臺灣儲存的滿文件案,記錄在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諸位阿哥圍觀尚書隆科多撰寫遺詔。這就是說,前一日康熙死後,隆科多宣讀的是康熙口諭,而不是詔書,遺詔是第二天在眾目睽睽之下寫成的。
當時只有隆科多知道大行皇帝口諭,他說新皇帝是四皇子胤禛。
作弊是不是很容易?
康熙一向都有寫諭旨的習慣,結果皇帝傳位這件大事反倒沒有留下諭旨,只是口諭,這就很費解了。隆科多是步軍統領(也就是九門提督,全名是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關起城門誰都要聽他的,而他已是雍正的死黨。
最後的疑點,十四阿哥胤禵回京奔喪,雍正提前在路上攔截,收走他與康熙的所有書信奏摺,這有銷燬證據的嫌疑。
最後的結論綜上,說雍正的帝位來歷清白實在說不過去,疑點重重,他自己都編寫了一本《大義覺迷錄》來解釋,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嗎?因此他篡位的可能性很大,只是沒有證據。幸好他是個勤政的皇帝,好好將大清整頓了一下,對國家有功。
-
11 # 一隻鹿耳朵兒
康熙晚年儲位未定,年老力衰,兩腿一蹬,遂致宴駕後,出了一樁疑案。秉性陰沉的四阿哥,登了大寶,擬定年號是雍正兩字,以次年為雍正元年,是為世宗憲皇帝。第一道諭旨,便封八阿哥允禩,十三阿哥允祥為親王,令與大學士馬齊,舅舅隆科多,總理內外事務。第二道諭旨,命撫遠大將軍允禵,回京奔喪,一切軍務,由四川總督年羹堯接續辦理。後人互相推測,議論甚多。猜疑雍正做隋煬帝楊廣殺父奪位故事,年羹堯、隆科多為楊素、推波助瀾,惟聖祖欲立皇十四子允禵,皇四子竄改御書,將十字改為於字,此則故父老皆能言之,似不為無因。有個說法“十”改為“於”,十四成了於四。篡奪了帝位,有一點滿人當有滿文書寫。滿文的“十”字和漢字的“十”一個寫法?沒見過詔書,語焉不詳,沒有定論。
-
12 # Zh上善若水W
在康熙死之後,四皇子皇位爭奪中脫穎而出當上了皇帝,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然而到目前為止他的皇位是怎麼得到的一直都是一個謎,之所以這樣說,就是由於他當時在朝中並不是最有勢力的一個皇子,而且他在上位之後對以前和他爭奪皇位的皇子大肆打擊。那麼他的皇位是遵從了遺詔,還是篡位得來的呢?
下面就讓筆者帶大家瞭解一下,康熙一生有幾十個皇子,在這些皇子長大成人後,便開始對儲君之位進行激烈的爭奪。起初康熙立二子為太子,康熙對這個兒子非常的寵愛,一直就把他留在身邊進行特殊的培養。然而正是由於這種特殊待遇,讓皇太子的性格變得日益驕橫。在皇太子長大之後,他看到康熙如此長壽,便讓他感到非常著急。他害怕萬一哪天康熙會改變主意,立別的兄弟做太子。於是便私下裡培養了一些勢力,和索額圖等人結成太子黨,想要謀害康熙奪取皇位。只不過讓康熙發現了,於是康熙就一怒之下將他廢了,直接就導致了儲君之位的空虛,因此其他皇子都開始加緊對皇位的爭奪。
在這場爭奪中,眾多皇子當中有三個皇子是熱門的人選,分別是4皇子,8皇子和14皇子。8皇子非常有才能,被康熙所器重,而且他的身邊還有很多的大臣和皇子制止他,因此他的勢力在朝中是非常大的。而14皇子在軍事能力上也很有才能,還被康熙命為大將軍,和這兩個皇子相比,4皇子則表現得非常低調。當時很多人都認為4皇子肯定是最沒有希望做皇帝的一個,但沒想到在康熙駕崩7天之後,隆科多就公佈了康熙的遺詔,宣佈4皇子為新皇帝。
但由於康熙在生前並沒有明確的表示選誰為儲君,而這個遺詔又來的非常突然,並且充滿了很多疑點,因此很多人對雍正皇位得來展開了激烈的爭論。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說法,第1個說法就是雍正篡改了遺詔,奪取了皇位。支援這種說法的有二個理由,第1個就是康熙讓雍正代替他去天壇祭天,但並不能證明就是把皇位給他了。雖然祭祀代表著很重要的意義,但康熙不是也派了14皇子做大將軍嗎,按照這個邏輯的話14皇子也可以繼承皇位,如此說來這個理由不成立。
第2個理由就是在康熙臨終之前宣讀遺詔的時候,雍正並沒有在場,因為他當時正在天壇祭天。然而在這一天雍正三次奉命去見康熙,而且在他第1次見康熙的時候,康熙就對他說病已經慢慢的變好了,這都說明此時的康熙還不算糊塗。既然康熙此時還算清醒,那他為什麼沒有直接告訴雍正讓他繼承皇位呢?有的人可能就會說了是康熙保密,但當時他已經和其他的人說了,怎麼會對繼承人保密呢?因此在筆者看來康熙的這個諭旨很有可能是偽造的,因為這裡面疑點太多了。第二個說法就是雍正遵照康熙的遺詔繼位,這是合法繼位。支援這一個說法的也有三個理由,第一個就是雍正的表現比較好,康熙非常信賴他。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在康熙晚年病重的時候,他特意派雍正代替他去天壇祭天。既然他把這樣重要事情交給雍正去做,也就是說很有可能以後讓雍正繼位。第2個理由就是在康熙臨死前將他的幾個兒子叫到床前,說雍正人品非常好,必能繼承大統。雖然這只是一道口諭,但和遺詔中的內容也差不多,因此筆者認為雍正的繼位有可能是合法的。
在康熙末年,關於皇位的爭奪是非常激烈的,在歷史上曾經留下過“九子奪嫡”這個著名的事件,最後皇位還是被老四胤禛得到。而雍正的登基並沒有很能服眾,因為康熙在位的時候,對於十四也非常的寵信,所以人們就認為是雍正篡改了康熙的遺詔,將傳位十四子字改成了傳位於四子,這才登基上位。
而關於康熙傳位,雍正篡位的說法有很多種,最主流的觀點主要有兩個:第一種,就是雍正皇帝投毒。在康熙病入膏肓的時候,這是雍正前去探望,送了一碗參湯,使得康熙當晚就去世了。所以康熙其實是雍正毒死的,那麼康熙的遺詔也是雍正篡改的。
第二種,就是步軍統領篡改了遺詔,就是說康熙在病危的時候,其實想要將十四召回來,然後傳位於他。但是步軍統領被雍正授意將這道旨意扣下了,並且偽造了康熙遺詔,這才使得雍正登上了皇位。
所以在民間流傳著各種雍正篡改康熙依照和投毒的說法。那麼康熙的遺詔真的是被人所篡改的嗎?其實事實並非如此。從何後來人們所發現的一些歷史文獻記載和考古資料來看,在清代傳位詔書上,寫到傳位哪位皇子的時候,一般都是寫傳位皇××子,而不是傳位××子。
而且在古代,人們所用的字並不是現在所簡化的漢字,而是繁體字。所以將“十”改成“於”這樣的說法也是不可信的。那麼雍正篡改遺詔的說法就是不成立的。那麼是否是雍正投毒呢?這種說法就更不可信了。
因為皇帝的飲食是經過嚴格的把控的,每樣皇帝入口的東西,都會有人試吃驗毒,所以即使是康熙生身邊的兒子,也沒有機會像皇帝下毒。所以康熙絕對不是雍正毒死的。而且經常清朝是少數民族入關。所以它的傳位詔書是一式三份的,其中有滿文、蒙文和漢文三份。
而在現在的歷史檔案館裡,就呈放這康熙的滿文和漢文詔書。而在這封遺詔上,寫的都是皇四子胤禛,所以雍正並不是雍正篡改詔書的,而是真正名正言順的繼位。所以後世幾百年,大家都誤會了雍正。
當時的環境雖然是諸皇子爭皇位,可是當時老康熙中意的還是兒子還是老四和老十四,而老四更具一定的優勢,那就是康熙當時很喜歡老四的兒子弘曆,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從小就將弘曆接近宮中撫養,有人說雍正能夠當上皇帝是沾了乾隆的光,雖然這裡面有一定這樣的成分,但是雍正不是靠兒子上位的一個庸才。
回覆列表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帝制的王朝,提起清朝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康乾盛世,可是在康乾盛世中起著關鍵作用的還是雍正皇帝。如果沒有雍正皇帝整治官吏、勤政於民和大刀闊斧的改革很難出現康乾盛世,乾隆皇帝也很難成為歷史上比較舒服的帝王。
可是在一些民間傳說中有雍正皇帝得位不正的說法,說是當時雍正皇帝篡改了康熙的遺詔,遺詔本來是傳十四子被雍正改為傳於四子。這個說法好像有利於據般的存在,讓很多人都懷疑雍正的皇位是篡位而來的,歷史真相到底如何呢?
當時由於康熙幾度廢立太子和對待眾位阿哥的態度,加上眾位阿哥都有獨擋一面的能力,如此之下出現了歷史上比較著名的九子奪嫡事件。在九子奪嫡中雍正皇帝並沒有太大的優勢和實力,當時呼聲最高的為八賢王和十四阿哥,也就是說雍正皇帝起初並不被人看好很難繼承大統,可歷史的結果雍正皇帝登上九五之位,成為一代君王。
八阿哥和十四阿哥雖然呼聲高但並不符合康熙選擇後世之君的條件,八阿哥雖然是一代賢王,可他的賢王之名是建立在官宦口中並非百姓之口,另外八阿哥當時想至太子於死地直接觸動了康熙的逆鱗。十四阿哥也是呼聲比較高的一位阿哥,其任大將軍統兵一方,十四阿哥的性格註定不能成為一代明君。由於康熙晚年決策失誤致使當時遺留了很多問題,加上太子逼宮一事,康熙需要一個真正為民和果斷的後世之君,並且不能有結黨營私和兄弟相殘的想法,顯然十四阿哥和八阿哥都不是最佳人選,只有四阿哥才是最合適的人選。
史書中記載,康熙去世當晚在場的人並不在少數,其中有四阿哥和八阿哥還有一些臣子,康熙彌留之際確實說出四阿哥繼承帝位,當時八阿哥在場,倘若康熙沒有說出此言,想必雍正也很難登上九五之位。
按照清朝皇帝傳位的方法而言,雍正皇帝也不可能篡改遺詔,清朝皇帝遺詔基本上是由滿漢兩種文字書寫而成,就算是漢字中的十改成於也很難改動,當時書寫的十是這個拾字,還有滿文的十無法改成於,顯然雍正是沒有辦法篡改遺詔的。
除了以上以外,康熙傳位詔書其實並沒有丟失,現在博物館內就有那份詔書,詔書上面清清楚楚寫著傳位四阿哥雍正皇帝。出現這樣雍正篡改遺詔的說法個人認為應該是當時不滿清政府統治的人杜撰的說辭,或者是當時人們對八阿哥和十四阿哥丟失皇位的痛惜,只能說謠言至於智者。
透過以上我們很容易看出,於公於私雍正即位對待大清社稷和百姓都是一件好事,歷史的結果也告訴我們雍正真的不負康熙所託,不負天下百姓的希望,成為歷史上少有的有為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