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莫安營

    古人席地而坐。屋內地上,·鋪一層較長較大的“筵”,“筵”上再鋪一層“席”。席加在筵上,供人坐用。屋子裡又是筵又是席的,所以人在登堂前,得脫鞋先。席子長短大小不一,或單坐一人,或可供數人共坐。怎麼坐呢?就是兩膝曲跪在席上,臀部坐在腳後跟上。

    這種坐姿,容易累,並不需把腰挺直,還可以“憑几”,用一張小几桌來作憑靠。坐著要起身,把腰挺直,上體離開小腿,叫長跪。長跪可以表示敬意,後來成為一種禮儀。

    跪禮之外,又有拜禮。“因跪而益至其恭,以頭著地為拜”。跪而更進一步表示恭敬,以頭著地,就是拜。跪加拜形成的跪拜禮儀,周代禮儀中有九種,“頓首”和“稽首”是其中兩種。

    頓首和稽(qǐ)首,二者跪拜的物件和跪拜的動作有所區別。

    物件區別

    頓首屬於一般禮儀,用於地位相類或行輩相同之間的交往。

    稽首是最隆重的拜禮,用於拜天拜神、臣拜君、子拜父母、拜師等特定場合。

    動作區別

    稽首,行禮者雙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膝前之地,俯頭緩緩至手後、膝前之地並停留一段時間。稽,就是停留的意思。

    頓首,即跪拜時俯頭觸地,並不停留,而是立即抬起頭來。頭接觸地面的時間極短暫,看起來就像是頓了一下,所以叫頓首。

    頓首之後,為表示更進一步的敬禮,把雙手在胸前合抱,頭向前俯下,前額碰觸到雙手連續兩次,叫再拜。古人施禮,常常把頓首、再拜聯合起來。

    跪拜禮儀是以古人跪坐的坐姿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在跪坐時代,跪拜其實是較簡易方便之禮。後世之人坐姿改變,不再跪坐了,卻繼續固守跪拜禮儀,則不免顯得有點教條主義。

    辛亥革命後,頒佈法令,正式廢除了跪拜禮,而在民間社會中,至今猶有些許遺存。

  • 2 # 郝景望

    頓首和稽首(qǐ shǒu)都是古華夏文明時期的禮節,我們普通人瞭解一下就行了,沒必要把這個搞得過分清楚,除非做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問者,現代文明已經沒有那麼多紛繁的禮節了。

  • 3 # 一老沈一

    “頓首”和“稽首”,有些微區別。具體講,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是周禮中的區分,來自“九拜”。

    《周禮.春官.大祝》說:“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

    《注》雲:“稽首拜,頭至地也;頓首拜,頭叩地也。”

    這樣說,似乎沒啥區別。 《周禮疏》講得就更清楚一些:“二種拜俱頭至地,但稽首至地多時,頓首至地則舉,故以叩地言之,謂若以手叩物然”——像用手指彎曲起來用關節敲門敲桌一樣。

    《尚書.舜典》曰:“禹拜稽首,讓於稷契暨皋陶。”

    《疏》雲:“周禮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稽首為敬之極,故為首至地。”

    “太祝”就是“大祝”。這個解釋,與前同。 (稽首是這樣?)

    第二種,戰國時期對稽首的解釋。

    《荀子.大略》說:平衡曰拜,下衡曰稽首,至地曰稽顙。”

    《注》曰:“稽首,亦頭至手,而手至地,故曰下衡。稽顙,則頭觸地。”

    荀子所說的這個動作,現在仍能見到——以雙手手背貼額,叩至手觸地,頭仍緊貼手背。

    顙(sǎng),即額。稽顙,即前面說的叩首。

    《公羊傳.昭二五年》載:“再拜顙。”《注》曰:“顙者,猶今叩頭也。”

    這第二種說法是——叩首,也就是頓首,以頭觸地;稽首,以手觸地,頭觸手。

    (這是頓首?)

    按照第一種說法——稽首、頓首都是跪拜,且頭都著地,只是稽首頭觸地時間長;頓首頭觸地即抬起。按照第二種說法,還都是跪拜,稽首頭不觸地,觸手;頓首,頭觸地。

    這兩種哪種準確呢?很難判斷了。但畢竟有所區別就是了。

    《周禮》在前,稽首為“九拜”之第一拜,更隆重看來說得通。 但過了幾百年,戰國時期的理解發生了變化。這或許與孔子悲嘆的“禮崩樂壞”有關。 (米芾說頓首再拜)

    不過,從那以後,人們似乎認為“頓首”更虔誠和恭敬了。於是,書文,皆以“頓首”結尾——唐代柳宗元給皇帝上表,最後說:“臣宗元誠恐成懼,頓首頓首,謹言。”他不說“稽首”,看來是覺得那麼說不夠恭敬。

    《周禮》中所云“九拜”,具體包括——“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裒拜、肅拜等。

  • 4 # 解讀上下五千年

    首先兩者的意思都是叩頭之意。《周禮·春官·大祝》就提到九種跪拜禮: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膜拜。但在古代,各種身份不同的人,在各種不同的場合,所規定使用的拜禮都是不同的,故這兩者有著嚴格的區分。

    “稽首”是最隆重的拜禮,是臣子對君王表示畢恭畢敬的隆重大禮。《尚書·舜典傳》說:“稽首,首至地,臣拜君之禮。”賈公彥註疏《禮記》也說:“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禮。”因為是“臣拜君之禮”,所以行禮時,施禮者引頭至地時,要停留較長的時間。也是出家人所行的常禮,一般在見面時用 (如:神仙見西門慶,長揖稽首就坐。——《金瓶梅》)

    “頓首”在古代拜禮中是比較輕於“稽首”,是地位相等或平輩相交的一種禮節,表示普通的禮貌。行禮時,一般是跪拜在地上,引頭至地,只作短暫的接觸,就立即舉起。(“頓首”後來也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對人家恭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康熙傳位遺詔的真相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