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長孫,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後,立長子朱標為太子,並潛心培養其為接班人,然而,朱標後來竟然來了個英年早逝,就在所有人都猜朱元璋會改立膽實謀略都和他“類己”的第四子燕王朱棣為太子時,出人意料的是,朱元璋最終卻改封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子。

    編輯

    公元1398年,71歲的朱元漳去世後,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帝。

    建文帝上臺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很快效果達到了,地方藩王不是削爵奪地盤,就是被廢被軟禁。

    地方藩王們眼看這樣下都沒有好果子吃,很是著急。這時,燕王朱棣主動站起來,以清君側為由發動了"靖難之役"。

    編輯

    經過四年的較練,朱棣的大軍打到了南京城。建文帝無奈之下做了兩個舉措:一是斬殺妻小,二是縱火燒宮。

    而朱棣入城後,找遍了整個宮城,也沒有發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關於建文帝到底去哪了,民間傳說眾說紛紜。

    關於朱允炆的結局目前主要有三種說法。

    編輯

    第一種說法:焚火自殺。有人猜測,建文帝眼看朱棣要入城了,自知在劫難,於是殺死妻兒,放火燒宮,然後他也毅然跳入火海,葬身火海中。因為大火把他的屍體燒成了焦炭,沒辦法辨認,因此眾多燒焦的屍體中到底沒有建文帝朱允炆的也就成了爭議和謎團。而原本就疑心很重的朱棣對外宣稱建文帝已死,對內卻派人全力尋找建文帝。

    編輯

    第二種說法:流亡國外。相傳朱棣圍城時,不甘受辱的建文帝決定以自刎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正在這時,他的貼身老太監對建文帝說太祖皇帝臨終前曾經交給他一個密匣,並叮囑他如果遇到危難,開啟匣子可保平安。建文帝忙令老太監取來密匣,開啟一看,頓時驚呆了,但見裡面裝有三套袈裟,三張證明身份文書,一封密信和一把剃刀。三張文書上分別寫著應賢、應能、應文三個名字。應文指的是建文帝朱允炆,應賢、應能分別是指建文帝的心腹近臣楊應能、葉希賢。密信裡給建文帝指了一條通往城外的光明大道——地道。

    就這樣,建文帝按照密匣的指示剃髮伴成了和尚,然後從皇宮的地道悄悄地逃出了城去。僥倖逃得性命的朱允炆從隱身於偏僻的寺廟,隱姓埋名,正式出家當了和尚,最終孤老山林。

    編輯

    第三種說法:流亡海外。

    建文帝僥倖從南京城逃出後,在親信的護衛下逃到了到泉州,之後流落到東南亞一帶了。朱棣後來聽到風聲後,害怕朱允炆日後會東山再起,威脅自己,因此不惜耗費國力幾次派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千百年來,關於建文帝的下落後人一直爭論不休。然而,到了2008年時,福建省寧德金貝小村發現了一座古墓引起了軒然大波。

    編輯

    當地民眾都稱這座墓就是建文帝的墓。理由是這座古墓外形極為精緻豪華,古墓上還有火龍珠的雕刻,從外形來看,幾乎處處彰顯皇家氣派。再加上當地一古寺曾傳聞建文帝隱居寺中當和尚的訊息,當地民眾都認為這就是建文帝的墓。

    為了弄清事實真相,福建省考古專家到德金貝小村古墓進行了現場勘查。結果卻很失望,因為他們看到的古墓屬於典型的“三無”:古墓沒有建造的年代,沒有墓碑,墓裡沒有任何文物。原因很簡單:古墓已被盜多次。

    編輯

    透過一週的實地考察,考古專家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寧德上金貝古墓的墓主人並不是建文帝朱允炆,而是滄海珠禪師。理由是:古墓處處顯示“佛教”的資訊和信仰,而滄海珠禪師曾是當地有名的高僧,手下擁有弟子數千。他死後,弟子們給進行厚葬也就不足為奇了。

    總之,建文帝的下落依然是個謎團,有待破解。

  • 2 # 溫伯陵的煙火人間

    建文帝的生死,可以分生理死亡和精神死亡。

    1402年7月,朱棣率領大軍攻入南京。

    緊接著,南京皇宮裡起來一把火,朱棣派人進宮尋找建文帝,但是隻找到一具焦黑的屍體。

    當朱棣看到這具屍體時,馬上宣佈:朱允文已經死掉啦。

    這時,精神代表的朱允文已經死去了。因為他不僅代表的是自己,跟代表了一個政治團體和王朝繼承的法統。

    更何況,靖難之役的失敗,已經導致朱允文治國方略的破產。他即便活著,也沒什麼意義了。

    朱允文的生理死亡時期,就是歷史上一直爭議的。

    南京皇宮裡的一場大火,究竟有沒有燒死朱允文,誰都不知道。也許那具屍體是朱棣拿出來冒名頂替的,只是要抹除朱允文在政治上的存在。

    根據江湖傳言,朱棣兵分兩路去尋找朱允文:

    一、鄭和下西洋。

    這一路走海洋,主要是宣揚大國威風,然後是跟沿路的國家做生意。順便才是尋找朱允文。

    二、胡濙尋仙人。

    胡濙以尋找仙人的名義,走遍天下州郡,甚至老母親去世的時候,他都沒有回去送一程。

    功夫不負有心人,直到朱棣快去世的時候,胡濙終於告訴了他答案。

    那年,朱棣的身體已經不行了。

    但他還是放心不下,心中的那塊疙瘩始終沒有解開。就在這時,胡濙回來了。

    他具體對朱棣說了什麼,我們已經不得而知,史書中也沒有留下。但是我們可以猜測一番:

    一、朱允文還活著。

    即便他還活著,又有什麼關係呢。朱棣修《永樂大典》、出使西洋宣揚國威、疏通河道、北伐蒙古,文治武功震驚四海八荒。

    他早已從一介反王,洗白成為一代明君了。朱允文即便活著,也翻不起什麼大浪。

    二、朱允文已經死了,這就更沒什麼好說的了。

    總之,從朱棣宣揚他死去的那一刻起,朱允文存在與否,也就沒什麼意義了。

  • 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朱允炆,明洪武十年出生於應天府,是太子朱標的第二個兒子。因朱標英年早逝,所以在朱元璋去世後,繼承了皇位,成為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史稱建文帝。

    朱允炆在位期間,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致力於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大大緩和了朱元璋時期尖銳的社會矛盾,史稱“建文新政”。

    (建文帝朱允炆)

    在這些新政取得一定效果後,朱允炆便於1399年推行另一項舉措——削藩。不料這個舉動激起了燕王朱棣的強烈發對。於是,朱棣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名,發動了“靖難之役”。

    這場爭鬥一直持續了四年,於1402年朱棣成功登基,成為永樂皇帝后結束。

    可當朱棣率燕軍攻入南京城時,朱允炆卻離奇消失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朱允炆究竟去了哪裡?到底是生是死?

    史書上至今沒有定論,只是有以下幾種傳說。

    一種說法是,朱允炆出家為僧了。

    傳說朱元璋在位時,曾經留下過一個鐵箱子,且反覆叮囑,不到九死一生的緊急關頭,不得開啟。後來,這個箱子一直由朱允炆的貼身太監保管。

    當朱棣的軍隊攻入南京城時,朱允炆自知在劫難逃,欲拔刀自刎。

    情急之中,身邊的太監突然想起朱元璋遺留的箱子,急忙命人找來。開啟一看,裡面除了少許銀錠以外,還有數套僧服以及剃度用物。

    於是,萬念俱灰的朱允炆,當即讓太監為自己剃了發,換上僧侶衣服,從皇宮後門逃走,不知所蹤。

    關於這種說法,《明神宗實錄》裡記載有張居正的一段話:“國史不載此事,但故老相傳,言建文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從間道走出,人無知道。”

    (明成祖朱棣)

    另一種說法是,朱允炆自焚而死了。

    朱允炆在得知燕王朱棣的軍隊已攻入南京金川門時,便下令縱火焚燒皇宮。瞬間,大火瀰漫了整個宮廷。

    朱允炆對隨從說:“大丈夫寧可站著生,不可跪著死。”隨即投入熊熊大火之中,其妻子馬皇后、長子朱文奎,也跟著自焚了。

    《明太宗實錄》對這件事是這樣說的:“建文遂闔宮自已焚燃。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中,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明史》中也有關於朱允炆自焚的記載:“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還有一種說法是,朱允炆飄洋出海了。

    這種說法的依據是,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不是為了外交需要,而是為了尋找朱允炆。

    朱棣即位後,懷疑朱允炆沒有自焚,派人多方打聽朱允炆的下落,終無收穫。後偶然得知,朱允炆已乘船出海,遠度重洋了。於是,朱棣便命鄭和率船隊,以“楊大明威德”之名,出海尋找朱允炆。

    鄭和第一次遠航是在1405年。當時明朝剛剛經歷“靖難之役”,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朱棣首要解決的是安撫民心,發展經濟,而不是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勞師動眾的數次下西洋,且回報甚微。

    因此,鄭和7次下西洋的目的受人質疑。

    (鄭和下西洋)

    《殊域周咨錄》曾載,鄭和下西洋的全部檔案《鄭和出使水程》後來莫名其妙地遺失了。於是,有人猜測,《鄭和出使水程》記載有關於朱允炆的訊息,被朱棣藏起來了,並非遺失。

    關於朱允炆的生死之謎,恐怕只能繼續仰仗史學家,甚至是考古學者們了。

    (參考資料:《明實錄》《殊域周咨錄》《明史》)

  • 4 # 宋安之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孫,朱元璋嫡長子英年早逝的懿文太子朱標之子。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是他的四叔。

    朱允炆與朱棣的關係很微妙,他們是叔侄,更是君臣,還是失敗者與造反者關係。

    朱允炆登基以後大力削藩,燕王朱棣不甘坐以待斃打著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靖難開始造反。經過四年的戰爭,朱棣成為勝利者,建文帝朱允炆成為失敗者不知所蹤。

    關於朱允炆的生死之謎是到了現在都解不開的謎團,都是眾說紛紜各有各的說法,那麼今天我們來推理一個最合理的結果。

    關於朱允炆的下落最權威的說法分別是明史與明實錄。

    明史是這樣記載的:谷王橞及李景隆叛,納燕兵,都城陷。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或雲帝由地道出亡。

    明史的記載比較客觀也比較扯淡,因為搞不清楚朱允炆到底怎麼樣了,所以就記載了兩種說法,朱允炆有可能被燒死也有可能偷偷逃跑了。

    這裡說明一下朱棣原來廟號是太宗,嘉靖帝時期被改為成祖廟號。根據朱棣在位期間的實錄來說,朱允炆應該被燒死了,朱棣以帝禮下葬的。

    可問題是朱棣如果真的營造這種假象,卻可以透過史料記載看出還透過錦衣衛秘密尋找了二十多年,不可能為了營造假象如此買力的。而且有記載說以帝禮葬了朱允炆,那麼卻至今找不到朱允炆葬身之地,就是他的後世子孫崇禎帝想祭奠朱允炆都不知道在哪裡。

    朱棣登基後曾向天下寺院頒佈《僧道度牒疏》,類似於今天的人口普查,將所有僧人名冊重新整理調查了一遍。永樂五年起,又不斷派心腹大臣和錦衣衛以尋訪仙人張邋遢為名到處查詢,範圍涉及全國各地,一直持續到他駕崩。

    朱棣在位期間的大手筆之一就是五徵蒙古,在永樂二十二年他第五次親征蒙古時,曾經有負責尋找朱允炆的錦衣衛前去彙報情況,具體如何不得而知,史書上記載也是語焉不詳。

    透過這些史料上記載的蛛絲馬跡可以看出,朱允炆肯定還活著。只不過不知道隱藏在哪裡,有可能出家隱居於某處深山老林而渡過了餘生。

    當然這個並非權威說法,因為現在各種說法太多了,卻沒有一個有可以蓋棺定論的證據。所以只能按照當時史料推算出這個算是合理的答案了。

  • 5 # 學之味

    支提山中的“支提”取自梵文,意為“聚集福德”之地,是天冠菩薩講經說法之道場。清代寧德縣誌記載“支提山,寧德十二都霍童之西,四面高聳,中有坦地,寺建其間,群峰環繞,狀似蓮花”。好一個人間仙境!這裡,歷來與普陀山、九華山、五臺山、峨眉山等華夏佛教四大名山齊名。《華嚴經》載有“不到支提枉為僧”,所以,天下雲遊的僧侶多來此朝拜。

    支提山

    在我寫的《建文帝下落之謎系列》中提到(關注可看更多文章),建文帝在寧德復國失敗後,被永樂皇帝派人軟禁在了支提山中。現在就和大家去看看支提寺中還有什麼遺存和秘密吧。

    【先看詩作之謎】

    支提寺

    關於支提山的詩作有不少,但以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閩中七子”之一的高兆的詩最為耐人尋味。他的詩作在編在《支提寺圖志》中,其中有一11字詩注:“九達禪師至之夕,鐘鼓自鳴。”雖然只有簡單的幾個字,卻蘊含著豐富的資訊,引人入勝。九達禪師是誰?我們不得而知。但從字裡行間,可知這位九達禪師是第一次駕臨支提寺,其身份的高貴,就連鐘鼓也自覺響起來歡迎他。用現代科學解釋,我們可能會認為是自然現象,如大風等都有可能引起鐘鼓自鳴。但詩的背後,作者想表達的顯然是九達禪師的特殊身份及其神力與常人不同。後來,高兆又提一首詩作進一步闡述,全詩如下:“滄海紅塵事已久,碧瓦朱甍亦同朽。山僧垂淚檢殘篇,亥豕龍蛇痛心手。刼灰洗出玉柙文,天花煥發金泥牗。龍宮遺物一朝新,鐘鼓能鳴事豈偶"。(以前有部分專家出了個命題,認為名為滄海的高僧是建文帝的後來的法號,後來被福建文物局專家否掉了)。小編認為,詩中“亥豕龍蛇痛心手。刼灰洗出玉柙文,天花煥發金泥牗。”可解為滄海和尚的感受。同理,“龍宮遺物一朝新,鐘鼓能鳴事豈偶”是否也是滄海和尚的想法?而不僅僅是詩作者本人。如果這一句也是表達滄海和尚的感受,那麼這首詩表達的應是滄海和尚對另一個人的追憶。九達禪師是九達禪師,滄海禪師是滄海禪師,是兩者的關係而不是同一人,而且九達禪師身份比滄海禪師還要高貴。既然滄海禪師不是建文帝,那這個九達禪師有沒有可能?不能排除的疑問。

    【再看五爪金龍袈裟】

    五爪金龍袈裟

    除了高兆的詩謎外,支提寺中最為引人注目的除了《華嚴經》外,莫過於現存支提寺中的“五爪金龍袈裟”了。這件袈裟用金織錦材料,採用緙絲技術製作,繡有八吉祥(法螺、法輪、寶山、蓮花等)、雲龍紋、9條大龍,五條小龍等圖案。據《明太祖實錄》、《明史•輿服一》等記載,能享用“九五”禮數的龍飾圖案的只能是皇帝;能享用雲龍紋圖飾的只有皇帝夫婦與皇帝繼承人皇太子夫婦。寧德建文帝研究小組的專家認為,這件“五爪金龍袈裟”有可能為建文帝所有。這件“五爪金龍袈裟”以下特徵顯示為明初時的物件,似乎驗證了:一是大量用金。繼承元代大量用金於織錦之中;二是緙絲技術在明中末期及以後就沒有發現實物或相關文字記載;三是袈裟具有明初雲錦色彩之特徵,是在本色暗花基礎上用織金方法織成;四是雲錦袈裟八吉祥中的法輪在元代是花輪狀,到了明初改為八輻或六輻輪等形狀。

    五爪金龍袈裟

    大家是否還記得《建文帝下落之謎系列三:靖難之役後,朱允炆下落成謎》一文中,小編寫過建文帝逃出生天的情節:燕王軍隊破城以後,建文帝無計可施,想要一死了之。這時候,受明太祖囑託的大太監王鉞阻止了他,說太祖遺囑,給你留下了一個的鐵箱子,若是您有難時,再讓我交給你。開啟鐵盒子裡邊有三張寫著“應文”、“應賢”、“應能”的度牒(古代和尚的身份證件),還有三件僧衣、一把剃頭刀、銀兩若干、書信一封。這三件僧衣中,難不成有這一件五爪金龍袈裟?

  • 6 # 精檢歷史

    建文四年,燕兵進京,雙方混戰中,南京城內的皇宮大院起了火。當火勢撲滅後在灰燼中發現了幾具燒焦了的殘骸,已經不能辨認,據太監說它們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長子朱文奎的屍體。因屍體已無法辨認,所以建文帝是死是活誰也不敢確定,成為古代十大謎案之一。

    說法一

    此前,曾有南京電廠退休工程師讓慶光,向史學界公佈說:建文帝並沒有被燒死,而是逃出了南京,改名為讓鑾,也未一心想著復仇,而是過上了隱居的生活,定居在湖南湖北一帶,他的家族譜上記載的清清楚楚。

    老人還拿出了自己的族譜作為證據,他自己就是建文帝的第十五代孫。

    說法二

    被譽為黔中第一奇蹟的紅崖天書,不斷有人在試圖破譯,有學者認為,該天書是一署名“鳳凰 ”的皇帝所為,天書文字經解讀為:“做官,必須明白民之痛苦,不要尋歡作樂,如酒貪色,不要為權力相互殘殺,使民逃離家園,過著悲慘的生活。”

    這位自稱為"鳳凰"的 皇帝,很可能就是遁跡南荒的建文廢帝。

    還有破譯成:燕反之心,迫朕(皇龍)遜國。叛逆殘忍,金川門破。殘酷殺害(段、毆、牢、殺子民),致屍橫、死亡、白骨累累,罄竹難書。使大明日月無光,變成囚殺地獄。須降伏燕魔做階下囚。丙戌(年)甲天下之鳳皇——允(火+文)(御製)

    說法三

    據鄭敏娟《李聞舉薦引建文帝隱蹕寧遠下灌考略》認為,建文帝逃出了京城,輾轉到了李聞舉的老家,湖南九嶷山的下灌村龍回寺。

    證據源於《李氏族譜》中的有關記載:

    “聞舉公,洪武元年(1368年)生,為復曾祖被瑤賊所戕之仇,幼時隨母去金陵見明太祖。太祖奇之,賜鄉舉仕進。建文間特賜進士,擢太廟齋郎。建文四年,職兼膳夫之任。 永樂篡立,致仕而歸,並亨屯出險,成功解救建文帝。後在建文帝流亡政府立朝數年,永樂八年(1410年)卒。”

    但沒有說建文帝死後葬於何處。

    說法四

    據南京大學教授明史研究專家潘群考證,建文帝死前流落於寧德金邶寺,上金貝村古墓即為建文帝墓。依據有兩點:

    1、寧德支提寺的明代袈裟繡有九條龍,龍圖在明朝只有皇帝敢用,這件袈裟應是曾做過和尚的元太祖朱元璋之物,建文帝出逃時匆忙披上這件袈裟假扮和尚逃走。

    2、該墓的前面兩邊各有一條閉嘴龍,這是明代墓的標誌。墓塔下有蓮花座撐起,這跟和尚有關。墓的規格不是一般百姓甚至普通官員的。此外,墓的朝向為座正北朝正南,只有皇帝才能取這個方位。墓所在的村中有鄭姓人氏,疑是跟建文帝一起逃出的大臣翰林待詔鄭洽的後裔。

    說法五

    上海史學工作者徐作生,經過一年考證後認為,當年建文帝出亡後,曾藏於江蘇吳縣黿山普濟寺內,不久,轉移到穹窿山皇駕庵,直到1423年病歿於此,葬在皇駕庵後的小山坡上。

    當然,除了以上這些說法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傳聞,比如,很多人都懷疑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

    如果當年建文帝沒有在火中喪生,他之後的經歷應該還有機會被破解,怕只怕那幾具燒焦了的殘骸裡面真的有他,那麼,這個所謂的謎案就永遠沒有辦法得到解答。

  • 7 # 趙凡丁201

    建文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一?),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朱允炆的父親朱標為朱元璋長子,被立為皇太子。朱標長子朱雄英早年故去,次子朱允炆被朱元璋視為嫡長孫。洪武二十五年,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成為欽定皇位繼承人。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朱允炆繼位,成為明朝第2位皇帝,年號建文,時年21歲。

    建文帝繼位後,為鞏固皇權,在輔政大臣們的建議支援下,實行削藩政策。1年之內廢掉5個藩王。其叔父雄踞北京的燕王朱棣成為下一個削藩目標。

    1399年7月,朝庭抓捕了燕王屬下2名下級官員。蓄謀已久的燕王朱棣抓住這個機會,以“清君側”為名,向朝廷發動進攻。開始燕軍處於劣勢,漸轉為優勢,戰爭打了3年,燕軍兵臨明朝首都南京城下。

    南京城破,燕軍直逼皇宮。皇宮發生大火。大火撲滅後,發現了皇宮中的幾具屍體,已不能辨認。據宮中太監說,他們是建文帝丶皇后及皇長子朱文奎的屍體。

    朱棣登基成為明朝第3位皇帝(明成祖)。其後民間盛傳,建文帝並未死,喬裝打扮成僧人,逃離了南京。明成祖為此下令,在全國大範圍內進行了查搜未果。

    建文帝朱允炆究竟是被焚燒而死,還是逃離了南京?成為數百年來的一個懸案。如今有10幾種說法及考證結果:

    (1)湄江觀音崖說。建文帝逃離南京,曾隱居於湄江觀音崖,誠心向佛,終了一生。著名藏君洞以此得名。

    (2)江蘇吳縣說。建文帝隱於吳縣穹窿山。終年46歲,葬於皇駕庵後小山上。

    (3)餘杭東明寺說。建文帝在此寺為僧,有遺像留存。

    (4)湖南新田大觀堡說。湖南新田縣發現明代遺址大觀堡。有龍池寺遺址碑、大觀堡遺址、史氏家譜記載。

    (5)江西三清山說。朱允炆化名詹碧雲,隱蹤三清山,任三清宮主持道士。

    (6)黔中紅崖天書說。有人稱破譯了紅崖天書,書寫者即為逃亡黔中的建文帝。

    (7)湖南九嶷山說。建文帝逃亡逃出南京,長期隱身九嶷山下灌村。

    (8)福建寧德說。建文帝生前流落寧德支提寺。現存上金貝村的古墓,有人考證為建文帝之墓。

    (9)流亡海外說。建文帝逃出南京,曾組織興兵反抗叔父朱棣,失敗後流亡到海外。明成祖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是其下西洋的任務之一。

    (10)明成祖朱棣陰謀說。當年南京皇宮被燕軍團團包圍,建文帝不可能有機會逃離,況且以建文帝性格及為人不可能一個人丟下皇后及皇子們不管,讓他們被活活燒死,一個人逃命。正是朱棣下令焚燬皇宮,燒死建文帝一家人,給自已登上皇帝寶座排除障礙。為不留下“殺侄篡位”之惡名,故意散佈侄子朱允紋未死,主動遜位逃亡,並公開找尋建文帝,留下歷史懸案。

    建文帝之謎,將永遠沒有謎底。而且時間愈久,各種的“考證”與“答案”會更多。

  • 8 # 燈下春秋

    很想回答這個問題:明建文帝死因之謎自古以來眾說不一,在建文四年,朱棣攻佔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這對朱棣來說是有"奪嫡"和"篡位″之名的,所以他曾釋出過建文已死的詔書,來安定民心,建文帝是死是話,真相究竟如何呢?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闔宮自焚"。《太宗實錄》說朱棣率眾抵達重川門時,建文字想出迎,但有無顏面見他,於是舉火自焚了。永樂年《實錄》和清代修編《明史》都重複這一說。但是《明史.恭閔帝本紀》卻說“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史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即然不知所終,怎辯認死屍是建文帝的呢?又為何要停屍八日才葬呢?種種矛盾使建文帝下落平添幾份神秘。

    二、逃跑說。說建文從皇宮秘道偷跑了,皇宮都設有秘道以防宮變或不測,但近年考古發現中,南京古城的確有明代秘道,此秘道內部有幾道鐵門把關,並且出口狹小,僅一人勉強透過,且出囗距城牆外有段距離並未挖通,所以按當時情況推測,建文在慌亂之中並不會帶多人逃跑,他本人力量也無法開啟鐵門,況且好幾道鐵門,就是跑出去,也出不了城,也很容易被發現抓住。

    三、削髮為僧,躲避禍亂。後人查閱《國榷》、《明通鑑》、《明史紀事本末》、《建文朝野匯遍》等書,幾乎都能找到建文出亡的蹤跡。明代王鏊《震澤紀聞》就記載一名老和尚自稱是“建文帝”,從成祖到英宗歷時三十幾年,更換三任皇帝,真假駭人聽聞,英宗派當年老太監吳亮相認,結果吳亮當天夜裡就上吊死了,而老和尚在宮內安然度過餘生,死後葬在北京西山,號稱"天下大師",彷彿真有其事。

    直到1991年,上海史學工作者徐作生經過一年考證後認為,“當年建文出亡後,曾藏於江蘇吳縣黿山普濟寺內,不久,轉移到穹窿山皇駕庵直到1423年病歿於此,葬皇駕庵後的小山坡上。”從而歷史懸案建文帝下落在500多年後真相大白,有了一個準確答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外賣專送和眾包哪個掙錢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