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讀史鑑往

      建文四年,燕王朱棣攻破南京,不久即皇帝位改年號為永樂。燕王從起兵造反,到攻破南京稱帝僅用了三年時間,他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以藩王造反而登上皇位的。雖然這個過程不算長,但是中間的兇險可是非常大的,一旦失敗就會全家被誅,還要永遠在歷史上留下造反被殺的惡名。那朱棣不謀反的話可以善終嗎?

      答案是不能的,可以他看看被削藩後的幾個兄弟下場就知道了。而且他本人在沒起兵之前也是一直在死亡邊緣行走。朱棣就只有一地兵馬,他也明白起兵造反是沒有太大可能成功的,但是不造反是死,造反也是死。他沒有辦法了,也只能搏一搏可能還有點希望,事實也證明了他的選擇是正確的。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這一天對於對於朱元璋來說是一個沉痛的日子。在這一天帝國的儲君朱標病逝了,他的死給朱元璋帶來了巨大的困擾。朱標一直是朱元璋心中最完美的繼承人,嫡長子身份、為人仁慈寬厚,在朝堂和軍中都有很高的威望。朱標死後,朱元璋只能從兒子和孫子中選擇繼承人了,最後朱元璋還是選擇了朱標的兒子為繼承人。

      但是當時朱允炆還太年輕,威望也不夠,朱元璋怕他鎮不住這些開國元勳。於是他在晚年對這些曾經的功臣大開殺戒,能打的全都殺完了。為了鞏固明朝的江山又讓自己的兒子們鎮守邊境各地,沒有命令不準離開封地。為了防止藩王叛亂還為朝廷留下了善於守城的將領。又為了防止朝廷中奸臣把持朝政,又留下祖訓這個時候只要有皇帝的手令,藩王就可以領兵進京為國“靖難”,朱棣也是用這個藉口起兵造反的。可以說朱元璋為了朱允炆能坐穩皇位操碎了心,可惜還是沒能保住他的皇位。

      朱元璋認為自己的安排已經很完美,就這樣安然的離去了。但朱允炆卻不這樣想,就藩王這一個就影響到了自己的皇位。於是他在登基之初的幾個月就與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密謀削藩。

      建文帝第一個削藩的人是朱棣的同母弟周王朱橚,選擇他第一是為了防止他支援燕王朱棣。而且其被次子舉報圖謀不軌。於是建文帝令李景隆以備邊之名經過開封抓捕了朱橚,廢為庶人遷往雲南蒙化,後又禁錮在了南京。

      其後代王朱桂因罪被廢,湘王朱柏被告謀反,因不想受辱舉家自焚而死,齊王朱榑被告謀反後囚禁於南京,岷王朱楩受西平侯沐晟控告而被罷免為庶人。一年時間五位重要的王爺被廢和死亡,這對於朱棣來說難免有點兔死狐悲的感覺。

      解決完了這五人,接下來建文帝的槍口對準了朱棣。因為朱棣的實力最強,為了防止逼急了他直接反叛。於是建文帝在對待削朱棣藩上面比較小心謹慎,但這也給了朱棣準備的時間。在朱棣的幾個兄弟被廢師他都沒有下定決心謀反,當屠刀揮向自己的時候才堅定了自己的想法。在期間朱棣為了麻痺朝廷,裝瘋賣傻讓朝廷送回了他的兒子。而且乘機奪取了北平,控制了軍隊,這才有了對抗朝廷的資本,知道最後攻破南京登基稱帝。

      雖然他的幾個兄弟被廢后都只是被囚禁,但這不代表就能安然的活著。沒有兵權的藩王就是一個唄待宰的羔羊,以後只有要一點事情隨便一個藉口就會被殺。而且建文帝對待朱棣也沒有那麼放心,在這種尖銳的矛盾下,除了造反搏一搏,朱棣可以說沒有活路了。

  • 2 # 誰是誰非誰知道

    朱棣之所以謀反,除了個人野心之外,還有一個重要醫院是但是他侄子朱允炆正在削潘。在這種情況下朱棣也就不得不反了。因此如果朱棣不謀反的話,也可能會被朱允炆以各種理由打壓,最終也不一定可以善終。

  • 3 # 夢迴伍千年

    不知道題主所說的善終是指怎麼樣死去,囚禁在一個閣樓裡面,那都不能去,吃喝拉撒都是殘羹冷炙,最後正常老死,我覺得比現在在監獄裡面的無期徒刑還要殘忍,這最少還能散散風。

    如果朱棣束手就擒,因為他在所有藩王裡面是威脅最大的,估計就算朱允炆不殺他,也會在鳳陽囚禁到死,那樣的話就太憋屈了,算不得善終。

    朱棣本身就是一個武將出身,既然可以武力反抗一下,那為什麼不試試呢,試試證明,朱棣也試出了一片新天地,讓朱允炆不能善終,可憐的建文帝。

  • 4 # 聽三哥說歷史

    從朱允炆的行事方式來看,朱棣假如不謀反,是有可能善終的。我來分析一下:

    一、朱棣謀反說到底是朱元璋種下的惡果。原因是:其一,朱元璋所定的封建諸王之制埋下了禍患;其二,朱元璋對朱棣的偏愛助長了後者的野心。

    先說第一點。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全然不顧漢初“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的歷史教訓,大興封王建國之制。洪武三年(1370)四月,朱元璋把太子之外的十個兒子封為藩王,他的理由是“天下之大,必樹藩屏,上衛國家,下安民生”,“為久安長治之計”。

    為了保證朱明王朝不改姓,不變色,朱元璋不僅規定了諸王豐厚得驚人的俸祿,而且賦予了他們政治、軍事大權。諸王擁有少則幾千人、多則數萬人的“護衛甲士”軍隊,朝廷在封國內駐紮的“守鎮兵”的調發除了要得到皇帝的“御寶文書”之外,還須得到藩王的令旨,否則不得發兵。

    朱元璋甚至還給予了諸王“清君側”的權力,在《祖訓錄》中規定,“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之”。後來燕王朱棣造反,就是打著“祖訓”的幌子。

    到洪武末年,擁兵自重的藩王已經威脅到中央政權,皇太孫朱允炆都認識到這一點。有一次朱元璋對朱允炆說:“朕以御虜付諸王,可令邊塵不動,貽汝以安。”朱允炆則反問:“虜不靖,諸王御之;諸王不靖,孰御之?”問得朱元璋頓時語塞。

    再說第二點。

    因為性格、脾氣和作風與自己相似,朱元璋對第四子朱棣是有偏愛的,曾經想立他為皇儲。

    洪武二十五年(1392),皇太子朱標病死,由誰來繼承皇位便成為一個問題。朱元璋對廷臣說:“國有長君,社稷之福。朕第四子賢明仁厚,英武似朕,朕欲立為太子,何如?”翰林學士劉三吾反對說,把二子秦王、三子晉王置於何地?他建議立朱標的長子朱允炆為皇儲。最終,朱元璋採納了他的建議。

    但後來秦王、晉王都已先死,當朱元璋死後,朱棣便認為有足夠的資格繼承皇位,怎麼可能甘居侄子朱允炆之下呢?因此在朱允炆即位的當年,朱棣便殺朝廷地方大吏,起兵“靖難”。

    朱棣和道衍和尚

    二、建文帝朱允炆雖然感受到強藩的威脅決意削藩,但並沒有對諸王趕盡殺絕,只是廢為庶人。

    還在當皇太孫的時候,朱允炆對於藩王的威脅其實已經有自己的考慮。當他反問祖父“諸王不靖,孰御之?”時,朱元璋一時不能回答,便問他的意見。朱允炆道:“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廢置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也就是說,不到最後一步,他不會對叔叔藩王們痛下殺手。

    事實上,朱允炆後來也是這麼做的。即位後,朱允炆聽從黃子澄、齊泰的建議開始削藩,將諸王廢為庶人,派朝廷官員前往北京監視燕王朱棣。但他對燕王發動叛亂的可能性估計不足,當朱棣興兵時,朱允炆還在和方孝孺、陳迪等一些文士討論周官法度,更定官制呢。

    因此,可以推測,如果朱棣甘於接受削藩,不起兵造反的話,最可能的結局也是被廢為庶人,應該沒有性命之憂。當然,以朱棣的性格,這種假設是不可能的。

    建文帝朱允炆

  • 5 # 月輪皎皎

    我覺得明成祖如果不起兵造反,本本分分當自己的藩王,誠心誠意的輔佐侄子,是有可能善終的,這一切都是因為他的侄子朱允炆是個心地善良的人。

    朱彪死之後,朱元璋就把全部的希望寄託在孫子朱允炆的身上,老邁的他已經把功臣血洗完畢,可以交給孫子了,但是他也有一絲隱憂,那就是自己重兵在握的兒子們如果造反該怎麼辦,於是他把這個問題拋給孫子,朱允炆的回答是用禮儀約束叔叔們,朱元璋對這個回答很滿意,但是這也暴露了朱允炆過於理想化的弱點,他可以用禮儀約束叔叔,但是叔叔們腦子裡根本就沒有禮儀這兩個字該怎麼辦?

    在朱棣已經發動靖難之役的時候,朝廷和朱棣互相各有攻防,各有損傷,朱棣也並不一定就會贏,朱允炆也打過幾場大勝仗,但是這時候的朱允炆對待朱棣並沒有趕盡殺絕,而是告誡手下的將領不要傷害到叔叔。這一句話讓朝廷的兵馬不敢再展開手腳和朱棣大戰了,因為他們明白皇帝始終把朱棣當叔叔,而這些兵將才是外人。但是朱允炆為什麼不想想,若是他的爺爺朱元璋,或者叔叔朱棣遇到這件事情會怎麼辦,一定會懸賞緝拿,徹底殺死敵人才放心。

    另外,如果朱棣沒有謀反,而是按照侄子削番的道路走,那麼他對於朝廷也沒有什麼威脅了,以那麼善良的朱允炆肯定會讓叔叔享受一世的榮華富貴的。

  • 6 # 歷史縱橫帝

    導讀:開門見山先說結論吧:個人認為如果朱棣不謀反的話,被說善終了可能會死的很慘。所以說隨著建文帝暴力削藩開始就註定了朱棣必反,否則就只能等待抄家吧。朱棣造反的背景

    朱元璋在做吳王時就冊封長子朱標為世子,到大明王朝建立後自然順理成章的做了太子之位。也本無可厚非,諸位大臣和朱元璋都把朱標作為儲君來培養。但是寬厚仁慈的太子朱標英年早逝一下子打破了朝局的平衡。

    朱元璋是嫡長子繼承製的忠實擁躉,所以根本沒有考慮其他皇子繼位的可能性。直接宣佈冊封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但是由於朱元璋已經年邁,已經沒有充足的時間來親自調教皇太孫。為防止主少國疑,朱元璋只能操起屠刀屠戮功臣來確保皇太孫的皇位穩固。無數功臣宿將或殺或貶,否則也輪不到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卿黃子澄這兩位來攛掇建文帝輕易的削藩。

    客觀的說,建文帝著手削藩的大政方針並沒有錯。因為明初的藩王不但有封地,還有自己的王府機構和私人武裝權利極大。所以為穩固中央政權,削藩勢在必行。

    但是削藩這個大事在一個沒有經驗的帝王和兩個理想化的大臣的輕率決定下粗暴的就展開了。建文帝無視藩王手中的軍隊和影響力,天真的以為一道聖旨下去藩王還不束手就擒。所以削藩手段簡單粗暴:短短數月之內:周王、齊王、湘王、代王、岷王等親王廢為庶人;齊王和代王被軟禁;湘王為保名節舉家自焚。這麼慘烈的削藩行動,建文帝居然還不收手。

    俗話說兔死狐悲,那些藩王不但是大明的臣子還是王府的當家人。上下上千口人,影響手下文臣武將的前程能束手就擒嗎?不可能。再說每個藩王手裡還有3000-15000範圍的軍隊。

    朱棣起兵造反

    由於朱棣為燕王,瀕臨蒙古邊境。曾親自率軍北伐蒙古,所以整個北方除了寧王以外就屬他的影響力大。況且此時皇子中從老大朱標到老三都已經去世,老四朱棣成了諸王之首。所以削藩,朱棣的燕藩是重中之重。

    況且燕王要聲望有聲望,要戰功有戰功。所以真是建文帝猜忌的物件。所以如果朱棣放任束手就擒,最好的結果也是終生圈禁。顯然,這距離所謂的善終十萬八千里。所以朱棣不得不鋌而走險,騙取寧外的精銳軍隊起兵靖難。

    如果說朱棣靖難是違反祖訓的話,還不如說建文帝朱允炆先違反祖訓下辣手野蠻削藩。並且有削藩後湘王自焚的先例在,朱棣怎麼敢賭建文帝所謂的人品。所以起兵防抗哪怕戰死沙場也不會比野蠻削藩在糟糕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起兵靖難是必然的結局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敏感肌幹皮換季應該怎樣護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