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天

    現在的隨禮早以走味了,可以說很多人是藉機斂財不為過。隨禮本來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勾通,禮尚往來,可以使人們加深感情。可現在情感淡薄,逐漸成為一些人斂財機會。動不動找個無端事由讓別人掏錢。這些人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人間羞恥。

  • 2 # 愚人肖

    隨禮如今似乎已經成了一種有規則有制度的行為,即便,是不成文的,是在某種程度上因地制宜的行為。

    漸入中年,學生時期的同學們也陸續結婚,於是也漸漸學會了學著父母當年的樣子拿著紅包走到一個個婚禮現場,走到一個個禮賬對面,報上自己的名字,送上吃飽了毛爺爺的一個個祝福。

    記得大學的時候,當第一個同學通知我說他要結婚時,我也不失禮儀的立刻表示了祝福,之後同學們商量著定下了隨禮的額度,並承諾以後這群人不管誰結婚都是這個定額,即便,大家心裡都明白,對於那時的我們,這個額度有些高了,而對於以後的我們,這個額度可能低了。也就是說,隨著大家步入社會,晚結婚的就不會再侷限於這個額度了。這是預設的“規矩”。

    其實,從最開始參與這樣的活動,我就一直覺得隨禮其實就是在表達一種祝福的心意,或者是大家平常不怎麼聯絡,就是我給你隨禮,以後你給我隨禮,這也是一種羈絆,藉此大家還能來往。除此之外,毫無意義。

    隨禮的多少似乎代表著親疏遠近,就有人認為隨的多,就代表他該在這場活動中處於更加重要的位置。事實,並非如此。其實,是親疏遠近決定了隨禮的多少,而不是隨禮決定了親疏遠近的程度。所以,在這樣的活動中,重要的是要找準自己的位置。

    另外,新聞中的隨禮亂象也確實存在,婚禮似乎在某種程度上確實成了金錢大量流動的合理理由和合理藉口,我認為這個也確實需要改變。從婚禮組織者方面,還是應該準確把握親疏遠近,這樣盛大的喜事畢竟該是近親親朋的喜事,而不是普天同慶的大事,所以控制好規模是十分必要的。從社會方面,要養成節儉之風,抵制這樣的行為。從政府,同樣要制止這種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的現象,畢竟大家都是普通人,這樣巨大的資金流動和人際交往,不是誰都能處理的好的。

    總之,隨禮現象確實有些不合適的地方,我認為,不合適的不是金額,是範圍,隨禮其實是相互尊重的行為,無可非議,只要處理好親疏的範圍,就應該不再是亂象了。

    以上是我的思考,可能不太周全,望大家批評。

  • 3 # 浪漫210371010

    我們這裡現在這個隨禮現象真的是水漲船高。而且是大家動不動就辦酒,就是為了收份子錢,有些人就想靠收份子錢賺錢。

  • 4 # 奇疆6688

    隨禮是人際交往的一種手段。隨禮習俗由來己久,自古以來中國就有隨禮習俗。古代婚喪嫁娶,人們相互幫助,以物作為禮品相互支助,如布匹丶食品丶衣物丶生活用品丶字畫等,隨著社會的發展,漸漸以銀代物,出現了貨幣交往,這種交往傳承至今。隨禮是一種社會現象,只要有人類存在,這種現象是不會消失的。現在,各地區丶各民族的隨禮習俗仍然差異較大。富裕地區隨份禮七八百上千元,而貪困地區,家庭條件好點的二三百元,一般的一百元,還有五十元的。水漲船高,因地因人而宜。婚喪嫁娶乃人生之大事,任何家庭丶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然而,現今的社會中,一些地方出現的大操大辦,相互攀比,甚至新近出現的升遷宴丶暖房宴丶暖學宴丶壽誕宴丶滿月宴等,凡事設宴,名目繁多,更有為斂財而挖空心思者,使人難以接受難以適從。這種邪風己成為社會的毒瘤,害人不淺,國家及各級政府應出臺政策加以遏制,人們在交往中亦應相互抵制。

  • 5 # 花無闕18

    這個沒辦法,朋友,親戚,有喜事白事叫到了,都要隨禮,在我們廣西這邊一般關係隨100左右,好一點的看情況而定。

  • 6 # 一條何小河

    以前的隨禮主要是因為生活水平有限,家中存款不多。因此,想要組織活動往往需要親朋好友的幫忙,於是也就有了隨禮。

    現在人民生活改善,大部分人都有能力去支付這些活動的費用。這時,隨禮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互動。朋友之間,有了喜事互相隨個紅包,圖個喜慶。今天你結婚我送上紅包,明天我兒子滿月你還個紅包,在互動中增加彼此的感情。

  • 7 # 使用者戶外知天下

    隨禮,這種社會現象哪裡都有,也是民間的一種風俗,隨禮又分金錢和物品,在過去物品隨禮比較多,那時候人們窮,但隨禮的動機好,都是自願,禮物各不相同,真誠的成分多,隨著社會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物品隨禮已經逐漸退出舞臺,當然在學校師生間還存在,比方說老師過生日學生送禮物,現在的隨禮很多都是被動的,很不情願的,物價漲隨禮的錢也在漲,城鄉的價格也不統一,但是人們一直在遵循著禮尚往來這一鐵的規律,民間隨禮演變很快,各種動機應運而生,人人禮金有多有少,有真誠的祝福,也有虛偽的應承,百姓的禮金往往很低,隨給領導的禮金往往很重,在隨禮這一領域裡滋生了很多腐敗現象,偏離了方向,助長了社會不良風氣的形成

  • 8 # 蟲二歲月

    首先看到這樣的題目,不由得就想起一個詞,叫“亂象”,也可以說是當今“隨禮”的亂象。

    在中國,自古就被稱為東方禮儀之國,人情世故往往會超越法律,禮尚往來也常常被稱為華人的美德。走個親戚,相互交流下思想和看法,順手帶點禮物,不僅顯得對對方的尊重,也顯得自己“高、大、尚”。

    說起禮物,不得不談一下禮物的變化,還真是千變萬化最終不離其一,古代時候就不說了,禮物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來決定的,要不怎會有“禮輕人意重”這個詞?現代的禮物,別的地方不是太清楚,就從我小時候所知道的說起。在我少年時期,記得姑姑來家裡看望爺爺,會挎一小竹籃,底下墊幾片大白菜葉子,然後自己動手炸的麻花、小油餅什麼的放滿,上面用一條潔白的毛巾蓋上,邁著小腳直接來到我家。那個時候,我最喜歡吃姑姑炸的麻花,滿滿的芝麻粒咬一口會直往下掉,氣得爺爺伸手在我嘴下邊接著,麻花就是最珍貴的禮物;我上中學時,親戚間來回串門,會用木棍挑上兩斤果子,這裡的果子不是樹上結的,在我們當地是用麵包糖炸出來,在麵粉裡滾一下即可。剛開始時,我跟著爺爺去姑姑家,爺爺挑了兩盒,一盒一斤,隨著時間的變化,果子也由兩盒變為了四盒,個別大方的家庭也有帶八盒或十盒的;再後來,果子換成了白糖、罐頭,到90年代,又流行了一段泡麵,串親戚直接扛一箱泡麵。再後來,可能是為了省事,攜帶方便,人情世路中的禮物開始變成了赤祼祼的人民幣,由50元到100元,再到現在的數千元、上萬元,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人民幣當作禮物開始了炫富的象徵。

    誰家有事,朋友、親戚相互走動,幫個忙,順便隨個禮,圖個熱鬧,其初衷應該還是不錯的,一般情況下是紅事和白事相互走動。現在卻不同了,不論什麼事,只要能想起來的,都可以借為隨禮的理由,並由還收的面不紅心不跳,“隨禮”也漸漸成為了生活中的沉重負擔。據說某些地方因為隨禮,一年的收入不夠,只得舉債而行,一天有面子,十天啃乾糧,真是得不償失。

    說真的,現在的“隨禮”確實名目太多,有些根本不該的也堂而皇之的登上了雅座,什麼搬遷、開業、升官、升學、認乾兒......真是五花八門,甚至豬、牛下仔也全村請個遍,一個村莊基本上這邊唱罷哪邊唱,宴會的檔次也隨著禮金的增加而上升,網上曾說某地方因宴請攀比,借的債十多年還沒有還清,弄得是筋疲力盡,還要一家一家的去還人情。

    按目前的現狀看,隨禮純粹是相互交錢,最終各自安排一次宴會,錢基本上歸原主,像這種意義上的隨禮,我想不隨也罷,實在無味。一旦感情和金錢綁在一起,那感情就成了商品,凡是商品都會有價格的,相應也會有一文不值的那一天。我想,隨禮的現像應當改一下,全國或某個城市統一隻有紅、白事才能宴請和隨禮,並且給禮金劃一界線。對於有錢的朋友,想幫人家,不要在禮金上體現。

    我想,這一天也許一定會來的。

  • 9 # YHwCL

    給你隨過禮的,必須要還禮。以前自己答過禮的多年不來往的,有渠道就通知一聲,來不來隨意。相處一般的同事或朋友不通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LOL有玩家總結:自古打野出渣男,你同意這種說法嗎?打野的人都是個怎樣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