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蝸牛嘮成長

    有些人可能會有誤解,包括我自己之前也是,覺得講的時間越長,內容越多越會顯得自己不怯場且有水平。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因為如果一個公司每次開會都要花掉大半天的時間,那這個公司要麼要求員工加班,要沒就離破產不遠了。每個人每天都有自己相應的日程安排(哪怕人家只是想喝個下午茶),作為新人,我們發言的時候,最好儘可能地言簡意賅,闡述重點問題,其它報告或是紙質說明類的東西,除非有特殊要求,就沒必要在會上闡述了。即:講重點。

    齋藤孝先生在其新書《如何打造你的獨特觀點》中提到:會議發言要控制在十秒以內。

    他覺得,有這個“十秒限制”,會迫使一個人在說話、開會之前整理其思路,哪怕一開始並不理想,但經過不斷的訓練之後,總會得其要領。此外,因為十秒的時間非常短暫,所以迫使我們在發言的時候會對發言內容進行一個篩選、選擇,而不會像火鍋亂燉似的什麼料都往裡頭加,不得要領。

    曾經我們公司在開會的時候,老闆說:“每個人限時2分鐘,開始。”嗯,看來我們老闆還是比齋藤孝先生“溫柔”許多的。但除了第一個發言的人,其他人的發言都超時了,甚至是嚴重超時。說來也是慚愧,本來我作為已經看過《如何打造你的獨特觀點》的人,應該會注意控制自己的時間,可是腦子裡“說得太短會不會顯得我不認真”之類的想法讓我滔滔不絕地侃了一堆,之後我明顯注意到其他人都已經累了,包括老闆,都掏出了手機回覆資訊,就差刷朋友圈了,然後我才草草收場。

    舉這個親身經歷是想說:作為一個職場新人,最好還是將自己的發言控制在一定時間內,比如:半分鐘、一分鐘,甚至就是十秒鐘。你要相信你的老闆,你的老闆絕對不傻,否則怎麼能當你的老闆呢?如果她覺得你提到的一個點很重要,有必要展開闡述,她會向你提問的,此時你再將你的觀點展開論述也不遲。

    第二點,也是齋藤孝先生在《如何打造你的獨特觀點》中提到的:積極參加會議有“三要素”。

    一為資料,即:用事實說話,以理服人。資料雖然不能保證你說的就是事實、真相,但它是目前為止最有力的說明手段之一,它能在最大程度上貼近事實,而眾所周知,脫離事實的討論是無實際意義的。如果持反對意見的雙方都不能說服對方,那麼好,以資料說話。否則很容易變成一場人身攻擊,鬧得不歡而散。

    二為視角,即頭腦風暴,碰撞新的火花。一個數據擺在面前,你是從哪些方面作出分析?從而得出結論?這不僅能表達出自己的觀點主張,重要的是還能幫助我們理解對方的想法,從而也就搭建了溝通的橋樑。人類能夠順利地發展至今,溝通合作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而懂得溝通合作對職場新人更是尤為重要,試想一下,作為一個新人,剛來公司不久你就把上上下下的人都得罪了一遍,你以後還打算在此立足麼?

    三為“想法”。此“想法”為廣義的想法,即:有想法還不夠,最好是要能給出創造性的建議。畢竟老闆花錢僱我們不是為了單純讓我們提問題的,而是希望我們在發現並提出問題的同時,能夠給出A、B、C等等的解決方案,然後再由老闆拍板決定。如果能做到以上一、二步,並且能從中得出自己的“想法”,那麼,不管你提的想法結果如何(很爛也沒關係,反正是新人嘛!),別人都會讚賞你,因為相比其它唯唯諾諾的人來說,你至少有自己的想法,這樣一來,在以後的會議中,你也會有越來越多的發言權。有越來越多的發言權有什麼好處就不必我多講了吧?

    以上是本人在看書和實踐的過程中得出的一點想法,分享出來,供大家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哈利波特》中誰最愛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