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代人們精神文化生活起來越豐富,傳統戲曲如地方採茶戲的受眾面起來越小,年輕人也更喜歡充滿現代氣息的勁歌熱舞,傳統地方小嗎戲面臨生存困難,還有市場和出路嗎?還是被丟到歷史的塵埃裡?
10
回覆列表
  • 1 # 海棠花開春雨來

    地方戲的出路在地方。

    有次出差在火車上,碰到一個到地方聯絡演出的地方戲曲藝術團的團長。兩人有緣坐到一起,閒聊起來,聽他說起地方戲發展的種種難處,深感憂慮。當時更多的是聽他說,因為不瞭解這個行業,沒敢插太多的話。除了同情,也沒有好辦法能改變這種遭遇。

    回來後有天下班回家,經過一箇中心廣場,見到一幫退休的老頭老太太正在排戲。好奇湊了過去,原來這其中有一個剛從地方劇團退休的人,在張羅這班原來跳廣場舞的大叔大媽排一出自己編的新戲叫《老有所依》。樂隊服裝道具都很簡單,幾乎都是各司其職自帶傢伙,但看他們個個卻排練的很認真。

    跟他們打聽了一下:原來他們自己組織的廣場舞,都是模仿教學片的舞蹈動作,對他們而言沒有創作的感受,而且廣場舞從音樂到動作編排設計,同質化太高,時間長了,他們也覺得沒什麼意思。剛好有個人來自地方戲曲團,提議不如自己排戲,結果大家積極性一下就被調動起來了。一兩天內就把基本的班底湊齊了。開始排練的都是原來劇團的老戲,結果效果不錯,所在的街道辦社委會都很重視,當作自己社群的文化專案,選送到區裡參加了比賽。現在他們排好了一出新戲,就到各個社群演出。內容素材都是身邊的事,觀眾都是身邊的人,反響都不錯。

    從那離開時,我就在想,這就是從地方上來,到地方上去。這不就是地方戲曲的出路嗎?

    (配圖與內容無關,如不妥請明示)

  • 2 # 冷恆雜談

    地方小戲種如《採茶戲》還有出路嗎?我覺得還有。具體理由如下:

    採茶戲,是江南和嶺南一些省份的一種傳統劇種,也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地方劇種表演形式風趣幽默、載歌載舞,集民間俗語、歌舞、燈綵於一體,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因為其接地氣,所以能夠在本地區留得住、傳得開。

    我們內蒙古有一種地方戲劇叫二人臺,是全國348個劇種之一,藝術特色也和採茶戲相似,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前些年,受現代娛樂風潮的影響,也曾面臨困境。專業劇團的生存發展受到衝擊,倒是一些民間劇團異軍突起,排演了大量傳統劇目,受到了觀眾的青睞。

    這些年,地方劇種大多被列入了非遺保護專案,國家有出臺了許多振興戲曲的扶持政策,特別是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援,使得面臨困境的地方小戲重新煥發生機。有不少地方戲劇先後登上中國藝術節和戲劇節的舞臺並屢獲大獎。

    一百年前,徽班進京之前,也是一種地方戲,因為它不斷在發展中皆收並蓄、博採眾長,然後才成了國粹。說到底,地方小戲的生存與發展,關鍵在“地方”兩個字,固守本地,為當地老百姓排演他們喜聞樂見的節目,便會收穫鮮花與掌聲。

    人們說,多蓋幾個劇場,就能少建幾座監獄。可見戲劇在移風易俗、教化人心方面的作用有多大。莎士比亞戲劇流傳世界,震撼人心,《李爾王》、《哈莫雷特》的經典臺詞至今被人們心口相傳,可見戲劇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之大。

    說到底,地方小戲的出路,不在劇種本身,而在萬千戲劇人如何去傳承與弘揚。戲劇連線心靈,出路就在腳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經歷過最害羞的事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