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00行者妖猴00

    司馬懿在空城計中的表現可以說是“揣著明白裝糊塗”的一個典範。因為司馬懿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如果鳥打盡了,打鳥的弓也就無用了,就會被主人雪藏起來不再重用了。如果獵人把需要獵狗來幫助捕殺的兔子殺滅了,狗的用途也就沒有了,可能會落個和兔子一樣被烹飪著吃了的下場。佛家講的救人救己的道理在空城計事件裡表現得淋漓盡致,萬分聰明的司馬懿知道此時就能輕而易舉的解決了諸葛亮這個心頭之患,但真解決了諸葛亮這個強勁對手時也同時解除了主子對自己的強烈需求和依賴,也就使自己失去了利用價值,失去利用價值的後果難以想象,所以司馬懿更需要諸葛亮這個強大的對手對主子形成的強大壓力來提升自己的存在感,因此他大智若愚揣著明白裝糊塗心甘情願的被諸葛亮騙了一回,做了個順水推舟放了諸葛亮一馬也放了自己一馬。

  • 2 # 高山流水88367

    因為司馬懿有野心,當時他的擁有軍權。如果此時諸葛亮死了他就沒有真正的對手了,沒有對手他就不被重用,甚至軍權被削弱,沒有軍權他的奪權陰謀就不能實現。所以他揣著明白裝糊塗,扮豬吃老虎,放過諸葛亮,待鞏固自己的勢力後,實現最終目標。

  • 3 # 江水趣談

    要洞悉司馬懿識破空城計後的“異常”舉動,我們就要從魏國內部的政治鬥爭入手。

    曹丕死前,曾任命曹氏宗親曹真、曹休及外姓心腹司馬懿為顧命大臣,同掌軍政輔助新君曹睿。

    但曹操生前的警告依然在曹氏高層中發揮影響,無論是《三國演義》中的“此人鷹目狼視,不可賦予兵權”,還是新三國中的“司馬懿你必須用他,但要永遠提防著他”,作為英明領袖的曹操是洞穿了司馬懿的能力和野心的。

    無論曹氏高層是真的清楚司馬懿的潛在危險,還是僅僅把曹操的遺訓當作排擠政敵的藉口,司馬懿還真的在曹睿執政初期被排擠出了權力中心。

    按道理說,曹丕指名的顧命大臣,司馬懿應該在曹睿時期得到重用,掌握軍政實權。但在曹氏親貴的排擠下,司馬懿很快就被排擠出魏國的政治中心。若非諸葛亮北伐,夏侯懋等曹氏親貴大敗,司馬懿根本不可能被重新起用。

    諸葛亮與司馬懿的關係既是天敵,也是知音。而對命在旦夕的司馬懿來說,諸葛亮和他更是唇亡齒寒的關係。只有諸葛亮繼續北伐,司馬懿才有利用價值,司馬懿才不會被曹氏徹底弄死,司馬懿才有掌握軍權的機會。一旦諸葛亮死了,司馬懿的死期也就不遠了。

    西城城下的司馬懿雖然識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但他看到“一生從不弄險”的諸葛亮竟然要採取空城計這種九死一生的策略,也明白當時的諸葛亮真的到了山窮水盡的時候,只需一波攻擊,諸葛亮必死。

    但諸葛亮死了之後又會怎麼樣呢?魏國的西方威脅徹底解除,曹氏再不需要司馬懿迎戰諸葛亮了,司馬懿就算不被“莫須有”的罪名賜死,也只能在軟禁中度過慘淡的餘生了。

    因此,司馬懿在西城之下做了一個看上去愚蠢但實則暗含大智慧的決斷:你不是要我中計嗎?我就中你的計了。老諸你千萬別死,你死我也活不成了。

  • 4 # 花樣歷史

    司馬懿明明識破了空城計,為何還選擇撤軍?專家:他不撤軍就輸了

    導語:世人提到空城計,都會為諸葛亮暑期大拇指,就連近代大文豪魯迅先生都怒贊諸葛亮,說他的智慧近乎妖。兩千五百人對敵十五萬大軍,實力懸殊近乎百倍,如果不是有過人的智慧和氣魄,又怎能嚇退司馬懿大軍。那麼,在這裡也有一個疑問,司馬懿也並非等閒之輩,就連他的兒子司馬昭都看出這其中有詐,怎麼偏偏他就看不出來。

    其實,真相和表象恰恰相反,司馬懿在接到前軍探馬來報的時候,早就識破了諸葛亮的計謀,所以他才會有那意味深長的一笑。之後,他親自來到軍前,看到諸葛亮的端在西城城頭,安然撫琴,就已經洞穿了其中的玄機。

    諸葛亮這次是真的被動了,如果自己攻進去,他必死無疑。除了司馬懿心知肚明,他的兒子司馬昭,他的部下也都看出來了這一點,都說諸葛亮此時還有閒心撫琴,太過鎮定和反常了,越是這樣越就證明他是故意做樣子的。於是,紛紛要求進軍,司馬懿不允許,給出的理由是諸葛亮這個人從來就是步步為營,穩紮穩打,他從來不弄險。所以他還能安然坐在城頭撫琴,就說明他身後還有大批兵力埋伏。

    司馬昭不甘心了,自願請命率軍前去試探,結果被司馬懿厲聲喝止。在眾人的不甘和猜疑中,司馬懿下令撤兵了。諸葛亮得以帶著一班文官和士兵穩穩退回漢中,保全了為數不多的兵力。結果,司馬懿部隊探到真實資訊,司馬懿仰天長嘆,謙虛的說自己確實不如諸葛亮,世人被表象欺騙,卻不知司馬懿其實是大智若愚。他為何這麼做?這還得從曹操說起。

    曹操一代梟雄,文韜武略,陰謀陽謀,不擇手段,最出名的一句話是“寧可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於是才有了殺死呂伯奢全家,也才有了華佗之死。司馬懿作為追隨曹操多年的謀士,深知曹操的秉性。他死之前,還曾經和兒子交代,司馬懿這個人非常有能力,能用你就用,駕馭不住你就想辦法殺了他。現在,雖說曹操父子都已經過世,曹睿掌權,但是曹睿對司馬家族的忌憚和防備,司馬懿是比誰都清楚。而他現在不動自己,是有原因的,那就是諸葛亮未除,西蜀大患還在,他還需要自己來抵禦漢軍。

    所以專家也分析,如果有一天諸葛亮死了,漢軍沒有了威脅,那曹睿就會卸磨殺驢,司馬家族一定會被曹睿趕盡殺絕,所以諸葛亮活著,司馬懿才對曹睿有價值,諸葛亮死了,他在曹睿那裡的價值也就不明顯了。到時候,等待司馬懿的只會是因為功高震主而被殺。

    結語:司馬懿的智慧,不在諸葛亮之下。諸葛亮忠義,司馬懿奸猾,所以司馬懿成了那個笑到最後的人。他假裝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其實是深諳“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的道理,誰說這不是一種大智慧呢!所以專家說,司馬懿不進軍是明智的,否則才是必死無疑!

  • 5 # 顧泠侃史

    司馬懿看破空城計幹嘛不打呢?說實話就是跟養匪自重一個套路。沒了諸葛亮,曹魏勢力容不下司馬懿的,所以就留著比較好了。

  • 6 # 一梭煙雨江湖行

    第一,《三國志》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遭遇對手是曹真,沒有遇上司馬懿 當然沒有空城計。

    第二,《三國演義》才有空城計的橋段,諸葛亮認為自己一生謹慎,突然來一次空城計,司馬懿必然不能識破。小說裡司馬懿也真沒有看破空城計,認為諸葛亮平生不肯弄險,務求穩妥,空城計必然是引誘司馬懿進城的誘餌。

    第三,《新三國》劇組自作聰明,認為司馬懿識破空城計,不肯進城是養寇自重,一開始就把司馬懿寫成陰謀家。該劇中司馬懿沒有性格形成過程,一開始就陰險毒辣,如果司馬懿這樣陰險而不是矜矜業業輔佐曹家三代,早就被殺了。

  • 7 # 西府趙王爺

    司馬懿這叫養寇自重,他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的道理,諸葛亮如果完了,他也就沒用了!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設空城計退司馬懿”這個橋段,在正史中並不存在。

    因此,若以歷史的角度來解讀“空城計”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但如果站在“演義”的角度去思考司馬懿在面對“空城計”時的心理活動,則會發覺一系列不為人知的真相。

    首先,分析空城計的背景 前因:馬謖違抗軍令失守街亭,導致諸葛亮集團失去極為重要的軍事據點

    後果:諸葛亮集團10萬大軍損失近90%,第一次北伐失敗,諸葛亮命令殘餘部隊迅速撤退,司馬懿率領15萬大軍乘勝追擊,殺至諸葛亮所在的西城,諸葛亮見大事不妙,靈機一動擺下空城計,嚇退司馬懿。 假設一:司馬懿沒有中計,退軍是司馬懿建立在全盤考量之上。

    武侯設定空城計的地點,在今天山西運城以西的一座古城池中,歷史上稱之為“西城”,一座城池可以容納多少軍隊呢?

    在唐代的《為李密繳洛州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萬戶移,則城郭空虛”,按照古代6人為一戶來計算,一個城池中最多可以容納十幾萬人左右。

    而《為李密繳洛州文》中所說的“洛城”是中國古代的洛陽城,洛陽城的規格要比諸葛亮設“空城計”的西城大上幾倍。

    西城只不過是一個小縣城,所能容納的兵力不會超過十萬人,外加上蜀軍失去街亭之後,近七八萬部隊被魏軍殲滅,即便諸葛亮將殘餘部隊埋伏在西城中,在兵力方面也不可能超過司馬懿所率領的15萬大軍,以司馬懿的才智…難道看不透這一點嗎?

    難道司馬懿不會命令大軍萬劍齊發,把在城池上彈琴的諸葛亮射死嗎? (易中天老師也是這麼想的)

    司馬懿所忌憚的並非是“空城計”,而是“狡兔死、走狗烹”。

    曹睿上臺後立即將司馬懿關在了天牢裡,若不是因為曹家打不過諸葛亮,司馬懿可能會在天牢中“頤養天年”。

    曹家命令司馬懿領兵討伐諸葛亮的目的,除了牽制諸葛亮北伐之外,還謀劃著讓年邁的司馬懿在戰爭中累死或病死,司馬懿若殺了諸葛亮,他對曹家便失去了利用價值,他的軍權將會被奪走,他的性命將朝不保夕,只有和諸葛亮一直僵持下去,司馬懿才有喘息的機會。

    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諸葛亮看穿了司馬懿的恐懼,司馬懿也明白諸葛亮的用意,所以空城計只不過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對著張郃和15萬魏國大軍唱的一齣戲。

    假設二:司馬懿中計

    羅貫中老先生寫“空城計”這一段的目的,是為了顯示自家“愛豆”諸葛亮“智多而近妖”的超高智商,並沒有考慮其他因素。

    司馬懿在拿不定主意的情況下,即不敢主動進攻,又怕中了諸葛亮的緩兵之計,只能鳴金收兵,不戰而退。

    綜合考慮,第一種假設合情合理,沒有漏洞,最符合歷史背景與司馬懿和諸葛亮的人物性格。

  • 8 # 平安綜合金融oo輝古

    空城計,很多人都知道吧。不過,在大部分人眼中,空城計都是諸葛亮智謀更高一點,利用了司馬懿多疑的性格,故佈疑陣,讓司馬懿產生懷疑,最終錯失了大好時機。不管是影視劇中還是文學作品中,都是對諸葛亮此計,非常的讚歎。就連大文豪魯迅,也感慨:“其智近乎妖”。也因此,民間都非常推崇諸葛亮。

    但是,司馬懿就真的不如諸葛亮嗎?在很多廣為流傳的說法中,司馬懿是不如諸葛亮的,因為諸葛亮代表的是正義,而司馬懿代表的是邪惡。不過,歷史將這兩個人放在了對立面上,而且結果是司馬懿贏了,不僅贏了戰爭,還最終贏得了天下。司馬懿真的弱嗎?不,他並不弱,反之,他非常強大。

    近些年,關於司馬懿的文學影視作品逐漸增多,大家對司馬懿這個歷史人物的評價也變得非常高了。他雖然一直活在諸葛亮的光芒之下,但他卻是笑到最後的人。基於對司馬懿的重視,就有人開始重新探討空城計了,司馬懿這麼厲害,為什麼不能識破空城計?至少選擇用小股部隊去騷擾一下,就能探明虛實,為何直接跑路呢?

    回到空城計現場,諸葛亮在那天早上,把全部部隊都送出去了,城裡面只有兩千殘兵,而部隊走了沒多久,司馬懿就來了,跟著就是十五萬大軍。守城,是不可能守了,是跑是降一個準話吧。總之,諸葛亮再強,這個時候也沒兵可用啊。這個時候,諸葛亮讓手下開啟城門,把士兵全部遣散,讓他們成為普通人,該幹嘛幹嘛。而他自己,抱著古琴就上樓了,做什麼?演戲!為了演好這場戲,他還需要一個童男童女。

    諸葛亮這個架勢擺的很足了,留在司馬懿前面的就兩條路,要麼衝進去,可能會被埋伏,但若成功了,那就是擒殺諸葛亮,蜀漢覆滅。要麼就是走人,但是15萬大軍,來回排程,一無所獲,但凡是個用兵的將軍,都會兩手空空而歸。司馬懿眯著眼睛想了很久,聽完了一曲琴音,最終宣佈,撤軍!

    他兒子司馬昭不解,道:“兒臣願帶小股部隊一探虛實!”司馬懿面色鐵青,堅決不應,必須撤兵!為此,司馬昭不理解,認為父親老糊塗了,但軍令如山,他還是撤軍了。

    在小說中描述到,諸葛亮看到司馬懿撤軍之後,大鬆一口氣,感嘆道:“險計!”很多人都覺得這是諸葛亮在玩火。其實不然,後來諸葛亮自己也嘆到:“這是隻能對司馬懿用的計謀。”很多人都以為,這是因為司馬懿生性多疑,最終上當。其實不然,在這樣的一個局中,司馬懿非上當不可。

    很多年後,司馬懿將死之際,才把這樣的一個道理講給了自己的兒子司馬昭聽,他道:“司馬家族之所以被重用,就是因為諸葛亮的存在,若是諸葛亮死了,司馬家族最大的敵人就變成曹魏政權了。屆時,司馬家族將會遭到滅頂災難。”事實卻是如此,曹操當初對自己的後人說過:司馬懿能用就用,不能用就殺!可見曹氏從來沒有信任過司馬家族。

    這也是為什麼司馬懿要裝作中計了,放過諸葛亮。他不放不行,因為他把諸葛亮打死了,他自己的地位就不保了。諸葛亮心思玲瓏,也是參透了其中的道理,若是讓司馬懿在攻城中放水,15萬打兩千落敗,太過明顯,兩人差距也沒有那麼大。乾脆,賭上兩個人秘而不宣的生存規則。也藉此,給司馬懿一個臺階下,雙方都下了臺階,也都能獲得共存。若是司馬懿強攻,那麼一損俱損,都沒有好下場。

    所以專家對此評價道:“他不撤軍他就完了!”專家分析,當時司馬懿在看到空城的時候,就想到了這些,他沉思的內容,也不是如何攻城和是非虛實。而是諸葛亮不能兵敗被擒,他還要依賴諸葛亮活下去,這也符合了後來討論的對立統一理論。因此,司馬懿連小規模的試探都不敢,萬一真的沒有兵,萬一真的打下來了,他承擔不了這個後果,因此只能倉皇撤退,裝作中計。

  • 9 # 微視集中營

    《三國演義》中寫,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

    實際上司馬懿早已識破空城計,卻選擇了退軍。其原因很簡單司馬懿之所以被曹氏家族重用,就是因為只有他可以與諸葛亮抗衡,司馬懿也深知這個原因,一旦諸葛亮被除掉的話,蜀國的根基就會動搖,而到那個時候便是司馬懿的死期。所以司馬懿要放走諸葛亮還不能讓曹操起疑,他在估計好諸葛亮差不多逃走後,又率兵回去,假裝自己上了諸葛亮的大當,這樣方便自己回去交差。

    雖然司馬懿在與諸葛亮的多次交手中,基本都是敗仗,其實是自保、韜光養晦,因為他深知沒有諸葛亮就沒有司馬懿。他希望諸葛亮活久一點,給他足夠的時間來掌控魏國。

  • 10 # 寰宇戰神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算是三國兩大智者的一次默契配合,畢竟當時司馬懿可是率領足足數十萬大軍兵臨城下,即便諸葛亮真的在城裡設下埋伏和陷阱,也根本不可能消滅這麼多魏國軍隊!

    況且當時諸葛亮身邊根本就沒有足夠的兵力,而對於這一點,其實司馬懿是心知肚明的,他雖然識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但卻並沒有拆穿,而是相當默契的配合諸葛亮演了一齣戲!

    至於司馬懿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其原因便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畢竟當初曹操在時,便發現司馬懿有鷹視狼顧之相,若留下此人,說不定便會後患無窮。但曹操愛信司馬懿之才,不忍殺他,亦不重用他。

    而魏國之後的皇帝,對於司馬懿也是百般猜忌,一直不肯重用於他,但奈何諸葛亮的北伐一開始將魏國打的落花流水,根本五人能夠阻擋於他,無奈之下,魏國這才重用司馬懿。

    所以說到底其實是諸葛亮的北伐成就了司馬懿,若是司馬懿真的將諸葛亮殺了,解除魏國的威脅之後,或許死的就是司馬懿了,畢竟當時的司馬懿還未掌握魏國大權呢!所以司馬懿自然要留著諸葛亮,畢竟只要有諸葛亮這個威脅在,魏國就不得不重用他,故,司馬懿即便明知諸葛亮用的是空城計,但他依舊相當配合的撤軍了。

  • 11 # 野史日記

    諸葛亮的空城計可謂是“漏洞百出”,當時司馬懿嚇的轉身逃跑,到底是所為何事?真的是空城計,就算有伏兵,也不需要轉身逃跑啊,這裡面有什麼隱情嗎?我來給大家說一說。

    諸葛亮的無奈之舉

    據我所知,當時諸葛亮在城裡,所以的兵都派出去搞糧食去了,城裡就留了兩千的老弱病殘,這個時候,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來襲,面對這樣的攻擊,諸葛亮似乎除了束手就擒沒有其他的辦法了。

    但是諸葛亮卻胸有成竹,命令所有人大開城門,派幾個老兵在城門那裡悠閒的打掃衛生,城的周圍還有幾位村婦在採野菜。

    諸葛亮帶著兩個小童,到城門樓上彈琴,假裝風輕雲淡。擺下這麼一個疑陣,就是諸葛亮所謂的“空城計”了。

    我起初認為,空城計是諸葛亮的無奈之舉,也是死馬當活馬醫的一個辦法,並不是一個什麼高招。但是經過我的仔細研究發現,這“空城計”確實是諸葛亮的智謀巔峰。

    破“空城計”不難

    破“空城計”我認為不難,方法也有很多。

    第一、可以派先遣部隊進城,比如先派一萬人,進城打探虛實。就算真的有埋伏,這一萬人也不是瞬間就能消滅的,然後再派後續部隊跟上,此時的城門是關不上的,內外夾擊之下,諸葛亮必然被擒。

    第二、十五萬數倍於敵人,可以圍城,圍而不攻,這諸葛亮必然會餓死在城內,其實這是最慢的辦法了,不過就算這麼慢的辦法,也會很快奏效,畢竟城裡根本就沒有糧草。

    第三、刨除所有智慧,不走城門,直接十五萬大軍攻城,諸葛亮自然也無法阻擋,如果怕有伏兵,可留五萬,十萬攻城。怎麼算都沒什麼風險。

    ……

    類似這樣的破城辦法,恐怕任何一位老兵都能想到了,更不用提司馬懿這樣級別的大佬了。

    司馬懿不破城的原因

    據我瞭解,司馬懿不破城的原因最主流的說法就是司馬懿不想弄死諸葛亮,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和諸葛亮當年不弄死曹操是一個道理,說一千道一萬,最後還不是為了自身的利益算計。

    當時曹魏集團中無人能抵抗諸葛亮的進攻,正因如此,才讓司馬懿受到重用,曹氏雖然看司馬懿不爽,但是還需要利用他抵擋諸葛亮。也正是這個原因,司馬懿才能有機會掌握兵權。

    如今諸葛亮被圍,如果直接弄死諸葛亮,司馬懿也就沒了用武之地,回到曹魏之後,等待他的恐怕不是封賞,而是大刀。司馬懿深諳“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自然不會斷了自己的後路,畢竟他活著才有意義,而諸葛亮死了對他來說沒有任何好處。

    否則司馬懿就算疑心再重,哪怕那城裡真有埋伏,就算他不敢進攻,也沒必要逃跑不是?他這一跑一回,很有說道,如此一來便可以和曹魏朝廷交差了,儘管曹家的人不相信,也沒有什麼證據,最後只能不了了之了。

    諸葛亮的高明之處

    現在咱們再回過頭來看諸葛亮的有恃無恐,他可能並不是因為空城計有多嚇人,而自信滿滿。

    諸葛亮的“空城計”正是這個藉口,給了司馬懿一個放了他的臺階下,最後你好,我好,大家好。這才是“空城計”的意義所在,也是諸葛亮的高明之處。

    “空城計”不是一個奇謀,而是一個陽謀,只是諸葛亮和司馬懿都不捅破罷了!

  • 12 # 秉燭讀春秋

    首先了解一下諸葛亮的“空城計”?這是羅貫中在《三國演義》書中虛構的一個故事。

    說的是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命他的學生馬謖為先鋒,並告誡他要在戰略要地——街亭當街下寨。可是馬謖自恃飽讀兵書,自以為是違抗丞相之命山上結寨,結果失街亭被魏將張頜殺得大敗。

    此時司馬懿帶著十萬大軍殺到,諸葛亮只好退軍。

    但是退軍要有條不紊的退,否則會被敵人從後面掩殺過來,這就需要智慧,也就是說即便退兵也不能讓司馬懿看出破綻。

    諸葛亮在援軍沒趕到,城中只有老少病殘計程車兵時,想退來不及,想戰沒兵力,萬般無奈之下在西城擺下了“空城計”。

    講真這是“一招險棋”,假如唬不住司馬懿自己就死定了,除此之外別無良策。諸葛亮心想:司馬懿疑心重,空城計就是利用“實而虛之,虛而實之”把他弄蒙。如果我緊閉大門,他肯定會命士兵強攻,西城指日可破。

    如果我大開城門,他也許不敢輕進,肯定懷疑我城中有埋伏。想到此,諸葛亮自語道:“不管這麼多了,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

    諸葛亮故意大開城門,讓老弱殘兵抱著掃帚掃大街,他自己則在城頭擺下了古琴,兩邊各有兩個書童伺候茶水。坐下來平心靜氣彈奏起了《十面埋伏》。

    司馬懿帶軍隊來到城下時,命令部隊暫停攻城,原地待命,自己一催戰馬來到了城下觀察。

    司馬懿不敢太靠近城池,大約在城外800米左右,這種距離在當時沒有望遠鏡情況下,看不清諸葛亮的表情。

    書中說諸葛亮努力控制自己的恐懼心情,為了防止司馬懿聽出琴聲中有顫音,他專門在琴下面壓了一塊石頭。還說一曲彈罷,諸葛亮汗溼後背。

    此時司馬懿犯嘀咕了,孔明唱的哪出啊?難道城中無兵力故意為之,“不大可能,”孔明平生謹慎有餘,從不弄險。司馬懿邊想邊聽琴聲,他要從琴聲中尋找蛛絲馬跡。

    聽了一會,司馬懿沒有從琴聲中聽出慌亂的音符,所以認定城中有埋伏。突然“啪”的一聲,由於《十面埋伏》的曲子達到了高潮,諸葛亮用力過猛,一下子彈斷了一根琴絃,琴聲戛然而止。

    司馬懿高度緊張的腦子一片空白,不由自主大呼不好,撥馬就往回跑,邊跑邊下令部隊後撤40裡。魏兵亂開了鍋,後隊變前隊一口跑了50裡地。

    到這裡有人會問,司馬懿真的沒看出諸葛亮的“空城計”嗎?

    我們不妨分析一下司馬懿的心理。司馬懿是和諸葛亮一樣的軍事家,軍事家在遇到戰事時懷疑一切是正常現象,這說明想的周到。

    此時司馬懿重兵壓城,我就不相信他不試著攻擊一波。十萬之眾,用一萬兵力試探不就行了,如有埋伏後面的大軍接應萬無一失。退一步來說,損失一萬兵力能探知虛實也值,接下來生擒活捉諸葛亮沒問題,但司馬懿為何撤軍而不是攻城呢?

    唯一的解釋就是司馬懿不想活捉諸葛亮,換言之,司馬懿不想弄死諸葛亮。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司馬懿聽出孔明弦外之音了,諸葛亮彈奏的《十面埋伏》表現了項羽走投無路的悲涼,就這樣一個超級英雄被劉邦、韓信逼死了。

    司馬懿想了很多,項羽死後,韓信基本就沒用了,接下來劉邦處處制肘、迫害和打壓韓信,最後在長樂宮鍾室殺了韓信。

    這正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滅,謀臣亡”的真實寫照。

    司馬懿想到了自己,此時魏王曹操、曹丕已然去世,曹丕的兒子魏明帝曹睿當政。有道是:“富貴不過三代”,我司馬懿之所以還沒被曹睿一腳踢開,主要原因是魏國只有我能抵禦諸葛亮的進攻,如果我弄死了諸葛亮,我也和韓信一樣失去了利用價值。

    這很容易理解吧?項羽不死,劉邦能捨得殺死韓信嗎?

    諸葛亮的存在,是我司馬懿活著的前提,是我擁兵自重的理由。於是司馬懿假戲真做,唬騙手下後撤40裡,這就為諸葛亮隨後趕來的援軍閃開了道路。

  • 13 # 南極冰火

    看破不點破,還配合諸葛亮把戲演下去,這就是司馬懿的高明之處。

    實際上,當司馬懿得知守街亭的是諸葛亮後參軍馬謖時,就知道諸葛亮已經無兵可派了。

    馬謖只是一個文職官員,曾任縣令,後來在諸葛亮身邊做參軍,為諸葛亮出謀劃策,熟讀兵書,諸葛亮的七擒孟獲就是出自馬謖的計策,只會紙上談兵 ,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

    街亨是進入漢中的要道,只要街亭失守,諸葛亮的北伐大業就會失敗,司馬懿帶兵來攻,按常理來講,諸葛亮一生謹慎,應該派一名身經百戰的將領帶重兵防守,可是諸葛亮卻讓自己的參軍馬謖鎮守,況且司馬懿十萬大軍,馬謖只有兩萬五千人,街亭失守是早晚的事。因此司馬懿斷定諸葛亮城中肯定沒有多少兵力。

    正是因為識破了,司馬懿才撤軍,如果沒有識破,肯定會強攻的。“小不忍則亂大謀”,為了司馬家族的千秋大業。《三國演義》中,正是因為司馬懿的隱忍,笑到最後的是司馬家族。曹操一家幾代努力,最後享受果實的是司馬懿家族。面對唾手可得的勝利,司馬懿撤軍是為了自保。《三國演義》中著名的空城計,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人都是在演戲,司馬懿早就識破了諸葛亮的詭計,可為了司馬家族的未來,只有配合諸葛亮,諸葛亮也知道司馬懿的心機,因此二人心照不宣。

    曹操一直對司馬懿家族有防範之心,但為了統一大業又不得不起用司馬懿家族,因此,就出現了當用得著司馬懿時,就讓其帶兵,當無戰事時,便奪去其兵權。司馬懿為了謀反,對抗曹操,暗養了三千死士,以備有需。如果消滅了吳蜀兩國,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曹操必定會除去司馬懿。

    可以說,吳蜀兩國與司馬懿是唇亡齒寒的關係,司馬懿在等待時機,等到曹操死亡。諸葛亮也很清楚司馬懿的處境。《空城計》中,如果司馬懿活捉了諸葛亮,攻下空城,就是把自己置於危險之中。因此二人心照不宣,心有靈犀,留下了千古絕唱。

  • 14 # 大秦鐵鷹劍士

    老子曾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有時做一件事,成功了看著是一件福事,卻不知道福事之後來的就是禍事。比如司馬懿看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他揮軍攻城,則諸葛亮必死無疑。諸葛亮一死,那麼魏軍必然趁勢南下滅蜀,蜀國一滅吳國也就會跟著被滅。魏國的兩大勁敵都被司馬懿滅了,那麼司馬懿還有什麼用武之處呢?沒有用武之處,卻身居高位,手握兵權,那麼司馬懿就該到地下陪諸葛亮了。

    司馬懿率十五萬大軍圍困西城,諸葛亮只有2500名士卒在城中,就算諸葛亮裝神弄鬼迷惑人,擺出一副空城之中有重兵埋伏的假像,司馬懿完全可以圍而不攻嘛!圍他十日,諸葛亮的計策自然而然失靈了,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大業將永遠畫上句號,後面六次北伐就都不存在了。司馬懿深知有諸葛亮的存在,他在魏國就能一步一步走向權力的巔峰;如果諸葛亮過早的隕落,那麼司馬懿的權力之路也會就此中斷。因此司馬懿聽了諸葛亮彈奏的《高山流水》大麴之後,果斷下領退兵,放諸葛亮安然退回漢中。

    世人都認為諸葛亮的空城計瞞過了司馬懿,殊不知這是司馬懿故意放過諸葛亮的,放諸葛亮一條生路也就是給自己一條活路。司馬懿次子司馬昭對空城計得出異議,要求他領兵進攻先試探一翻。司馬懿果斷的拒絕了次子的要求,他說: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今大開城門,必有埋伏。我兵若進,中其計也。汝輩豈知?宜速退。司馬懿不僅拒絕了司馬昭的試探性進攻,還立即下令退兵,十分配合諸葛亮的安排。可見司馬懿早就識破了空城計,且在聽諸葛亮彈曲的時候就想得很多很遠,為今之計只能配合諸葛亮演一場空城計,還要阻止部下破壞空城計。

    當然諸葛亮的空城計除了大開城門,城樓上彈琴外,還按排了兩支伏兵,將空城計演得天衣無縫,也給了司馬懿臺階下。諸葛亮安排張苞、關興二將各引三千兵卒在路上偷襲司馬懿。當張苞偷襲司馬懿時,司馬懿就對諸將說:吾若不走,必中諸葛亮之計矣。關興第二次偷襲時,司馬懿直接引軍從小路退回街亭。空城計敗露後,司馬懿假裝悔之不及,仰天嘆曰:吾不如孔明也!司馬懿要真不及孔明,為何孔明七次北伐皆無功而返,最終還被司馬懿給耗死了?

  • 15 # 勁辣歷史Time

    按照三國演義的作者構思意圖而言,司馬懿顯然沒有識破。原文:孔明這才道出緣由:“此人料吾生平謹慎,必不弄險,今見此規模,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司馬懿多疑謹慎,又因為司馬懿和諸葛亮兩個人互相瞭解,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最瞭解自己的永遠是敵人。諸葛亮一生用兵謹慎,司馬懿因為了解諸葛亮謹慎的性格,覺得諸葛亮應該不會冒險,所以聰明反被聰明誤,讓諸葛亮逃過一劫。

    諸葛亮雖然是政治人才,但是軍事天賦也並不怎麼差,只是三國之後就是魏晉,那個時期,試問誰敢說司馬懿不是大贏家?至於正史,就沒有空城計這件事。全是作者凸顯諸葛亮的。

  • 16 # 浩浩和湯湯

    他識破了,孔明也知道他定然能識破。但是孔明敢賭他不進城,他也明白孔明彈琴就是讓他先想想再撤軍。他倆的共識就是相剋相生,一人死,另一人斷然不能保全。兔死狗烹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玉帝的女兒經歷過生死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