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秉燭讀春秋

    鄧艾能夠偷渡陰平,然後滅掉蜀國。是因為性格使然,鄧艾從小喜歡“指點江山”,每逢遇到山山水水,他都看出門道,這裡能藏兵,那裡能埋伏。也就是從小打下了,堅實的軍事基礎,當和鍾會、衛瓘一起帶兵來到蜀國邊境時,鄧艾一眼看出了陰平小路這裡的重要性,於是提出帶2000人馬,從此無人經過的小路,偷襲蜀國成都,鍾會和衛瓘卻堅持走大道,穩紮穩打,逐步推進。

    說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謀不見用這個問題,完全是諸葛亮不允許魏延去冒險。諸葛亮一生用兵謹慎,沒有把握的仗不打。其實,魏延提出的帶5000兵馬偷襲長安,這個方案有百分之八十的成功率。有人說明朝的老闖王,兵出子午谷最後失敗了。其實,這和魏延時提出的子午谷奇謀沒有可比性,戰爭瞬息萬變。再說此一時,彼一時。戰爭形式不可同日而語。

    丞相諸葛亮此時應該放手一搏,即便是全軍覆滅,也不過區區5000人。用小的代價,換取滅魏的成績。孰大孰小,難道很難計算嗎?

    孔明到底咋想的,我不得而知。但我知道,諸葛亮錯過了大好時機。他的克復中原的夢想恐怕永遠也不能實現。也許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諸葛亮的鞠躬盡瘁的精神吧。

  • 2 # 楊羊42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小說家之言,用兵當然講究正奇,問題是正奇如何可以統一好,諸葛亮的正面部隊速度如何跟上魏延出其不意的偷襲,這個是很大的問題。打仗要麼是吸引別人有生力量殲滅,或者佔領戰略要地,我覺得蜀國缺少這個實力!所以穩紮穩打還是更適合。

  • 3 # 歷史有知社

    鄧艾偷渡陰平,乃是魏滅蜀漢之關鍵。那麼,同樣是兵行險招、奇謀偷襲,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為何卻不見用呢?有人將之歸根於諸葛亮過於謹慎、穩重的行事作風。雖說“以正治國、以奇治軍”,兵法之道最重一個“奇”字。然而,奇招通常也是險招,並非奇招就能取得奇效。魏延的子午谷奇謀與鄧艾偷渡陰平雖都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但就可行性而言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魏國是大國、國力雄厚,而蜀漢乃小國、國力疲弱。魏延以區區五千兵馬出子午谷而謀襲曹魏關中重鎮,很難取得實質性的效果。夏侯楙雖是膏粱子弟,懦弱無謀。然而,關中乃軍事戰略要地,又系秦漢故都所在,設有重兵駐防。而魏延既無後勤保障,又無支援,一旦困於堅城之下,就很容易遭到圍殲。

    再則,兩者的目標指向也不同。鄧艾偷渡陰平,便直指蜀漢的都城,這更像是一場斬首行動。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其目標方向是長安。長安雖是曹魏的戰略重地,卻並非曹魏的都城所在。即便,關中有失,曹魏也可以從容不迫地從中原及隴西等地抽調兵力來奪關中,而魏延也必然遭受多面夾擊。

    第三,兩者的政治環境的不同。諸葛亮在《隆中對》中寫道:...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蜀漢北伐雖以“匡扶漢室”為旗幟,卻從未出現曹魏百姓簞食壺漿相迎的感動場面。這在於曹魏的政治還較為穩定、清明,百姓已然不思漢而滿足當下的生活。而相反,鄧艾偷渡陰平之時,蜀漢由於屢屢北伐而國困民疲,早已到了百姓承受的極限。況且蜀漢本身又系外來政權,長期打壓當地土著勢力,以致其統治的根基很弱,再加上黃皓弄權、朝政昏暗,而使得蜀漢本身已到了奔潰的邊緣。故而,鄧艾偷襲陰平才取得了奇效。

    第四,兩者的路線及客觀上的條件也不同。子午谷是一道險道,而非密道,勞師襲遠,很難不被發現。而陰平古道卻更為隱秘,連當地百姓都很少走,更難被人發覺。再則,鄧艾偷渡陰平之時,蜀漢的主力在劍閣與鄧艾相持,而成都的防禦卻較為薄弱。以及江油守將馬邈的投降、諸葛瞻的輕戰都是鄧艾能獲勝的運氣成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裝的電腦,玩遊戲總藍色畫面,是怎麼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