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藝骨幹
-
2 # 一分鐘瞭解一段歷史
若說主要因為曹孫根基已固,投靠沒有可用之處,那就有點片面了。比如曹操任人為賢,他手下的有能力的謀士哪個混得差了。回說江東,如果舌戰群儒的諸葛亮在江東也不能發揮其作用的話,也說不過去。除非你說諸葛亮就願意做雞頭那就無話可說了。
確實,劉備帳下缺乏真正有才幹、有見識的謀士,而他又能禮賢下士,求賢苦渴,苦投其帳下,一是定會受到尊敬和重用,二是能夠施展才乾和抱負。這也算是一個因素。
當我認為最主要的還是諸葛亮作為一個儒生,而且是純儒,有著強烈的正統觀念,這一點才是他做出這種抉擇的根本原因。劉備是劉氏宗親,有劉氏血統,屬於“正統”,而曹操和孫權,都屬於“非正統”,是“亂臣賊子”。諸葛亮進行關係著自己生前命運和身後名聲的重大政治抉擇時,只可能選中劉備,而不能選中曹操和孫權。恰好劉備又有王霸之雄心和謀略,並享有天下英雄的美譽,深為時人所重。劉備的觀念和人品以及能力形成的一個綜合體是和諸葛亮心中所求才是最吻合的。
所以水鏡同志才會說孔明得其主,不得其時。得其主就是說孔明找到了心中的最愛,不得其時反而就是說北方根據已定,劉備可三分而不能一統。
-
3 # 沅洲森林
因為孔明忠漢,劉備也打著振興漢室的旗幟,劉備沒有謀臣,只有到那才能發揮孔明的才幹。曹孫那裡人才濟濟難以施展。
-
4 # 張建軍176101937
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三顧茅廬”與“隆中決策”都是精采篇章。是劉備的誠心與勞苦換來了“三分天下"的宏圖偉略。
很多人會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劉備的禮賢下士,三顧之恩打動了諸葛亮,讓他從此生死相隨,以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其實更深層次的原因還在於,雖然曹操與孫權都已經做大並獨霸一方了,但當時的形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還有很大的讓胸懷大志的人一展身手的餘地。諸葛亮的聰明就在於,在眾多諸侯中他看到了劉備獨一無二的政治優勢與金字招牌,那就是漢室宗親,大漢皇叔。曹操再強大也是國賊,孫權再強大也是亂臣。在維護正統與綱紀的名義下,列備就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而劉備的兵微將寡,正為諸葛亮施展才華提供了條件,從而讓他攻城略地的成績更加光彩照人,更能收服劉備與眾將士的心。所以,軍事為政治服務,孔明可謂是目光如炬。也是他追隨劉備,報答知遇之恩的動力源泉。
-
5 # 魯F飛8
諸葛亮夜觀天象。。。
唉╯﹏╰!只能跟著這貨了!
未來三十年,只能三分天下,奈何無奈何!
-
6 # 努力奮鬥KKK
首先我們得從劉備、曹操、孫權這三個人的出生來說!曹操本是東漢末年的一名朝廷大臣卻挾天子以令諸侯,那是造反呀!而諸葛亮是一名文人,文人最愛惜自己的名聲,所以不會助曹操!東吳孫權一樣是個造反的諸侯,也不會去助他!劉備卻是漢室子孫,這個出生對以後師出有名!然後再看三人的性格,曹操性格剛愎自用,身為一代梟雄是聽不進別人的意見的,孫權一樣而且有周瑜在是看不上諸葛亮的!而劉備卻能三顧茅廬的來請他,也能與底層人士(張飛、關羽)做朋友義結金蘭,從這點看劉備至少不會看不起諸葛亮,諸葛亮也不會感覺底人一等!最後說說三人的出發點:曹操、孫權都是造反想自己做皇帝,而劉備卻是要光復漢室!試想要是曹操孫權造反失敗了那諸葛亮自己不也得背上個造反,助紂為虐的千古罵名嗎,而助劉備就不一樣了,縱是失敗了名聲也是美好的!所以綜上所述諸葛亮只會幫助劉備的!希望這個回答對您有幫助!
-
7 # 仁府
原由:
A,劉備大漢皇叔,漢室宗親,有號召力!
B,劉備忠厚仁義,在老百姓中威信大。
C,劉玄德經水鏡先生引薦,"三顧茅廬"誠心誠意請臥龍出山。
D,曹操,孫權不一定看重"山村野夫"
諸葛孔明。
E,機遇所致。當時劉皇叔投靠劉表遭其夫人蔡氏猜疑,後蔡瑁追殺。恰逢司馬徽舉薦諸葛亮。孔明也在等明主!軍臣一拍即合,三分天下!
-
8 # 金山在南
在三國演義當中,劉備是仁義的象徵,以復興漢室為己任,逃跑還要帶上老百姓,這樣的主公是儒家心目中的理想君主。
諸葛亮是智慧的象徵,智慧的丞相配合仁義的君主,義勇雙全的五虎將,組成了本應該無敵於天下的“夢之隊”。但歷經磨難組成的夢之隊最後夢斷五丈原,是不是很像一個好萊塢大片的劇本?一個優秀的劇本,套路總是驚人的相似。
-------------------------------------------------------------------------------------------------
-
9 # 影斜橫
諸葛亮生不逢時,他出道時曹操和東吳已成勢力,人才濟濟,勢力體系已經形成,而別的勢力並無“天下之志”。如果諸葛亮自己出山去找曹操或諸葛亮,很可能不能受到重用,甚至會被排擠;徐庶被曹操騙去後,說是他不肯出計,或許是被曹操冷藏了。
雖然,劉備此時雖然沒有多少兵馬也沒有城池,但是他有關羽,張飛,趙雲三員大將,而且沒有厲害的謀士,諸葛亮或許是看中劉備的胸懷,和他的優勢,因為沒有謀士,所以他肯定會被重用,千軍易得,一將難求,而劉備有三員大將。
一個有能力的人跟隨一個創業者比進一個大公司更有前途和發展空間。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劉備去請諸葛亮的,而不是他自己去找劉備的。
-
10 # 源稚生
“三顧茅廬”的典故一直為華人津津樂道,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時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南陽鄧縣隆中諸葛草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
那麼諸葛亮為何願意輔佐劉備呢?
諸葛家族並非草根而是士族,劉備已被漢獻帝認可的皇室身份,不僅僅是一層光環,而是政治影響力的象徵,擁有大義名分的劉備,是擁有政治號召力的,也是有前途的。
劉備才能出眾,文武雙全。他的畢生對手曹操在“煮酒論英雄”時曾對劉備說,天下英雄就你我二人,袁紹這種根本不算啥。後來曹劉翻臉,曹操又評價說,劉備水平和我差不多,就是智謀方面稍微遲鈍一點。
劉備最為人稱道的是他的人格魅力。無論是有權有勢的軍政官員,普通士人,草莽豪傑,還是一般平民,劉備都能與他們坦然相交。靠了這種人格魅力,劉備前半生雖然經常被打得跟喪家之犬一樣,但走到哪裡都能得到很好的接待,鎮守哪裡也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援。這種能耐不是一般人可以學的。
諸葛背後的荊襄集團,早已在物色劉表後時代的領頭羊了,同樣是皇室族裔的成員。劉備相比劉表,年輕,名望,進取心,鬥爭經驗,都是習慣了漢家宗族領導的荊襄集團所渴望而青睞的。荊襄集團是不缺少實力的,劉備贏弱兵力少反而成了荊州接班人的優勢,荊襄集團的投資會換來可觀的回報,後來劉備得到了荊州士族的支援,進而佔據荊益兩州,三分天下。
而荊襄集團兩個對手:曹操集團和江東孫氏,曹操集團的壓力顯然更大一些,而劉備政治影響力在曹魏集團始終擁有一席之地,這是其他任何候選人都不具備的優勢。
“良禽擇木而棲”,諸葛亮在隆中實際上觀望時局。《出師表》:“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是不是有幾分年輕的諸葛亮不得良主而侍,生不逢時之恨呢。所謂“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似乎也有點別的意味。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位,在當時曹操佔據北方,人才濟濟,無論是手下的荀彧,荀攸,郭嘉,賈詡,還是後來的司馬懿,陳群等人,都是很有能力的,諸葛亮跟隨曹操不見得能受到重用;而江東孫權當年,亦是人才濟濟,諸葛亮發展的空間同樣不大。相對來說,劉備集團就差了點,但是劉備能給諸葛亮提供更好的平臺,諸葛亮能有更好的發展,諸葛亮雖然隱居,但是心中早有了考量。
-
11 # 靖遠0204
從三國演義來講的話,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諸葛亮世為漢臣,演義中的劉備是位一心要興復漢室的帝室之胄,曹操名為漢臣,實為漢賊,孫權志在割據江東,建號自立。所以,從忠於漢室的角度來講,諸葛亮只能投奔劉備,共同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
其次,從發揮個人才能角度講,諸葛亮跟隨劉備才能將自己的經天緯地之才充分發揮出來。我們知道,當時曹操身邊謀士如雲,荀彧荀攸賈詡程昱等都深得曹操信任,諸葛亮即使去也難以得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同樣,孫權身邊有張昭顧雍周瑜魯肅諸葛瑾等智慧之士,在東吳他也難以大展宏圖。
再者,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令其感動。郭嘉做為曹操前期的第一謀士,曹操只是派個人去請他來,劉備做為漢皇后裔,能夠“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這份知遇之恩令諸葛亮暗自下定決心要為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劉備諸葛亮的君臣相遇,可謂風雲際會,相互成就,攜手打出了蜀漢的三分天下。
-
12 # 喬老爺讀歷史
《三國演義》中,為何諸葛亮願助劉備?題主這個問題問得挺好,之前看《三國演義》的時候,心中也的確會有這個疑問,以諸葛亮之才華,以曹操之實力,倘若諸葛亮不助劉備,而是出山就輔佐曹操,這難道不是珠聯璧合、相得益彰?這難道不是三國時期最完美的組合嗎?或許,有諸葛亮相助,會讓曹操更加如虎添翼,在曹操手裡就完成了一統江山的大業呢?
後來,仔細想了一下,不只是老闆挑員工,反過來,員工也會挑老闆。如果站在諸葛亮的角度來看,他為什麼不去幫助曹操而選擇幫助劉備,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三觀上的原因。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諸葛亮不會選擇這樣的人作為主公;而劉備則是漢室宗親,跟著這樣的主公名正言順,易得民心;二是個性上的原因。曹操其人兩面性比較嚴重,伴君如伴虎,諸葛亮不會選擇這樣的人作為主公;劉備其人求賢若渴、急需人才,而且禮賢下士、真心相待;三是重要性上的原因。曹操事業已經如日中天,手下謀士如雲,諸葛亮如果投靠曹操,最多隻是“錦上添花”,絕不是“雪中送炭”,不一定能得到曹操的倚重;劉備事業剛剛起步,手下幾乎沒有像樣的謀士,諸葛亮幫助劉備,絕對算得上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必然能得到劉備全身心的倚重。
諸葛亮願助劉備的第一個原因是:三觀上的原因。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諸葛亮不會選擇這樣的人作為主公;而劉備則是漢室宗親,跟著這樣的主公名正言順,易得民心。按照《三國演義》的描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諸葛亮作為讀書人,在三觀上無法認同曹操這樣的做法,很多讀書人都認為曹操是“逆臣賊子”,選擇曹操會被人認為是“助紂為虐”。相比之下,諸葛亮只願選擇劉備作為自己的主公,因為劉備雖然出身草根,但畢竟是漢室宗親,而且劉備志在興復漢室。選擇輔佐劉備,深得民心、名正言順。
諸葛亮願助劉備的第二個原因是:個性上的原因。曹操其人兩面性比較嚴重,伴君如伴虎,諸葛亮不會選擇這樣的人作為主公;劉備其人求賢若渴、急需人才,而且禮賢下士、真心相待。《三國演義》裡對曹操複雜多疑、心狠手辣、反覆無常的個性進行了多角度的展示,迎合了曹操心意的時候,大家都有好處,但是萬一忤逆了曹操,後果是嚴重的,往往讓人不寒而慄,很有可能片刻之間,腦袋就得搬家,諸葛亮怎麼會選擇這樣個性的人做自己的主公呢?相比之下,劉備寬厚仁義、禮賢下士的美名傳播四海,諸葛亮早有耳聞。更何況劉備為求得諸葛亮,經受住了三次考驗,由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看出來了劉備的真心和誠意,也看出來了劉備的確是仁慈之主。這就決定了諸葛亮寧願選擇劉備。
諸葛亮願助劉備的第三個原因是:重要性上的原因。曹操事業已經如日中天,手下謀士如雲,諸葛亮如果投靠曹操,最多隻是“錦上添花”,絕不是“雪中送炭”,不一定能得到曹操的倚重;劉備事業剛剛起步,手下幾乎沒有像樣的謀士,諸葛亮幫助劉備,絕對算得上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必然能得到劉備全心全意的倚重。《三國演義》裡,在諸葛亮還沒出山前,曹操經過數年打拼,初步穩定了北方,已經攢下了相當豐厚的家業,事業已經如日中天,手下良將無數、謀士如雲。如果諸葛亮出山投靠曹操,對曹操來說,只是增加了一位重量級的謀士,但實力與諸葛亮不相上下的人還是大有人在,所以,最多隻能算是“錦上添花”,絕對不能算是“雪中送炭”,諸葛亮不一定能得到曹操的倚重。從曹操第一次和諸葛亮接觸時,認為諸葛亮是“諸葛村夫”也可以看出,在曹操心中,諸葛亮並沒有太重的分量。
相比之下劉備這麼多年以來,東奔西跑,連一個像樣的團隊和根據地都沒有,一會兒被人攆得跑這裡,一會兒被人攆得跑那裡,朝不保夕,四處找人依靠,可以說是悽悽慘慘。這個時候的劉備事業才剛剛起步,手下沒有一個真正拿得出手的謀士,正是迫切需要諸葛亮這樣名聲顯赫的人才,所以,劉備才會排除一切干擾,不惜一切代價,想方設法要拜訪諸葛亮,懇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諸葛亮經過三次有意考察,已經深知在劉備心中,自己的分量有多重,所以,諸葛亮如果幫助劉備,絕對就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必然能夠得到劉備全心全意的倚重。
回覆列表
簡言之,諸葛是有眼光的人。他在荊州的人脈已經很穩固。他不需要找工作,他需要找事業。選擇劉備也是一番比較之後的抉擇。她的姐姐跟襄陽大家族蒯家聯姻。另一個姐姐跟當地名士隱士龐德公家聯姻。諸葛妻子黃月英的姨媽是劉表夫人蔡氏。
劉表坐談客,自守尚且還需看襄陽大家族顏色,弟子頑劣,沒啥前景。
袁紹空有禮賢下士之名,身邊謀臣已經安排就位,且內鬥不斷。
去江東,諸葛在隆中對中已說過,江東已立三世。國富。況且有江東二張主政,有周瑜等人主軍。諸葛去了發展空間不大。且諸葛好友龐統都在江東混的不好,諸葛更不能去。諸葛哥哥諸葛瑾也在江東,雞蛋不壓在一個籃子裡。
去曹操那裡,當時的曹營是大家族,大名人的俱樂部,需背景,資歷和能力還需要競爭力,曹魏發展已經進入穩定器,諸葛施展的空間受限。曹營當時各類人才齊全。
其餘的劉璋,諸葛認為闇弱。
漢中張魯,不過是米賊自守罷了。
武陵太守金旋,零陵太守劉度,桂陽太守趙範,長沙太守韓玄都是不值一提之人。
西涼馬超有勇無謀,韓遂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