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二次元解碼
-
2 # Magic懷念青春
對不起(大家),我被帶到這個世界!不給人添麻煩到,很多時候自己活著就是給人添麻煩了。
擴充套件資料:
太宰治的作品並不只是單純的悲觀厭世,說來蹊蹺,他把個人之喪寫到極致,卻能昇華出一絲絲至純的希望。這份希望是對個體主體性的堅守,哪怕“生而為人,我很抱歉”,被主流拋棄、唾罵,甚至斷定為精神病,太宰筆下的主人公,仍然“像神的孩子一樣”,他們沒有泯滅自己的良知,也沒有放棄對善良與美的追求,被毀滅的是肉身、是社會地位而不是他們的精神,這就是太宰治於無限悲涼中開鑿的珍貴意義。
事到如今,當我們重讀太宰治的作品,如果只是最終發出綿軟無力的悲涼,或者徹底放棄對紛亂陳規和社會標準的反抗,我們也許就誤解了太宰治,只是將他當做一喪到底的符號。願意活著的人,請努力活著吧,這是太宰治在人間留下的話語,到頭來,他還是那個像少年一樣真摯的人啊。
如果你感到絕望的時候不妨聽聽《曾經我也想過一了百了》中島美嘉演唱的歌曲。
是孤獨。
二戰後,日本稱霸一時的“天皇之國”淪為戰敗國。國內一派蕭條,政治,經濟,社會次序陷入一片混亂中,“無賴派”就在這一時期出現。“它是日本戰敗的產物,也是戰後日本最早出現的有代表性的文學思潮。
”無賴派“:透過對畸形的社會形態,病態的心理以及變態的男女關係的描寫,展現出人類在傳統道德信仰崩塌時的主觀色彩,卻適應了戰後許多日本企圖探尋新的精神出路的思想情緒,是經歷了二戰的日本人由曾經強盛到衰敗後的心理寫照。
“戰爭結束了....人生活著,人墮落。”
文學、詩歌……太多太多的藝術形式與死亡緊密聯絡在一起,藝術家穿透惶惶人世,看透了一切,終於不忍再與汙穢的世界糾纏,於是奔赴死亡,投奔白茫茫的一片天地,死或生,儼然已不再重要。
不過是更加襯托出太宰治自身的悲劇——一個無法向自身求取存在力量的人,就算再怎樣依附他人,終究只能孤單一人。
死亡對他來說就是一場旅行。
所謂世間,不就是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