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拉啦啦啦
-
2 # 愛生活在深圳
叛逆期每個人都有,但在一些大是大非,做人的基本原則上,一定要嚴格管教。一定要告訴孩子,你叛逆的底線在哪裡。在這個基礎上,獎賞要分明,在叛逆期一定要正確樹立孩子的價值觀,人生觀,跟世界觀。但也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也不要認為自己就一定是對的,孩子一定是錯的,觀點並沒有絕對的對錯,最重要的就是溝通,溝通,溝通!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跟處於叛逆期孩子的溝通更多在於引導和鼓勵。望採納,希望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
-
3 # 半支粉筆
青春期孩子犯了錯,最忌諱的是說教,上綱上線地說教,居高臨下地斥責。需要誠懇的交流,設定情境讓孩子親身體會,設身處地地體驗錯誤的後果,使其內心觸動,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講道理,說好話,叛逆期的孩子是聽不進去的,簡單粗暴地懲罰打罵更是下下策,會讓孩子徹底反感對立起來的。
這時候孩子犯了錯,我們首先要採取冷處理的辦法,先讓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冷靜下來,孩子就會意識到自己真的做錯了,接下來你再讓孩子換位思考,設定情境,讓孩子確確實實體驗到自己的錯誤造成的後果,孩子就會認識到錯誤,從後悔到愧疚,再到改過,教育就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
4 # 遼寧升學考試通訊
青春期的孩子,總以為自己是大人,不願意被過多束縛。
在此期間,家長就應該意識到,孩子正在逐漸走入成人世界,只是這個過程,還需要一些時間。
於是,在某些方面,孩子容易出現偏差,理解問題也常常不按照正常思維來走。
身為家長,在青春期孩子犯了錯誤的時候,千萬不可用言語刺激孩子,要知道,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內心往往更為脆弱,甚至容易出現極端行為。如果因此造成不如人意的後果,那就得不償失了。
最妥當的辦法,就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並要聽取孩子的解釋,明確孩子的真實想法。
青春期的孩子雖然易怒,易衝動,但也並非頑固不化。
只要家長能用適當的方法走入孩子的內心,說不定反而會透過孩子犯錯這件事,讓你們的親子關係得到進一步的緩解,甚至相處得更為親密。
父母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容易做的一個職業,因為客戶固定,無法更換,所以只能利用不同方法,來試著解決一個個層出不窮的問題。
當然了,人生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才會如此精彩,並讓孩子的青春呈現不一樣的顏色。
-
5 # 宣脂
青春期第一讓我聯想到的是叛逆!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追求完美是我們的初心,那麼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但是錯有輕重緩急,問題是看什麼錯!
那麼首先我們要分析找到錯誤的原因,這個錯不一定是孩子的錯!
講個真實故事
我們一個親戚家的孩子,正好是初中生,叛逆這個詞是在90後一代人身上提出來的,作為80後期的我,那個年代,好像沒有這個概念,頂多說誰誰家的孩子比較調皮不聽話!不由得說了一點點感悟!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當我接到我們親戚家這個孩子他爺爺打來的電話時,已經是晚上10點半左右了,說自己的孫子又和家裡幹上了,趕忙收拾了一下,急匆匆的去當說客,說白了也就是去化解這個家裡的矛盾,那會我在想,我自己都沒有結婚,也沒帶郭孩子,我應該怎麼去解決這個問題,路上我不停的問自己,也是有壓力的,畢竟經驗沒有!
到了他們家裡,客廳裡我看到了孩子的父親氣勢洶洶好像手也在教訓不聽話的兒子過程中受了傷,這是其一,我推斷的;只見孩子的母親抱著一個比大兒子小十多歲的小兒子在臥室哭泣著,還不忘了安撫這個小兒子,這是其二,我想這就是母愛;其三,房子的另一個臥室,正有人在和這個孩子溝通者,可以很認真的聽到,你不能這樣,不管怎麼說,那都是你的父親,你不能這樣,當事孩子也氣勢洶洶的狡辯著什麼。
弄清楚事情的起因居然是因為孩子的父親來了親戚去喝酒,小兒子在床上睡覺的過程中,醒來的時候,因為他的媽媽正在給他哥哥輔導作業,造成了小兒子從床上滾到地上了,因為還小隻是點皮外傷所幸!孩子的父親是酒也沒喝成被叫回來了,回來就埋怨大兒子不好好學習,兒子也不服氣說:“你要不去喝酒,也不會有這些事發生”可想父子兩的語氣肯定都不好!導致了這件事的發生!
所有的說客都認委是這個兒子的不對,在進一步瞭解情況下,小編我也走進去當說客,沒有任何的指責,我反到表揚了這個孩子,我說叔叔瞭解了一下事情經過,我覺得你沒有錯......當他聽到我這麼說,突然間眼淚嘩嘩的往下流....邊哭邊說,他們都批評我!聽完他的不滿,從心理學上,我是讓孩子也進行了一些釋放,因為傾訴本身就是一種宣洩!
-
6 # 不開花的樹
一.首先,要正確對待孩子的錯誤,調整自己的情緒,因為每個人都會犯錯,孩子犯錯是正常的。
二.其次,一分為二地看待孩子的錯誤。是逆反期為了發洩自己的情緒故意犯錯?還是青春期禁不住誘惑無意犯錯?他的錯誤只是違犯了紀律?還是傷害到了別人?
三.再有,不管孩子犯的是什麼錯誤,都不要試圖和孩子講道理,更不要對孩子大吼大叫,最需要做的是設法“感同身受”。
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孩子的心情,嘗試理解孩子的感受,耐心地與孩子溝通,傾聽孩子的心聲,去發現犯錯的真正原因。
四.不要試圖改變孩子,青春期的孩子特別重視自己的存在感,特別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如果試圖透過講道理和懲罰來改變孩子,必定適得其反。
因此,父母的情緒很重要。冷靜地對待孩子,耐心地和孩子溝通,對孩子的錯誤不縱容,但要寬和,讓孩子體會到尊重與關愛,在這個前提下,教育才是有效的。
-
7 # 旮旯裡的神仙洞
這其實可以看做是兩個問題,青春期孩子如何教育好和孩子犯錯後如何教育好,這兩個問題都比較大,而疊加起來“青春期的孩子犯錯”就會又平添不少難度哦!
無論是哪個年齡段的人都會犯錯,這是事實父母回顧下自己的日常或工作,就不會犯一點錯嗎?即使是具有完美型人格的人也會有犯錯的時候,我們的祖輩雖然年紀大了但也會犯錯。
而處於成長學習期的孩子們更需要在不斷的試錯中總結經驗,掌握技能,拓展認知,所以犯錯對於人來說是無法避免的,但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類來說,如何對待錯誤才是真正拉開人與人之間差距的真正原因。
對於孩子們的錯誤:
首先父母需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因為情緒本身並不能幫到孩子,反而還會讓親子關係愈發緊張事與願違,這一步很重要但卻是大多數父母最難做到的。
其次耐心、客觀地瞭解清楚事情的經過以及孩子的真實想法,切忌第一時間下判斷。在孩子的問題上能做到客觀瞭解也是非常困難的,一個是父母沒有耐心,另一個是父母習慣性自以為是。再者搞清楚事情原委及瞭解清楚孩子的真實想法後需要和孩子一起討論思考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可以經驗總結,提升能力避免再犯。最後需要和孩子覆盤,並且給予孩子信任和支援,避免孩子因為犯錯而不再前進。提醒:當然父母作為監護人需要把控孩子的錯誤是在安全、可糾正、正常的範圍之內,避免那些危及到個體及他人生命安全等大的不可挽回的錯誤發生。對於青春期的孩子犯錯,難點如下:首先由於青春期孩子的特點,很多都拒絕大人的說教和與父母溝通,這是一個難點,任何問題如果沒有溝通的基礎再好的方法也用不上。這個就需要父母之前一直以來建立的親子關係作為基礎了。同時父母要對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有所瞭解,從而注意自己的言辭和態度。
其次這個階段的犯錯呈現出了一定的社會性,很多錯誤是會和孩子的人際關係、社會交往、思想心理成長相關的,所以不能只是簡單地處理問題本身,還需要父母幫助孩子能延伸到更廣更深的維度上,為孩子進入社會提前做好準備。
最後這個階段犯錯同樣具有迷惑性,是真的犯錯還是吸引父母、老師、同學的關注,這點要透過細緻地觀察分析弄清楚。在很多案例中我們發現雖然父子之間怨恨很深,但孩子很多故意的不良行為還是想要引起父親的關注的。所以這個年齡段孩子犯錯需要父母能夠更專業、科學、謹慎、長遠地態度下解決,為的是能把問題解決了的同時也延伸出孩子更多的可能性,以便未來和社會產生更好的連線!願您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幸福一生!
-
8 # 簡一心理學
看到提問,我也是孩子媽媽,可以體諒做家長迫切的心情,想必也是非常關愛和在意孩子的。我就自己所掌握的一些知識來解答: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青春期是人一生中生理發育的高峰,身體方面會出現很大變化,身體飛速發育,出現第二性徵;從心理的角度來講,孩子是在由少年兒童向成年過渡,心理渴望長大,渴望家庭地位平等,渴望自己能像大人一樣說了算。青春期是孩子的叛逆期,這個時期家庭的教育、引導、陪伴及父母的尊重、理解都非常重要。因為這個時候的孩子在生理上出現的巨大變化讓他們感覺到自己像個成人一樣,已經長大,但是實際心理還是未成熟的。這個時期的孩子會有一些變化,如減少與父母交流、情緒煩躁,學習上也會出現厭學等問題。這些都是正常的,因為身體發育體內的激素水平也不太穩定,同時由於性徵發育,也會比較敏感,出現情緒波動。
現在需要了解的是,孩子犯了什麼樣的錯誤?能否再具體些,以便提供詳細的解答參考。
如果只是以上提到的一些,父母可以給予孩子關愛,注意平日和孩子溝通的方式,少採要用命令的方式或強硬的語氣,這樣會激起孩子的反抗;需要給予孩子尊重,多用商量的口吻,徵詢孩子的意見;同時,要意識到孩子已經長大了,父母和孩子也需要保持適當的距離,並給孩子適度自由的空間。如果是其他問題要做深入交流,方便的話可以私信。
個人簡介:阿彤,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註冊安全工程師,一個混跡於原油圈和心理界的寶媽。服務內容:婚戀、親子、人際、療愈、職場減壓諮詢。
提倡與真實的自己相處,在書寫中重新認識自己。
-
9 # 阿蓮ER
首先,要穩定情緒。
大多數人一遇到孩子犯錯,就來氣。一來氣就情緒失控,一失控就不考慮後果,只顧解氣,語言惡毒,傷人——傷己傷孩子;行為粗暴,傷身。無益皆弊。
其次,要弄清事情的原委。
心平氣和地和孩子交流,讓孩子敢把真實情況說出來。在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中的錯對、利弊及危害,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補救辦法——認錯、道歉,甚至賠償,讓學生明明白白錯在哪,該怎麼做。
再者,陪孩子去認錯、道歉
孩子可能在家長面前能認錯,也願意道歉,但他不敢親自去認錯和道歉,有許多顧慮。這就需要家長鼓勵和陪同,讓孩子感覺父母在幫他改錯,而不是恨他嫌棄他。
最後,交給孩子正確的做事、處事方法。
要告訴孩子遇事不要衝動,理智對待,遇到自己難以解決的問題,要求助老師、家長,而不是魯莽的行動。
青春期的孩子,追求個性,喜歡獨立,渴望被人尊重和關注。不宜嘮嘮叨叨,粗暴簡單,以大壓小。所以要多交流,多瞭解和關注孩子,做孩子最好的傾聽者、引導者,而不是控制者。
願孩子和家長們都能在犯錯中不斷成長,幸福美滿!
-
10 # 南圖教育
常常聽到家長感慨他們乖巧有禮貌的兒子或女兒長到十幾歲時,忽然就變成了一個叛逆的“壞小孩”。電視劇裡也會常常出現類似的情節。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青少年是真的變壞了嗎?還是我們作為成年人沒有更好的理解他們呢?
為了幫助你的孩子變得不那麼叛逆,你必須首先理解他為什麼有叛逆行為。下面我們從幾個青少年常見的行為變化來分析原因:
1.孩子開始變得喜歡抱怨或者諷刺身邊的人或者事,變得有些憤世嫉俗。
“理想主義”是青少年時期的一個特徵。由於這個時期反省思維能力的發展,孩子們可以進行更為成熟的道德推理。當他們比較現實世界和他們覺得可以實現的理想世界時,發現現實世界不夠理想。
於是,很多青少年就成了愛批判的觀察者,經常透過口頭的抱怨和嘲諷來發洩對現實的不滿。作為家長,如果孩子經常向你抱怨某個人,比如孩子的某位朋友,同學或者老師,那麼就說明孩子對這個人之前有所期待,但是他的行為表現沒有達到孩子所期待的標準。
2.孩子變得極度重視自己的外表,擔心自己外貌形象不佳而焦慮。
“自我中心”是青少年時期的另一個特點,它的其中一個表現就是“假想觀眾”。隨著青少年思考能力的發展,他們會將思維更多地朝向自身而不是別人。因為過度地關注自我,甚至以為其他人也一樣關注他們的外表和行為。結果他們常常感覺自己像站在舞臺上一樣,受到很多人的關注。
當他們自我欣賞時,便以為人人都很欣賞他們;反過來,當他們對自己的外表形象不滿意時,這種不滿意也被擴大了,認為人人都不喜歡自己的外表。
3.孩子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自己的思想比別人更深刻,自己比別人更聰明,或者運氣更好。
“獨特自我”是和“假想觀眾”一樣,都是“自我中心”的表現方式。因為假想觀眾的存在,以及他們相信自己對其他人來說很重要,他們會認為自己是獨特的,自己的情緒比其他人更強烈,自己的思想也比其他人更深刻。
有時候,他們還有一種自己很強大,不會受到傷害的獨特感覺,覺得意外可能會發生在其他人身上,但是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4.孩子經常眼高手低,大道理都懂,就是不能付諸於實際行動
這個階段的孩子還不能把一般理論與特定的實踐相結合,缺乏把理論運用於實踐的能力。青少年們認為,如果他們已經表達出來他們具有較強的道德觀念,就說明他們已經獲得了這些道德準則。
而無需做任何具體的事去證明自己。這種態度使成年人感到困惑和不安,他們認為觀念必須要現實化,要落實到行動上。
5.孩子經常言行不一致,嘴上說喜歡上學,答應父母好好學習,可只能堅持兩三天,之後又“打回原形”了。
隨著青少年反省自己,自己的思想和社會的能力的發展,出現了一種“偽裝自己”的行為,用來達到父母的期望:假裝稱他們原本不是的樣子。比如,家長都期望孩子們喜歡學校,但實際上很少有青少年真正喜歡;父母期望他們聽取服從父母的建議,但是青少年們大多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
成人期望他們情緒內斂,不要在生氣時有受傷或者憤怒的表現,但青少年們的情緒管理還沒有達到這一要求。因此他們不敢對父母說出真話,他們被迫否認自己,假裝成別人期望他們能夠成為的樣子。
但是裝出來的自己並不是真正的自己,真正的自己被壓抑在內心,總有一天會迴歸天性,把真正的自我釋放出來。
以上都是從心理學角度總結的青少年時期的幾個重要特徵。
如果您的孩子也出現了以上的行為變化,相信看完之後您能更好的理解他們。如果您能更好的理解他們,那您的孩子也會感受到他的行為得到了理解和尊重,從而減少他的叛逆行為。
-
11 # 至尚學邦
孩子的叛逆主要表現在青春期階段,在這個時期的孩子生理方面有著明顯型的變化成長,可是心理方面卻沒有沒有得到成長。青春期的孩子家庭教育是教育系統中的基礎,家長一定要懂得尊重孩子,給他們一定的自主權利,改變以往的“棍棒式”“放任式”“溺愛式”等教育手段,端正孩子的教育態度,使孩子養成生活、學習、行為三大習慣。家長權威的樹立不是靠壓制、強求、主觀臆斷,而是採用剛柔並濟的教育方法。父母雙方在教育孩子的態度上首先要保持協調一致,並且相互配合,應寬則寬,應嚴則嚴,在孩子面樹立起一個慈祥而威嚴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作為父母,應該“以愛動其心,以嚴導其行”,親子之間,更多的是需要感情的交流,心靈上需要對話,如若想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最終的一點就是要對孩子給予更多的心理方面關心,幫助孩子成長心理方面。這樣,孩子就會與父母產生共鳴,有共同的話題來進行溝通、討論。這樣就能促進良好的親子溝通環境。
對待孩子要一視同仁,孩子尊重家長,家長同樣要尊重孩子,青春期的孩子犯錯那是不可避免的,請允許孩子犯錯,孩子犯錯的時候需要找到孩子犯錯的原因,在幫助孩子分析所犯錯誤的嚴重性,這樣孩子就能自己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才能更好的加以改正。
我們常常說“身教甚於言教”。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一定要從自身的言與行做起,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父母需從身邊的事做起,從自己做起,率先率範,以身作則,事事對孩子起到楷模的作用。
回覆列表
現在的家庭大多是獨生子女多,父母對孩子百般疼愛,孩子從小就享受著父母的溺愛,但有的時候孩子實在太調皮,和他講道理也聽不進去,無奈只能動手,但以打孩子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真合適嗎?小孩子如果犯錯,父母應該怎麼教育,打孩子是正確的麼?
前段時間一個老鄉聊起他孩子小時候的事,說他兒子從小就不聽話,一到商場裡就要這要那兒,不給買就躺在地上耍賴,不起來,他憤憤不平地說:“光因為這件事,不知道打過他多少次”,我當時在想,既然是“不知道打過多少次”,說明孩子這個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孩子在這件事上一定吃了不少苦頭,在屈服和反抗間始終沒有找到出路。
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孩子活在父母的拳腳之下,只因為他們還未成年,不能奮起反抗。其實打罵來教育孩子的父母並沒有起到管教作用,也沒有很好地建立起家長的權威,因為權威是要建立在責任之上、理智之上。經常受到體罰的孩子會產生行為和性格上的偏差。
愛說謊
孩子因為害怕遭受體罰,自然求助“說謊”這一本能來試圖躲避被打。
傷害孩子自尊
親子關係原本的形態是強者保護弱者,但當父母用惡言、甚至拳頭來教訓孩子時,管教模式變成了強者擺佈弱者。面對父母的貶低、指責,孩子會感到很無助。在親子關係惡劣的家庭中,有的孩子甚至會選擇離家出走。
孩子會產生報復父母的想法
體罰和打罵孩子都顯示出父母對孩子的判斷力和控制力的不信任,孩子的情感會受到傷害,對父母和自己的關係感到徹底喪失信心。在憎恨和無助的雙重壓力下,孩子會漠視親情,對父母心生報復之念。
前蘇聯傑出教育家馬卡連柯說:”家庭生活制度一開始就得到合理發展,處罰就不再需要了,在良好的家庭裡,永遠不會有處罰的情形,這就是最正確的家庭教育的道路“
建議家長做好以下幾點:
管教之前先管好自己的情緒
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拿第一,世界上沒有最好的孩子,卻有不一樣的孩子,一個不一樣的孩子才是最好的自己。做父母的要時刻告誡自己:孩子的生命是我們給的,但他們的人生卻不是我們的人生,我們主宰不了。
保留一份童心
多以孩子的眼光來打量孩子,來與孩子相處;少用父權母權的威嚴,而是用幽默、人格魅力來感染孩子,讓孩子願意開啟胸懷與父母交流,以此來了解孩子的內心。比如,晚上臨睡前和孩子玩枕頭大戰,講腦筋急轉彎等。
結束語:打罵只是皮肉之痛,不會讓孩子心服口服。相反,如果孩子犯了錯還知道找父母幫忙,那才是父母的智慧。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學漢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故事閱讀配有動畫,比枯燥的識字紙牌更有吸引力,並且不用擔心孩子會誤吞卡牌造成危險。聽音選字,發音清晰標準,並且最重要的目前所有課程都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我家孩子一直在學,不會像之前其他應用一樣因後續收費導致學習中斷,讓孩子系統的學習我覺的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