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At橘子

    槍打出頭鳥,一個王朝末年,天下大亂,農民起義,往往成功的都不可能是第一支起義的起義軍,畢竟誰先露頭就幹誰,朱元璋本就不是,而且 他還主動向元廷示弱(入元為官)並採取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正確戰略,猥瑣發育別浪,避開其他起義軍和元廷的鋒芒與圍剿,慢慢發育,吞併小股勢力,善待百姓,廣納賢才,當時經濟中心從北向南移,已經完成,朱元璋簡直就是遇到了一個千年不遇的好機會,加上元朝暴政,百姓早已不堪重負,朱元璋還打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響亮口號,更是振奮士氣,百姓與元廷,離心離德,恨不得起義軍趕緊打上來,解救百姓與水火,很快,朱元璋擊敗陳友諒,攻滅張士誠,南下陳友定。幾乎統一南方,通常歷史進行到現在,北方王朝都會開始重視南方問題,形成統一戰線,共同抵禦,而此時的元朝廷,就像白痴智障一樣,不僅不聯合抵敵,還勾心鬥角,互相殘殺,內訌得亂成一鍋粥,就連元朝名相脫脫這跟救命稻草都被害死,自己人都掐的不亦樂乎,朱元璋同時還取得了涼州這一塊盛產戰馬之地,在眾多名將支援下很快發動北伐,連克幽燕,徹底收服16州,一鼓作氣,攻滅暴元,恢復中華!!

  • 2 # 福建情人

    帝王的成長之路並不平坦,要說朱元璋擁有非凡的天賦,但那只是前提,只有經歷過風雨的磨練才能成為真正的雄才大略之主,而朱元璋起義之所以能夠成功,其主要有三點:

    第一,懂得招閒納士、籠絡人心,手下形成了強大的文武雙全的團隊。

    第二,志向遠大,正當很多反元起義軍都盤踞一方時,唯獨朱元璋目光放眼全國,積極建功立業。

    第三,戰略得當、按部就班、不急不緩,先建立牢固的根據地,然後消滅鄰近的敵人,從而將對手蠶食掉。

    北伐期間也是先切除敵人的羽翼,而後滅掉其中心,這表明朱元璋是一個耐得住性子的人,從而可以穩中求勝,不像別的起義軍領袖互相攻擊,各自為政,猶如一盤散沙。

    綜合以上幾點,使得朱元璋最終能夠脫穎而出,成就豐功偉業。

  • 3 # 休驛站

    農民起義都是因為舊王朝壓迫農民,讓農民沒有活路,只能造反。而歷史上農民起義成功的只有朱元璋一個,這是因為朱元璋有其他人不具備的幾點。

    第一,他善於收買民心,每次攻下一座城池,首先想到的是安撫民心,自始至終從不騷擾百姓,知道老百姓最需要太平日子。再看其他農民起義軍,沒有什麼章程,毫無紀律性,鼠目寸光,比如李自成攻下北京後,就全忘記了老百姓,只知道貪圖享樂了。

    第二,他善於用人,用人不疑。在征戰過程中,他收了許多能人,儘可能招攬到自己隊伍裡,人盡其才。而其他農民起義軍,自身沒文化,還看不起比自己強的人,比如洪秀全,曾經多好的局面,結果弄了個天京事變,把有能力的要不殺了,要不逼走了,結果無人可用,好歹有個陳玉成和李秀成,還整天懷疑人家造反。

    第三,就是大局觀,朱元璋從一開始訂下了先統一起義軍再滅元朝的戰略,他先向元朝示弱,收拾了陳友諒和張士誠,穩固了南方後,才攻打元朝。再看其他的,基本上都是打哪算哪,一會西征,一會東征,一會稱帝去了,毫無章法。

    第四,最主要的還是執行了“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策略,而且打著“驅除韃虜,還我中華”響亮口號,讓漢人重新團結起來一致對外。

    就因為朱元璋做對了所有的事,才能成為唯一一個成功的農民起義軍。

  • 4 # 衛萊談古論今

    其實很簡單,元朝皇帝修黃河,官員貪汙導致民心不穩,河工挖出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朱元璋本是紅巾軍的一個首領,紅巾軍大首領叫韓山童。元朝軍隊被韓山童阻擋在淮北,朱元璋地盤在應天和淮南地區,元朝想打但打不到。

    其次朱元璋遠交近攻的策略,先是接受元朝招安,出任元朝官職。之後先打陳友諒再收拾張士誠。運用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手段有效避開了,元朝政府軍前期的圍剿。

    後來紅巾軍的老大韓山童也戰死了。朱元璋就順利上位當老大了。

    當所有造反的勢力都被朱元璋幹掉的時候,也就開始和元朝決戰的時候啦!

    明朝北伐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南朝北伐一統的壯舉。

  • 5 # 十八掌之亢龍有悔

    1、元朝暴政,極度腐敗,也沒有選擇正確的能降低內亂程度的民族政策,導致烽煙四起,其滅亡應該可以預見,只是早晚的事。

    2、朱元璋能夠在群雄並起之時脫穎而出,筆者認為首推戰略正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當時元朝的態度是誰冒尖就打誰,那些著急稱王稱霸的農民起義軍均遭到了元朝大軍的打擊。正確的戰略最大限度爭取了朱元璋部穩步發展的時間和空間。PS:這九個字後來被本朝偉人改造成“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

    3、再一個原因就是善於選拔人才重用人才。武將中徐達、常遇春均是輝映千年軍事史的名將,李文忠、鄧愈、馮勝等等也都是一時之選。文臣中李善長、汪廣洋被稱為朱元璋的蕭何、張良,民間傳成神仙的劉基(劉伯溫)在朱元璋的手下都排不進前列,可見朱元璋手下人才濟濟!

    4、朱元璋的領導能力超強也是很重要的成功因素之一。除了知人善任,朱元璋性格堅定百折不撓,逆境中也毫不氣餒頑強拼搏。善於團結部眾,手下名臣良將多數對其至死效忠,少有叛變投敵行為。朱元璋還是一個勞模,無論是在軍中,還是後來做了皇帝,事必躬親,吃苦耐勞,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手下群臣也不敢怠慢,使得整個朱元璋集團運轉高效,組織程度高,發揮出更大的潛力。

  • 6 # 大華273557151

    這個問題,朱元璋本人最有發言權,他說:"元以寬失天下",還說:"天下之亂,實非朕始。"

    看到了吧?他並不認為元之亡是多麼不得人心,卻認為元過於寬縱,馭下不嚴,造成群雄蜂起,自己只是混水摸魚,撈了個便宜而巳。

    他出身貧苦,在亂世裡只要求能吃飽飯,保住命就行了,根本沒想什麼富貴。

    元的統治很寬鬆,只控制省一級,以下就由各地豪強、紳士自治,大大小小的土皇帝各據一方。在元朝兵力強大時,他們不敢亂動,一旦象苻堅遭遇淝水之敗那樣,馬上分崩離析,國家就完了。

    明人沈德符曾指出:"前元取民最輕。"

    明人編的《元史》承認:江南在宋時,差徭名為七十有餘,歸附元朝後一切未徵。而且這不但是元初的情況,元末也是如此。談遷也舉例說:平江(蘇州)宋徵粟二百萬,元減為百萬,吳人如釋重負;"宋時畝稅一斗,元有天下,令田稅無過畝三升,吳民大樂業,"到了明朝卻"畝至八斗"!因此元亡後,江南許多漢人都懷念元朝。

    但是問題有他的另一方面:元政府平時不好好收稅,一旦遇到重大事件,如打仗,如修竣黃河,國庫空空,拿不出錢來就要向人民加派,這樣一來就引起人民強烈不滿,平時輕鬆舒服慣了,一下子重壓下來,誰受得了?被那些豪強、野心家一煽動,到處造反,所以明朝人又指出:元的稅負太輕,不可效法。還有,元的稅輕,受惠的只是地主和自耕農,廣大佃戶、長工的生活可一點兒也不輕鬆。地主對他們的剝削極重,朱元璋小時家境就極貧苦,常吃不飽飯,父親死了都葬不起,自己只好去皇覺寺當了小和尚。這些人數量很大,對社會極不滿,一有人號召,馬上會參加造反,使起義軍聲勢越來越大。

    元政府手忙腳亂,調大軍鎮壓,好不容易打敗了劉福通的紅巾軍,張士誠率領的鹽民起義軍又佔領了高郵,聲勢很大。元廷急命丞相脫脫率四十萬大軍(號稱百萬)討張。脫脫已把張士誠打得走投無路,只要再用一把力就能拿下高郵,卻被政敵彈劾去職,後又被處死,這下子軍心大亂,張士誠乘機出擊,元軍大敗。

    這下子元帝國完了!

    元朝本來派系眾多,人心不一,因脫脫這支大軍在,各派軍閥不敢過於放肆,現在"淝水"一敗,他們還怕什麼?王保保、李思齊、張良弼都割據一方,對元廷陽奉陰違,根本不放在眼裡,北方亂成了一鍋粥,哪裡還顧得上南方?

    南方則是張士誠、陳友諒、朱元璋幾大勢力對峙。在這個時候,朱元璋顯示了他傑出的領袖素質,以深遠的眼光看出:先打陳友諒,張士誠只滿足於自守,不會來打自己,(當時有好多人主張先打較弱的張士誠)。

    陳友諒兵力六十萬,乘巨大的戰船而來,好多將領又害怕了,主張撤退,朱元璋堅決不聽,以靈活的小船,一把火燒掉了以鐵鎖相連、轉動不便的大戰船,射死了陳友諒。

    吞併了陳友諒的勢力,朱元璋力量大大擴張,掉頭東進,一舉滅了張士誠,這樣,南方基本統一了。他順理成章地建都南京,國號大明,派出兩路大軍北伐。元軍自高郵敗後,分裂成好幾個集團,根本無力抵抗北伐軍,元順帝倉惶北逃,北伐軍攻克大都,元朝就此滅亡。

    總結朱元璋成功的原因,不外乎四條.元朝本身內訌,力量大為削弱;二.張士誠、陳友諒等人能力不如朱元璋,棋差一著;三.朱元璋在本集團內有絕對的聲望,關鍵時刻他的意見總比別人正確,所以他的領袖地位牢固;四.他治軍嚴明,對人民秋毫無犯,深得擁護。

    歷史上只有一個朱元璋,不可複製!

  • 7 # 吃好喝好藥好

    輕鬆一點,歷史小吃。大家好,我是小吃。

    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在中國各個朝代中“得國最正”,而他這個正,正是他為什麼起義能成功的原因。

    第一個正,是起義理由最正。元朝時期,將人劃分三六九等,中華正統的漢人被貶為最低人等之一,這是老百姓所不能忍的。再加上元朝統治者倒行逆施導致天怒人怨,多種條件影響下,朱元璋的起義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這是成功得基礎。

    第二個正,是代表階級最正。朱元璋是平民出身,所以在起義過程中,始終代表的是廣大漢人老百姓的利益,圍繞在他周圍的起義將領也大多是平民出身,沒有太多的地主階級的影響和干預。能將他的命令很好的貫徹執行。

    第三個正,是手段最正。朱元璋起義過程中沒有用太多的陰謀詭計,是靠著真槍實彈一場戰爭一場戰爭擊敗蒙古人,擊敗競爭者,堂堂正正靠戰場對決打下的江山。

    第四個正,是政策最正。沒有一場兩場的勝利就衝昏頭腦,自立為王。沒有對自己管轄範圍內的老百姓橫徵暴斂,而是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概括起來就是朱升對他提出得建議,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以上為個人愚見,望各位大神批評教育。

  • 8 # 趙劉果兒

    明太祖名叫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出身於貧苦家庭,抓住了元朝末年的亂世時機,他叱吒戰場,征戰南北,最終稱霸王權,開創了延續二百七十餘年的大明王朝。朱元璋是一位卓越非凡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一手創造了大明王朝偉大基業,為大明王朝後世奠定了雄厚的家業。朱元璋,元天曆元年即1328年,生於安徽濠州今安徽風陽縣東,家有兄弟姐妹六人,朱元璋排行老四。朱元璋原名重八,後來更改戶口本改名元璋。在朱元璋17歲那年,由於淮北地區發生嚴重的旱災之後又接二連三引發了蝗災和瘟疫。很多人因飢餓和瘟疫家破人亡,朱元璋走投無路只有剃度為僧,到皇覺寺出家當了個和尚。饑荒之年皇覺寺僧侶也難以度日,於是;朱元璋隨著一群師兄弟雲遊化緣去了。就這樣,朱元璋四處流浪為生,居無定所漂泊生活。朱元璋嚐盡了人間艱苦,目睹了百姓疾苦,開闊了眼界,豐富了閱歷,為日後創業積累了非常寶貴的經驗。

    元至正八年即1348年,四處漂泊了多年的朱元璋回到了皇覺寺。但寺空人無,滿寺淒涼,他留下來,做皇覺寺的主持,他深知和尚不是自己一生的志願。而此時元朝各地的農民起義接連不斷,他兒時的小夥伴湯和邀請他去參加起義軍。朱元璋幾經思考之後就離開了皇覺寺,到郭子興的紅巾軍做了起義軍。朱元璋憑藉其智勇雙全,講義氣,通文墨,很快起義軍中嶄露頭角。義軍元帥郭子興對他很是讚賞,就把養女馬氏許配給他為妻。馬氏歷史上有名的皇后馬大腳,她聰慧過人,與朱元璋情投意合,相敬如賓。元至正十四年即1354年,朱元璋帶著自己的人馬離開郭子興,南下定遠,開闢新天地。以少勝多智取驢牌寨,夜襲橫潤山,活捉地主武裝繆大亨。兩場速度戰之後,朱元璋的隊伍迅速飆升數萬人之多。同年七月攻佔了滁州。朱元璋實力日益壯大的同時,各路起義武裝紛紛前來歸順。同時還有一批讀書人前來投靠,定遠的李善長,學識淵博且很有智謀,在他的引導下,朱元璋吸取了漢高祖的長處,來圖謀天下。朱元璋非常都重視這些知識分子和謀士的韜晦方略,大家都知道,這些人為大明王朝的建立付出了功勳卓著的曠世奇功。

    元至正十五年即1355年三月,郭子興歸天,劉福通的義軍在安徽毫州鞏固了宋政權,韓林兒為小明王,任命朱元璋為郭子興義軍的副元帥。在郭天敘和張天佑兩位副元帥接連戰死之後,朱元璋接替了郭子興位置坐了統帥。同年三月,朱元璋率領水陸大軍,攻佔了集慶今南京,元朝的水軍統帥康茂才率領眾人歸降。朱元璋將集慶改名為應天府,作為自己的大本營,大軍又相繼出擊,攻佔了鎮江、常州、徽州、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地。朱元璋設立江南行中書省,他被部下擁立為吳國公。

    元至正十九年即1359年,小明王韓林兒任命朱元璋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的左丞相。至此,朱元璋完全擁有了一支非常強勁的軍事戰鬥力量,可以放手一搏了。朱元璋在征戰同時,萬分重視任用謀略儒士。除了李善長、馮國用、馮國勝等人外,在入侵徽州之後,朱元璋親臨石門山今四川高縣專訪老儒朱升,請教稱霸天下之良策。朱升說了三句話;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可以理解為是為了讓朱元璋先擴充兵力,穩固後方,發展生產,儲備糧草。不要貪功一時功名,暫時不要稱王,避開各路群雄的攻擊。朱元障非常認同,就時刻銘記這三句話來鞭策自己。同時立李善長為右丞相,徐達為左丞相。

    元至正二十四年即364年二月,朱元璋親率三軍征討武昌,陳理不敵投降,漢政權就此滅亡。朱元璋接著就把目標轉向討伐東邊的張士誠。張士誠本是靠販賣私鹽發家,手下多數是鹽商和部分貧民。所以他統治的政權內部十分腐敗。朱元璋的討伐戰爭推進的比較順利,至元至正二十六年即1366年底,張士誠統轄的地盤幾乎被朱元璋大軍全部佔領,都城平江今蘇州也被朱元璋圍得水洩不通。但平江城內有重兵,外依天險,易守難攻。於是朱元璋使用鎖城法戰術,圍城而不攻。半年之後,蘇州城不攻自破,張士誠被俘虜,隨後自縊而死。朱元璋在大軍圍攻平江城之時,大軍同時兵分幾路先後剷除了浙江的方國珍、福建的陳友定,攻佔了廣東和廣西兩地。除了四川和雲南兩地之外,朱元璋一統了中國南部,和北方的統治者元朝南北對峙而治。

    元至正二十七年即1367年十月,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率大軍開始北征之路,和元朝的戰爭也展開了最後的抉擇。北征期間,朱元璋於1368年正月在南京稱帝,定國號大明,改元洪武。北征大軍一路勢如破竹,所向無敵。洪武元年即1368八月,朱元璋的北征大軍攻陷元大都,元朝皇帝,倉皇潰逃內蒙古多倫,元朝就此亡國。朱元璋又花了20年的時間踏平各地的武裝勢力,到洪武二十年也就是13837年,除了漠北新疆外,朱元璋基本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

    朱元璋能一統天下,跟正確的戰略部署有很大的關聯性。第一;偷渡長江,建立根據地。他先侵佔集慶今南京。南京千百年來一直都屬於戰略重地,三國孫吳也曾在此建都,南京曾今是六朝古都。朱元璋在盤踞集慶之後,採用游擊戰術,靈活出擊,先後佔領鎮江、常州、寧國、建德、太平、揚州等地,為此朱元璋就有了自己的根據地。漢高祖曾以關中、巴蜀為根據地,光武帝以河內為根據地,曹操以兗州為根據地,都曾締造千秋功業。朱元璋盤踞集慶,實乃一代梟雄所具備的戰略眼光。

    第二;夾縫中求生存,不分英雄和狗熊。他固守江淮,欲圖謀江漢。朱元璋藉助劉福通、韓林兒為自己在北方的遮風擋雨,而專心致志的收拾南方的威脅。夾縫中求生存,不分英雄和狗熊。帝王權衡權術,就是不擇手段。待陳友諒滅亡之後,朱元璋收復江淮之地的廬州,在入侵襄漢,為此鞏固集慶大本營不受威脅。

    第三;招賢納士,儲備人才。朱元璋麾下聚集了文臣武將。打江山靠武將,治天下唯能臣。朱元璋從一開始就拉攏了以徐達、常遇春、湯和為首的一群死黨,又收了很多的義子、義侄,這些人對他忠心耿耿,心甘情願為他上刀山下火海。

    第四;先剿陳友諒,再滅張士誠。陳和張二人是阻礙朱元璋稱帝最大敵人了。劉基說;士誠自守之虜,不足為患。今友諒方劫主脅下,據我上游,宜先圖之。就地理位置而言,陳友諒佔據著朱元璋上游之地,擁有先天性的得力優勢,陳友諒又野心勃勃,且步騎舟師等大軍軍事作戰力量都非常強大。朱元璋先剿陳友諒,後滅張士誠,事實證明是非常正確的戰略戰術。

  • 9 # 董慶江645

    農民起義的原因亦或是統治者的殘暴和壓制,導致民不聊生,亦或是天下打亂,四分五裂,各地義士趁勢而為,成就功名霸業。朱元璋就在其列,起義者大多以失敗而告終,朱元璋何德何能,能夠取得成功呢?

    原因之一,朱元璋超強的政治頭腦和超高的政治智慧。善於籠絡人心,俗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朱元璋行軍打戰,所到之處秋毫無犯,尤其是所攻下的城池,都看做是自己的子民,安撫民心,制定章程,這也是許多起義軍無法做到的。

    原因之二,朱元璋有一個核心團隊,極有戰鬥力,他的幾位結義兄弟,各個都很有能力,都是帶兵將領。朱元璋善於量才而用,充分發揮個人的優勢。禮賢下士,籠絡人才,唯我所用,心胸開闊,不會像其他的義軍首領,嫉妒比自己強的,才華橫溢的人得不到重用。

    原因之三,朱元璋有大局觀念,戰略思想遠大,戰略計劃清晰,當時朱元璋的戰略規劃是先集中優勢兵力剿滅其他的起義軍,向大元朝服軟,到清除各地起義軍以後,再集中力量推翻元朝的統治,不像其他的義軍那樣,無頭的蒼蠅,東一榔頭西一棒。

    原因之四,就是元朝的暴政,內部腐敗嚴重,朝臣勾心鬥角,另外元朝歧視漢族,人民生活疾苦,喪失民心,滅亡是遲早的。

    (全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雍正王朝》裡,圖裡琛為何一直忠於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