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響品有約

    關於柴米油鹽醬醋茶一說,最開始是出自宋代吳自牧《夢粱錄·鯗鋪》一書中:“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大概就是最開始的記載了。為什麼茶葉也能列入到開門七件事中,小約覺得,因為對於民眾來說,茶真的是不可或缺吧。

    1、茶是家庭剛需

    華人民喝茶的習俗源遠流長,至宋時,已經是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飲料,口乾可以解渴、疲憊可以提神,吃多了油膩可以解膩,煩悶時可以清心,就連空閒時,無論是自斟自飲自得其樂,還是還是邀上三五好友,飲茶消遣,都離不開這淺淺一盞清茶。

    2、茶是輔助保健飲品

    翻閱古籍,無論是在大名鼎鼎的《本草綱目》還是《唐本草》中,都能夠找到關於茶的諸如“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為百病,火降則上清矣”、“茶味甘苦、去痰熱,消宿便、利小便”的藥用價值記載。對於尋常百姓家,便宜量足又具備降火明目、消暑解毒等諸多功效的茶,當然是必備之物啦。

    3、茶是精神上的需求

    一盞清茶,不僅可以滿足口腹之慾,還能夠給人打來精神上的愉悅享受。從古至今,多少文人騷客,以茶會友,以茶抒懷,留下無數佳句。連陸游也留下了“我是江南桑苧翁,汲泉閒品故園茶”的佳句,自比陸羽。還有一說:“文人七件寶,琴棋書畫詩酒茶”,單憑此句,我們也可以看出來茶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了。最重要的還有一點,那就是茶的世俗性與普遍性,茶不僅僅是文人心中的高雅之物,也是普通老百姓最簡單最容易獲得的對風雅的寄託之物。

    一盞清茶,既可解渴待客,歡愉親友,又可解毒降火、治病建體,文人騷客一盞茶,忽又濃墨重彩,疏解胸懷。既可大俗又能大雅,在中華文明的綿延流傳至今,小約覺得,這大約是茶即使到了今天,也是不可或缺之物的原因吧。

  • 2 # 半葉鐵觀音I凡冬

    茶葉雖說在五千年前被神農氏發現,但還沒有被廣為傳播使用。茶葉一直都是奢侈品佔據,以至於茶葉發展至宋朝時期,才流入尋常百姓家;另外茶葉相比起水,在古代乃至現在都是一種健康的“功能性飲料”,誇張點說真的可以“寧可三日不喝水,也不可一日無茶”。

  • 3 # 大張文化影城

    自從茶葉被發現後,飲茶慢慢成為華人的傳統習慣,開始只是部分人飲茶,後來就慢慢普及。但是不同的人對茶的選擇還是有區別的,有錢的有品位的人就飲有檔次的茶,普通人民群眾就飲粗茶。就跟喝酒一樣,並不是人人都能喝茅臺的,但至少我們也可以喝點老白乾。

  • 4 # Zhang雷

    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中國有很長的飲茶習慣,已不知道從何時代開始。飲茶就是華人首創的,世界上其他地方的飲茶習慣、種植茶葉的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過去的。陸羽所著《茶經》是現存最早也是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專著。此書是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劃時代的茶學專著,精闢的農學著作,闡述茶文化的書。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飲茶已經形成習慣根深蒂固的存在,是文化!

  • 5 # 小妤說中醫

    徐文兵老師說,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排在最後,在古代它是一個奢侈品。

    茶對於養生來講,中國古代陸羽所做茶經。專門用來講茶,茶的經典。

    茶是味苦回甘,聞著是清香。而且喝茶是可以生津的。

    茶本屬木的屬性,具有清心新發之氣。

    綠茶,未發酵。最保留木性屬性,寒性,最具清熱祛溼解毒的功效,更適應南方溼嵐瘴氣的氣候。適合溼熱體質,但不適合寒溼之人。

    烏龍茶,半發酵茶,涼性。苦寒不及綠茶,但是鮮香遠超過綠茶。

    紅茶,全發酵茶,最早是為了儲存。湯色鮮紅橘紅,喝起來甜甜的。經久耐泡。性溫暖胃,適合北方人喝。

    還有白茶,黃茶,黑茶等。

  • 6 # 使用者阿拉伯數字542

    按照這七個排列的方式應該是從低到高排列的吧,柴米油等都是老百姓們的生活必需品,價格應該也比較便宜吧,應該是越往後價Grand SantaFe高吧。

  • 7 # 敬畏之心不可無

    茶屬於精神層面的生活品,人們在滿足生存需要之後,當物質生活滿足同時也要滿足精神生活,而且茶也是一種藥品,能解百毒。

  • 8 # 說長道短聊人生

    俗話說得好~~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為什麼沒有煙為啥沒有酒呢?為什麼沒有琴棋書畫呢?這正是鑑證了中華文化和先人們智慧的縮影。為啥要有茶,為啥又把茶放在最後一個?首先就得要了解茶的作用和功效。在茶經裡面有這麼一句話~~(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說明茶葉是神農氏發現的並且掌握了茶的性質,有解毒功效,隨著人們對飲茶的體會又得出茶有助消化順腸胃的功效。

    所以把茶放到最後就是說吃好啦喝好了最後喝點茶可以解除體內的毒素再加以消化達到健康的效果。

  • 9 # 文過詩飛

    改革開放40年後的今天人們生活水平日新月異,不光是隻求溫飽的年代,現在講究的是生活質量。過去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維獨“茶葉”一般人家很少喝,價格貴喝不起。能唱上茶葉的人都是些有錢人。

    現在就不一樣了,走親戚逛朋友第一件事就是坐下來先給你倒杯水放上家裡最好茶葉,以示友情或親情。

    用一句詩來形容的話那就是:當年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 10 # 山水茶社

    柴米油鹽醬醋茶,是為生活基礎,是肉體存活的必需品之代表。相對應的則是琴棋書畫詩酒花,是為基本生活資料之外的陶冶情操的代表,是精神昇華的必需品。

    生而為人,一飲一食乃肉體存活之根本。柴米油鹽醬醋全部是烹飪食物必須的材料和調味品,乃為“食”,一個茶字,即渴飲之水,水是生命之源,是為“飲”。

    那麼為什麼不是柴米油鹽醬醋水而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呢?

    水有很多種,雨水,江河湖泊水,汙水泔水皆為水,並非所有水皆可飲用。而茶則不同,無論好茶劣茶皆為飲品,代表是為人之所需人之可取飲用之水。

    同時,茶乃集天地靈氣日月精華,經由人工採摘製作而成,是積聚了天地人和的自然精華,同時也體現了茶在古往今來華人生活中的地位,同時也代表了人對於自然的尊重,敬畏和珍惜。

  • 11 # 覓宓生活

    我是一個好茶之人,自小受到家庭薰陶就開始飲茶,幾十年來,無論繁忙還是休閒,除醫囑外,每日飲茶,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習慣。由於這種興趣使然,還去學習了茶藝和茶葉審評,就所學以及實踐到的內容分享些個人觀點。

    個人覺得,茶,之所以能成為《開門七件事》中的一件,應該受到中國從古至今幾千年茶文化所帶來的影響。

    公元前2700多年“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傳說中,“荼”即是“茶”起,從中證明了中國是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葉的國家。

    茶能走進尋常百姓家的路徑:

    魏晉南北朝時期,普遍已將茶當做飲料,當時自上而下的推廣“以茶養廉”、“以茶示儉”的風氣使茶進入精神文化領域,再有,這個時期茶進入了宗教領域,加之文人的讚頌,使得茶文化得以在唐代形成。

    唐代的時候茶肆遍天下,民間也出現了茶亭、茶棚、茶房等,供自己和他人飲茶;唐中期以後的皇帝大多好茶,至中唐,茶已經成為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在陸羽《茶經》中有記載,成為“比屋之飲”。唐代又是佛教禪宗迅速普及時期,飲茶風氣盛行。同樣,唐代文人嗜茶者很多,就好像如今的名人效應一樣,能夠迅速推廣開來。但普及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日常中,還是有段距離。

    茶興於唐而勝於宋,到了宋代無論是在宮廷,還是在民間,各種形式的茶文化滲透使得城市、鄉村茶店茶館遍地皆是。

    元明清時期,製茶技術的提高,將煎煮法改為隨沖泡,隨飲用的沖泡法,使得在飲用方式上得以重大變革,也為進入日常提供了基礎。明代人崇尚紫砂壺幾近狂熱的程度也與之相關;清朝乾隆皇帝,更是嗜茶如命,在如今聲名遠播的西湖龍井、大紅袍等,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清代,茶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茶在民間普及,並與日常日用結合,成為民間禮俗的一個組成部分,各個階層,包括普通百姓進行社會活動的重要場所。在那個時期,鴉片戰爭的爆發也與茶葉貿易有直接的關係,可見,茶葉已經滲透到一個上至皇室官宦、文人學士、下至平民百姓的一個日常。

    新中國後,製茶技術的恢復與提高,產量的逐步擴大,以及綜上幾千年的茶文化歷史積澱。茶,無論是在精神文化領域,還是作為一種健康飲品,都成為不可或缺的開門七件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指揮官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