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求圖55
-
2 # 南方鵬
先說明,本人情感較傾向劉備一方,但老曹也是一個值得尊重的人,不能簡單概括。三國形勢大家熟知,故只分析情感方面。
曹操是漢臣,並且是“相國曹參之後”,對漢室他有天生認同感,從他前期至中期所作所為可知:不失漢臣本份。
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提到“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他希望漢強盛,他為良臣,上下相得,遂平生志願。
後來世事變易無常,權臣曹操取代良臣曹操,“江湖未靜,不可讓位;至於邑土,可得而辭。”半真半假的情感流露,依然對漢室有依戀。
再然後征戰四方,功高震主,尾大不掉,確處於不進則退,退則萬劫不復境況,曹操依然說,“若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矣”(大概),自始至終,曹操都對漢室有依戀感認同感,或正如初戀,有一些雖沒有美好結局,卻永存於內心柔軟處一樣。
聶紺駑曾評:奸雄曹操是篡賊曹丕的兒子。大概如是。(以上記憶或有誤差,見諒)
-
3 # 今說夕事
曹操,字孟徳,雄才大略,一代奸雄。
可以從曹操詩詞中更好的理解他。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顧,沉吟至今;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從詞中可以看出曹操愛惜人才,心懷夢想,是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 所以曹操深刻理解他所處的時代,該用什麼人,該籠絡哪些人。哪些人是敵人,那些人暫時是敵人。
正是因為曹操是明白的政治家,雖然大權在握,挾天子以令諸侯,但畢竟是三國鼎立,天下人心還是向漢的,曹操不願意被群起而攻之,這真是明智之舉。
所以我覺得不是曹操不敢當皇帝,只是他認為當皇帝的時機還未到。
-
4 # 瀟湘夜雨l
曹操不是不敢稱帝,也不是不想稱帝,曹操是沒有時機稱帝!
也就是說,天命在曹丕,不在曹操!
因為稱帝是一件相當複雜的事,急切不得。而曹操在晚年事也比較多,錯失了良機。
曹操的想法正如董昭所言:“自古以來,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事;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居人臣之勢者也。”
曹操也不想久居人臣,所以建安十八年,從丞相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
《資治通鑑》:五月,丙申,以冀州十郡封曹操為魏公,以丞相領冀州牧如故。又加九錫:大輅、戎輅各一,玄牡二駟;兗冕之服,赤舄副焉;軒縣之樂,八佾之舞;朱戶以居;納陛以登;虎賁之士三百人;鈇、鉞各一;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秬鬯一卣,珪、瓚副焉。論語有云:“八佾舞於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曹操加九錫乃是天子御賜的殊榮,但是“八佾之物”是天子之禮!所以加爵魏公的時候,於禮不合,犯了僭越之罪。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進爵為王!建安二十二年,設天子之禮!
《資治通鑑》:夏,四月,語魏王操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六月,魏以軍師華歆為御史大夫。 冬,十月,命魏王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設五時副車。如果說之前曹操還有些偷偷摸摸,此時此刻可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清一色的天子排場,如果說曹操沒有稱帝想法,誰會信?!
所以不難看出,曹操一直在努力稱帝!
曹操的時機曹操雖然也想稱帝,但是路得一步步走,飯得一口口吃。曹操從丞相進爵國公,從公爵升到王爵,這都需要時間。
曹操是打著“天子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再篡權奪位於禮不合,而且還有大臣反對,比如說荀彧。
所以曹操在世,主要是掃平障礙。何況當時又是曹操晚年,身體也不是太好,一直在治病,接班人也還沒有選出來。
治病就醫浪費了不少時間,而且還沒有成功。選王太子也是煞費苦心,因為這影響到朝政,曹操也是絞盡腦汁。
如果都是這些事倒還罷了,偏偏這時候遇上了關羽北伐中原!
關羽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一時聲勢浩大,朝野振盪。
為了對付關羽,曹操也是煞費苦心,甚至想要遷都。雖然最後聯合孫權幹掉了關羽,但是這一耽擱就是一年。
到了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因病去世,但是曹丕卻是這一年稱帝了。由此可見,曹操如果不死,稱帝也就這個時間段了。
總結曹操既有匡扶社稷、救濟萬民的決心,也有謀朝篡位、改朝換代的野心。
曹操這個人很複雜,有不臣之心,故無綱常禮教;救黎民於水火,故有德於社稷蒼生。
亂世本來就不能單一的判斷一個人,曹操這個人還是值得尊敬的。
-
5 # 丫丫侃神劇
曹操在《拒王芬辭》中說過:夫廢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當時王芬等地方豪強想廢除漢靈帝(就是漢獻帝的爹),立合肥侯為帝,曹操就說了這句話。可見曹操對於篡逆之事心裡是十分顧忌的。
孫權打敗關羽奪取荊州後,也很清楚自己在得了便宜之餘,也惹下了大麻煩,他既怕劉備找他報復,又怕曹操南下趁火打劫,所以不得不放低姿態,上書向曹操稱臣,並勸曹操稱帝。
孫權多慮了,曹操已沒心思再南征了,他打仗打太多年,老了,煩了,不如先休息一陣,讓劉備小弟和孫權侄子自己拉出去單練。
天下還沒統一,還有很多漢朝勢力,曹操登位怕被圍攻,曹孫大破關羽後,孫權曾經上表讓曹操登極做皇帝。曹操只是笑著說“小兒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可以看出曹操不是不想篡位只是顧慮太多,西有劉備,南有孫權,內部還有親漢勢力,曹操只是不想成為眾矢之地,但是曹操也一步步瓦解漢朝皇統魏延。
皇帝對他來說只是個名而已,當時的曹操無名有實,有皇帝的實際權利,又為什麼廢掉他呢? 他是個很聰明的人,為了一個名,成了亂臣賊子,不划算,曹丕之所以稱帝,是因為他沒有曹操號令群雄的能力,只能用稱帝這個手段。
許久,曹操似乎想通了,臉上一片通脫,於是他開心的扯掉頭巾,忽然,瀟灑一笑:“不戚年已往,只憂世不治;存亡皆有命,慮之為愚痴……”
-
6 # 記者倪好
有人勸曹操以魏代漢,曹操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這句話有幾層意思,看你站在哪個角度理解了。
第一層,曹操說這句話,說明心有不忍。世受漢恩,自己不能代漢自立,雖然曹操心中不屑儒家的學說,但對於朝廷的尊敬和愛還是存在的。如果曹家真的可以代漢,那就讓兒子去做吧,他一生當個漢臣就夠了。
第二層,周文王為什麼不伐紂?因為商紂王還沒有天下共棄之。漢獻帝何罪之有?對曹操言聽計從,除了證據不足的衣帶詔,漢獻帝於德行上並不虧欠。曹操沒有足夠的理由逼迫漢獻帝禪讓。
第三層,周文王不伐紂,因為實力不足。雖說天下三分,周有其二,但不等商紂王把剩下的三分之一全部得罪了,周人也不敢出兵。曹操時期,雖然據有北方,除了南邊的蜀、吳,東北還有東胡,西北還有羌人,全部都是不可小視的隱患,曹操不敢輕舉妄動。
關注廁讀大歷史,每天分享歷史知識,品味歷史智慧。 -
7 # 誰與1爭鋒
當時曹操已經掌控所有的軍政大權,皇帝也淪為傀儡,但他始終為什麼不稱帝呢?
整體的利益。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漢賢帝下令曹操設立一個只能由天子使用的旗幟。當他出去的時候,他會像皇帝一樣受到嚴密保護,不會允許行人透過。曹操建造了諸侯有權享受的宮殿。,曹操任命軍師華歆為御史大夫。,皇帝命令曹操戴上一頂帽子,上面掛著十二根像天球一樣的玉弦。他拿了一輛特製的金銀車,六匹馬。待遇和皇帝一樣。與此同時,封長子曹丕為魏國太子。曹丕已經確定他是漢帝后的皇帝,兒子是皇帝所以曹操認為沒有必要。去皇帝並引起公眾的憤怒。
從戰況考慮,防止吳蜀聯盟。
因為孫權曾經說服他稱帝。孫權這樣做是為了獲得曹操的信任,因此實現了吳與魏的和解,他能夠專注對付蜀漢。在襄樊的戰鬥中,孫權從後面攻擊關羽,幫助了曹操,劉備很生氣。吳和蜀的10年合作結束,孫權不得不需要緩和魏國的矛盾,否則他將陷入被敵人攻擊的劣勢。當時曹操如果稱帝,會有很多人強烈反對,曹操陷入困境,減少對吳的威脅。由於曹操看清了孫權的意圖並拒絕。
從政治角度考慮。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如果曹操稱帝,它確實會給政敵和擁漢派勢力一個輿論上的藉口,使自己在政治上被動。所以,繼續維持獻帝,對於安撫擁漢派,鞏固內部,仍然不可忽視的作用。
從名節考慮。
從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開始,曹操反覆“自明本志” 自己絕對沒有取代漢自立的意思,言辭懇切,說了十年來年,現在如果改變說法,自己的名節會受到影響,不如堅持到最後。
從現實考慮,這也是最重要的。
曹操是一個實際的人,只要他控制著真正的權力,這個名字就不重要了。““施於有政,是亦為政”表達是他內心思想的真實反映。
年齡太大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經65歲,年紀太大了,感覺自己時間不多了,這也可能是他不願稱帝的一個原因。
所以曹操不稱帝有很多因素,可以說他是一個明智的政治家。
-
8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曹操長期挾天子以令諸侯,完全架空了漢獻帝,除了一個皇帝的名分和一些禮儀性待遇,和皇帝幾乎沒有任何的區別。那麼,曹操為什麼沒有自己當皇帝呢?
首先是內部原因。大漢王朝雖然日薄西山,連皇帝都成了傀儡。但是,在士大夫階層和普通士子當中不乏心念正統之人。說心念正統其實也是忽悠鬼的東西,說白了就是顧及自己的名聲,不願意做名義上的貳臣。實際是什麼,不管。但是,這些人又想要出來做官,不想做什麼隱士。同時,曹操想要一統天下,光靠武夫不行,還需要大量的文才,而這些文才只能從士大夫階層和普通士子中產生,籠絡士大夫階層和普通士子是曹操必須做的事情。而有上面說到那些想法的正是這一類人,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曹操的首席文臣——荀彧。荀彧協助曹操處理內政、為曹操吞併諸侯獻計獻策,絕對可謂不遺餘力。換句話說,曹操架空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實際上荀彧是贊同的、起碼是預設的,而且還出了力(當初向曹操提出迎天子的就有荀彧,之後曹操會如何,荀彧不可能想不到)。但是,如果曹操想改朝換代,荀彧就必須做貳臣,這是荀彧所不願意的。建安十七年,曹操意欲進爵魏公、加九錫(進公爵、王爵,加九錫,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是什麼意思,這實際上就是篡位的前兆和鋪墊),荀彧當即提出了激烈的反對。當然,理由是冠冕堂皇的:“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實際上,荀彧就是不想在青史上留下貳臣的罵名。要知道,荀彧還是曹操最為器重的下屬之一、是曹操的心腹,其他人的態度可想而知。為了籠絡人才,曹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放棄稱帝的想法,改朝換代之事只能留給後人去完成了。
其次是外部原因。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是其實力控制區域只有北方地區。東南的孫吳政權、西南的蜀漢政權事實存在,並與之形成鼎足之勢。同時,出身漢朝宗室的劉備更是打出了劉漢的招牌以宣示正統。曹操並不想當偏安之君,他要的是君臨九州、一統天下。如果這個時候曹操稱帝,首先自己只是一個偏安之君,算不得真正的君臨天下。其次,此舉很可能將心懷漢室計程車子、百姓,甚至一些士大夫階層的人逼向孫吳、蜀漢,逼向自己的對立面,這是曹操所不願意看到的。同時,一旦曹操稱帝,孫劉很可能再次聯合,以匡扶漢室的名義討伐曹操,能不能一舉拿下曹操且不去說,應當說可能性並不大。但是,刀兵再起,對於在蓄積實力以期一統天下的曹操而言,這並不是什麼好事。將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消耗於應付孫劉,僅僅是為了一個皇帝的虛名,得不償失。
再其次,曹操本身出生之時,實際上漢王朝還是一個完整的中央政權,曹操從小受到的依然是忠君愛國的教育,曹操年少之時自己也曾表達過做一個大漢忠臣的想法。換句話說,曹操心中多少還是有那麼點兒“忠臣情節”的。雖然時勢造英雄,彼時的曹操已經是騎虎難下,做大漢忠臣已然是不可能了。但是,不稱帝、不改朝換代,曹操還是可以做得到的。曹操那句“若無孤,不知幾人稱王、幾人稱帝”多少也能反映出曹操的這種心態。彼時的曹操三分天下是最強的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實際上除了一個皇帝的名分,已然就是皇帝了。因此,曹操稱帝的願望並不十分迫切,而且形勢對其稱帝的要求也並不迫切。這個時候,年少之時的“忠臣情節”或許就佔據了曹操心中一定的地位了,曹操不想去捏碎自己年少之時的美夢。皇位早晚是自家的,自己何必去做這個改朝換代的“逆臣”呢?皇帝的虛名還是留著讓後世子孫追尊給自己吧。
至於後來曹操的兒子曹丕篡漢又是另外一種情形了。首先,曹丕沒有太多“舊社會”的經歷,是“長在紅旗下”的一代。對於漢王朝的忠貞,對於曹丕而言,本身就是一個笑話,他沒有這些個所謂的“忠臣情節”。其次,曹丕接班之時,經過父親長時間的努力也沒能吞併孫劉,一統天下已然不是短期內可以完成了任務了。曹丕不得不面對這個現實,承認自己只是三大政權其中的一個。再者,曹丕不是白手起家的曹操,他之所以能夠成為老闆,僅僅因為他是前老闆曹操的兒子。曹丕的威信遠不及曹操,對臣下也沒有絲毫恩惠。想要站住腳跟,曹丕就必須拉攏人心,培植自己的新勢力。但是,政局穩定,各司其職,又如何樹立自身的威信,如何給臣下施恩、拉攏人心和培植新勢力呢?稱帝、改朝換代是個不錯的選擇。既可以讓自己擁有皇帝的權威,又可以藉助改朝換代讓一部分自己中意之人擁有“擁立之功”,以便有理由繼續提拔、重用。同時,一旦稱帝,人人提升一級,皆大歡喜,誰都會記著曹丕的好。而且經過曹操進位魏公、魏王,加九錫,這麼一通折騰。事實證明,此舉對於人才的去留、民心的向背影響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改朝換代是可行的。更何況,還有漢獻帝“禪讓”這麼一個合法的幌子、招牌。最終,曹丕三辭三讓、“滿不情願”地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正統由劉漢變成了曹魏。再之後,一生沒有稱帝的曹操最終還是成為了魏太祖武皇帝。
-
9 # 希榮文創
曹操其實是想稱帝的,只是忌憚自己當初“挾天子而令諸侯”的政治謀略,怕失去人心。另外,三國鼎立的局勢也令曹操望而卻步,憑曹魏一家勢力,要想徹底消滅蜀、吳兩國可真有點費勁。最經濟的做法依然是挾天子而令諸侯,名正言順的討伐叛逆才可能成功。所以,曹操終身沒有稱帝,只是把機會留給自己的後人。
曹操戎馬一生,野心很大,不想當皇帝是假的。曹操徹底控制朝廷後,一些漢臣就為了討好曹操,聯名上書請命,讓曹操順應天的旨意做了皇帝,曹操聽了之後也是蠢蠢欲動。夏侯惇勸他說:如果你做了皇帝,那麼就是給了吳蜀再一次攻擊魏國的理由。你當年挾天子而令諸侯也是為了給自己做嫁衣。你可真的成了別人口中的漢賊。曹操聽了之後,逐漸打消稱帝的念頭。
其實,當時的局勢也不可能讓曹操如願。曹操在建安二十一年稱王,從這個時間點到他去世,他身處環境周邊的政治格局一直在發生變化。劉備和孫權一直處於膠著狀態,戰事不停,他們的軍事實力一直得以保持,並沒有在戰爭中損耗田鐸,反倒是曹魏在不連斷的戰事中實力有所下降。曹操若是單獨和劉備或者孫權敵對的話,都有保證能夠獲勝,但是如果要面對的是兩家聯合的話,獲勝的可能性就很小了。在這種沒有軍事實力保證的情況下,曹操更是沒法稱帝的。
另外,曹操當年挾天子而令諸侯,他周圍聚集了一大批終於漢室的人才,如果貿然稱帝,會喪失人心,失去支援。比如自己的心腹謀士荀彧就反對他稱帝,這令曹操不得不改變初衷,放棄稱帝的念頭。
-
10 # 歷史摘要
曹操為什麼不稱帝?他想不想做皇帝?當然想。至少從建安十八年開始,他就一直在想了。說實在的,不想做皇帝的人也實在不多吧。
分析曹操是否稱帝,為什麼不稱帝。還不如分析曹操身後各階層精英博弈的狀況,曹操的行為,只是這些政治精英們博弈的結果。
曹操身後的階層包括:
世家門閥,從東漢到東晉壟斷政治和經濟領域的強大階層,他們有兩大政治訴求。一是壓對寶,門閥豪強之間也競爭激烈,沒壓對寶家族有覆滅的危險,比如把寶壓在袁紹身上的河北大族官渡之後不是被滅就是邊緣化,而把寶壓在曹操身上的潁川文士門閥則賺得盆滿缽滿,在整個魏晉都是舉足輕重的力量。
這是門閥和曹操這樣的“明君”利益一致的地方,而是他們的訴求二,則是門閥和“明君”利益相悖的地方:門閥需要的是一個弱中央,或者說弱皇室。因為門閥的經濟基礎,是“佔山護澤”,兼併大量的土地經營莊園經濟。他們兼併的物件,是自耕農,而自耕農又是中央皇室的經濟基礎,政府的賦稅和兵役都需要自耕農來承擔,這就使得門閥的莊園經濟,跟政府的經濟收入,完全是互相沖突此消彼長,說得不好聽點,門閥是喝著皇室的血壯大的。所以當曹魏開始打擊豪強加強中央集權的時候,門閥大族全都倒向司馬氏。門閥與君主的關係參見:荀彧為什麼會選擇跟曹操分道揚鑣?
小型豪強和寒士。小型豪強的代表,許褚、李典,許褚“聚少年及宗族數千家,共堅壁以禦寇”,李典“合賓客數千家在乘氏”,寒士代表,郭嘉、劉備、諸葛亮。小豪強更具地方特性,不像世家門閥是大官僚與大家族的結合,對權力要求不高,訴求更務實,希望有“明君”能夠保境安民,讓自己的家族不被黃巾之類的流寇侵襲,能穩定的當土財主。
而寒士,也就是小地主的訴求,是希望突破士族對官場的壟斷,獲得成就功業的機會。東漢到東晉取士,名義上是選州郡賢達,實際已經被士族壟斷,大家出門碰到先自報三代家門,家世牛逼你就牛逼,家世差一點就各種被鄙視,當官也變得完全看家世。像桓溫這樣小士族出身的梟雄,位高權重的時候尚且被琅琊王氏之流鄙視為“老兵”,諸葛亮這樣失去父蔭計程車族末流會被人看不起到什麼程度。因為小地主出身的精英們變得沒有出路,上升通道被堵死,他們渴望機會,這其中野心大一點的如劉備、諸葛亮,要麼想當大軍閥,要麼相當大軍閥的“肱股之臣”,野心小一點的,比如郭嘉,更注重自己的才華得以施展,對權位和財富看得相對淡一些。寒士的心態參見:諸葛亮之妻黃月英真的是大才女嗎?
皇室,或者說中央政府,前期是漢室,後期是曹氏自己,訴求是削弱門閥鞏固家天下。
平民,某種意義上說改變了歷史,其中大部分創造了一種歷史環境,他們的訴求是“耕者有其田”,能安心勞作安心過小日子,小部分平民精英比如張飛、關羽,和寒士精英一樣,渴望出人頭地。
貫穿整個東漢到東晉政治線索,就是皇室與官僚門閥的權力爭奪,平民和寒士階層儘管人數最多力量最大,但大部分時候都被壓制,極少參與到核心博弈來。從訴求上說,平民和寒士階層,是完全站在皇室一邊的,他們其實是一個經濟體的一體兩面,皇室“王黨”要保持家天下,就要天下有足夠的自耕農納稅服役,同時吸納底層的精英,作為皇室和底層的紐帶,而小農們也希望國家統一沒有戰亂,同時有個開明的政府保障他們不被門閥欺凌。
但這兩股力量在黃巾之前無法匯聚在一起,因為只有一個皇室高高在上,不可能和老百姓有太多接觸,皇室只能依靠官僚作為和平民階層互動的紐帶,但這紐帶已經成長為門閥,站在他們的對立面了。在朝中,皇室和官僚大臣互相牽制,在鄉野,門閥有莊園有武裝壓制自耕農,門閥又釋放出州郡低階職位吸引寒士和平民中的精英,使他們不忠於皇室而成為門閥的門生故吏。
皇室有限藉助寒士和平民階層的地方,就是從寒士和平民中培養出新的門閥,即宦官和外戚,來制衡傳統官僚門閥。比如曹操他幹爺爺曹騰就是寒士出身,依靠皇室成長為宦官門閥,當然曹操他幹爺爺還是很有賢名的,比張讓之流好太多。
如果沒有意外,一直這樣發展下去,東漢會直接進入東晉模式,官僚門閥越發坐大,皇室越發衰弱徹底喪失號召力,成為名義上的門閥之長,門閥間此消彼長,輪流坐莊,時不時逼宮篡位。不會有三國和魏晉,直接進入“袁與劉共天下”的局面。
不過老天有眼啊,給了“王黨”和平民階層一個機會。東漢末年已是王朝末期,人口爆棚,土地的產出無法負載這麼多人口,於是吃不飽飯的平民被逼進入歷史舞臺,“王黨”和平民階層短暫合流。
以亂世中唯一的“王黨”曹操為例。曹操為重建“王黨”的威權國家,努力和平民階層合流,具體方式為“掌軍”、“耕者有其田”、“吏治”。
“掌軍”和“耕者有其田”實際上是一件事的兩面。歷朝歷代中央皇室的根本,都在於“軍權”在握,漢室不是沒有想重掌軍權,比如漢靈帝置“西園八校尉”,“初黃巾起,上留心戎事,碩壯健,有武略,故親任之,使為元師,典護諸將,大將軍已下皆令屬焉”,但很快引起門閥反彈,計劃流局。漢靈帝之所以失敗,不僅僅因為自身能力和門閥的反彈,更重要的是,重建一支軍隊,需要有能服役的兵源,和支援起這支部隊的糧草物資,說白了要有足夠自耕農納稅服役,同時皇室能直接管理,但此時鄉野間的自耕農因為門閥的兼併,分割凌亂,負責稅收的州郡吏和部隊的基層領導也都是門閥的門生故吏,忠於門閥大過朝廷。
而曹操拜黃巾所賜,有了突破現有體制另起爐灶的機會。比如武帝紀載,曹操破青州黃巾後,“受降卒三十餘萬,男女百餘萬口,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以及後來“是歲乃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於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積穀,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這其實就是黃巾流民武裝打破了原有門閥階層對土地控制,重新形成大量的自耕農迴歸“王黨”政府的直接管理,為“王黨”建軍提供兵源和物資供給。所以說“掌軍”和“耕者有其田”是一件事,這就是平民階層和“王黨”合流的關鍵所在。
曹魏的軍制也是偏向於“王黨”中央集權,在朝的中央禁軍,絕大時候都由曹氏宗親統領,在外的邊疆鎮軍,多由忠於曹魏的非門閥出身的將領掌控,比如“五子良將”,當初把寶壓在曹操身上的比如潁川文人門閥,也只能把持文職,極少指染軍職。官渡之後曹魏勢力變強,軍紀上改“但賞功而不罰罪”為“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這其實是變相的打擊門閥武裝,掌控禁軍的曹氏宗親是不可能遭到實質的處罰的,更多時候是擁有部曲私兵的門閥“抵罪”。
而“吏治”,實際上是“王黨”和底層精英的合流。黃巾起義,天下大亂,但黃巾流民武裝只是起破壞作用,時局的走向還要看精英們的選擇,平民階層的精英這個時候分裂為兩部分。一部分加入了黃巾,成為流民武裝領袖,比如魏書程昱傳,“黃巾起,縣丞王度反應之,燒倉庫”,不少州郡的中下層官吏加入黃巾,就是因為這些寒門或者平民出身的精英深感自己在體制內已經走到頭,而那些能力不如自己的門閥子弟卻靠家世霸佔州郡的重要職位,成為他們的頂頭上司,所以毅然造反。
另一方面,黃巾流民武裝也打破了世族門閥對官場的壟斷,黃巾軍衝擊州郡殺掉了一批門閥出身的官僚,而時局緊張,那些僅靠家世居官者沒有能力處理這種局面,這逼迫門閥不得不接受寒門和平民中有才華的人,來接手他們的職位,以解決棘手的局面。曹操這個時候提倡“惟才是舉”,是借黃巾造成的外部壓力,吸收大量忠於曹魏的寒門和底層的精英,打破門閥對官場的壟斷,重新建立中央朝廷和自耕農之間的紐帶。比如郭嘉、韓浩這些寒士成為他的謀士或者技術官僚,程昱、滿寵、楊沛這些底層出身的能吏、酷吏鎮守州郡打壓豪強。
所以郭嘉說曹操和袁紹十勝十敗,除了個人能力,更多是在說曹操對整個社會弊病的瞭解,勝過袁紹。
至於曹操為什麼不稱帝,真的不重要,曹操死後,青州兵不聽號令明目張膽的離開洛陽,青徐依舊被臧霸、孫觀這些豪霸父死子繼的割據著,五子良將之後軍鎮也逐漸形成新的地方割據勢力,當初的心腹之臣成為新的勳貴門閥之後,也開始成為皇室的死敵倒向司馬氏,曹仁、曹真、曹休這些經受戰火洗禮名將之後,掌握禁軍已是曹爽這樣的沒有能力的權貴公子了。
理想主義者曹操只是憑藉他的天才,和一次可遇不可求的機會,在門閥的天下中,短暫的開啟一扇屬於“王黨”的門而已,連他自己都知道,這一切不可能持久。
-
11 # 方圓論壇
一、不願背上篡漢的罵名
曹操曾在宴請大臣的時候公開對大臣們說過“若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也就是說曹操希望自己可以和周文王一樣,自己不稱帝,而希望自己的兒子稱帝后給自己一個“文”的溢號。因為“武”一般都是指開國皇帝,曹操不願意背上篡漢的罪名。但事與願違,曹丕篡漢之後偏偏給曹操加了一個“武”的溢號。整個篡漢的罪名又落到了曹操身上。由此可見曹操機關算盡到後來依舊逃不脫篡漢之名。
二、曹操不願親手終結漢室
大家都知道曹操開始的時候一心想著的是匡扶漢室做中興漢室的霍光。但是後來不知道為什麼慢慢心態發生了改變。從扶漢變成了篡漢。曹操在起事初對周邊的人說,我死之後希望碑上刻著“漢徵西將軍之墓”。從這裡可以看出曹操是忠心漢室的。但後來可能是對漢室失望了,或者認為漢室天命已盡。所以曹操最後變成了“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內心深處曹操對漢室還是存有一份感情的。所以曹操不願意親手終結漢室的天下。
三、時機不成熟
三國後期魏蜀吳三分天下。但是當時的曹魏還沒有碾壓蜀漢和東吳的實力。這個時候誰率先稱帝誰就會成為眾矢之的。誰敢先稱帝不僅會受到忠於漢室分子的打擊,還會使得其他兩家連手攻擊。而當時蜀漢和東吳爭奪荊州正是關鍵時期。曹操巴不得他們兩國打個你死我活。他怎麼可能主動篡漢讓蜀漢和東吳衝歸於好呢?而且當時曹魏陣營內部就不少忠心漢室分子。比如荀彧這個曹魏最大的功臣就是一個忠漢派,所以曹操不敢貿然稱帝,只能一步步剪除曹魏內部的忠漢分子在稱帝,實在不行就只能自己肅清內部不穩定因素,留給繼承者稱帝了。事實上荀彧死後,曹操也在大刀闊斧的剪除曹魏陣營內部的死忠漢室的大臣。
回覆列表
你都敢說了,曹操一個拿龍袍當襯衣穿的人、一個不是皇帝卻圈養著皇帝的人,還有他不敢做的事嗎?如果你看了《三言》中的穿越故事你就知道曹操為什麼致死都不會稱帝了!故事是這樣的:
韓信,替漢家奪下大半江山,可惜銜冤而死。發你在樵鄉曹嵩家託生,姓曹,名操,表字孟德。先為漢相,後為魏王,坐鎮許都,享有漢家山河之半。那時威權蓋世,任你報前世之仇。當身不得稱帝,明你無叛漢之心。子受漢禪,追尊你為武帝,償十大功勞也,所以曹操致死都不會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