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無止境
-
2 # 心向青山
秦滅六國確實是“奮六世之餘烈”,但秦國在秦始皇之前卻並非一國未滅。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時期,司馬錯與張儀聯手攻滅巴、蜀兩國。
從此,與六國相比,秦國無論在黃河還是長江流域都居於上游地位,東西對峙之局(秦VS六國)正式形成。
戰國四大名將中,秦國有兩個――白起、王翦。
其中,殺神白起對六國軍隊有生力量的殲滅和對六國領土的蠶食,是秦國後來能夠一統天下的基礎。
換句話來說,白起之時,六國其實已被秦國打殘,而王翦、王賁的滅國則是收官之戰。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秦始皇之所以能一統華夏,緣於秦獻公和秦孝公以來打下的堅實的基礎。
-
3 # 煮酒議古今
西漢初年著名的政論家、文學家賈誼的《過秦論》中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句子: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其中奮六世之餘烈指的就是秦國的六代國君。很多人都會認為秦始皇之前六代秦王個個都是勵精圖治之人,其實六個人中功績最大的有三位,分別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另外三位要不在位時間短,要不功績不大。
秦孝公時期
在秦孝公時期,最大的功績就是和商鞅一起推行的一系列變法,依法制國,史稱商鞅變法。秦國從春秋時代穆公稱霸後,便逐漸沉寂下來,到秦孝公繼位之前,更是經歷了四代動亂,頻繁內鬥消耗了秦國多年積累起來的國力,秦國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影響,秦孝公繼位的時候只有二十多歲,為了努力改變秦國現狀,釋出了一張求賢令,這一發就是五年。但當時基本上沒有人來應招,直到後來出現了商鞅。
商鞅,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他來秦國也有一段故事,他出身於衛國公族之家,又名衛鞅、公孫鞅。青年時代在魏國宰相公孫痤門下當食客,被提拔為中庶子。公孫痤發現他是個人才,打算把他推薦給魏惠王。可他不久卻病倒了。惠王去探視,公孫痤就趁機推薦商鞅做下一任宰相。惠王未置可否。公孫痤只好說:“大王如果不錄用,就得殺死他,不能讓他到別國去。”惠王答應了。公孫痤等惠王走後,又把商鞅叫進來說:“我剛才推薦你繼任宰相,可是惠王好像不大同意。所以我又建議惠王不用你就要殺了你,惠王同意了,你趕緊逃命吧。”所以後來商鞅就入秦了,透過秦孝公親信景監推薦,。但商鞅到了秦國當時的都城櫟陽之後,並沒有得到重用。後來終於用自己的治國之道打動了秦孝公。孝公最後決定重用商鞅,才有了後來的商鞅變法。變法雖然觸動了很多舊貴族的利益。但是在秦孝公的支援下,變法還是順利的進行了下去。經過變法之後的秦國,僅僅用了八年時間,就國力大增,並開始迅速的向關東六國擴張。變法為秦國打下了很深厚的根基,使秦國不再是腐朽落後的秦國,變成了不分貴賤,每個人都要憑軍功才能獲得錢財和爵位的秦國,秦孝公在位時期只是從魏國手中奪回了黃河南段以西的所有土地,控制了東進中原的大門。
秦惠文王時期
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繼位,繼位後,為了安撫舊貴族的心同時自身也不喜歡商鞅,就拿商鞅開刀,最後商鞅被車裂而死。秦惠文王對商鞅的變法是很支援的,所以也繼續實行相關政策,繼續對外擴張。在公元前332 年,秦惠文王派軍攻河西魏軍,經過兩年的激戰,秦軍全殲魏軍,斬首四萬人,並俘虜了魏軍主帥龍賈。受此大敗,魏國正式將河西之地歸還秦國。至此秦國完全收復了被魏國奪佔了八十多年的河西地區。
張儀, 著名的戰略縱橫家,當時為客卿,奉命出使遊說各國,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受封為武信君,張儀靠遊說讓魏國將上郡十五縣和少梁獻給秦國,這就是著名的一地換十五城。後來惠文王拜張儀為相國,張儀對於秦國最大的貢獻是確定了連橫諸國的外交政策,惠文王也在張儀的輔佐下成為秦國第一個稱王的人。秦惠文王統治的二十六年,他鞏固了商鞅變法的成果,並在與魏國的戰爭中將魏國徹底打敗。後來重用張儀,行“連衡”之策,使秦國在諸國中處於一種不敗之地。在軍事上,他攻佔漢中、巴、蜀,打通了南進楚國的道路。為後來秦國攻楚,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秦武王時期
秦武王是個大力士,繼位以後整天糾集了一幫大力士和自己玩。他最出名的事不是在建功立業上,而是去洛陽舉鼎。有個大力士舉起了一個大鼎,武王覺得自己也行。也跑過去湊熱鬧,結果給自己舉的兩眼出血,絕臏而死(折斷脛骨),當時只有二十三歲。
秦昭襄王時期
他的哥哥秦武王死後,他便繼承了王位。縱觀秦昭襄王的一生,除了剛繼位時平定了一場宮廷政變,其他時間都是在不停的戰爭。先打楚國,再打魏國和南韓,其他國家一看,便組織起來聯合抗秦。齊韓魏選擇秦國在和楚國死磕的時候,組成聯軍攻打秦國。秦軍大敗,並付出了非常慘痛的代價。
經過大敗後,採用范雎的遠交近攻政策,開始與楚國結好,齊國也同秦國交好。秦國迎來了短暫的恢復期。到了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安撫好楚齊之後,開始大舉進攻韓、魏,白起在伊闕之戰中斬首韓魏聯軍二十四萬,攻佔了整個南陽盆地和河東地區,南韓和魏國被徹底打成了龜孫,再也沒有能力招架秦國了。
打完南韓和魏國,把重點又放在楚國身上,秦國的戰神白起,一戰斬殺楚軍二十多萬;打完楚國後,又將矛頭對準趙國,華陽之戰,殲滅韓趙聯軍十五萬。後來又與趙軍在閼與展開大戰,結果被趙括他爹趙奢擊敗,損失慘重。八年之後,秦趙爆發了長平之戰。趙軍死傷四十萬,元氣大傷。白起本來建議陳乘勝追擊,一舉殲滅趙國,他聽從了範睢的建議,班師回朝。一年之後又派三十萬大軍攻打趙國,但久攻不下。楚魏兩國趁此機會,聯合出兵,在邯鄲城外將秦軍一頓胖揍。直到秦惠文王死前,秦國都沒有從這場敗仗中恢復回來。縱觀秦昭襄王的一生,他最大的貢獻就是確定了秦國要統一六國的目標。他在位期間,秦軍徹底的打垮了魏國、楚國和趙國,使他們沒有能力單獨和秦國抗衡。為秦國統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秦孝文王時期
秦昭襄王死後,孝文王繼位,他也是秦國曆史上的一個短命皇帝,先是服喪一年,然後才正式繼位。一共就當了三天的秦王,第一天大赦天下,第二天逛了逛公園,第三天歸西。
秦莊襄王時期
秦始皇的父親,第一年,對南韓開戰,大將蒙驁大破韓軍,南韓割地求和;第二年,又是蒙驁,帶兵大破趙軍,趙國也是被迫割地求和。後來魏國的信陵君組織關東五國開始合縱攻秦,,這次輪到秦軍被打,這一個敗仗,讓他三年的征伐又回到原點
這就是秦國的奮六世之餘烈,並不是說每一代的秦王都很出色,其中秦武王、秦孝文王和秦莊襄王都沒什麼貢獻。但是經過六世的秦朝確實無比強大,其他各國已經沒有和秦國單獨抗衡的能力,接下來就是秦始皇贏政一統六國,沒有前面的基礎,秦始皇有再大的能力也不可能統一六國,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這麼個道理
-
4 # 大秦鐵鷹劍士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秦始皇滅六國而統一天下,這反應了量變引起質的道理,也是秦國厚積薄發的體現。從秦孝公的商鞅變法開始,秦國就有了統一天下之志,六世七君鯨吞蠶食天下諸侯,到了秦始皇時,六國已無還手之力,故秦始皇一人滅六國而統一天下。
商鞅變法功成後,秦國富強,河西一戰擊潰橫行天下的魏武卒,收復部分河西失地,逼迫魏國遷都以避秦之鋒銳。秦國遷都咸陽,周天子及六國均派出使者到秦國祝賀,在慶典上秦軍演武較技,公開向天下諸侯展現秦軍強大的戰鬥力。秦軍歌曰:西有大秦,如日方升。 百年國恨,滄海難平。 天下紛擾,何得康寧? 秦有銳士,誰與爭雄?此歌表明了秦國有統一天下之志,天下諸侯如芒在背,惴惴不安。
公元前325年,秦君嬴駟稱王,秦國由公國變為王國,這標誌著秦國正式開始統一天下的行動。公元前318年,魏、趙、韓、燕、楚五國聯合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長樗裡疾破魏、趙、韓軍於修魚,斬首八萬。公元前316年,上將軍司馬錯從金牛道入蜀,攻滅巴蜀二國;公元前315年,秦國攻滅義渠國,設立二十五個縣管理義渠故土。公元前313年,秦軍在丹陽跟楚軍大戰,奪得楚國漢中之地,秦國的關中、漢中、巴蜀連成一片,秦國對六國形成了居高臨下的壓迫形勢。
秦昭襄王即位後,宣太后主政,重用白起為秦軍統帥,輪翻攻擊山東六國,斬首六國將士一百餘萬,重創六國。公元前293年,白起率秦軍在伊闕斬殺韓魏聯軍24萬,威震中原,群雄震恐。公元前278年,白起發動鄢郢之戰,攻取楚國王都之地,擊殺楚國軍民十餘萬。公元前273年,白起發動華陽之戰,斬殺魏趙聯軍15萬。公元前264年,陘城之戰,白起率秦軍攻佔南韓陘城等9座城邑,此戰斬首韓軍5萬人,南韓從此再無一戰之力。公元前260年,白起發動長平之戰,擊殺趙國精銳大軍45萬,趙國從此再無力與秦爭鋒。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攻滅西周,取代了周天子的位置;公元前249年,秦相呂不韋攻滅東周,周王室從此絕祀。秦王政即位後,開展滅國大戰:一戰滅韓魏,兩戰破燕趙,一戰平齊地,兩戰奪楚地。秦王政統一六國後,廢黜分封制,將郡縣制推行全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大統一皇朝正規化。
-
5 # 津城沐雨
我是津城,我來回答。
為何秦國六世君王未嘗滅掉一國,而秦始皇卻一世滅了六國?因為秦始皇之前,東方列國實力加起來比秦國強大。
秦孝公變法後,秦國強大起來,秦國也日益成為山東六國“敢怒不敢言”的國家,為了共同對付秦國的威脅,他們常常合縱聯合,在這樣的情況下,秦國是難以全面開打的。秦國不管想滅哪個國家,別的諸侯國都會聯合起來抵禦秦國,所以當時秦國滅國條件不成熟,採用了不斷鯨吞蠶食削弱六國的政策。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六世,他們分別是指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六代君主,他們經過接力棒式、代代努力,才使秦國在秦始皇時期有能力統一六國,我們分別來看下。
秦孝公時期,重用商鞅變法,秦國真正的開始強大起來,在此之前,秦國最大的死對頭是東方霸主,一直欺壓秦國,所以秦國在秦孝公時期,主要與魏國作戰,魏國在經過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後,實力大大削弱,商鞅變法之後的秦國首先拿魏國開刀,收復河西之地,魏國失去霸主地位。秦惠文王時期,武力上北掃義渠,解除了心腹之患;西平巴蜀,完全佔據居高臨下的地理態勢;東出函谷,進一步削弱魏國,並大力削弱南韓;南下商於,取得對楚國的有利態勢,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秦武王時期,秦武王在位時期並不長,但是他在位期間平蜀亂,進一步鞏固了巴蜀之地;拔宜陽,置三川,進一步削弱南韓,土地直達周王畿;更修田律,疏通河道,築堤修橋,再次強大內部實力。秦昭襄王時期,秦昭襄王在位時間長,確立了遠交近攻的國策,是對秦滅六國做出貢獻最大的時期。昭襄王在位前期,主要和楚國大戰,秦楚經過幾十年的大規模作戰,楚國一敗再敗,丟失大片土地,幾次大戰使楚國不再構成對秦國的威脅;昭襄王后期,進一步削弱魏韓,使南韓徹底失去抵抗能力,在長平之戰中大勝趙軍,消滅趙軍40萬之多,使這個戰國後期唯一可以和秦進行軍事上對抗的後起強國失去招架之力;而昭襄王時期的五國伐齊,更是讓東方這個曾經的強國差點滅國,齊國元氣大傷,並從此淪為“碌碌無為”之國,秦國不再受齊國牽制。公元前256年攻陷東周王都洛邑,滅亡了周朝和西周國,俘虜周赧王,遷九鼎於咸陽,奠定了秦統一戰爭的勝利基礎之一。秦孝文王時期,因為正式繼位後僅僅三天就駕崩,所以貢獻並不大,但他的大赦罪人,善待功臣,確保了秦國穩定過渡。秦莊襄王時期,派呂不韋攻滅東周國,至此,周王朝最後殘餘的勢力被剷除,東方六國也徹底失去以周天子為目的的合縱聯合名義。 其實,在秦昭襄王時期已經具備統一六國條件,但是因長平之戰秦國也損失慘重,再加上之後的邯鄲之戰秦國大敗,已經是晚年的秦昭襄王沒有統一六國的時間,只好將統一大業交給後繼之君。因秦孝文王(在位三天)和秦莊襄王(在位三年)在位時間都比較短,再加上秦國需要修整,消化成果,也沒有完成統一大業。秦王嬴政繼位後,經過幾年的修整,積蓄國力,秦國終於開始了滅國統一之戰,在秦始皇短短一世,秦國就秋風掃落葉般,將東方六國全部消滅,天下一統。
可見,秦孝公削弱了當時最強的魏國,惠文王進一步讓魏韓兩國失去脾氣,昭襄王讓曾經強大可以獨立一戰的楚、趙、齊三國失去招架之力,至此,東方六國(燕國地處北部苦寒之地,本就虛弱)才徹底淪為弱國,經過幾年休養生息,積蓄國力,秦王嬴政才有滅國之力。
-
6 # 丙潤歷史
趣談答案:奮六世之餘烈前面的那六代諸侯王僅僅是給大秦王朝奠定積蓄,給大秦王朝奠定基礎。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基礎,秦始皇才能夠在15年之內滅了六國。這其中有一點無法忽視,那就是秦國最開始很窮的。
事件回顧我們伴隨著時間先來看看最開始的秦國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模樣。
簡單來講,周天子分封天下諸侯的時候,壓根就沒有秦國,為什麼沒有呢?因為其他諸多更加強大的小諸侯國在前面排著隊,秦國一直被甩到了很遠。
好像這兩句話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但是我們需要點明一點,古代養馬並不單單是養嗎?在封建王朝、在封建王朝之前的諸多朝代,誰能夠養馬誰就佔據了絕對意義的話語權。
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周天子的天下從來沒有平靜過,四面八方都是蠻夷之人,他們騎著戰馬無時無刻的不在騷擾周天子。
因為秦王養馬養出了一定成績,有了一定貢獻,所以趁著周天子開心的時候,提出了這個無理要求,而周天子拍拍腦門就同意了。
也就是說在周天子分封完其他諸侯之後,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才給秦王分封土地,而這個時候好的土地都已經分沒了,只剩下一些破的土地。
在今天來看,秦國所佔有的那片土地似乎也不破,但是在那個年代,這的的確確是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
沒錯,這就是事實家裡窮一點,家裡破一點,秦王從來沒有抱怨過,他們一直在為秦國奠定基礎。
簡單來講,奮六世之餘烈就是秦國的諸多國王,每時每刻、無時無刻不在囤積著一些必備資源,而囤積的這些必備資源,目的之一就是讓秦國儘可能再強大一些。
所以講到這大家可能就明白了,秦國最開始只是一個貧瘠的土地,而之前的六世之餘烈無非就是讓土壤變得肥沃一些,變得再肥沃一些。
只有這樣在秦始皇執政的時候,才能夠擁有短時間的爆發力和短時間的衝刺力。為什麼呢?因為戰爭自始至終就是燒錢的,沒有錢什麼都是白搭。
-
7 # 微論歷史
《過秦論》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秦國自秦孝公起經歷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六位國君,但六位國君期間東方六國未滅一國。而到秦始皇嬴政時期一舉滅掉六國,一統天下,這是為麼呢?
六世積累秦始皇統一六國,並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秦國前六位國君已經為嬴政攢足了豐厚的家底,在當時六國合縱都敵不過一個秦國,可見秦國有多麼強大,秦始皇的前六位國君,沒有一個昏君而毀掉秦國的,全都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打下基礎。
這可能就是天意,那我們來看看這六位國君的功績。
秦孝公:秦孝公繼位的時候,秦國的國力雖然經過他的父親秦獻公的努力止住了衰退的趨勢,但是整體局面仍然是比較緊迫和糟糕的。在這種情況下,秦孝公頒佈了一道求賢令,向全天下所有有才之人發出昭告:只要你有超群的智慧和治國之才,無論你是哪華人,是什麼地位和身份,秦國都可以讓你當官。這道政令一出,很多賢能之人紛紛來拜見秦孝公,其中就有來自衛國的商鞅。在和商鞅經過一番詳談之後,秦孝公覺得此人的才能不可多得,於是便重用他,讓他在秦國施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和舉措,秦國很便擺脫了積貧積弱的局面,成為了當時的國家之中最強盛和不容小覷的國家。
秦惠文王:秦惠王在繼位初期就將秦國變法的功臣商鞅給車裂了,但其實背後卻保持了秦王的權力中心。在商鞅死後,在秦國依舊堅持變法為核心,使秦國新體制持續運轉,秦惠文王是標準的守成之主,他承上啟下的功績,絲毫不比建制的秦孝公、成就大統的秦東進攻魏,收復失地,提振國家信心;西進取蜀、攻克義渠,為秦國拿下了一個大糧倉、一片大牧場秦惠文王在位的每一次對外擴張,都能夠以最小的代價為秦國爭取最大化的利益。
秦武王:秦武王雖然只在位了三年,最後因舉鼎而身亡。但其功績也不小,在位期間設定丞相,拔取宜陽,秦對山東各國而言,宜陽其實也是門戶。秦得此城,可以挾二週北攻燕趙,東伐魏齊,南伐宛楚,實施大規模兼併戰爭。秦對宜陽城進行加固,成為東擴的橋頭堡。從此以後,山東六國轉入戰略防守階段,直至滅亡。從這個意義上說,秦拔宜陽之戰是秦統一六國的里程碑。
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位56年使秦國曆史上在位歷史上時間最長的國君,雖然在前41年間其權力被宣太后把持著,但秦昭襄王在位期間充分利用了各個國家的矛盾,將其各個擊破,在位後期,六國基本上無力還手,在幾十年間,靈活應用遠交近攻和近交遠攻相結合的策略,給予以齊、楚、趙為代表的東方各國以沉重甚至致命的打擊,使之喪失獨自與秦抗衡的實力而嚴重衰落,極大地發展本國實力,奠定統一天下的堅實基礎。
秦孝文王、秦莊襄王:這兩位國君在位時間很短,秦孝文王只有三天,秦莊襄王也只有三年,他們在位時期,因為秦昭襄王已經將六國打的無力還手,所以也沒有什麼大的事情發生,他們做的最正確的事情就是選對了合適的繼承人。
千古一帝到秦始皇時期統一絕非偶然,不僅僅是前六世明君的積累,也有始皇的個人的野心,野心以及做事的決心,都是戰國時代是絕對頂尖的存在。他那一統宇內的霸氣。是無論任何地方都沒辦法與其相匹敵的。由此,志在天下的雄楚再加上一包能成武將的輔佐,以及合適的政策,以出兵方法。統一天下就顯得那麼容易。
-
8 # 滄海拾遺錄
答案很簡單,打一個形象的比方,秦孝公是種桃子的人,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和莊襄王等五位國君是耕耘於桃樹的人,而秦始皇則是瓜熟蒂落摘桃子的人。用西漢文學家賈誼在《過秦論》中的話講,“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具體來講,從自從公元前356年開始,秦孝公任用商鞅先後實行兩次變法,雖然商鞅本人因保守勢力的反撲,遭到車裂的刑罰,但是商君雖死新法已不可動搖。在先後歷經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和莊襄王,一直到公元前247年秦王政登基,這期間總共是109年,這段時期秦國國力不斷壯大發展,積累自身力量,同時削弱其他六國的階段,這就是所謂的“奮六世之餘烈”。
在這段時期內,秦國沒有實質性消滅六國中的任何一國,但這並不表示秦國毫無作為。恰恰相反,秦國採取雙管齊下的策略,一方面,不斷做大做強。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命司馬錯與張儀聯手攻滅巴、蜀兩國,又命郡守李冰修建都江堰,,使得巴蜀之地成為穩固的天然糧倉,解除了秦軍的後顧之憂。在南韓派遣水工鄭國來秦遊說秦國修建鄭國渠時,秦國發現了鄭國的圖謀,卻也被鄭國渠長遠的獲益所打動,南韓的“疲秦”之計並沒有奏效,反而豐富了關中之地的水利設施,為秦軍東進統一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另一方面,秦軍多次採取蠶食的方式打擊周邊鄰國,不斷奪取戰略要地,從魏國手裡奪取了河西之地,從南韓手裡奪取了鐵礦豐富的宜陽,從楚國手裡奪取了漢水流域的大片領土,並迫使楚國遷都至壽春。面對實力最強的趙國,秦軍在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中處死了四十萬趙軍,使得趙國就此一蹶不振,無力與秦國抗衡為統一天下掃清了最大的障礙。
正是在長達100多年積累的基礎上,秦始皇(秦王政)治下的秦國已經佔據了絕對優勢。高效的戰爭動員體制,戰鬥力強悍的秦軍,充足的後勤保障,使得秦國在短短十五年間就滅掉了六國,實現了統一天下的夙願。
回覆列表
很多人覺得六國貌似很弱,實際上錯了,山東六國不僅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麼弱,而且實力極強,最起碼是不弱於秦的,秦始皇能夠奮六世之餘烈一統,已經是少有的奇蹟了。
戰國初期地盤最大的是楚國,他的面積有多大呢?包含今天的湖北、湖南、安徽、四川(小部分)、貴州、陝西(部分)、河南(部分)、山東(部分)、江蘇,單從土地面積來看,幾乎能以一國對抗六國。
戰國中期,擁有孫臏的齊國迅速擊敗魏國,實力極其強大,鼎盛期完全能夠與秦國分庭抗禮,當時齊國都有打算在東方封禪,你想想就明白有多麼強悍了,後來一蹶不振是由於過於囂張,被名將樂毅帶著五國軍隊一鍋端了,雖然靠著田單復國了,但打擊太大,永遠失去了爭大哥的機會。
戰國末期,也有強大的趙國與秦國對攻,你別看秦國長平之戰滅了趙國40多萬人就以為趙國不堪一擊,實際上秦國贏得一點都不輕鬆,雖然秦國督戰的是戰國第一名將白起,可趙國也是有大佬的,藺相如、廉頗、趙奢,這些都是明明白白安排過秦國的人,真實的情況是長平之戰之前,秦趙一直都是互有勝負,不然趙國哪裡來的勇氣接戰?甚至,哪怕是被人恥笑為“紙上談兵”的趙括也沒那麼不堪,拿他出來與白起廉頗兩大名將對比,自然是差距明顯,實際上,當時的趙國與秦國的實力對比,應該是4.8:5.2,勝負只在玄妙之間,白起之所以要坑殺40萬趙兵,就是因為他太清楚趙國強悍的戰鬥力了,想要一股腦滅掉趙國所有的青壯年戰鬥力,永絕後患,所以說,秦趙長平之戰應該是白起這輩子最難打的一場戰役,當然,也是整個戰國最為關鍵的戰役,因為,從那以後,楚國殘了,齊國廢了,趙國脊樑斷了,放眼中華,秦國再也沒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對手。
即便是如此,在秦始皇登基5年之後,山東五國最後一次聯合在一起,他們繞過函谷關,直入秦國腹地,秦國都不敢硬抗,只能避其鋒芒,可想而知,以一國之力對抗六國還能統一,難度係數有多高!
要知道,羅馬統一地中海,用了800年,此後1600年,英雄輩出,拿破崙、希特勒……戰爭級別擴大到千萬級,都沒能再度完成統一。
而秦國奮六世之餘烈只花了130年,秦始皇一統六國只花了10年,現在你明白憑什麼秦始皇有資格稱千古一帝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