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浦安國學堂

    這個問題嚴格意義上來說,齊國也不弱,只是魏國經過魏文侯時期的李俚、吳起變法,一躍成為戰國初期的一流強國,其魏武卒縱橫天下無敵手。

    齊國能夠在桂陵之戰及之後的馬陵之戰擊敗魏國,其根本原因有兩點:一是齊國在齊威王時期整頓內政,國力有了很大提升,其國家整體實力與魏國有一較高下的資本。一是魏國經歷過變法之後,強大起來,四面出擊,特別是在後期國家策略確定為先統一三晉(桂陵之戰魏國有意消滅趙國,馬陵之戰魏國有意消滅南韓),然後向四個方向發展之後,其周邊國家均感受到了來自魏國的威脅,便開始有意的聯合打壓魏國。

    桂陵之戰的起因是趙國進攻魏國的盟國衛國,而魏國則直接出兵,長驅直入,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田忌、孫臏以圍魏救趙之計在桂陵殲滅了魏軍主力。但是這一戰雖然魏國損失慘重,但是並沒有傷及魏國的根本,戰國諸侯之中,還是魏國最強。在之後的馬陵之戰中,魏國損失了十萬魏武卒。這一戰,龐涓戰死,魏太子申被殺,魏國元氣大傷。而與此同時,秦、楚兩國也出兵進攻魏國的皮氏。魏王不得不質子於楚,同時折節而朝齊。魏國失去了稱霸中原的實力,從此便不得不採用合縱的方式避免齊、秦兩國的東西夾擊。

    魏國的失敗,其實也是與其地緣政治結構有關。韓、趙、魏三國是從原來的晉國分立出來的。當時的晉國在西面阻止了秦國東出函谷關,在東面抗住了齊國的西擴,在南面又避免了楚國對中原的威脅,可以說,當時的晉國,以一國之力抵抗住了春秋戰國時期三個傳統強國的政治軍事壓力。但是,三家分晉之後,實力分散,原有的合力轉變成了三國之間的離心力。三國彼此之間還會經常產生摩擦。而且,三個國家均處於四攻之地,魏國必然也會面對來自各個方向的壓力。魏國要圖生存,便強大,則必然會與其周邊的國家產生摩擦與衝突,其壓力也會來自各個方向。而魏國當時沒有處理好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四面出擊,這就導致了其失敗的必然性。

  • 2 # 填哥嗑歷史

    戰國初期,魏文侯對內禮賢下士,任用李悝變法,吳起帶兵,使得魏國兵強馬壯,財貨充裕。對外聯合三晉,一致對外,使得魏國得以西佔秦國河西之地,差點滅亡秦國,南侵楚國,佔領大梁,北佔中山國,東逼齊國。一時使得魏國成為戰國初期最為強大的諸侯國。直到魏惠王即位初期。魏國仍然威風八面。

    所以,在公元前352年,魏惠王決定出兵趙國,佔領邯鄲,徹底滅亡趙國。趙國迅速向齊楚兩國求救。齊國大軍在軍師孫臏,大將田忌的帶領下,包圍大梁城,引誘魏國迅速撤兵救援大梁,在中途中了齊軍埋伏,損兵折將。

    公元前341年,魏國攻打南韓之際,齊國又故技重施,在馬陵地區大敗魏軍。使得魏國迅速喪失霸主地位。那麼,齊國為什麼能夠屢屢以弱勝強,大敗魏軍呢?接下來小甜甜為大家解說一下。

    1、根本原因,是魏國自恃強大,多面出擊。使得魏國得多面防守。

    戰國初期,魏國自恃強大,多面出擊。

    六年,城少梁。十三年,使子擊圍繁、龐,出其民。十六年,伐秦,築臨晉元裡。 十七年,伐中山,使子擊守之,趙倉唐傅之。三十二年,伐鄭。城酸棗。敗秦於注。三十八年,伐秦,敗我武下,得其將識。 七年,伐齊,至桑丘。十六年,伐楚,取魯陽。魏武侯元年,趙敬侯初立,公子朔為亂,不勝,奔魏,與魏襲邯鄲,魏敗而去。二年,魏敗韓於馬陵,敗趙於懷。

    根據上面的《史記.魏世家》記載,魏國基本上把除了燕國之外的戰國其他強大的諸侯國得罪光了。特別是魏武侯,魏惠王,竟然摒棄魏文侯的聯合三晉的政策,把拳頭揮向自己的兄弟國家了。這使得周圍所有國家,都成為魏國的敵人。魏國得處處防守。在西邊,得防禦秦國,在東邊,得防禦齊國,在南邊,得防著楚國。這樣,縱然魏國兵強馬壯,也不能保證某一個地方有薄弱環節,從而被一舉擊破。也難以保證在某一個區域性面臨危機的時候,能夠調集大軍,迅速馳援。這次桂陵之戰也不例外。魏國其他的地方的軍隊不能調動,只得來回折騰龐涓的大軍,並且龐涓的大軍還不能全數出動,還得留下一部分防備趙國的反撲。能夠出動的軍隊其實不多。失敗也就理所當然了。

    桂陵馬陵之戰時,秦國都趁機攻擊魏國,楚國也蠢蠢欲動。這使得魏國周邊,狼煙遍地。魏國的地緣之差,戰略之蠢,可見一斑。

    2、魏國周邊的國家,特別是齊秦兩國,已經不再是一個弱小的國家了。

    受到了魏文侯變法的刺激,齊秦兩國也開始了變法。其中的國力相對較強的齊國,變法成效也較快,已經不是弱小的國家了。

    齊威王時期,齊國已經完成由姜齊到田齊的轉變。國家日益穩定。齊威王積極整肅吏治,發展齊國經濟。任用孫臏,田忌等人統領軍隊。在這些人的統領下,齊軍也不再是畏敵如虎計程車兵了。而且,齊國不像魏國,防守方面壓力山大,它只要稍微防守南邊的楚越兩國就行了。它可以集中兵力對付魏國。

    更為重要的是,齊國還得到了一個軍事天才——孫臏。這位孫臏,才能遠遠在龐涓之上。正是孫臏的圍魏救趙之計,使得魏國大敗。

    世間事,在人。一個雄心勃勃的君主,帶領出色的將領和軍隊,大敗一個狂妄自大,四面樹敵的國家,不是什麼難事。

  • 3 # 小龍談歷史

    “桂陵之戰”是歷史上非常著名的截擊戰,魏國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戰略上的失誤,魏國遷都大梁侵略東方之意圖明顯,在尚未取信於諸侯的情況下對外用兵,從而成為眾矢之的。加之魏國在戰國初期是老牌強國,與敵軍交戰常常勝多敗少,難免有些輕敵自傲,輕敵是戰爭失敗之禍根。

    (魏國遷都大梁示意圖)

    桂陵之戰起因《古本竹書紀年·魏紀》:梁惠成王十六年,邯鄲伐衛 ,取漆富丘,城之。

    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惠王欲圖謀霸業將都城從安邑遷至大梁,大梁地處中原核心地區,而且東邊緊靠衛國和宋國,衛宋兩國實力弱小都是可以打敗的。魏國戰略中心的轉移,使得鄰國憂心忡忡,趙國便和齊國結成聯盟。

    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趙國先下手為強發兵攻克衛國兩地,魏惠王大怒,欲討伐趙國。魏國大臣季梁就勸誡魏惠王,建立霸業需取信於諸侯,率兵滅諸侯之舉會適得其反,自取衰落。魏惠王不納諫,執意進攻趙國都城邯鄲。

    不僅如此,魏惠王為了壯大魏軍之聲勢,拉攏宋國和南韓結成聯盟,宋國與南韓他們都採取什麼樣的措施來應付魏國呢?

    宋國依舊採取它一貫的戰略,扮演牆頭草的角色。宋國雖然表面上迎合魏惠王之意,但卻事先通敵,兩面討好。而且宋國出兵但不出力,宋軍在與趙軍交戰之時假裝賣力氣。南韓大臣申不害獻計於韓昭侯,採取表面迎合的戰略。他認為南韓不遵從魏國,魏國必定討伐南韓,南韓不如拿著圭去朝見魏惠王,表示臣服於魏國,讓魏國無後顧之憂伐趙,一旦魏國對天下用兵,便會招來各諸侯的強烈不滿,這樣對南韓有利而無害。

    由此可見,宋、韓兩國並非真心歸順於魏國,他們都有異心,但是魏惠王卻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處境,不聽取賢臣之諫言執意伐趙。魏軍兵分兩路,一路直奔趙國都城邯鄲,龐涓率領另外一路十萬大軍向東邊進發,預防魏伐趙之時齊國救趙,而且這支軍隊隨時可側面增援進攻邯鄲的部隊。

    (桂陵之戰示意圖)

    桂陵之戰魏軍是如何失敗的?① 孫臏之謀略《孫臏兵法》:昔者,梁君將攻邯鄲,使將軍龐涓,帶甲八萬至於茬丘。齊君聞之,使將軍忌子,帶甲八萬至..競。《資治通鑑》:解雜亂紛糾者不控拳,救鬥者不搏撠。批亢搗虛,形格勢禁,則自為解耳。

    魏軍圍攻趙國邯鄲,趙國拼死抵抗半年之久,邯鄲被魏軍包圍,趙國無力抵抗,便派使者向齊國求援。齊威王派田忌率兵增援,任命孫臏為軍師。田忌欲率兵趁魏、趙兩軍交戰之際與趙軍前後夾擊魏軍,直取邯鄲,孫臏反對與魏軍直接交戰,他反對的理由是:

    排解紛爭,不可幫拳,應採取“出其所不趨,攻其所必救”之戰略,顧名思義就是進攻敵人來不及營救之地和打他所必救之地。加之趙國頑固抵抗半年之久才向齊國求援,趙軍必定是出現軍事危急無奈之下才向齊國求援,趙國使者來到齊國路途遙遠,等齊軍到達邯鄲,恐怕邯鄲已經淪陷,孫臏建議圍攻魏都南邊的襄陵。

    ② 圍魏救趙

    田忌採取孫臏之計策,率領齊軍向魏國襄陵進發,魏將龐涓聽聞後非常氣憤,立刻班師回朝。齊軍來到魏國之後,孫臏便向田忌索要兩支戰鬥力較差的軍隊,並任命兩位不會打仗的文臣為帥,命其率兵進攻魏國襄陵,目的是打敗仗,示齊軍之所不能,讓敵人輕敵,結果齊軍與魏軍一交戰,齊軍丟盔棄甲的逃跑。

    《孫臏兵法》:“請遣輕騎,西馳梁郊,以怒其氣,分卒而縱之,示之寡。”

    龐涓聽聞魏軍大勝,他認為齊軍是一幫烏合之眾,不過爾爾,很是得意,瞬間信心倍增。孫臏覺得火候還不夠,於是派另外一支實力弱小的小分隊襲擊魏都大梁,目的要顯示齊軍人少而無士氣。結果齊軍戰敗而歸,龐涓聽聞後得意忘形,還嘲笑齊軍一幫慫軍還想攻佔大梁。

    1972年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孫臏兵法》竹簡

    戰爭失敗的原因分析魏國沒有取得諸侯之信任就想圖霸,存在戰略上的失誤。魏惠王圖霸缺少謀略。圖霸都是有前提條件的,首先霸主要取信於諸侯。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之旗號稱霸中原,當諸侯身陷危難之際,他始終伸出援手,所以得到眾多諸侯的支援和信任,這就是齊桓公號召力強之原因。魏惠王沒有取信於諸侯就對外用兵,而且還是去滅掉一個國家,使得諸侯對他頗為不滿。主帥輕敵乃兵家之大忌,楚莊王稱霸時曾提醒他的戰士,不要以一次小的勝利就自視過高而輕敵,輕敵是軍中之大忌,失敗之禍根。商紂王百戰百姓,卻在牧野之戰大敗於周軍,從此丟了江山。魏軍自信滿滿、大張旗鼓的班師回朝,在毫無防備之下中了敵軍之埋伏。戰略上的失誤,魏惠王遷都中原核心地區大梁,目的很明顯就是侵略東方,對眾諸侯造成威脅,成為眾矢之,魏國在外交的失敗,造成軍事上的被動,失敗是必然。

    (孫臏劇照)

    綜上,桂陵之戰規模不大,卻赫赫有名,史稱“圍魏救趙”,孫臏用兵之計被後來的軍事家借鑑使用,“圍魏救趙”被後世之人列入《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之第二計,僅次於“瞞天過海”。桂陵之戰發生前,三晉計程車兵從不畏懼齊軍,齊軍向來敗多勝少,“桂陵之戰”齊軍以弱勝強,自此孫臏名聲大漲。

    魏軍雖然慘遭伏擊,仍然不願放棄邯鄲。但就在此時秦國大軍攻佔魏國舊都安邑和少梁,魏國腹背受敵,魏惠王無奈之下將邯鄲的軍隊撤離。之後魏國跟秦國周旋了幾年才達成以利益交換之協議,簽訂盟約,局勢終獲穩定,魏國從此以後國力衰弱,逐漸走下坡路,老牌強國之地位開始動搖。

    參考文獻:

    《資治通鑑》

    《史記》

    《孫臏兵法》

    《戰國策》

    《古本竹書紀年·魏紀》

  • 4 # 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齊魏桂陵之戰 ,是歷史上一次著名戰役,其規模並不大,但真可謂是名垂青史,這是因為中國歷史上卓越的軍事家孫臏提出了:圍魏救趙這個偉大的策略。從而使它迅速改變了戰爭形勢,敵我雙方的力量對比瞬間逆轉了,以弱勝強理所當然了。

    魏國是當時七國的霸主,是七國最強大的諸候國。但是魏惠王上臺後,賢人良將的流失,外交政策的失利以及連年持續的戰爭,國力在逐漸衰弱,但仍然不失為頭號強國。

    齊國相對於魏國還是欠弱小的,但他為什麼以弱勝強取得勝利呢?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齊威王奮力而為,任用鄒忌為相治理朝政,成為一個有作為的君主。國力強盛是此次戰役取得勝利的基礎。

    公元前三五七年,田因齊見魏、吳、越皆稱王,自恃國力富強,自立為齊威王。但齊威王自立後,不理朝政,終日酒樂為伴。韓、魏、魯、趙相繼發兵侵略齊國,齊屢屢敗北,對於腐敗的朝政,許多國內有志之士急切想改變這種局面。

    鄒忌以奏琴之理向齊威王納諫,力勸齊威王要節制酒色,要調查實事,要分辨忠奸,要使人民修養生息,要學會打仗,振作精神,恢復齊桓公當政時的地位 ,建立歷史功勳。齊威王採納了這些建議,並拜鄒忌為相國。

    鄒忌精心輔佐齊威王勵精圖治,首先打擊貪官汙吏,治理朝政,尋找賢臣良將,遍詢地方官執政情況,對於翫忽職守,歪門邪道,顛倒黑白決不輕饒,並趁機選賢任能,選拔一批忠臣良將任為地方官,齊國很快強盛起來。

    卓越軍事家孫臏歷盡艱辛,從魏國回到自己的祖國齊國,是這次戰役取得勝利的轉折點。

    龐涓在魏國是全軍總司令,掌握著全國的兵權。他知道自己的師兄孫臏有一本兵書《孫武兵法》,鬼谷子先生只傳授了孫臏,當年他們同窗學習,拜師於鬼谷子先生的門下。為了得到這本奇書,他哄騙孫臏到魏國,並且設計圈套,陷害孫臏,致使孫臏受了臏刑,摘除了他的兩個膝蓋骨成了殘疾。

    孫臏知道龐涓的陰謀後,便裝瘋賣傻流浪街頭,於是他的才華和悲慘遭遇傳到齊國,齊國名士淳于髡知道後,借出訪魏國的機會 ,以機智靈活的方法把孫臏接回齊國。

    孫臏回到齊國這一年,恰好是魏國起兵伐趙,包圍了趙都邯鄲,向齊救兵,時勢造英雄,孫臏透過這次戰役展示了自已的軍事天才。

    田忌推薦孫臏,齊威王慧眼識才任用孫臏為軍師。任用孫臏是這次取戰役得勝利的關鍵。

    孫臏回到齊國,安置在田忌將軍家,田忌幾次建議齊威王重用孫臏,都沒有得到採納,直到有一天,孫臏幫助田忌與威王賽馬取勝後,齊威王才發現孫臏是一個傑出的人才。

    公元前三五三年秋天,賽馬大會正在隆重而熱烈的進行。每年比賽分兩輪進行,第一輪先選出比賽前六名選手,一、三、五是齊威王世子、二公子、三公子,二、四、六是田忌家將;第二輪比賽是一對一進行,都在齊威王與田忌之間展開,賭注為千金,田忌每年都將賭注奉獻給齊威王。

    然而,在這次對抗性比賽中,孫臏讓田忌第六名先與威王世子比賽,第一局威王取勝;第二局孫臏讓田忌第二名與威王二公子比賽,結果扳回一局;第三局孫臏讓田忌第四名與威王三公子比賽,結果又一馬當先,田忌二比一贏了威王。據說,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文字記載的統籌法的實踐。在這場比賽中,孫臏在齊威王面前展示了超人的才華。

    透過這次賽馬大會,齊威王對孫臏甚是佩服,終於慧眼識才,拜孫臏為軍師。

    田忌、孫臏同心協力,通力合作,共同戰鬥,是這次戰役取得勝利的重要保障。

    公元三五四年,趙國向衛國進攻,迫使衛國屈服入朝,衛國原來是入朝魏國的,現在朝趙,魏國勃然大怒,決定進攻趙國,很快包圍了趙都邯鄲。第二年,趙國為了打破包圍,求救於齊。

    齊威王便委派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發兵救趙。田忌想引兵救邯鄲,孫臏卻提出圍魏救趙的戰略方針,田忌認為這是高識遠見的超人方案,欣然採納。這真是讓人拍岸叫絕,英雄所見略同也。

    田忌、孫臏率領齊軍從臨淄出發,放出謠言要攻佔大梁,這樣迫使龐涓回兵救大梁。田忌、孫臏指揮軍隊以逸待勞,魏軍在返回大梁的路上,齊軍在桂陵突然襲擊魏軍,魏軍大敗,損兵折將二萬餘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桂陵之戰。

    桂陵之戰的勝利,引起了相國鄒忌的嫉妒,他向齊威王進讒言,致便田忌、孫臏不僅沒有得到嘉獎,反而罷免了他們的職務。齊國內鬨給了魏國可乘之機,聯合南韓在襄陵打敗了齊宋衛聯軍,齊國不得不向魏求和。

    桂陵之戰,魏國並沒有放棄圍攻邯鄲的軍事行動,因為此戰並沒有動搖魏國的根基,魏國的勢力還是雄厚的。田忌、孫臏領導的下一次,攻魏救韓才徹底打垮了魏國,魏國向齊國屈服,從此,齊國取代魏國而稱雄了。

    孫臏提出圍魏救趙這個光輝的戰例,在中國歷史上經久不衰,出現許許多多這樣類似的戰役,這充分說明了孫臏戰略實踐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不愧為中國戰爭理論寶庫中的瑰寶。

  • 5 # 世界人文通史

    桂陵之戰就是歷史上的“圍魏救趙”,是齊國為了救援趙國而偷襲魏國大本營,最後巧用伏擊打敗了魏國名將龐涓的戰役。

    “桂陵之戰”和“馬陵道之戰”是戰國中期非常重要的兩場戰役,齊國憑藉這兩次戰役終於擊垮了戰國七雄之首的魏國,而魏國則從昔日的中原霸主淪為一個邊緣化國家。

    在桂陵之戰中,齊國敢於以弱勝強的原因有兩點,第一是沒有直接從正面迎戰強大魏國,而是用伏擊、偷襲的手段取勝;第二是因為魏國軍隊來回奔襲、疲憊不堪、驕傲輕敵。

    魏國、趙國、南韓都是從晉國中分裂出來的國家,而魏國在魏文侯魏斯、魏武侯魏擊父子兩人統治時期國力非常強大,是戰國七雄之首。

    在戰國時代前期這段時間,中原強國魏國不僅越過趙國的領土滅掉鮮虞人的中山國(中山的第一次滅亡),甚至東伐齊、南攻楚、西戰秦,儼然有一番要席捲天下的氣勢。

    以魏國的變法為例,遠遠早於其他國家。魏國在政治上依賴法家代表人物李悝變法,這場重要的變法比秦國商鞅變法、趙國公仲連變法、齊國鄒忌變法、南韓申不害變法都要早幾十年,極大地加強了魏國的國力,併成為後面各國變法(包括商鞅)運動的參考物件。

    (吳起建立的魏國武卒)

    此外,魏國接連擊破齊國、秦國。魏文侯直接用武力干涉齊國的君位更替,導致“田齊”取代“了姜齊”。可是,齊國不願意聽從魏國的指揮,反而長期與魏國在東線作戰。

    魏國名將吳起在河西之地擊破秦軍,攻佔了黃河以西大片土地,並把秦國壓縮到隴西平原。在當時的大背景下,魏國的國力遠遠強於秦國、齊國。

    公元前354年,三晉(趙、魏、韓)之間發生內訌。趙國不甘心長期受到魏國的壓迫,尋求擴張的手段,轉而攻擊魏國的盟友衛國。魏國立刻出兵包圍了趙國的首都邯鄲,此時的趙國還沒有經歷“胡服騎射”改革,根本不是魏國的對手,只能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想直接攻打魏國,卻又害怕魏國的國力。齊國軍隊在田忌、孫臏的指揮下,沒有直接去救援趙國,而且攻擊魏國的首都大梁和重鎮襄陵。這樣一來,齊軍不僅避免了與強大的魏軍進行正面碰撞,還把魏軍引入了設立好的包圍圈中。

    龐涓率領的魏國軍隊疲於奔命,從趙國又殺回魏國,最後在桂陵一帶遭到齊國主力軍隊的伏擊,遭到失敗。齊軍充分利用魏軍長途奔襲、驕傲輕敵的弱點,一舉擊潰了魏國名將龐涓的軍隊。

    不過,此時的魏國仍然是戰國七雄之首。桂陵之戰的失敗無異於只傷到了魏國的皮毛而已,反而更加激怒了魏國。桂陵之戰後,魏惠王很快就調集魏國、南韓聯軍進攻齊國,打敗了齊國軍隊。

    不過,魏國自己同時面對秦國、楚國、齊國三個方面的壓力,只能解除了邯鄲之圍,同時也草草地與齊國休戰。在桂陵之戰結束後幾年,齊、魏之間又發生了規模更大的馬陵道之戰(圍魏救韓),這才是導致魏國東線主力後來全軍覆沒的原因。

    (魏國在戰國中後期淪為弱國)

  • 6 # 史海野鶴

    根本原因是“人才觀”的差異。

    魏國成為戰國初年的頭號霸主,就是來自於魏文侯不拘一格降人才。魏文侯在管理體系上打破了舊的貴族壟斷,推行職業官僚制度,一度讓平民及以下的人進入管理系統,激活了管理。翟璜是狄人,吳起是有道德缺陷的人,都成為魏國崛起的棟樑。

    齊國到齊威王時,走上了魏文侯重視人才的路子,重用鄒忌、田嬰和孫臏等人,使齊國經濟和軍事有了質的飛躍。

    而魏國到了魏惠王時,早已沒有了人才觀,最大的例子就是不能重用、並放走了商鞅。齊魏二國這個時候在人才觀上的區別,有個“二王比寶”的典型例子。

    齊威王與魏惠王在齊魏兩國交界處的圍場上打獵。魏惠王問齊威王:“齊國地大物博,一定有很多寶貝?”齊威王回答:“沒有什麼寶貝。”

    魏惠王聽後自豪地說:“魏國雖小,卻有光澤奪目、能照耀十二輛車子那麼遠、直徑一寸以上的夜明珠十顆。難道你們就真的沒有什麼寶貝?”

    齊威王說:“齊國的寶貝跟你們不一樣,我有國個鎮守四方的臣子,四鄰不敢來犯。管治安的種首使盜賊聞風喪膽,國內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民安居樂業。”

    人才觀偏向了,魏國開始使用龐涓這類華而不實的人,而齊國重用孫臏這一類有真才實學的人。”桂陵之戰“孫臏擊敗魏國的龐涓,使魏國一蹶不振,相反齊國就有了霸主之實。

  • 7 # 老張7210

    先說原因,齊國軍隊戰鬥力確實不行,能贏,主要是以逸待勞,可能還有人數優勢。

    齊魏桂陵之戰,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當時龐涓率軍伐趙,圍攻趙國邯鄲。趙國向齊楚求救。但是楚國打到魏國南邊就停止不前。

    但是齊威王答應了,卻沒及時發兵,而是拖到了來年,才讓田忌孫臏帶兵去救。走到半路,孫臏讓田忌不去趙國,而是去打魏都(戰略和段幹朋一樣,但打擊目標和段幹朋不一樣)

    不過令他們沒想到的是,邯鄲人見援兵久久未到,就投降了。所以圍魏救趙並沒有救到趙國。

    龐涓這個時候才率軍匆匆趕回去救魏都,結果在桂陵被齊軍伏擊,大敗,龐涓被俘。

    次年,魏王借兵打敗了齊軍,可見齊軍打常規,戰鬥力確實一般。

    然後楚軍大將景捨出面調停,魏國與趙國結盟,魏歸還了邯鄲,齊國也釋放了龐涓。

    可以說桂陵之戰,是齊軍贏了,但由於前面拖時間,所以沒有達到目的的一次戰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蒜豆有多好啊?是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