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地圖帝
-
2 # 環球網
目前,德國在海外沒有殖民地,但是德國曆史上的是有過殖民運動的。
德國的殖民運動最早可以追溯到16世紀至17世紀,在這一時期,德意志還沒有完成統一。
在這一時期,德意志其中一個邦國--勃蘭登堡公國在西非的阿爾金有殖民地,這一地區現今屬於茅利塔尼亞,是一個港口城市。1618年,勃蘭登堡公國與另外一個公國--普魯士公國合併,之後升格為普魯士王國,阿爾金地區便成為普魯士王國的殖民地。但是在1721年之後,阿爾金的統治權數次易手,最終被法國奪得統治權。除此之外,德意志的其他邦國在美洲、亞洲、非洲進行過短暫殖民運動,後被其他歐洲國家奪取。
1871年,普魯士王國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國,加入了海外殖民的行列。在太平洋上,現今的索羅門群島、薩摩亞、馬紹爾群島、帛琉、新幾內亞、馬里亞納群島的全部或者大部分地區,非洲的盧安達、蒲隆地、喀麥隆、坦尚尼亞等國家的全部或者是大部分領土都淪為了德意志帝國的殖民勢力。除此之外,中國的膠州灣地區與青島、天津以及漢口在當時都淪為了德國的勢力範圍與租界。
而在這一時期,由於德國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較晚,世界大部分地區都已經被歐洲其他國家所瓜分,而另外一些地區有的已經走上了去殖民化的道路,甚至已經實現了民族獨立。
1914年,德意志帝國在歐洲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但是最終以德意志帝國戰敗而告終。德意志帝國接受了戰勝國對其的制裁。在之後簽訂的《凡爾賽和約》中,除了本土損失了13%的領土以外,德意志帝國喪失了所有海外殖民地。
到了近代,由於1945年納粹德國在二戰中戰敗,德國一度分裂為東德、西德兩個國家。一直到1990年才實現兩德統一。而在此期間,德國也沒有能力進行殖民運動。
-
3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德國是一個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事實上德國之所以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在相當程度上是為了顛覆英、法等老牌列強構建的國際秩序,這其中殖民地的爭奪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用德華人自己的話說“讓別的國家去瓜分世界的陸地和海洋,而我們德國滿足於藍色天空的時代過去了”。相比老牌殖民列強而言:德國的海外殖民擴張史可謂是一波三折。
嚴格意義上德華人的海外殖民擴張歷史甚至早於德國作為一個統一國家的歷史:1871年普魯士王國先後透過普丹戰爭、普奧戰爭、普法戰爭三場王朝戰爭完成了德意志的統一,統一的德意志國家由此誕生,在此之前的德意志更多的只是作為一種地理文化上的概念而存在,而不是一個統一的政治國家。在德意志並不大的土地上曾一度出現過數百個諸侯邦國:這些邦國有大有小,彼此上演著合縱連橫的大戲。與此同時一些邦國把目光投向了德意志之外的世界:1526年奧格斯堡的銀行世家安東·韋爾瑟和巴託洛梅烏斯·韋爾瑟就嘗試在今委內瑞拉的地方建立殖民地。1685年10月5日勃蘭登堡公國得到了今天茅利塔尼亞境內的阿爾金島,1701年勃蘭登堡與普魯士合併後阿爾金島成為普魯士王國的殖民地,但在1721年3月7日阿爾金島被法華人奪取。除此之外德意志邦國還曾在今天的西非海岸、美屬維爾京群島、印度科羅曼德爾海岸、安達曼-尼科巴群島等地建立過殖民統治。不過德意志人的這些殖民地維持的時間都不長,這主要是由於德意志位於中歐的地緣環境導致其成為歐洲大國博弈交鋒的戰場,與此同時德意志內部大大小小的邦國之間也彼此征伐,各邦國不得不將主要精力用於歐洲事務,對海外殖民地其實一直是抱著任由其自生自滅的態度,到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第二帝國誕生時德意志人在歷史上曾開拓的殖民地已全部轉手他人。
在德意志統一前德意志各邦國的主要著眼點在於德意志內部的諸侯爭霸和對歐洲霸權的爭奪,德意志統一之後宰相俾斯麥延續這一外交傳統而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於應對宿敵法國,這時德國決策層的外交重點在於孤立遏制法國進而掌握歐洲霸權,對海外殖民擴張其實是持消極態度。然而與此同時在德國民間卻湧現出與英、法爭奪海外殖民地,謀求世界霸權的呼聲,這種聲音隨著德國國力的提升變得越來越強烈。在這種形勢下德國在東非的坦噶尼喀、西非的喀麥隆、非洲西南部的那密比亞以及太平洋上的索羅門群島、薩摩亞、馬紹爾群島、帛琉、新幾內亞、馬里亞納群島等地建立起殖民統治。1898年德國強佔了中國的膠州灣地區,將山東作為自己的勢力範圍。德國咄咄逼人的海外殖民擴張不僅使本就尖銳的德法關係更為緊張,同時也加劇了德國和當時已在走下坡路的世界霸主大英帝國的矛盾。由於這時全世界已基本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完畢,德國的殖民地不僅少於英、法,甚至也遠遠少於早已沒落的葡萄牙、荷蘭等彈丸小國,對此德國是心有不甘的,於是大力發展軍備,試圖以軍事手段實現重新瓜分世界的目的。
1914年以德國為代表的新興帝國主義國家同以英、法為代表的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形式爆發出來,1918年在經歷持續四年的戰爭後德國戰敗投降。1919年6月28日在經過長達6個月的談判之後德國與作為戰勝方的協約國在法國巴黎簽署《凡爾賽條約》:西南非洲(今那密比亞)被英國自治領南非佔領;東非的坦噶尼喀被英國以委任託管的名義佔領;西非的喀麥隆、多哥等地則被英、法兩國瓜分;烏干達——蒲隆地地區劃歸比利時;太平洋的德屬新幾內亞和赤道以南除德屬薩摩亞和那盧(諾魯)以外的群島歸屬澳洲;薩摩亞分給了紐西蘭;原德屬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則被日本佔領。一戰過程中日本以英日同盟的名義對德宣戰並佔領了德國控制下的山東青島,在巴黎和會上列強無視中國的主權而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特權轉讓給日本,由此引發了中國的五四運動。一戰結束後的德國失去了所有海外殖民地,與此同時也損失了本土13.5%的領土、12.5%的人口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德國的經濟發展和軍備發展也受到了嚴格的限制,德國不願接受這一限制自身發展的凡爾賽體系,於是又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期間德國處於東西兩線作戰的格局,並沒分身於海外殖民擴張。二戰後德國失去了所有奧得河-尼斯河線以東領土,剩下的領土則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扶植下分別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再沒嘗試過恢復歷史上的殖民地。1990年兩德統一後也沒進行過殖民擴張,因此今天的德國是沒有殖民地的。
-
4 # 澹奕
當年西方的殖民體系早就已經崩潰,如今世界上已經不存在所謂的殖民地,不過很多歐洲國家在海外還有一定數量的海外領地。比如英國擁有百慕大、開曼群島、聖賀勒拿等;法國擁有法屬波利尼西亞、馬提尼克、瓜德羅普等;荷蘭擁有阿魯巴、庫拉索;丹麥擁有法羅群島、格陵蘭島。
不過作為歐洲第一經濟強國的德國並沒有,德國在西方列強中崛起比較遲,而且也並不熱衷於海外殖民,加上兩次世界大戰影響,其海外殖民地早就損失殆盡。
新航路開闢以後,歐洲各國紛紛進行海外殖民建立了眾多的殖民地與半殖民地。透過數百年殖民掠奪,歐洲完成了原始的資本主義積累。不過德國就是個例外,德意志原本四分五裂,直到普法戰爭結束才真正統一,而那個時候世界已經被瓜分差不多了,很多地區比如美洲,甚至已經開始大規模“去殖民化”了。
另一方面,德國其實沒那麼熱衷於海外殖民,因為德國從誕生開始就危機四伏,固守本土發展經濟是德意志長期的主要內容。直到著名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失權後,新繼位的德皇威廉二世開始瘋狂海外擴張,德意志也是在那一時期擁有了大量海外殖民地。
當時的德國殖民地主要集中於非洲與太平洋地區的大量島嶼上,還有當時的青島膠州灣。如今的喀麥隆、那密比亞、波扎那、盧安達、坦尚尼亞等都是當時德國的殖民範圍。
不過德國的殖民地普遍不是很富有,條件也比較差,幾乎都是經濟欠發達或者自然條件不太好的地方。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作為戰敗國的德意志帝國,不僅本土大規模銳減,而且也喪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
所以,德國只是在短期內曾經擁有過海外殖民地,但是來的快去的也快,還沒等西方的世界殖民體系崩潰,德國就已經失去了所有。不過,德國的“固守本土”或許是對的,如今的德國領土不算大,卻依舊是全球第四、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實力影響力相當強大。
-
5 # 橘味奶茶
首先德國在秀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第一次工業革命發展偏晚,而且國內問題頻發,當英法開始海外殖民的時候,德國只能安心處理國內的問題。
其次,十九世紀下旬,世界殖民體系已經基本形成,德國尚未完全統一,直到1871年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才建立起來,這時候德國想瓜分世界已經晚了,早就沒有他的份了。
其實,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在非洲多哥,盧安達,新幾內亞等地區佔有了一定的殖民地,也佔領了中國青島地區,但隨著一戰的爆發,德國退出青島,繼而德國戰敗,不僅歸還了佔領法國、波蘭等地區的領土,同時更是欠下了鉅額賠款,這些原因都間接的成為了二戰的引線之一。
但德華人民是值得尊敬的,相比日本而言,德華人深知戰爭的苦難,並且敢於認錯,當德國總理在墓前下跪那一刻,德意志民族就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比大和民族強不知多少倍。
-
6 # 快樂人生40206654
謝邀!德國有殖民地,在智利。是納粹分子在二戰後到智利去開闢的第二軍管力量。德國戰敗後政府裝老實,人民怕戰爭,所以就隱瞞了這個事實。後來由德國導演佛羅瑞,加侖伯格先生拍成電影(尊嚴殖民地)才披露在世界人的視野中,因為德國外交部長在公眾面前否認此事,所以引發了很多記者到智利去調查採訪。事實的本身轟動了世界,而電影的魅力又擴大了事實本身。為此這部(尊嚴殖民地)又成了德國電影節的寵兒,故事的情節由納粹人哄騙一個愛唱歌的小男孩去智利唱歌而進了集中營,像地獄一樣的生活,無數次有人想逃出納粹軍管的魔掌,卻要付出生命的代價。
一
-
7 # 喀秋莎61589681
德國在一戰前有殖民地,但在一戰戰敗後,各個參戰國在法國巴黎召開和會,這個所謂和會其實就是帝國主義之間的分髒會議。由於德國屬戰敗國家,所以他以前的殖民地被其他列強瓜分了德國的殖民地,簽定了凡爾賽條約。但沒有瓜分完,二戰後期美蘇英在雅爾塔召開會議討論了戰後德國佔領與管制問題,決定把德國分為東德和西德,東德由蘇聯佔領與管制,而西德則由美國佔領與管制。所以說戰後的德國連自己的主權都沒有了,還談什麼殖民地?後來隨著局勢變化,前蘇聯解體,東德西德最終統一為一個德國。這才恢復了了主權,到現在德國沒有殖民地。德國的工業4.0代表了先進的二業技術革命。
-
8 # 瑀你同行談天說地
德國有殖民地,但是與英法傳統老牌殖民帝國相比,無論從數量、面積還是人口都少的可憐。
世界殖民地分佈圖
當時的德國全稱德意志帝國,由霍亨索倫家族統治,其前身是尚武的普魯士王國,普魯士透過三次戰爭,先後戰勝丹麥、奧地利和法國,收復德國境內大小諸侯國,1871年統一整個德國。這個剛剛成立的帝國在威廉一世和鐵血首相俾斯麥的管理下,始終以歐洲大陸為戰略核心,對海外並不感興趣,直到19世紀末德皇威廉二世上臺打破歐洲均勢,野心勃勃的要與英國一較高下,並聲稱留給德華人的只剩下Sunny,表現出對殖民地極大的渴望,當時的德國投入大量資金建設其公海艦隊,開始走向殖民擴張的道路,雖然世界大部分地區已被西方帝國列強瓜分殆盡,但是德國還是有所收穫的,其殖民地零散的分佈在非洲東部和南部、西太平洋。
德國強大的公海艦隊
在非洲地區,一是坦尚尼亞、盧安達和蒲隆地,以上地區在當時被稱為德屬東非,二是喀麥隆和今天的多哥,三是那密比亞和波扎那,在當時被稱為德屬西南非洲;在太平洋地區,一是南太平洋島國,主要是新幾內亞、索羅門群島、諾魯、薩摩亞和帛琉等地,二是中國山東膠州灣,包括今天的青島。後來德國一戰戰敗,德屬非洲殖民地基本被英法瓜分,太平洋以及膠州灣被日本佔有,中國的五四運動就是在此背景下爆發。
德國殖民地分佈
-
9 # 飛飛魚來咯
確實,作為歐洲最強大的幾個國家之一,德國之於英法等國似乎“純潔”了許多。現如今,哪怕經過了二戰之後的殖民地獨立狂潮,英國和法國依然在全球各地佔據著不少殖民地。
開啟百度APP看高畫質圖片
德國
但是,這些似乎與德國沒有什麼關係,同屬歐洲列強,實力不下於英法等國的德國,為什麼沒有殖民地呢?
其實,德國還是有過殖民地的,只不過最終失去了而已。當然,即便巔峰時期,德國的殖民地也遠少於英國和法國。最多時,德國曾擁有德屬西南非洲、德屬東非、德屬新幾內亞及太平洋上的加羅林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等等。
包括中國的膠州灣,也曾在德國的勢力範圍。但是即便是全部加起來,德國擁有的殖民地仍遠少於英國和法國,而且最為悲催的是,還全丟了。為何會這樣呢?
第一,是由於德國崛起太晚。德國直到公元1871年才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下完成了統一。而此時,英國、法國等國基本完成了對於世界的瓜分。
所以說,新崛起的德國雖然實力並不弱,但是,世界上卻沒有給他們留下多少可以大肆擴張的殖民地,這也是德國殖民地極少的最重要原因。
德國位於東南亞新幾內亞島上的殖民地
第二,德國本身對於殖民地也並不是特別熱衷。在完成統一的過程中,為了防止列強的阻撓,同時也基於經濟原因,俾斯麥就曾表達過類似德國對殖民地不感興趣的言論。
當然,俾斯麥並非出於人道主義,他之所以發表對外殖民不感興趣的言論,也與經濟收益有關。德國曾經佔據過德屬西南非洲等殖民地。
但是,德國算過經濟賬之後才愕然發現,這些殖民地不但沒有給德國帶來多少效益,反而因為經營成本的原因還要填記不少成本,殖民地居然成了一個不賺錢反倒虧本的買賣,這自然令德國興趣大減。
俾斯麥
第三,則是由於德國兩次世界大戰的慘敗。德國之所以沒有如同英國和法國那樣擁有那麼多海外殖民地,跟德國是否愛好和平沒有一點關係,更不是因為德國胃口不夠。
恰恰相反,後起之秀的德國對於市場和土地的貪婪,絲毫不弱於英法,反倒是由於資源和市場的極度匱乏,擴張慾望猶有過之。而這也正是德國先後發動兩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
因為,後崛起的德國想要繼續發展,勢必需要更多的資源、更大的市場和更強的話語權,而此時,德國發現,早已瓜分世界的英國法國等老牌列強,已經成為阻擋其面前的大山。
一戰後德國
如果不將英法等國打倒,德國永遠不可能有出頭之日,正是這種根本利益的矛盾,導致了實力不如人的德國悍然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試圖徹底打碎舊格局,建立以德國為首的新格局。
只不過這種努力最終失敗了而已,而失敗自然是要付出代價的,第1次世界大戰失敗後,根據戰後簽署的《凡爾賽條約》和巴黎和會定下的條約,德國海外的殖民地被徹底瓜分。
例如,英國獲得了德屬幾內亞、那密比亞和部分德屬東非和薩摩亞。而歐洲小國比利時則獲得了部分的德屬東非,法國將多哥和喀麥隆吞入腹中,就連亞洲的日本,也得了不少好處,他將加羅林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攥在了手中。
如今的德國
也從此之後,曾經試圖複製英法崛起道路的德國,被徹底被打回了原形,德國失去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而之後二戰的失敗,則使得德國獲取殖民地的願望徹底破滅,而這種格局一直維持至今。
-
10 # 藍白旗幟
德華人當然有過殖民地了,別的不說,咱們的青島就曾經被德華人搶過,現在青島還有些老房子是德國殖民者建的,以至於中國公知曾經炮製過一個德國下水道的神話。我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德國的下水道神話和德國殖民地消失的原因。
(1)上古網際網路時代的“德國下水道”傳說
最初版本的造謠是青島市市政部門在維修下水道的時候,驚訝地發現在青島淪陷時期的德華人修建的下水道有零件損壞了,然後青島市的工作人員在公知筆下顯得特別笨拙,既不會換個新的,也不會下個工程整體翻新,然後他們居然不跟上級反映,而是找到當初修水道的德華人去商量,其中花費的成本也沒有提。
於是在公知的“安排”下,青島的工作人員很快聯絡到了德華人,德華人表示在損壞的部位周圍三米內試著挖一挖,肯定也有某個地方藏著一個“解決方案”。於是工作人員找到一個被油包紙包著的嶄新的零件,於是德國下水道成為中文網際網路的神話,好像德華人修的下水道就能有效避免內澇,直到德華人前段時間也被洪水淹了,才讓驚訝地發現德國居然不請德華人來修下水道,不然德國還至於出現洪水災禍?
不過這個故事雖然證明公知們的舔功了得,但是也說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德華人曾經強佔青島。那麼作為一個比較出名的列強,為啥現在德國沒有什麼海外殖民地遺留呢?比如說英華人有馬爾維納斯群島,殖民的馬島戰爭就是在那裡打的,法華人有法屬圭那亞,就算是葡萄牙人也曾經有果阿,雖然後來在1961年被印度人打了出來,但是他還是有的。那麼德國為啥沒有殖民地呢?答案要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說起。
(2)讓德華人刻骨銘心的凡爾賽條約
1914年,一個塞爾維亞族青年普林西普刺殺了奧匈帝國的斐迪南大公夫婦,繼而一戰爆發,德國也參加了這次的大戰,也就是歷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經過數年戰爭,德國實在支撐不住,不得不投降。
德國投降之後,面對的就是那些跟他有血仇的國度喪心病狂的清算,基本上是不把德國拆了、廢了不算完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法國。德國和法國兩個國家單單在凡爾登戰役上就死了一堆人,人稱凡爾登絞肉機,這樑子何止是結下了,簡直結大發了,然後一戰的和平協議又叫《凡爾賽條約》。這個凡爾賽在法國巴黎,然後這地方也是原來普魯士國王加冕稱德意志皇帝的地方,法國作為東道主,不往死裡都對不起自己在前線流血計程車兵和自己當年在普法戰爭受到的侮辱,於是法國為首的戰勝國在《凡爾賽條約》中對德國是異常的狠。
根據《凡爾賽條約》的規定,已經是魏瑪共和國的德國需要割讓10%的領土,其中有一部分就是給波蘭復國用的,也就是小鬍子心心念唸的但澤走廊,因為這個但澤走廊把德國本土和德國的東普魯士行省隔開了,不過二戰後德國就沒有這種本土連不上東普魯士行省痛苦了,因為東普魯士行省也丟了,而現在東普魯士被俄羅斯人改造成為了加里寧格勒。接著就是德國12.5%的人口被周圍各個國家兼併,然後德國還喪失所有的海外殖民地,最典型的就是中國青島。所以德國沒有殖民地的保留問題最主要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輸了戰爭。
接著就是德國割讓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除了割地之外,德國還要賠款,它賠的錢是天量數字,差點就沒緩過來,還被法華人和比利時人藉著錢沒還的由頭入侵魯爾區,試圖滅亡德國。而且德國陸軍的規模還得縮減為10個師,官兵數量不超過10萬人,除此之外,德華人還得交出所有的飛機、重炮和軍艦,反正就差木棍沒收走了,基本上德國軍工直接被廢了,這是法華人為了防止德國捲土重來而做的,但是並沒有什麼用,德國後來還是起來了,還把法國給滅了,小鬍子還特意找來一戰投降時的同款火車箱籤投降書。
(3)結語
德國殖民地的崩潰和喪失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所以德國沒有殘餘殖民地只是因為單純的在歐洲狗咬狗的比賽中輸了而已。
回覆列表
歐洲許多國家都有海外領地,英國、法國、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或多或少都在歐洲大陸以外擁有領地,為何德國在海外一塊領地都沒有呢?
俾斯麥,人稱“鐵血宰相”,是十九世紀歐洲著名人物,這個帶領普魯士統一德國的功臣,卻公開反對德國爭奪海外殖民地。要知道自西方大航海開啟以來,幾乎所有歐洲國家的“第一桶金”都是取自殖民地,當時從殖民地掠奪原料,然後向原住民傾銷工業製成品幾乎是一本萬利的生意。不過俾斯麥卻不同意新生的德國重走這條老路,其中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俾斯麥的固執絕非出於人道考慮,他的堅持是基於德國的現實條件。德國統一的時間太晚,世界上但凡好一點的殖民地均被英、法、西、荷等殖民強國瓜分完畢。比如加拿大、印度、澳洲和南非等歸了英國,越南、西非和馬拉加西歸了法國,印度尼西亞歸了荷蘭,偌大的南美洲則被西班牙和葡萄牙瓜分。
在這些最好的土地被瓜分完畢之後,留給德國的是什麼呢?是僅剩的一點殘羹剩飯,比如薩摩亞、喀麥隆和太平洋上幾處不知名的荒島,並且其中多半都是俾斯麥被威廉二世皇帝趕下臺之後取得的。如果按照俾斯麥一貫的主張,這些投入巨大卻獲利甚微的殖民地多半是不會爭取的。除此之外,另一個原因就是基於對英國的忌憚和讓步,畢竟德國還沒有強大到足以碾壓整個歐洲的地步。
英國是傳統的海洋強國,並且在Continental國家的較量中充當著勝負手的角色,俾斯麥明白英國是萬萬得罪不起的,尤其不能將英國逼入敵對的法國陣營。從地緣上講,德國的位置極為不利,其東部是沙俄、西部是法國,兩者不僅是傳統的陸上強國而且都不希望德國崛起。普魯士依靠武力統一德意志事實上已經引起了法俄兩國的警惕,如果再開罪英國,那麼當擁有著海洋優勢的英華人加入“反德聯盟”之後,德國將回天無力。
英國擁有世界上最廣闊的殖民體系,其海外利益的核心就是殖民地。如果德國要開闢海外疆土,必然會對英國的利益產生威脅,而且用兵海外的前提是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這更是英國不願意看到的結果。老謀深算的俾斯麥一手策劃了德國的統一,他深知離間敵人的重要性,所以只要他主政一天就不會同意德國在開闢殖民地的問題上著墨太多。最後就是純粹的經濟問題,也就是說開拓殖民地已經掙不到錢了。
圖-萊茵河
德國統一之時,轟轟烈烈的殖民時代已經進入晚期,多數殖民地居民已經有了民族國家的意識,他們時不時地發動起義以尋求獨立,這使得殖民地管理的成本與日俱增。早在18世紀末期,美國就已經從英國殖民體系中獨立,為此英美之間還打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後來的布林戰爭、印度反英大起義等等均是殖民地針對宗主國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殖民地儼然已經成為“夕陽產業”,這也是俾斯麥不願意花重金開拓的原因之一。
不過儘管俾斯麥的考慮相當周全,威廉二世卻不願再謹小慎微地貫徹前者的路線,當俾斯麥被趕下臺之後,德國開始了瘋狂的軍備擴張。德國在非洲取得坦噶尼喀、德屬喀麥隆、多哥蘭、德屬西南非洲等地,在亞洲取得德屬新幾內亞、馬里亞納群島等地,雖然比英法還差的遠,但也算是後起之秀。
果不其然,受到威脅的英國轉而投入法俄陣營,協約國集團正式問世。此後的一戰的歷史,正如俾斯麥擔心的那樣,德國在歐洲遭到敵人從東西兩面夾攻,而海上也被英國封死退路。最終德國戰敗,喪失了所有海外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