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無止境

    曾國藩是清朝重臣。他從一介書生平步青雲,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他在太平天國起義威脅清王朝統治時,組建了湘軍手握重兵到1863年湘軍攻下天京後,曾國藩已經實際控制了整個統治集團。曾經有四次被人勸進從滿人的手中奪回統治權,可是曾國藩非但沒有這麼做,還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後主動解散了湘軍,那麼曾國藩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在離皇位一步之遙時放棄呢?

    首先是稱帝的條件尚不具備,當時湘軍的實力,遠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麼強大。雖然在創立之初時,湘軍一時風光無限,但他清晰地看到,其嫡系在打下南京後便徹底腐敗,戰鬥力銳減,不可再用,而他的另一支嫡系水師,在未來的北方戰場上,因缺乏河流可用也失去了優勢。另外,從湘軍誕生的第一天起,清政府就對它又用又疑。特別是在打下南京後,更加加強對它的防範。北方的僧格林沁擁有一支以強大的騎兵為主的數量眾多的隊伍,而且這支隊伍不同於八旗兵,戰鬥力非常強悍,是清朝的主力部隊,部署在中原河南腹地虎視眈眈,使得曾國藩不能輕舉妄動。

    其次,曾國藩深受晚清理學大師唐鑑的影響,有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他的個人追求是做一箇中興之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並無稱帝的野心。他當初操練湘軍就是以保衛明教,保衛地主階級利益,保衛清朝為號召的。若他要自己稱帝,就屬於不忠不義,大逆不道,必然會喪失人心,成為眾矢之的。這也是曾國藩如果想要稱帝,不得不要考慮的。所以在左宗棠、胡林翼等三十多位大清國重要官員要效仿宋代趙匡胤的“陳橋兵一樣“逼”曾國藩稱帝時,曾國藩不為所動,嚴辭拒絕了。

    另外,以英國為首的列強在華勢力已經決定扶持清政府,沒有所謂“友邦”的幫助,稱帝未必會得到國際上的承認。,曾國藩沒有稱帝野心在客觀上來說對維護國家統一、抵禦外強侵略起到了積極作用。不過,他一生的功過是非,後世人一直爭論不休。他既被推崇為孔子、朱子以後,再度復興儒學的先哲,也被人稱為建樹功業、轉移時運的賢者,也有人把他譽為清朝咸豐中興的第一名臣。但同時,曾國藩又被人罵成是民賊、元兇、民族罪人、擅權濫殺的“曾剃頭”、好名失德的“偽君子”。

    對於他的評價,真可謂是譭譽參半。有人說蓋棺定論,但對於一個複雜的歷史人物,要對他的功過做一個簡單的評價恐怕確實很難。

    你說呢,有什麼見解?

  • 2 # 開評無忌

    歷史上每個人都動過想當皇帝的念頭,所以曾國藩也應不例外,問題是理想跟現實的距離究竟有多遠?這個得好好惗量下。

  • 3 # 小熙為人人

    我想從兩方面闡述一下

    一、我認為他不會動這個念頭。

    曾國藩是晚清一代名臣,一生崇尚儒學,被人譽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儒家思想推崇忠君,且曾國藩一生注重修身,重名節勝過生命,所以他不會動這個念頭。

    二、我認為他不敢動這個念頭

    雖然他擁湘軍幾十萬,但實際上湘軍已組建成幾個不同的集團,各自都有集團首領,比如左宗棠就與曾國藩多次發生摩擦。曾能真正調動的也只有其弟曾國荃的五萬人馬。並且周邊還有虎視眈眈的淮軍,淮軍頭領李鴻章雖是曾國藩的學生,在大是大非面前,李未必能聽命於曾。起兵造反,勝算很小,所以他不敢動這個念頭。

    所以,曾國藩是不會也不敢動當皇帝的念頭的。

  • 4 # 杲村

    沒有。

    曾國藩是一個一生都把儒家精神信條貫穿一生的人,修身齊家平天下是他一生的理想和追求!

    曾國藩不稱帝,促成了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聖賢”形象的“完滿”體現。

    曾國藩書寫的“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是自己內心真實的寫照。這句話的意思是我的畢生追求並不是稱帝,而是能夠成為一位清高和淡雅的聖賢。

  • 5 # 貴地瓜

    曾國藩動沒動過當皇帝的念頭,只有他自己知道,以他當時的威望和軍事實力,就算他沒動過,清廷已經開始忌憚他了,包括他身邊的明眼將領都能體會到,俗話說,鳥獸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歷史上的例子太多太多,君臣之間的制衡關係一旦失衡,做為臣子沒有絕對強的無法取而代之的實力,最好自覺退隱以求自保,免得功高蓋主,遭殺身之禍。

    歷史上有名的將帥韓信,岳飛,年羹堯不都是以潛在謀逆的罪名被皇帝殺了,曾國藩能活下來,說明他的人緣相當好,無人在皇帝和老佛爺耳旁吹歪風,曾國藩在自己聲望實力如日中天時果真及時交權退隱了,打消了清廷擔心他造反的疑心。

    據傳,當時的確有曾國藩周圍部分野心膨脹者動過這個念頭,甚至密謀策劃過,曾國藩實際上是知道的。但從時局事看,曾國藩的湘軍集團並不是一家獨大,制約他的還有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西北軍隊,他們雖都是漢人,但並不是都聽命於曾國藩的。不得不說,清朝統治者的棋下得好,在曾國藩有坐大失控跡象的時候及時提拔髮展了李鴻章等人。曾國藩的確有自知之明,要是造反,名不正言不順,撐不了多久的,只會身敗名裂,落個亂臣賊子的罵名禍害了自己的後代。

  • 6 # Smile語過添情

    這是個毫無疑問的問題,仔細看看曾國藩家書,全部都是家長裡短甚至雞毛蒜皮都苦口婆心的寫,這裡就有個疑問了?為什麼這麼普通的家長裡短流傳的這麼開?結論就是曾為了打消清廷的疑惑故意傳播的,先不說他有沒有這個實力,太平天國咩滅亡後,主動要求裁軍的是曾,之後又是一些瑣碎的家書流出,可以說曾一直都防備著朝廷,甚至還擔心朝廷疑心他,這樣的人,哪裡會動反心?

  • 7 # 抖書帝

    曾國藩很聰明的,皇帝誰都想當,曾國藩也不例外,但是他更明白他當不了皇帝。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太平天國,二次鴉片戰爭,正是動盪時期,國家內憂外患,如果他再造反,國家必將四分五裂,甚至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到時非但當不了皇帝,還要擔個亂臣賊子和賣國賊的罪名。知識分子出身的曾,很看重名譽,所以他很聰明地選擇當忠臣,留下曾文正公的美名。

  • 8 # 耀眼觀世界

    很榮幸為你解答這個問題。

    我認為曾國藩很聰明的,皇帝誰都想當,曾國藩也不例外,但是他更明白他當不了皇帝。

    我認為當時的歷史背景是太平天國,二次鴉片戰爭,正是動盪時期,國家內憂外患,如果他再造反,國家必將四分五裂,甚至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

    我認為當時的確有曾國藩周圍部分野心膨脹者動過這個念頭,甚至密謀策劃過,曾國藩實際上是知道的,但從時局事看,曾國藩的湘軍集團並不是一家獨大,制約他的還有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西北軍隊。

    我認為曾國藩的確有自知之明,要是造反,名不正言不順,撐不了多久的,只會身敗名裂,落個亂臣賊子的罵名禍害了自己的後代。

  • 9 # 雷霆43486

    曾國藩是否動過當皇帝的念頭,本人答案,肯定不會,理由一,曾國藩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忠君愛國堅定不移,假如他想推翻清廷自立,又何必費盡若大心血,剿滅洪楊,不計個人恩怨,為政府舉賢薦能,甚至把站在對立面的人也推上政治舞臺,二,不願陷民於水火,在消滅太平天國期間,親身經歷了慘忍的殺謬,如果反清,成功機率是很大的,李鴻章,左宗棠等,包括湘系,肯定全力支援,但是,做為愛民的曾文正,深深懂得一將功成萬骨枯的道理,所以,在眾多將領要求下不為所動,三,反清萬一失敗,自身以及家族,包括所有支持者,後果可想而知,故此,曾公選擇是正確的,否則,與洪逆又有何區別,忠君思想,是華人典範

  • 10 # 易中之詢

    近幾個月來一直在看清末民國的書籍,對於曾國藩的事蹟多有了解,易中子認為,曾國藩肯定沒有動過當皇帝的念頭。

    他所受的教育,是正統的儒教教育,忠君愛國,沒有作亂犯上的基因,能扶大夏之將傾,輔佐皇帝做皇帝,但不會越俎代庖,自己去做皇帝。是中國傳統文化薰陶出來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全國”的典型知識分子。這一點與袁世凱不同,袁世凱的儒學就修養不夠,所以動了這個念頭,一世英名全虧了!

    曾國藩的履歷,也可以看出,他一直是個謹小慎微、舉輕若重的人,不與人結仇,也不記同僚的不對,老好人,大菩薩一類的人,在亂世當中,要改朝換代,沒有殺伐心,冷酷無情,怎麼做得到?左宗棠就不同,雄才大略,眼界很高,看不上的人就是看不上,做得不對的永遠不會將就,出手之下,一個幫辦也敢扇二品大員的耳光。

    曾國藩在鎮壓洪楊起義後,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生怕清廷哪一天會特別對待他,所以他力排眾議,在湘軍如日中天的時候主動裁軍,將30多萬湘軍裁掉90%。功遂身退 ,愈急愈好。

    其實,清廷對曾國藩一直有防範的。湘軍淮軍不是鐵板一塊,僧格林沁還在河南候著呢。湘軍攻陷天京後,清政府不允許曾國荃八百里紅旗報捷,繼而又賴掉咸豐帝“取江寧者封王”的承諾,只給了一等侯的爵位,也是提示曾國藩不要野心太大。

    曾國藩沒動過當皇帝的念頭,當然不等於身邊沒有這種呼聲。

    據說,曾國藩出生之時,曾祖父夢見一條黑色巨蟒爬到家裡。曾國藩從小就得一種病,脫皮,跟蛇一樣,奇庠無比。曾國藩被認為是蟒蛇轉世。蛇與龍有什麼區別,還不是文人怎麼編而已,但曾國藩說自己就是蟒蛇的命,成不了龍。

    據種種記載,湘軍做大後,他的部下曾多次勸告他,讓他進行起義,但是曾國藩都給拒絕了。據王闓運晚年的弟子楊度後來追述,當時王氏“擊劍學縱橫,遊說諸侯成割據。東南帶甲為連衡,曾、胡卻顧鹹相謝”,而王氏只好“笑起披衣下”。

    據說,王闓運曾兩度勸曾國藩稱帝,但曾國藩直稱“狂妄”,尿不到一壺去!還有個說法是,胡林翼帶來左宗棠的一封信。左宗棠在信裡寫了一句話: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曾國藩嚇得半死,趕快轉移話題。

    太平天國被平定,忠王李秀成被俘後也勸曾國藩當皇帝。曾國藩直接把李秀成給殺了。弟弟曾國荃還暗示曾國藩學趙匡胤,但事實上是,封賞一完成,曾老九就被哥哥勸退回老家修養生息了!

    這些似是而非的說法,不可相信。做臣子做到曾國藩這個地步,一生足矣,為什麼還要走險棋,弄不好遺臭萬年呢?

  • 11 # 人文之光

    一、最後的儒家聖人

    曾國藩從某個角度上,可以被視為儒家學派最後的一個聖人。對於曾國藩來說,儒家信仰是曾國藩的最高信仰。

    曾國藩時代,大清帝國遭遇了太平天國運動的衝擊,清帝國一度處於搖搖欲墜的狀態。雖然事後,清朝依靠鄉勇以及英法美等西方列強的支援下,鎮壓下太平天國運動,但是,大清帝國卻面臨更為嚴重的挑戰,那就是鄉勇武裝成為了清朝的主要武裝,而曾國藩的湘軍,在一定程度上,是當時清帝國最強大的鄉勇武裝之一。

    這對曾國藩來說是一種誘惑,因為歷史上不乏掌握武裝的軍閥推翻朝廷然後自立朝廷的例子。

    二、曾國藩的冷靜

    但是後來的歷史告訴我們,曾國藩經得起了誘惑,沒有做推翻清朝,自立為皇帝的事情。

    那麼,曾國藩為什麼拱手放棄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呢?

    個人認為,原因不過以下幾點:

    1、清朝朝廷威望還在

    春秋時代,周朝天子威望一落千丈,南方的楚國在取得霸主地位以後,萌生了取代周朝天子,建立楚朝的想法,於是派人去找周天子,詢問九鼎的情況——而九鼎是天子的象徵。

    但是,周朝的大臣告訴楚華人:周天子雖然闇弱,周朝雖然沒有實力,但是,畢竟是天下公認的共主,楚國想推翻周朝,想想如何應對天下人的討伐?

    清朝朝廷雖然在太平軍的衝擊下,也出現了威望下降的狀態,但不論是蒙古王公還是漢族軍閥,都將清朝天子視為共主,曾國藩敢自立為皇帝,很可能引起軍閥們的群毆。

    2、輿論壓力

    曹操經過幾十年經營,曹丕才得以篡漢自立;司馬懿父子兩代人經營,才給司馬炎建立西晉奠定基礎。

    曾國藩當時手裡只有一些軍隊,並沒有長期的政治經營,貿然起來推翻清朝,在輿論上也站不住腳。

    三、結語

    不論是自身實力還是客觀環境,都不足以支援曾國藩改朝換代。

    這或許是曾國藩知難而退,不敢自立為帝的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5-30萬買什麼車好,一年也就跑5000左右,國產不考慮,轎車不喜歡,有什麼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