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哈哈龍月

    不能 其一為兄弟報仇 其二荊襄不能丟 其三 因為劉備現在覺得 自己強大了 可以拿孫權開刀 因為柿子撿軟的捏

  • 2 # 左將軍

    我個人覺得,只要諸葛亮出言相勸,就一定能勸住。

    為何?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

    首先要說明一點,真實的諸葛亮對劉備伐吳一事上是沒有勸諫的。

    出言相勸的只有趙雲和秦宓,其他人呢?是不敢勸還是預設支援?這都不好說。至少諸葛亮不是那種不敢進諫的人。

    也就是說,對於伐吳一事,諸葛亮的態度是預設,甚至是支援的。

    我們再來看劉備伐吳,劉備伐吳主要有三個原因:情感上是為關羽報仇;軍事上是為奪回荊州,重拾戰略主動權;政治上是為樹立威信、鞏固在益州的地位和權威。

    劉備的蜀漢集團內部的政治派系複雜,其中原從派和荊州派是政權的主心骨,軍政實權大多集中在這兩大派系之中。而益州派和東州派中雖也有認同劉備理念的人,但更多的是趨於形勢,他們大多人更渴望安寧,反斥征伐。所以,益州派和東州派的大部分人自然是不同意伐吳的,但也是敢怒不敢言,像秦宓這種敢於進諫的還被處理了,就更沒人敢發話了。

    而荊州派肯定就是支援伐吳的,因為伐吳奪回荊州對他們來說意義不一樣,畢竟荊州他們的家。

    對於諸葛亮來說,荊州不僅是他的家鄉,更是他的戰略起點。

    先取荊州、再取益州,跨有荊益,伺機北伐。這是諸葛亮在隆中對時提出的戰略規劃。

    很多人說諸葛亮在劉備時期只是後勤部長,沒什麼話語權,這種說法是不對的。

    在劉備時期,諸葛亮在戰術層面確實沒什麼話語權,但在政治和戰略層面,他的話基本上都有決定性作用。尤其是戰略層面,劉備一直都是按照諸葛亮的戰略方針進行實施操作的。

    伐吳既是為提高荊州派在蜀中的地位,又是為重拾戰略主動權,荊州政治派系自然支援,劉備伐吳甚至都有可能是迫於荊州派系的壓力。

    為穩定荊州派的情緒,最終劉備做出伐吳的決定。

    趙雲是從戰略層面進行諫言,建議劉備放棄荊州,把目光投向魏國的關西地區。如果此言是由諸葛亮進諫,劉備一定採納。

    諸葛亮做為荊州派的代表人物,他說這話不僅是戰略分析,更能代表荊州派的態度。試想,連派系首腦都這麼說了,派系內的其他人物自然也就沒有那麼多情緒了。劉備自然也就沒有那麼多顧慮了。

    所以我說只要諸葛亮出言相勸,就一定能勸得住。

  • 3 # 張小生讀史

    諸葛亮能勸住劉備暫時不為關羽報仇,但不能勸住劉備出兵伐吳。

    為什麼呢?因為此時的劉備已經稱帝,一切的出發點都會以國家和自身的利益著想,不會腦子一熱就發兵為兄弟報仇,這種不明智的行為,劉備肯定不會去做的。那為什麼劉備不聽諸葛亮和眾人的建議非要出兵伐吳呢?

    因為劉備很清楚一點,自己是屬於一個外來政權,是靠武力征服地方政府的,在收攏人心,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透過武力來宣揚自己的實力,以達到外國不敢小覷的目的。所以劉備只是拿為關羽報仇當做幌子,這樣就能名正言順了,當然,也是有為關羽報仇的意思的,不然劉備也太薄情寡義了吧。

    既然為關羽報仇只是幌子,那劉備為什麼選擇討伐孫權而不是曹魏呢?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魏強而吳弱,攻打魏國肯定是撈不到任何好處的,而吳國相比於魏國又弱了許多,雖然不一定能夠取勝,但也不會有太大的威脅,或勝或敗都無傷大雅,因為劉備很清楚,就算是劉備能打敗孫權,魏國會袖手旁觀嗎?完全不允許嘛!所以不管結局怎樣,劉備的目的都已經達到,宣揚了自身的國力,讓別國不敢小瞧自己。

    那麼劉備有機會為關羽報仇嗎?答案是否定的,從劉備討伐孫權的戰役就可看出,連比魏國還弱的吳國都打不贏,更別指望能打敗曹魏了,何況還是帶有政治色彩的報仇。

  • 4 # 歷史都付笑談中

    諸葛亮應該沒法勸阻劉備。

    劉備和諸葛亮君臣相知,後世傳為佳話。這兩個人彼此都太瞭解了,諸葛亮知道劉備的性格,這個關頭是勸不住的,用諸葛亮的話說,此時如果法正還活著,有可能勸阻劉備東征,也只是有可能而已。趙雲強行出頭勸阻,後果就是堂堂的先鋒大將,變成運糧官了。所以,諸葛亮沒有拼命勸說劉備。

    另外,就諸葛亮內心而言,他也不是堅決反對東征。因為他的《隆中對》,是以荊州、益州兩路出兵為前提,如果荊州不奪回來,那也沒有辦法復興漢室。

    先前關羽丟掉的,不過是半個荊州,如果劉備這一仗打好了,能奪回整個荊州,那從形勢上,對蜀漢更加有利。論用兵,劉備絕對在孫權之上,此時呂蒙又病逝了,劉備這一仗還是很有機會的,誰能想到又出了陸遜這麼個怪胎呢?

    時也,命也!

  • 5 # 文史長廊

    關羽死後,劉備在各種處事方面都表現的特別不理智,他的報仇心理顯然過於激烈。雖然諸葛亮在勸說上也是下了一番苦功夫,但從事件的結果來看,諸葛亮是沒有成功勸說劉備不去報仇,若問有沒有機會,只能說在這種條件下基本無機會。分析其中原因,可以說劉備的心理有所改變。為什麼這麼說呢?以前是主張聯吳抗魏,最後恢復漢室,現在卻弱化對魏國的仇恨,主張先伐吳再伐魏。這是劉備策略的改變,所以說在他心中有著自己的想法,興復漢室無非是既滅吳也滅魏。以前先對抗魏是因為漢獻帝在他們手裡,作為臣子必須先秉承著保衛王室的責任,那是劉備的心中所向也是擔當。而關羽死後,劉備痛苦欲絕,十分不理智,先前的理念便有所偏轉,劉備隨機又制定一套策略―防魏滅吳,先滅吳既可以報兄弟之仇,又不耽誤帝王之業,也為伐魏打好良好的基礎。劉備也顯然被帝王之位把持著。劉備登皇位後,發天子第一詔:舉天下兵伐吳。可是呢百官死活不願意,諸葛亮、趙雲更是公然勸說收回命令。其實皇帝也有尊嚴,大權在自己的手裡,自己發號施令也受到重重阻礙,無疑是折煞皇帝的權威。劉備即使多麼尊重諸葛亮,看重趙雲,但也忍不了這樣。劉備只是想按照自己的步驟來完成興復漢室的目的,受到嚴重阻礙只會讓他被挾持的感覺,於兄弟之情,於帝王之位讓他接受不了。劉備重情義,兄弟之情讓他難以忘懷。曾幾何時,他們許下“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他們重情義成了兄弟,劉備重情義甘願豁出一切。關羽死了,他總覺得作為一個皇帝連兄弟都保護不了又怎能立身,又怎能立國。加上張飛煽風點火,劉備是一點即燃,轟轟烈烈進行伐吳行動。

    劉備是否能被勸說停止伐吳,在當下條件下基本是不可能的,權衡下劉備更偏向伐吳這一邊,條件決定人,人決定事呀!

  • 6 # 呂炎瑾

    大家好,我是史記新說,很榮幸分享自己的看法。

    劉備為了給義弟關羽、張飛報仇,親自率軍出師討伐東吳,在夷陵慘敗而還。當時鎮守成都的諸葛亮在得到劉備東征失利的訊息時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如果法孝直(即法正)還健在,將能制止主上東征;即使東征,有他隨行,主上也一定不會傾危如此的。”

    為何諸葛亮自己沒有出面阻止劉備大舉遠征呢?難道他自己說話的分量還比不上法正嗎?後世多有人對此疑惑不解,甚至責難諸葛亮太世故,明哲保身,不能直言進諫。其實,諸葛亮不是不想勸阻,而是特殊因素使他不能出面勸阻。

    第一,他的大哥諸葛瑾正在東吳當大臣,這樣的話,他一開口勸阻就有動機和立場的問題:別人會懷疑他是幫東吳還是幫蜀漢說話?

    第二,當初擔任特使前來討還荊州的是誰?也是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這使他更難開口。

    第三,更重要的是,據《三國志·諸葛瑾傳》記載,此番呂蒙偷襲荊州擒殺關羽,其主要助手就有諸葛瑾,而且呂蒙不久突然病逝之後,接替呂蒙出任荊州南郡太守的,也是諸葛瑾。這樣一來,諸葛家族深深捲入荊州喪失和關羽死亡的事件中。

    第四,劉備大軍東下之後兵鋒所指的敵軍將領,就有諸葛亮的大哥諸葛瑾。

    在如此敏感複雜的形勢面前,諸葛亮絕對不能開口,個人丟官事小,造成政局動盪事大。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竭盡全力安定後方,充分保障前線供應,為取得勝利創造條件而已。兩國相爭,兄弟二人各為其主,又有幾人能夠知曉孔明先生內心的為難和痛苦啊!

  • 7 # 剛日讀史

    “為弟報仇”是絕對正確的口號,而戰爭的本質是奪回荊州。 諸葛亮怎麼勸?

    一代戰略大家如果看不到荊州對於蜀漢的作用,還能稱之為諸葛亮嗎?

    諸葛自己就說過,“(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荊州一旦失去,劉備只能退守蜀中,就像被鎖進了保險箱。

    這個時候還不趁著東吳在荊州立足未穩,趕緊出兵攻擊,再等到東吳經營數年,一旦穩固下來,那個時候再攻擊難比登天。

    建安十四年(209年),孫權嫁妹於劉備,這一段時間是劉備孫權的蜜月期。

    孫權後來將妹妹接回了東吳,至此,兩國聯盟破裂。 呂蒙白衣渡江,偷襲江陵,如果說是孫權的陰險,還不如說是蜀漢中樞朝庭的短視。

    (劉備、孫尚香代表孫劉聯盟)

    他們太過於相信“盟約”,把荊州的安全寄託在一紙盟約之上。

    而此時龐統、法正已死,誰來負這個責任?

    這肯定和諸葛沒有關係,因為這個時候的諸葛亮還沒有擠進高階決策層呢!

    建安二十二(217)年,劉備聽從法正的建議,傾蜀地之兵,與曹操鏖戰於漢中地區,歷時兩年,黃忠陣斬夏候淵於定軍山,趙雲大破曹軍於漢水,漢軍已疲。

    (定軍山之戰)

    二十四年秋七月,劉備稱漢中王,冊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級別最高的君王授權方式,可以代替君主出征)都督荊襄九郡。

    黃忠受封后將軍時,關羽大怒“一個老兵豈能我站在一起”,就可以看出,關羽要透過奪取襄樊,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所以《三國志》才會評價他“怙恃勇名,作軍無法”。

    因此,劉備稱王的同年同月,關羽發動了荊襄之戰。

    《三國志 卷四十》:昔先帝不取漢中,走與吳人爭南三郡,卒以三郡與吳人,徒勞役吏士,無益而還。既亡漢中,使夏侯淵、張郃深入於巴,幾喪一州。後至漢中,使關侯身死無孑遺,上庸覆敗,徒失一方。是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後數喪師眾也。

    (關羽攻擊襄樊)

    不看史上的各種記載,我們也能知道關羽在沒有得到劉備的授權是不可能發動這一場大規模戰事的,只不過劉備沒有能及時的策應,關羽又盲動冒進,這才導致兵敗身死。

    劉備不能策應,也因為“漢中之戰,蜀兵疲憊”的緣故。

    所以,襄樊之戰,就是由劉備和關羽一手發動的,“喪一州數師”的責任也應該由劉備和關羽來揹負。

    (蜀漢集團,諸葛亮在旁後面呢)

    至於諸葛亮,這還不是“政由諸葛、祭則寡人”的劉禪時期呢,還輪不到諸葛亮來作這個國家的主。

    但怎麼說,辛辛苦苦二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劉備垂垂老矣,已經沒有多少時間來折騰了,他必須重奪荊州,在了荊州,蜀漢政權才有了無限可能,後世子孫也才會有向外開拓的基業。

    孫權襲荊州,先主大怒,欲討權。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先主不聽,遂東征,留雲督江州。——《三國志 卷三十六》

    劉備發動戰爭,趙雲勸進無果不說,他還直接被劉備趕出了“東征”序列之外。

    (不帶趙雲)

    也就是說,劉備堅持要東征,臣子要勸進可以,他也不把你怎麼樣,但他不帶你玩了!

    諸葛亮自己也說了:“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他也是沒辦法勸止的劉備那麼幹的。果然不出所料,劉備兵敗後死在白帝城。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 8 # 史海泛舟擺渡人

    關羽被孫權殺害後,劉備已經失去了理智,任何人都無法阻止劉備伐吳的決心。從關羽遇害到劉備伐吳,間隔了一年多的時間,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面,諸葛亮和趙雲多次勸諫劉備,然而劉備仍然不顧群臣的反對,毅然發動了伐吳戰爭。

    關羽和劉備的關係非同一般,按照《三國志》的記載,關羽和張飛是劉備帳下最早的兩個將領,三個人的關係就像親兄弟一樣。每當劉備出行的時候,關羽和張飛就侍立在劉備的左右,劉備晚上休息的時候,關羽和張飛就陪著劉備睡在一張床上。

    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

    劉備在徐州被曹操擊敗的時候,關羽被曹操俘虜,曹操給了關羽高官厚祿,關羽卻絲毫不為之所動,冒著生命危險回到了劉備的身邊。劉備在長坂坡戰敗的時候,關羽帶領水軍接應劉備,劉備對於關羽的信任毫無保留,關羽對劉備也始終忠心無二。

    關羽和劉備的兄弟感情深厚,劉備是一代梟雄,假如關羽被孫權殺害後,劉備仍然和孫權結成盟友,那麼劉備這個人也太沒有骨氣了!諸葛亮考慮的是蜀漢的未來,而劉備除了要考慮到蜀漢的未來之外,還需要考慮自己的尊嚴。

    而且在關羽被殺害後,蜀漢丟失了荊州三郡和東三郡,蜀漢的重臣法正去世,大將黃忠去世,大將張飛被刺殺。劉備是一個聰明人,他肯定明白蜀漢在丟失這些領土後,已經喪失了一統天下的實力,因此劉備無論如何都要讓蜀漢重新振作起來。

    曹魏的謀士劉曄在劉備伐吳之前,就已經預測了劉備必然會伐吳。劉曄認為蜀漢的國力狹小,劉備一直想要振興蜀漢,肯定要為關羽報仇奪回荊州,而且劉備和關羽關係親密,如果關羽死後劉備不去報仇,在道理上也說不通。

    曄獨曰:“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

    其實諸葛亮也明白劉備的無奈之處,只是諸葛亮比劉備更加理智,他知道伐吳是消耗蜀漢的國力,不如用外交手段來談判,興許還能討要回來部分的荊州。如果劉備採取諸葛亮的方法,蜀漢興許還能夠恢復國力。

    然而劉備已經被仇恨衝昏了頭腦,即使孫權把荊州六個郡全都給蜀漢,也無法阻止劉備進攻孫權的決心。在公元221年4月劉備在成都稱帝,同年7月劉備興師伐吳,因為諸葛亮和趙雲不支援東征孫權,劉備東征只帶了一幫年輕將領。公元222年8月,劉備在夷陵被陸遜擊敗,蜀漢從此徹底失去了荊州,也失去了一統天下的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用周易分析,疫菌還有可能滋生於水旺金弱之地,如黃河一帶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