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就是我1407219
-
2 # 丘山行
我感到這是有一點道理的,但不能太過了。在我們華人的思維觀念裡,對人物的評價大多都是二元法,要麼好人,要麼壞人,要麼小人要麼君子。在社會上走的路多了,過的橋多了,吃過的鹽多了,你就知道這個社會上好人不多,壞人也一樣不多,多的是不鹹不淡,有時味同嚼蠟,時而噁心下你的人和事,作為在這個複雜社會刨食吃的普通人,我們可能沒有聖人那樣,大肚能容的胸量,巧妙化解困難的智慧。但我想為了生存、生活,以下三點小小看法,請網友們拍磚!
一是損人不利己的事不要幹。這是竹籃打水的遊戲,什麼都得不到,最後還“溼”了身。因此職場中千萬不要頭腦發熱,為報復而報復,為痛快而痛快,最後什麼都沒有,形成雙輸局面。自己也成了職友、親友眼中的過街老鼠,豈不悲哉?
二是損人利己的事不能一點不幹。太史公講:“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要生存要發展,商人一定會把商品價格定得高高的;工廠主一定會把工人的工資壓的低低的;工人一定會努力爭取自己的最高收益;這些都是天性,“損有餘補不足”,只要不違反法律法規,做這樣的事就要理直氣壯!孔子一束肉教學生,管仲還多次佔鮑叔牙的便宜,個人境遇不同 ,一味當個老好人,是很難過上美好生活的。
三是利人利己的事多多幹。現代社會是一個沒有隱私的透明的社會,在資訊化社會里有時候我們每個人都在裸奔。好事不出名,壞事傳千里。好事做多了在大資料這個“照妖鏡”下很可能會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共建、共享、共贏是當代普遍受歡迎的理念,也是社會的共識。摩拜等共享單車公司,在生意做大的同時,方便了多少人,救活了多少自行車廠;馬雲為中小企業搭建了一個平臺,又有多少公司,多少人受益,他也賺得盆滿缽滿等等例子很多,可以說謀求個人社會雙豐收,應該是每個人的出發點。
總之,不管是利他,還是利己,一定要把握好平衡,“過猶不及”這句老話需要我們在為人處世中慢慢體會,細細琢磨。我們的古聖先賢就是研究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的,幾千年了一樣沒有脫離基本的人性,一樣是我們學以致用的寶典!簡簡單單的,有吃有喝的生存下去,是很容易的。但想活得有滋有味兒,讓人看得起,就要認真思考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
-
3 # 上善若水125944379
謝邀,這種說法多少有點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味道,讓人難以接受,是否別人也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難道別人就不需要生活嗎?人生活在社會上總得講點道德與公德吧,最好不要給自己損人利己的行為找藉口,找理由,人在做,天在看,害人者到頭來必害已,所以還是“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為好。
-
4 # 不糊塗時塗糊不
這樣的問題應當歷史性的去研究。這人是經常性地損人利己呢?還是偶爾地損人利己呢?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損人利己的呢?是真的因為生活才去損人利己的呢?還是因為愛貪小便宜而去損人利己的呢?
其實呢,損人利己就是趁人不備貪點小便宜。本人以為,損人利己符合人的天性一一自私和懶惰。對於這樣一類的人,離他遠一點。當他能夠接觸到的人都很刻意地去遠離他時,就行了!換句話說,你與小人始終保持適當距離,他又怎麼損你利他呢!再說深一點,當小人遇到困難時,你明明白白大大方方地讓點便宜給他又何妨呢?說到底呢,這就只是一個道德問題。如果一個人過分地去關注他人的道德時,也就該反省自己的行為價值取向了!
回覆列表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法則,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的想法是對的,包括你我在內,我們自己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守住自己的內心!可是有幾人能做到呢,我的回答就是儘量的做好自己吧!!當我們面對利益的時候,沒有幾人能做到放棄利益,可能你沒有面對利益,等有一天你面對利益的時候,你做了一些不該做的事情,你在別人眼裡也是你所謂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