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兮兮說事兒
-
2 # 淮山飛雨
黃仁宇先生在《中國大歷史》的序裡寫道:“macro-history這名詞刻下看來由我創用。”但“這名詞縱是新穎,已乏創意。”因為這是把經濟學中“宏觀”“微觀”之說“改稱大小,轉用於歷史,顯系模仿而非發明。”
“至於我自己將宏觀及放寬視野這一觀念導引到中國歷史研究裡去,倒確經過一段長期間的周折。”
黃仁宇先生提到費正清博士對他的幫助,以及自己在治學方法上和他的分歧,並提出自己的大歷史主張:
在《黃河青山》(P277)中黃先生也提到,費正清博士“無疑是亞洲研究領域的權威,但他的作品卻一絲不苟……至於撰寫博士論文的學生,他鼓勵他們以二十年為研究範圍,處理題材時才比較順手……”“這個方法暗示,大歷史一定要架構於小歷史之上。”
而西方學院派的專業分科也對黃仁宇的研究形成阻力。(P289)“美國學者更注重他們的專業分科,經濟歷史學家絕不應該談法律學,在研究中國官僚已小有進展的學者也不應該貿然踏入經濟的領域,讓我們尊重彼此的專長。”
(P287)但是在寫作《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時,“我努力把素材擠進符合學術出版規範的模式時,零零星星的材料拒絕被擠入架構中,我也無法完全掌握。現在我必須一開始就接受它是有機體,功能必須先於解剖……”這樣作者才逐漸打破研究的僵局。
黃仁宇先生說:“一旦大歷史的觀念盤踞我的腦海,我就無法擺脫它。”“就我目前的歷史觀而言,我並不欣賞將中國歷史切塊切片,卻沒有事先預想到如何還原成整體。”(《黃河青山》P535、P536)但他這種觀念引起他和同行的分歧,無論是出書還是申請經費,都變得更加困難。但黃仁宇先生在很艱難的環境和條件下堅持自己的史觀,並堅持研究工作。
他在1980年被解除教職之後,用了三年時間寫下回憶錄《黃河青山》,追憶平生奮鬥歷程,回顧親歷的歷史,闡述他的歷史觀點的形成,在做這項工作的過程中,他的家庭支出大半依靠社會福利津貼,這些費用僅讓他們勉強為生,低空飛過最低生活水準。(《黃河青山》P531-P532)
在黃仁宇先生的著作中,還多次提到“技術”這個詞,他在《中國大歷史》序言中也強調:“我寫的歷史是從技術的角度看歷史,不是從道德的角度檢討歷史。”這一點也是需要注意的。
黃先生不止一次用一幅圖來形象表達自己的大歷史觀。這是《中國大歷史》中的:
這是《黃河青山》中的:
雖然黃先生作品中有些話語的深意我在閱讀過程中並未能透徹領悟,但他的文字能持續不斷地給人新知。讀他的文字越多,就越不會急於就某事下結論,以前的很多對世態的牢騷也逐漸減少,而是逐漸增加對歷史的寬容度和接受度。
回覆列表
黃仁宇自己曾經在《中國大歷史》這本書裡面解釋過他的大歷史觀,所謂大歷史觀可以與小歷史相對,黃仁宇用經濟學,也就是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來進行解釋。所謂宏觀經濟學,就是研究一個國家整個財政體系,國家收入狀況等等問題,而微觀經濟學,則主要說的是一個人或者一家公司的經濟狀況。
黃仁宇認為,整個歷史的發展,是有它的趨勢的。所以,黃仁宇認為,一般讀者閱讀歷史,要抓住整個歷史發展轉變的關鍵所在,不要太在意很多歷史人物和歷史細節,一個人的偶然之舉當然可以改變歷史,但是他最多隻能改變幾十年和幾百年的歷史,但是沒有人可以阻擋歷史的潮流,用孫中山的話說:“世界潮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黃仁宇還用了一張圖來詳細解釋他的觀點,這裡面,實線的部分,表示的是歷史發展的過程,它不斷前進,有如命中註定。而向其它地方伸出的箭頭,則如同歷史上個人的作用,比如某些人的思想或者某些有影響人物的行為,他們可以給歷史發展形成一種力,這種力可以讓歷史發生的某些小的改變,但是,大的趨勢卻很難改變。
比如,我們人類文明都是不斷向前的,古代人肯定沒有現代人文明,物質生活古代人也沒有他們後來的人生活好,而物質變化,文明程度的提高,都會使得人們的思想有所發展。例如,不論是哪個國家,都越來越尊重人的尊嚴和權利,國家政府也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越來越完善,政府體系也會越來越複雜,其實這就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黃仁宇在美國教書幾十年,他的大歷史觀點就是在不斷給美國學生講授中國歷史所總結的。因為這些洋學生,他們對中國毫無瞭解,所以黃仁宇不可能面面俱到給他們講授中國歷史,所以只能講授大的方向,尋找歷史上轉變的重要環節。所以,他總結了歷史的關鍵部分,形成了他“大歷史”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