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山村的狼哥

    首先,老師這個職業,是傳承知識的,是偉大的!

    但不能過度神話!

    因為老師個學生是相對的,沒有學生,哪裡來的老師?學生繼承,發揚傳承下來的文明,一樣也是偉大的!

    但有一個區別!老師也要活命。也要生存!所以不論古今,就連孔子,也是玩多少收點學費的!當然古人含蓄,說錢太庸俗,所以文化人給學費起了一個雅稱,叫“束脩”,表面含義就是十條臘肉!按一條臘肉5斤左右算,一條5斤的臘肉大約就是400多元,十條就是4000多,換算成古代貨幣就是大約4兩銀子,5貫錢,和今天的學費差不多。。。

    古代拜師和現在還不一樣,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你拜了他,假如你們日後都中舉,進入官場,基本等同於和他的政治生涯捆綁在一起!但不同的是,他連累了你,你還不好脫身,除非十惡不赦的大罪,但假如僅僅是黨爭,你的老師敗了,你無法立場鮮明的投靠另一方,否則你就是“欺師滅祖”,成為笑柄。。。

    到了現代,隨著教育產業化,很多師生關係實際上已經成了商品交易!有新聞順部分無良老師上課不教重點,下課在補習班裡給交費的教等等。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把老師這個職業詩意化!在某些場合,部分老師是配得上的!但任何行業都有自己的翹楚!都會出英雄!哪怕是挑糞,也有時傳祥這樣的時代榜樣!

    現在,我們是新社會,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管什麼行業(正當行業),都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所以,不必過度吹捧一個群體!

  • 2 # 松鼠等等我

    雖然李商隱從沒彺這裡想過,因為他得《無題》系列沒有具體的價值訴求,是自己自娛自樂,自怨自憐,不需要對外界交代,雖然是這樣,

    但是我覺得這句必須老師實在是太恰當了而且沒有什麼悲情的色彩。因為人生而來這個世界上最終追求就是“光明”與“溫暖”,而一支蠟燭燃燒自己,得到這多的光明,最多的溫暖的,恰恰是蠟燭自己啊。

    ——————————酈波

  • 3 # 感人故事會1220

    李商隱的《無題》,雖然沒有直接點明寫的是什麼,但根據筆者對詩句的理解,它應當算是一首愛情詩。

    原詩如下: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萊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這首詩大致是在描寫一對男女分別後的相思情狀,而其中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以物喻人,表現的則是那對男女之間的相思情誼,直到死的那一天才會斷絕,將愛情之忠貞、之不渝講到了極致,令人動容。

    但是,根據文學作品創作和接受規律,自這首詩問世那一刻起,它便不再只屬於李商隱,它的生命其實才剛剛開始,它還需要在萬千讀者的萬千感悟下,進行再創作。它可以在不同讀者的不同理解下,煥發出更多生機來,從而使得這首詩作的色彩更加豐富。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學鑑賞沒有對錯,只有合不合適。就像題目中講的把這兩句詩單拎出來形容老師,其實也是十分恰當的。

    因為老師的確像春蠶,把自己的“絲”(知識)無私傳授給學生,直到生命的盡頭;老師也的確像蠟炬,燃燒自己,照亮了所有學生的前行的路。

    世間的真情都是相通的,其實,這兩句詩又何嘗只能用來形容老師呢?形容為子女操勞的父母可以,形容默默付出的朋友可以,形容為人民謀福利的公僕亦可以,在不同人的感悟下,它其實是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的。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對於文學作品,我們當然可以有不同理解,但也不能太離譜,比如這兩句詩,如果把它們從原詩中單拎出來形容老師,是十分恰當的,但如果把這兩句詩放到原詩中,還把它們解釋為對老師的形容之語,那就失之偏頗了。

    教師節來臨,祝願所有辛勤付出的老師,節日快樂!

  • 4 # 南樓聽雨生

    本題所涉唐代李商隱的《無題》全詩文如下: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多無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這是一首愛情詩,即是斷章取義地把“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摘錄出來形容老師也是非常不合適的!

    首先,這兩句已在千百年來的受眾之中形成了“心理成語”。其次,老師育人無數,不可能對所有的學生都是充滿情愛的悲思,直至終生。再次,若用其指老師對育人的孜孜不倦,對教育奉獻的悲劇情懷,則顯得牽強付會。

    在詩句中,”絲”與“思”是諧音,蠟炬燃燒所滴落的蠟汁被稱為淚,絕對是擬人化的描寫。這兩句詩無非是隱喻了相愛而又天各一方的男女悲劇的戀情;直到生命終結了,才可了斷思念之情,才不至於想起對方就會痛苦流淚。

    李商隱的這首《無題》主要是圍繞這個調調寫的。

    在如今的現實生活中,老師作為一種奮鬥在教育戰線上的職業為他人傳道、授業、解惑的工作者,也可謂象蠟炬一樣燃燒了自已,而照亮了他人。這是可敬的!

    但是,用李商隱的這兩句詩來形容,那簡直是不倫不類的賣弄!也只可說,老師白教你了!

    你學習就規規矩矩地學習!誰讓你去搞師生戀?

    你這麼形容老師的話,回到家中,只怕你的爸爸會狠狠揍你一頓!

  • 5 # 一葉楓流

    合適,還是不合適,要看使用的人怎麼看。

    中國的歷史悠久,留下很多有哲理的話,和事。很多詞彙、語句,雖然作者最初的本意是這樣的,但是後世人們卻用它的引喻意義,或者根本就顛覆了本意而使用的情形非常多。

    比如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本來是說明天沒有肚量的人不是大丈夫。現在變成了做人不能心慈手軟的意思。

    犧牲,本來是祭祀供奉的祭品,現在是指奉獻精神和行為。

    李商隱的無題,說的是愛情,不妨礙用來表示對事業的熱愛和奉獻。

    諸葛亮治理蜀漢殫精竭慮,也符合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的意思。

    如果原句的意思只能有一種用法,語言就不會發展,文字就缺乏生命力。

    先生本來是尊稱,長輩的意思,後來變成老師的稱呼,現在普遍是男性的尊敬稱謂。現在對自己行業的前輩,往往稱呼老師,就有循先生的前例的意思。也許以後學校的老師用了別的稱謂,老師替代了師父。

    語言沒有標準和規定,人們用起來方便,就是正確的語言。象棋裡的車讀Ju還是讀Che,也許以後會讀Che的。

  • 6 # 梧桐樹邊羽

    個人覺得是合適的。

    首先祝所有的老師教師節快樂。

    然後我們再仔細分析。

    晚唐詩算得上是中國詩詞史上最奇魅瑰麗的一段,上承盛唐縱橫豪氣,中接中唐文體參差,詩歌發展到晚唐,格律體已經完全成熟,而風格也百花齊放,各有特色。

    李商隱是晚唐詩壇上最亮的星,他的詩裡面有屈子的浪漫幻想,有杜甫的沉鬱憂愁,有李賀的幽冷奇豔,有韓愈的壯闊雄奇,有魏晉阮籍的哲思尋探,也有六朝詩的華麗色彩,又沿襲劉禹錫,白居易的民歌色彩。

    李商隱的詩,集合了前朝詩人大成,詩的文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不過李商隱的情感表達方式和其他詩人完全不一樣,只有搞懂他在詩文創作中的彎彎繞繞,才能搞懂他為什麼被稱為朦朧派之祖,為什麼他的作品都是含混不清,指代不明,讓後人費勁了心思。

    在大量閱讀李商隱和其他唐朝詩人作品之後進行比較,就會發現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杜牧等等大詩人,都是緊扣“詩言志”在進行創作,從而賦予了詩歌旺盛的生命力,而這種昂揚的氣象在晚唐逐漸式微,進入了另一個迤邐、朦朧的境界。而這個關鍵人物就是李商隱。

    和表達情感的詩詞創作方式不同,李商隱是在塑造情感。

    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領悟到這一點,才能讀懂李商隱,而他的代表作《錦瑟》、《無題》等等大都是在這種曲折朦朧中讓後世讀者迷惑了,不清楚他到底要說什麼,是愛情?是友情?是際遇?是蒼生?好像都可以。

    其實他的重點在於塑造這種情境,表達什麼內容的情感在他的創作中佔比相當輕,在這種手法下寫出來的詩文,如果我們一味去追尋他寫這首詩的動機和隱藏在背後的真實感情,那麼就會錯過真正的重點,買櫝還珠。

    就以這首《無題》為例子。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我們走在路上,碰到有很多人在開心的歌唱,不由自主地加入進去,一同舞蹈,一同釋放自己,是否有必要問他們為什麼這麼開心嗎?有些人會問,有些人不在乎,跟著開心就好了。

    而李商隱就是開心的這個人,你要問他為什麼,他就是不告訴你。

    他的重點,是塑造這份情感來感染你、打動你,至於這份情感因何而起,那是他個人的事情。

    搞懂這一點,就搞懂了李商隱。

    我們大都走進想了解他的死衚衕,為了追逐自以為重要的目標而迷失在他的花團錦簇之中。所以,我們會以為他在寫偈子,寫愛情詩,寫友情詩,寫懷才不遇。然後再透過自己的解讀來證明自己的正確,其實得到的只是我們想要的而已。

    我們看他是如何來塑造這種模稜兩可的意境的。

    “相見時難別亦難”,相見是難的,這是現實的難。分別也是難的,這是心情的難。這是寫愛情?是寫友情?還是寫普通朋友之間的酬答離別?是有誤會?傷離別?長相思?難得見?都可以。而這種大而化之的描述會讓不同經歷的人代入自己的感情,理解成為自己想抒發的意思。一旦代入自身情感,心理神會,便潸然淚下。

    “東風無力百花殘”,就好像春天將盡,百花要凋謝,春風對此也毫無辦法,根本幫不上忙,無力解決,無可奈何啊。這是在首句的“難”上更進一層的結果,這種情感啊,像時光漸老,任誰也無力迴天。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我們知道律詩的頷聯一般是承接首聯,進行深化,為“承”。李商隱這裡也是同樣,開始深化首聯的那種無力感、無奈的心情。就好像春蠶一樣,不到死是解脫不了的。這裡的“絲”,是可以理解為“相思”的,也是可以理解為任何情感的。也像蠟燭一樣,除非把自己燃盡,淚才能幹。

    李商隱直接把這種情感比喻成春蠶和蠟燭,這就是他和其他詩人的不同之處。他以前的詩人大都是“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如李白的“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我們可以明白地看出他寄託在飛鳥、孤雲之中的寂寞。如杜甫的“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也是用雲、鳥作寓,卻生出一股豪俠之氣。

    這都是借景抒情的典範,但這些都是詩人眼見、現實存在的景象。

    李商隱的春蠶和蠟燭,卻並不是一定存在的,只是拿來一用的比喻的喻體而已。正是因為這種完全可以想象出來的喻體,增強了情感塑造的指向不明。你要說是對愛人的相念,可以啊。我要說是寫老師的奉獻,時光荏苒,兩鬢白髮生,自然也沒有問題。

    我們繼續看頸聯:“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仍然是對這種“無力感”和“無奈感”進行塑造,同樣這兩個場景也是幻想出來的,句中的“但愁”、“應覺”明確指出這只是詩人的想象延伸,並非實景。這種感覺啊,就好像早起對著鏡子突然發現了白髮,又好像晚上吟誦詩文感到月光的清寒,都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失落和幻滅感,人力是無法改變的。

    尾聯“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蓬山,就是仙山。青鳥,是給仙人傳信的鳥。這是指兩地分離,或者陰陽兩隔,永遠不可能再見面,最多透過青鳥來傳遞音訊。

    這同樣不是實指,李商隱僅僅是用這種場景的描寫,來塑造他要塑造的那種無力感、無奈感,以及人生無常、人類渺小的幻滅感。

    讓我們陷入他無力、無奈的狀態,跟他一起感同身受,這就是李商隱的目的。這是他塑造出來的情感境界,讀者沉淪進去就好了,至於為什麼淪陷,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觸發點,李商隱不在乎。

    他這首詩叫《無題》,連標題都懶得取。

    那我們又為什麼要在乎呢?我們能感受到他的這種心境,能在合適的時候使用這些句子代入、表達我們自己的情感,就是李商隱的成功,也是我們的成功。

    所以,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來形容為孩子們嘔心瀝血,奉獻自己的好老師,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我們代入的感情,是我們自己對老師的敬佩和感恩,和李商隱要表達什麼完全沒有關係。

    再祝天下老師教師節快樂!

  • 7 # 月淡風青

    這首《無題》有八句,四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是頸聯。形容老師是二次創作。原是一般認為是首情詩。古往今來一些高手解的五花八門,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搜尋。我直接是基本意思。

    春蠶不死,吐絲不已,吐絲完,結成繭。絲,諧音“思”。不論是李商隱思念妻子王晏媄,還是妻子王晏媄思念李商隱,都是思念至深。像春蠶一樣不死不盡;分別之後又如蠟燭一般整日垂淚,只有身體成灰才能淚盡。思念至深的情詩怎麼就變成讚美老師感恩詩?

    老師不知道什麼時候變得悲壯了。上一次悲壯的老師是因為方孝孺,誅九族又加上一族,就是老師。方孝孺是偉大了一把,老師卻是悲催的吃瓜撈。也難怪菩提老師語重心長的告誡悟空。也許是老方,也許是猴子。老師就掙扎在死亡的邊緣,春蠶與蠟燭突然就變成了老師的另一副嘴臉。就像孫行者與者行孫、行者孫一樣。老師就一定得“死”成“灰”才算合格嗎?老師就一定要向死而生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大家開始覺得老師就是春蠶,就是蠟燭,連老師都開始信了,彷彿看到了乳白軀體的頂端閃耀著著光芒,越來越亮,越來越亮,然後,化為灰燼,歸於塵土。好偉大,無聲無息。

  • 8 # 塵世曉書僮

    李商隱的《無題》中“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常用來形容老師,你覺得合適嗎?

    那我個人認為是不合適,畢竟這是一首愛情詩,它與老師是沒有任何的關係,即使是單獨拿出來引用,也是覺得有些怪;在這裡如果要引用的話,還是要了解一首詩的真正的意思,以及詩人的創作意圖,只有這樣才不會使用錯誤。那麼這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則是出自於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而這首詩是一首典型的愛情,也正是寫給他的初戀宋華陽。

    我們一起先來看一看此詩的原文: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李商隱的晚年寫過一系列的無題詩,全部都是愛情詩,而且每一首都足以令人驚豔,寫得也是極為抒情,而這首《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便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那他寫這首詩也正是由於思念自己的初戀,為此表達了一種感傷之懷,以及悲痛的情緒,畢竟想見,可是又無法相見,正是這樣的一種痛苦的情緒,也使得他的這首詩充滿了無限的憂愁。

    那麼李商隱在16歲時便被送到玉陽山學道,而在這裡他正是認識了當時的女弟子宋華陽,兩人更是一見鍾情,為此產生了愛情,更是愛得死去活來,可是這樣的一段戀情在那樣的時代裡自然是不被允許,為此他也被趕出了玉陽山,從此再也沒有見到宋華陽。然而我們知道李商隱是一位深情的男子,更是一輩子都在思念著對方,所以他寫下了這首經典的愛情名篇。

    我們稍稍瞭解了這一首詩的時代背景,以及詩人的創作意圖之後,那對於這首詩就會有一個全新的認識,所以把那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用來形容老師這是不太合適,而這兩句詩也是表達了一種愛意,以及詩人內心的那份思念之情, 因此,它與老師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讀一首作品時,除了要了解字面上的意思之外,還要更為深層次地去了解詩人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創作意圖,也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讀懂一首詩,以至於我們在往後的寫作中,去引用這詩句時,才能夠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 9 # 鍾蝰

    筆者作為教師,也索性發表一下個人觀點: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來形容老師是不合適的。

    一、與原詩意思不符

    李商隱作此《無題》詩是表達忠貞不渝的愛情,“蠶絲”之“絲”諧“情思”之“思”,“絲方盡”、“淚始幹”,那是愛到至死方休的誓言。

    而“春蠶到死絲方盡”此句其實是有問題的,絲盡之蠶並未死去,而是成了蛹,要等到化蛾破繭而出完成繁衍使命後才終結生命(特殊情況除外)。

    二、喻指老師不妥

    也許有人會說,這裡用的是比喻義、引申義。我知道此聯情真意切,感天動地,是公認的千古名句。但喻指老師的嘔心瀝血、無私奉獻的品質欠妥。

    以春蠶喻指老師,吐絲為他人作嫁衣裳,卻落得個“作繭自縛”、“固步自封”的結局嗎?以蠟炬喻指老師,美其名曰“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令人不解的是,“照亮別人”說得過去,但為什麼非得“毀滅自己”?就不能兩全其美,既為他人引領光明,又使自己得到充實提高?

    三、其他有待商榷的比喻

    1、園丁

    園丁是修剪花木的,而兒童一直比喻成祖國的花朵。問題的焦點不在園丁呵護花朵,而是殘忍的裁剪,扼殺了兒童的天性!現在不是一味在呼籲要張揚個性嗎?諸君當還記得袁枚《病梅館記》所揭示的沉重主題吧?

    2、擺渡人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就這樣憑點會擺渡的一技之長,把別人從此岸擺渡到彼岸,別人去追尋屬於自己的理想前途了,而擺渡人依然不思進取,安於現狀,原地踏步地守望下一批渡河人,難怪會有“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景象了。諸君見過教師考公務員,可曾見過公務員考教師?

    四、豐滿與骨感的矛盾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不要在口頭上把教師尊奉得太高,教書育人是他們的職業,是養家餬口的生計來源,在本質上與掏糞工沒有區別。說什麼“太陽下最光輝的職業”,那是教育者吹捧自己的“阿Q精神”,野外作業的工人、農民才常常在太陽下揮汗。此前流行過一句教育界最詬病的“語錄”: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同理可得,沒有治不好的病,只有不會治病的醫生;沒有破不了的案,只有不會破案的警察……說得在理嗎?純粹是睜眼說瞎話!“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何時淪落到須夾著尾巴做人的地步?

    我承認教師隊伍裡有害群之馬,試問,哪行哪業沒有?該咋處就咋處,怎能以點帶面,一群蒼蠅蚊子圍著雞蛋上粘著的一點屎嚶嚶嗡嗡地鬧過不停?

    教師管嚴了,就是體罰;教師管不了,就是失職。學生成績好,是自家娃兒聰明;學生成績差,就是老師乾的。世間上有這本書賣嗎?

    我不是神,只是一個以“傳道授業解惑”為己任的教師,能做到問心無愧就當是敬業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琅琊榜中,太皇太后是真認出了林殊還是糊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