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一瞬凝眸

    陶淵明(約365—427年)

    欲仕則仕,不以求之為嫌;欲隱則隱,不以去之為高。飢則扣門而乞食;飽則雞黍以迎客。古今賢之,貴其真也。

    ——蘇軾

    中國文學發展到魏晉時期出現了很大的變化,當時戰亂頻繁,士族大夫為了排解心中的苦悶,用詩歌來闡述他們的玄老思想,於是詩的藝術性被削弱,而成了實實在在的宣傳工具。這時急需有人來打破這種格局,重新把詩歌帶回到自然的本源上來,陶淵明就是走在這個時代前列的人。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諡號靖節,東晉傑出的田園詩人。他出生於曾顯赫一時的仕宦家庭,可是很不幸,他年幼時家道開始衰落,父母早亡,於是他寄住在外祖父孟嘉家裡。孟嘉是東晉名仕,家裡有大量的藏書,這給陶淵明提供了博覽群書的大好機會。在晉代,道家思想佔據統治地位,但是陶淵明並沒有受時代思潮的束縛,而是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

    年輕時的陶淵明也曾懷有儒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85年),他出任江州祭酒。可是在門閥制度森嚴的晉代,他庶族的身份被人輕視,於是他憤然辭官,之後他又歷任參軍、彭澤縣令,但都失望而返。這時他所接受的道家思想已經主導了他的精神世界,《歸去來兮辭》就是他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的豪邁宣言,他最終選擇了隱居生活。

    辭官之後的陶淵明開始了躬耕生活,起初他家中還有“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但義熙四年(408年),因家中失火導致他的生活更加窮困,常常需要朋友接濟,甚至“夏日抱長飢,寒夜列被眠”。即使這樣他也不願意與當局者妥協,謝絕了檀道濟的邀請和饋賜,表現了固窮守節的志趣。

    長期的歸隱農耕生活讓陶淵明更加接近自然,並且他的思想也受到影響,表現在詩文歌賦上則是題材多以描寫清新的自然風光和質樸的農村生活為主,開創了田園詩題材。陶淵明的田園詩語言精煉而質樸,多用白描手法抒發清明而淡遠的情感,樸素、自然、真淳是他詩歌總的特點。

    在《歸園田居》中,他不僅用清新的筆調錶現了農村生活的淳樸優美,勞動的喜悅,風格恬淡而富有生機,還表現了日常生活的悠閒自得和農民生活的清貧。陶淵明作為一個鬱郁不得志計程車大夫,他沒有直接去表達對現實社會的不滿,而是用田園詩恬靜和美好的境界來否定現實,尤其在《桃花源記》裡,他的這種美好理想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現。

    飲酒詩是陶淵明的又一大詩歌主題,他的《飲酒》詩共二十首,題為飲酒,實則是借酒詠懷,題材很廣,或抒發無拘無束的生活,或回憶往昔,或寫生活中的清苦,或寫他的樂觀精神,表現了他怡然陶醉的隱居情懷,意境優美,含蓄深邃。

    陶淵明還寫了大量的詠懷詩,以《雜詩》和《山海經》為代表。在《山海經》中,作者借歌頌精衛、刑天等神話人物來抒發自己大濟蒼生的志向永不熄滅,《雜詩》則多是表現他的苦悶和高潔情操。

    公元427年,陶淵明在飢寒交迫中走完了他的生命歷程,與世長辭。陶淵明以他質樸清新的文風,打破了玄言詩的獨霸局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田園詩】早在《詩經》中就出現了描寫田園的詩句,但這些詩句是以背景或者媒介的形式出現的,真正的田園詩產生於晉末。

    晉朝社會飄搖,戰爭頻繁,“朝隱”之風日盛。文人與自然的關係更加密切,加之當時玄學盛行,“達自然之至,暢萬物之情”的審美標準也促進了文人與自然的關係,於是田園詩擺脫了附屬地位,獨立於文壇史上。晉代陶淵明是最早寫田園詩的詩人,所以他被後人稱為“田園詩鼻祖”。

  • 2 # 蘆葦luwei

    陶淵明是東晉和南北朝時期的著名詩人和辭賦家。其“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句幾乎人盡皆知,他的《桃花源記》儼然就是早於歐洲一千多年的空想社會主義,而宋代大文豪歐陽修更是有“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的超高讚譽。

    但相對於陶淵明的文學才能來說,我覺得他的精神境界才是更值得稱道的,某種意義上來說,“不為五斗米折腰”似乎就是陶淵明本人的logo。之所以陶淵明對後世有這麼大的影響力,完全是他的這種文人氣節迎合了絕大多數讀書人的心理,大家知道,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史,其實就是學而優則仕的歷史。那些出仕成功者,茶餘飯後可以借陶淵明抒發一下自己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潔人格,那些功名未竟的,柴米油鹽間也可以用陶淵明表現一下自己有志難騁的憤懣情緒。歷史上,幾乎南北朝以後的所有文人墨客(著名的),都對陶淵明有過正面的評價。所以,我覺得五柳先生在中國歷史上就是一個傳奇,其影響力之大,無人能出其右。

  • 3 # 山中月2

    讀陶淵明

    陶淵明(公元365--427),一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文學家。與當時的周續之、劉遺民一起被稱為“潯陽三隱”。陶詩文豐富,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到了唐代就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陶詩五言居多,經典名句不少。今天再來讀它只為更好地懂他。

    一、顯赫世家 破落子弟

    陶淵明的曾祖陶侃官至大司馬(相當於丞相或現在的總理職務)。祖父和父親也做過太守、縣令一類的官。到了淵明時家境已經沒落,豪門已成寒門。由於東晉末期的門閥制度發展到了極點,門閥士族襲斷了高官要職,出身於庶族寒門的人遭壓抑。(門閥制度:簡單地說就是封建地主統治階級在政治、經濟方面享有特權。)少年時代的陶淵明雖然已是家境破落的局面,但受其家庭和儒經的影響,仍然對統治階級抱著幻想。他心懷“濟蒼生”的壯志,期待時運如春。他在《時運》的一、二章中寫道:

    邁邁時運,穆穆良朝。襲我春服,薄言東郊。山滌餘靄,宇曖微霄。有風自南,翼彼新苗。洋洋平澤,乃漱乃濯。邈邈遐景,載欣載矚。

    詩人寫了春遊郊外的景物,山靄、南風、新苗、平澤,一切都是那麼廣大、明朗、平和、歡欣。這就是詩人的心境。

    二、官微難酬大志

    陶淵明到三十歲才出仕。以後的十多年裡幾次做官,諸如祭酒官、參軍、縣令等職。即便是當上“陶令”這官職也才八十多天,他就不得不掛印走人。濟世濟蒼生的抱負難以施展,而且須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這不是他的所長,更是與他的人格秉性格格不入。避世歸田園,愛慕大自然,過隱逸生活的思想便由然而生。他在《歸園田居》(其一)寫道: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

    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公元405年(東晉安帝義熙十四),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僅八十餘天,便聲稱不願“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辭官回家。結束仕途,終老田園。“誤落塵網中”,他深深自責誤入歧途——官場,鑽營取巧,勾心鬥角。只有掛印走人才是最好的解脫。

    三、歸園田 心坦然

    陶淵明辭官歸園田居,心情舒暢,怡然自得。他在《歸園田居》(其三)詩中寫道: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

    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哪怕是“帶月荷鋤歸……夕露沾我衣”也無所謂,只要保持人格的完整,堅持做人的底線,即是我所樂。

    四、桃花源 世人夢

    陶淵明的詩對後世無數失意文人提供了很好的精神食糧。他的散文名篇《桃花源記》更是為世人找到一處絕好的人間樂園。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零亂地讀了陶淵明的一些詩文,只是見到點鳳毛麟角,這些膚淺的認識權作一次嘗試而已。

  • 4 # 長河日圓1

    陶淵明是中古時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學思想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份。

    他居備勤儉,躬兼貧病。"恥復屈身,不肯復仕。其穎脫不群,任真自得。能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文:奇絕異語,放逸之志,棲託仍高。

  • 5 # 為0的浪漫127023511

    謝友友邀!陶淵明麼,我們不防先了解一下他。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1] ),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2] ,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就我個人來說很欽佩他的隨性於瀟灑,尤之不為五斗米而折腰。在那個皇權至上的時代尚能如此深感敬佩,很喜歡他的詩詞。從他的桃花源記對於心中美好社會的嚮往。到田源生活的恬靜自然。從飲酒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即可看出他隱逸中依然豁達的一面。總之菊何以花之隱逸者也,當是陶淵明帶給我們的菊之意境。幽深……那詩文中作者的靈魂與美感在這個時空與我們交織。讓我們心去了解這樣一位直正的詩人……

  • 6 # 燕北林叢

    認識一下陶淵明似乎很容易,“不為五斗米折腰”似乎是陶淵明以後,文人為了表達氣節而慣用的詞;羨慕陶淵明也在情理之中,“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是陶淵明著名的《飲酒》詩的第五首,悠然悠哉的生活,爽心愜意,令人神往;學習陶淵明可就十分的困難了,他的才學名望,是歷來許多大才子們都難以企及的。就是和他同一時代、稍晚些時候的謝靈運,和他比恐怕名氣也要遜色許多。

    或許是因為氣節的原因吧,現代文學大師魯迅先生給他的評價是:“並非渾身是‘靜穆’,所以他偉大。”(《題未定草(七)》)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很對魯迅的脾氣。雖然他沒有像魯迅那樣去轟轟烈烈地戰鬥,但他:“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這個“鄉里小人”卻不是鄉下無賴,而是他的上官,郡裡的督郵,就是《三國演義》裡連劉備怕的督郵,是上級政府巡察地方的長官。陶淵明就是因為不願向他的長官彎腰行禮,連“五斗米”的官俸都不要了,乾脆不當這個官了,回家去種地!足見陶淵明的硬氣不是假裝出來的。這一點就是許多很有才氣的文人學不來的。1500多年來,大約只有一個鄭板橋才學的像,其他的人那是沒機會當官,要不然,肯定不肯學陶淵明。

    有人說,陶淵明如此有氣節,還不是因為家裡揭不開鍋了才去當的“五斗米”的官。的確如此,“以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薄,不就,躬耕自資,遂抱羸疾。復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絃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晉書·陶潛傳》)就這樣,他又當了幾天彭澤縣的縣令。但他辭官的理由,他在《歸去來兮辭》中所講,和《晉書》所記載的又不一樣:“尋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他自己講是因為他嫁到武昌程家的妹妹去世了,急著前去奔喪,才辭官離職。

    當了八十多天的官(《歸去來兮辭》: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就辭職了,就算拿到了官俸,也不是一筆大錢。按他在《歸去來兮辭》中所講:“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因為孩子多,儲存不下糧食。他以後的生活就真潦倒了嗎?如果這樣認為,那就錯了。“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歸去來兮辭》)有篷車、小船,在東晉時代也不是一般的富戶可比。“在縣,公田悉令種秫谷,曰:‘令吾常醉於酒足矣。’妻子固請種粳。乃使一傾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晉書·陶潛傳》)公田種高粱夠釀酒喝的了,他還有一百畝自己的田產,就算有十幾口人,也不至於“瓶無儲粟”,那是他在《歸去來兮辭》中說謊嗎?也不是。是他經歷了宦海沉浮,和與親人的生死離別,看淡了更高的榮華富貴,產生了樂天安命的人生態度,不再去追求大富大貴:“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他厭倦了官宦生活,道家思想在他身上得到了昇華。

    陶淵明的出身也算是晉代的名門望族,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名將,祖父做過太守,外祖父孟嘉也晉代名士。陶淵明八歲時父親去世,家境沒落,二十歲他就開始了仕宦生涯,到他辭官歸隱,他遊弋於官場也有二十餘年。以晉代的風氣,重出身、重名氣,以他的出身和才華,雖然為官沒有取得祖上的成就,但他卻有做高官的朋友。像當刺史的王弘,當太守的顏延之、檀道濟等人,都是聞他的名聲與他結交,並在生活上接濟他。因此,歸隱後的陶淵明,生活上並非清苦。清代學者李漁以“傢什遜陶潛之半”為榮,可見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耕植不足以自給”是說給當時出身於豪門士族的名士們聽的,也是說給後世文人們聽的。

  • 7 # 聲色世界live

    陶淵明,中國詩歌史上一個獨特的存在,在亂世中真正做到了安寧與舒適。

    只有他,真正做到了寧願歸耕田園,蔑視功名利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不是外在的軒冕榮華、功名學問,而是內在的人格和不委曲以累己的生活,オ是正確的人生道路。

    所以只有他,算是找到了生活快樂和心靈慰安的較為現實的途徑。無論人生感嘆或改治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農居生活的質樸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陶潛在田園蘿動中找到了歸宿和寄託。他把自《十九首》以來的人的覺醒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提到了尋求一種更深沉的人生態度和精神境界的高度。從而,自然景色在他筆下,不再是作為哲理思辨或徒供觀賞的對峙物,而成為詩人生活、興趣的一部分。“藹藹停雲,濛濛時雨”;“傾耳無希聲,舉目皓以潔”;“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春雨冬雪,遼闊平野,各種普通的、非常般的景色在這裡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表現得那麼自然、質樸與謝靈運等人大不相同。山水草木在陶詩中不再是一堆死物,而是情深意真,既平淡無華又生意盎然。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這是真實、平凡而不可企及的美。看來是如此客觀地描繪自然,卻只有透過高度自覺的人的主觀品格才可能達到。

    陶淵明的藝術境界,超然事外、平淡沖和,是魏晉風度的最高優秀代表,同時也是中國田園詩的鼻祖。

  • 8 # 盛宏樑

    陶潛並非隱士更不是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歸穩,他是避禍,看看他的感士不遇賦就知道。且他寫的桃花源記就另有深意別誤解。

  • 9 # 我是冰娉

    大多數人對他的瞭解,印象,都是羨慕著他歸隱田園的詩般生活。

    在三十年代,朱光潛先生,用“渾身靜穆”四個字,對陶淵明進行了評價。朱先生認為,屈原、阮籍、李白、杜甫等詩人,“都不免有些旬金剛怒目、憤憤不平的樣子”,而陶淵明則“渾身靜穆,所以他偉大”。

    這個“渾身靜穆”,主要是指陶淵明的詩歌多是描寫田園風光、農村生活,以及處於這種生活中詩人的恬適、寧靜的心境。

    可魯迅先生不認可朱光潛先生的這種看法,為為陶淵明的詩,除了上述的“靜穆”一面外,還有一些豪放有力的作品。

    例如:“精衛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借歌頌神話故事,歌頌不屈不撓的鬥爭精神;

    “峨峨西嶺內,偃息得所親,天容自永團,彭殤非等倫。”更是表達了作者以伯夷、叔齊餓死西山的態度來對待桓、劉的篡奪事件,反映了作者至死不渝的抗爭精神。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聘。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可見,陶淵明即使在歸隱後,仍不忘能他“逸四海”的“猛志”,他其實對世事,並未遺忘,更未冷淡。

    所以,魯迅先生才會說,陶淵明除了有“靜穆”一面外,還有“金剛怒目”式的一面,並不是完全“渾身靜穆”,成天“飄飄然”。

    他也是個會揭露當時社會陰暗面的人。他寫自己“夏日抱長飢,寒夜無被眠,朝夕思雞鳴,及晨願烏遷。”

    像他這樣做過完小官的人,也窮到這個地步,其他農民的生活窮困,就可想而知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已結婚八年了,至今分不了戶,分戶到底需要什麼條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