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圭璋

    很多關於明清時期的宮廷電視劇,往往給大家這樣一種感覺:明清時期的皇帝上朝時總是高坐在金鑾殿之上,威風凜凜。似乎從小到大所有這類的電視劇都是這樣描述的,但事實又是什麼呢?事實就是:我們都被電視劇所描繪的場景所誤導了,以為當皇帝的,不管有事兒沒事兒,天天早上五更都要離開熱被窩和妃子的懷抱去金鑾殿"上朝"。

    那明清皇帝到底在哪上朝呢?

    明朝:御門聽政

    明朝的皇帝每天都要上朝,這是開國皇帝朱元璋親自定下的。作為從底層一步一步爬上來的皇帝,老朱知道自己為之付出了多少努力,因此,他也特別愛護他的江山,要求大臣每天上朝彙報工作。

    明朝大臣們給皇帝彙報工作,在哪兒彙報呢?是金鑾殿嗎?當然不是。而是在金鑾殿大門外面,叫做“御門聽政”。

    北京的冬天,寒風刺骨,大臣們早上很早就起床,吃了早餐,天不亮就在御門等候著,一個個是凍得瑟瑟發抖啊。朱元璋可是一位勤懇的皇帝,也是一位艱苦樸素的皇帝,他可不管大臣們冷不冷,早朝日復一日,從不間斷。至於朱元璋的後代子孫,有些皇帝則驕奢淫逸。比如,明熹宗朱由校,他天天不務正業,不聽先賢教誨去“祖法堯舜,憲章文武”,而是對木匠活有著濃厚的興趣,整天與斧子、鋸子、刨子打交道,只知道製作木器,蓋小宮殿,將國家大事拋在腦後不顧,成了名副其實的“木匠皇帝”。半年都不上朝,完全忘了老祖宗的訓示,這是後話。

    清朝:形式多樣

    清朝延誤了明朝“御門聽政”的傳統,又有所創新,產生了一些新的聽政方式。

    “御門聽政”以康熙皇帝最勤,是當時皇帝最為重要的日常理政方式。在康熙皇帝的《起居注》中,有大量關於這方面的記載。自康熙皇帝以後,“御門聽政”的次數越來越少了。

    老家在東北的清朝皇帝們,對南方的園林很是喜歡,於是他們模仿南方的園林,在北京也搞了許多皇家園林。清朝很多皇帝在暢春園圓明園等皇家園林中處理政務。以乾隆皇帝為例,他一年中有105天住在紫禁城,也就是故宮,有168天則住在圓明園,還有66天在承德避暑山莊。

    綜上所述,明朝的皇帝上朝基本都在御門,而清朝的皇帝,除了皇宮之內,還在許多皇家園林處理政務。

  • 2 # 平楠說史

    受到了明清古裝劇的影響,很多人都認為明清時代的皇帝都是在故宮太和殿中上朝的。

    且每次上朝的時候,皇帝都要坐在金鑾殿上,召見文武百官,然後有事起奏,無事退朝。

    但事實上,這只是文學作品中的一種假象而已。

    在真實歷史之中,明清時期的皇帝幾乎都不會在太和殿中上朝。而且,真實的太和殿和古裝劇中所展示出來的樣子也略有不同。

    象徵義大於實際意義的太和殿

    太和殿又被稱為金鑾殿,它是明清紫禁城中的三大殿之一。這座宮殿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

    據記載,太和殿始建於明朝時期永樂十八年,在建立之初,這座宮殿叫做奉天殿。

    此後的明清兩代中,這座宮殿經過了數次的修繕和改名,最終變成了現在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太和殿。

    根據明清時期的史書資料可知,太和殿的主要作用是用來舉行皇室的重大典禮,例如皇帝登基為帝、皇帝大婚及冊立皇后等活動。

    此外,每逢重大節日,皇帝還會在這個地方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並舉行宴會。

    清朝年間還曾經在太和殿舉行過殿試,就連科舉考試中的傳臚環節也在此舉行。

    太和殿之所以能夠承載如此眾多的重要活動,主要與其地理位置以及自身格局有關。

    紫禁城的整體格局呈方正型,它作為都城的核心一直深受矚目,而位於紫禁城中的太和殿則處於整座紫禁城的最中心,其地位可想而知。

    明清時期,北京城的中軸線代表著龍脈。

    這裡雖然是天子皇權的象徵,但是它的儀式感比實用性更強,這也是太和殿沒有被用來做上朝之地的主要原因。

    也就是說,現代許多影視作品中對於其作用的描述是錯誤的,太和殿並不是皇帝每天上朝的地方。

    足夠容納文物百官,但皇帝都很少去

    雖然太和殿不是上朝之地,但是太和殿自身的面積卻足夠容納文武百官。

    據相關資料顯示,太和殿的建築面積達到兩千多平方米。

    作為中國古代建築的最高水平,太和殿在古代的使用頻率並不高,它象徵著皇帝的天子身份,其金鑾殿的別稱也表明了眾人的敬畏。

    不過,也正是這種敬畏,才讓民間的普通百姓把它當做了皇帝上朝的御用之地。

    事實上,在太和殿建立的這五百多年的時間裡,就連皇帝本人也很少進入太和殿。

    除非遇到必要的活動或者是重大事件,否則,在位的皇帝一般不會進入這座大殿。

    所謂上早朝也只存在民間百姓的假象中而已,並沒有明確官方資料記載過關於早朝的設定。

    明清時期所實行的政策主要是御門聽政。

    朱元璋在位期間,每天都要去御門聽政,瞭解國家大事是他每天都要做的事情。

    也是因為要御門聽政的原因,所以朱元璋在位期間,每天都起得非常早,不過到了明朝中期之後,能夠吃得了這份苦的皇帝就幾乎沒有了,比如正德、嘉靖以及萬曆等幾位皇帝就是如此。

    他們大都不再舉行例會,甚至出現了不理朝政的情況。

    清朝軍事會議比明朝還要繁多,保密工作比明朝做得也好得多。

    清朝時期,凡軍國重事一般都不會在朝會上公開提出意見和結論,大多都是由皇帝和軍機大臣探討出事情的處理方法之後,再直接秘密頒佈任務。

    在此期間,一干無關人員根本無法得知任何資訊,其保密性絕佳。

    此外,據記載,順治年間的辦公場所是武英殿,且這一時期的清朝沒有例會,大多數任務都是由六部進行彙總,然後傳到內閣,最後由內閣向皇帝進行彙報。

    到了康熙親政之後才出現了御門聽政的政策。

    按照康熙的標準,御門聽政的時間根據季節的不同而略有變化,冬夏兩季是早上6點,春秋是早上5點,御門聽政的地點最開始設立在乾清門,後來改到了太和門。

    在其確立御門聽政之後,康熙幾乎沒有缺席過這項例會,許多重要決策都是在這一例會中做出的。

    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舉行御門聽政,對於康熙之後的皇帝來說十分困難,如果說雍正和乾隆皇帝尚能勉強支撐著施行這項政策的話,那麼在此之後的皇帝就幾乎是把這一制度廢除了。

    到了道光年間,御門聽政這一政策基本作廢。

    文武百官只是代名詞

    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在明清時期,能夠真正觸碰到皇帝且見到皇帝真容的官員少之又少,所謂的文武百官陳列在側舉行例會的情況幾乎不可能發生。

    就算是御門聽政的例會,也只有那些處於權力頂峰的重臣才能參加。

    能夠湊齊文武百官的活動只能是大型的祭祀典禮,而這樣的典禮大多在太和殿舉行,太和殿廣闊的建築面積足以容納這樣多的人。

    對於清朝的皇帝來說,皇帝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就某一件軍國大事召集起一批大臣舉行會議,這個地方既可以是自己辦公的書房,也可以是休閒娛樂的皇家別院。

    清朝就有很多皇帝曾經在圓明園中召開多次會議。

  • 3 # 老馮說史

    明清的皇帝一般是在太和門、乾清門上朝,不要被電視劇騙了。

    明朝每天上朝,這是朱元璋的鐵律,不過明朝皇帝奇葩比較多,例如宣宗後期只鬥蛐蛐,武宗天天出去浪,世宗後期跑到景山去住(煉丹去了),神宗只在後宮摟著鄭貴妃睡覺數錢,熹宗天天泡在木匠房裡,所以每天早朝是不可能的,而明朝皇帝的早朝一般在太和門,這個行為叫做御門聽政,但是剛才咱說了,明朝皇帝的性情比較懶散,所以政務皆委託與司禮監和內閣,所以明朝的御門聽政到思宗朱由檢年間都是難得一見的事情。

    清代初年,即位的皇帝年齡都比較小,順治帝早年政務皆委託攝政王多爾袞,康熙帝早年政務都在四大輔臣那裡(後來都是鰲拜),都不可能跑到宮裡去上朝,所以他們那時候上早朝的時候也少。在康熙帝親征以後,逐漸恢復了御門聽政制度,這就是電視劇中所說的“叫大起”,上朝的時候皇帝坐在乾清門的門洞裡面,群臣跪在外面。一般皇帝是五更上朝,也就是5:00-7:00,而bai大臣一般在du寅時就會在午門外等候,即臺北時間03:00時至05:00。但是一般是三日一朝,也有隔日一朝“間日一朝”,康熙、雍正帝作為勤奮皇帝的代表,基本能做到每日一朝。那樣的話大臣可就受不了了,夏天還好,冬天可就受罪了,因為皇帝上朝的時間基本上是一上午,清代要跪著,大冬天大理石地磚上跪一上午著實受不了,所以清朝大臣都有專門的護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男人自己非常平庸卻對自己老婆要求很高?